关羽靠半个荆州就能够威震华夏,为何孙权得到荆州以后却碌碌无为?

三国时的荆州位于长江上游,战略位置重要,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再加上刘表治理期间,没有受到战乱的袭扰,大批的避乱百姓迁入荆州,使得荆州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这也使得荆州成为各个势力眼中的肥肉。于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为了荆州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赤壁之战后,曹操占有了荆州的北部南阳和襄阳两郡,而刘备占有了荆州的南郡和长江以南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孙权则占有了江夏郡。后来经过湘水之争,刘备和孙权以湘水为界,平分了所占的荆州。

这样,建安二十四年,关羽以占有的南郡、武陵和零陵为依托,对襄樊进行了攻伐。在这一次战役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逼得曹操险些迁都来躲避锋芒。只是在孙权偷袭荆州后方,遭受前后夹击的情况,关羽才惨重失败。可是,孙权在夺取了刘备的荆州后,实现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却再也没有看到他对北方发展势力。虽然孙权也发动了多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孙权的势力比关羽大得多,反而取得不了关羽的战果呢?

一、鲁肃劝孙权借南郡给刘备的深刻战略意义。

孙权在评价鲁肃的时候,说鲁肃有一个短处,那就是劝自己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可是孙权不知道,当年曹操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写字,竟然震惊得把笔掉到了地上,而曹操却毫无察觉。可想而知,这个消息对曹操是何等的震撼。

这是因为,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取了荆州在江南的四郡,发展自己势力。而孙权夺取南郡,实现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却成了刘备的挡箭牌。孙权将全部的兵力防御长江防线,兵力捉襟见肘。这时,鲁肃劝孙权趁刘备想要借南郡之机,把南郡交给刘备,改善自己的战略形势。

这样,刘备接过了荆州部分的防线,直接对抗曹操。而孙权可以将军队集中在下游的江东地区,向淮南方向发动进攻。我们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遭到了曹军多次进攻。这就减轻了孙权淮南一带的军事压力。

由于战略形势的改变,孙权就能够腾出手来,对淮南方向的曹军发动进攻。虽然有张辽镇守合肥,遏制了孙权的攻势,但是在这个方向上,孙权是始终占有优势的。曹军只能采取防守的态势。就这个战略形势来看,鲁肃借南郡给刘备,是一个极为高明的举动。

二、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初期胜利的原因。

由于鲁肃的运作,刘备以南郡为跳板,夺取了西川。初步达成了《隆中对》的第一个战略目标,跨有荆益,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关羽被刘备留在荆州,一方面守卫荆州,为刘备夺取西川做后盾。一方面在实现初步目标后,关羽准备率领荆州的军队北伐宛洛。这样,关羽和他的部下养精蓄锐,等待着有利的时机。

在刘备夺取汉中后,这个有利的时机到来了。这个时候,曹操的身体已经十分不好。他从汉中撤军的行动持续了很久,可是他和主力依然滞留在关中。这就造成了关东地区兵力薄弱。在合肥和襄樊,仅仅各只有七八千曹军防守。在襄樊的曹军主将是曹仁,二线只有徐晃的一万新兵。

再加上曹操的领兵规矩,能够作为统帅重兵大将的,只有曹操亲族的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如果襄樊遭受攻击,由于夏侯渊已死,夏侯惇也身体有病,曹操竟然没有合适的大将领兵。无法派出大军来增援。他派出兵力最多的一支军队,是于禁率领的三万人马。其他的人马被曹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没人率领派不出去。这就形成了兵法上的大忌,添油战术,给了关羽各个击破的机会。

这个时候,刘备派刘封和孟达攻占了上庸。从上庸顺汉水而下,可以与襄樊相通。关羽率领三万多兵力出兵襄樊,这中间包括有一支精锐的水军。他们可以封锁汉水江面,分割襄阳和樊城。这样,即便是于禁率领七军曹军的三万人马到达襄樊,关羽也并不惧怕曹军。他可以像当年周瑜拿下江陵的战术一样,先拿下汉水以南的襄阳,然后逼走樊城的曹仁,达到占领襄樊的目的。

在战役的指挥上,关羽也发挥了自己的超卓的军事能力。他以一万多的陆军,对战曹仁、于禁总计三万多的陆军,还不落下风。然后关羽利用当地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机会,水淹七军,将于禁的三万人马一网打尽。这样,在宛洛这个方向上,曹军只剩下防守樊城的曹仁七八千人马,还有徐晃的一万新兵。曹操对此鞭长莫及,一时也没有任何办法。

而在宛洛方向上的百姓,由于不满曹操的统治,在不久前发生过暴动。这次暴动虽然被曹军镇压下去,可是依然还有很多反抗者散布在各地。他们趁关羽胜利的机会,到处打出关羽的旗号,一时间形成了风起云涌的形势。这让曹操大为吃惊,想要迁都躲避锋芒。

虽然关羽在后来的战斗中,遭到了曹操和孙权的夹击而失败。但是,他在战役初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关羽在这次战役中,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又凭借自己的超卓军事能力,再加上精锐的部下,一举创造了战争史上难得的经典战例。

三、孙权夺取荆州后,为何不能突破曹军的防线。

可是,孙权由于害怕关羽的胜利会给自己带来危害。同时为了实现自己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发动了荆州之役。在这次战役中,东吴大将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在诱降糜芳、傅士仁后,又用攻心之计瓦解了关羽的大军,擒杀了关羽。在后来引发的夷陵之战中,孙权又提拔陆逊,以火攻打败了刘备率领的蜀军。这样,三国的疆界基本上确定了下来,孙权最终占据了大部分的荆州。

可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从此孙权就再也没有对北方有太大的进展。他根本就无法取得关羽那样的战绩,双方的势力范围一直在江淮之间进行着小的拉锯。荆州方向上,只是在短时间占领过襄阳,不久就被曹军夺回,双方也是不断进行着小的拉锯战,谁也无法给对方沉重的打击。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又是为什么呢?

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孙权占据荆州后实力不足。在整个长江防线上,有两个主要的战役方向。一个是上游荆州的襄樊方向,一个是长江下游的江淮方向。在这两个方向上,对东吴最重要的就是江淮方向。在这个方向上,直接威胁到的就是东吴最根本的核心地区,江东地区。因此,孙权不得不把主力布置在这里。

原本,荆州方向上有关羽应付,孙权就可以将主力集中在江淮一线,向北发动攻势。但是,在夺取荆州之后,整个形势发生了改变。在吕蒙和孙权计议战略方向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到,东吴兵力的单薄。如果在江淮一线发动攻势,在关羽的配合下,东吴是可以夺取徐州的。可是,东吴能够夺取徐州,要守住徐州则需要投入全部的兵力。因此,吕蒙建议夺取关羽的荆州,首先建好自己的防御圈。

可是要按照吕蒙的建议,东吴就要接手荆州的防线,将一部分主力投放到荆州。而且失去了关羽的配合,东吴只能以一己之力对抗曹军。再加上夷陵之战中,和蜀军打得两败俱伤,更是让东吴的军力遭到削弱。就算是在后来与蜀汉讲和,东吴对蜀汉方向上也不得不防。曾经发生过一件事,蜀汉对东线进行兵力调动,马上就引起了孙权的关注,并质问蜀汉的使者。因此,在荆州的这部分兵力,实际上要面对曹魏和蜀汉两方面的压力。

这样,东吴的兵力实际上被迫转入了战略防御的态势。本身曹魏的实力远远超过蜀汉和东吴。曹魏又在西线保持守势,而将大部分主力布置在东线。东吴原先在关羽的配合下,集中在江淮方向上还可以保持攻势。到了现在,东吴本身的兵力进行防御还勉强可以维持,让他们去进攻曹魏,那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由于双方实力悬殊,东吴和曹魏的交手一直是处于下风,无法突破曹魏的江淮防线。东吴被迫采取战略防御的方针,将政权维持下去。

结语:

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虽然实际上只有三个郡的地盘,可是他拥有一支精锐的军队。这支军队是刘备的主力部队,是准备用来实现《隆中对》里北伐宛洛战略任务的。在襄樊之战中,关羽凭借着这支主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在这次战役中,关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自己的军事才能和精锐的部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优秀战例。曹操方面没有想到会遭受这样的惨败,一时间陷入了困境。可惜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关羽遭到了孙权的袭击,功败垂成。

孙权听从吕蒙的建议,改变战略方针,从北攻江淮改变为夺取荆州。但是,这样一来,东吴的整个战略态势就改变了。东吴从一个战役方向发展到了两个,而兵力则不但没有增强,还因为和蜀汉的战争遭到了削减。面对曹魏的优势兵力,东吴的兵力从此不能维持北伐,只得转入战略防御。从此,孙权只能困守在自己划定的防御圈中,维持自己的政权,等待末日的到来。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鲁肃借荆州给刘备的高明之处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靠半个荆州就能够威震华夏,为何孙权得到荆州以后却碌碌无为?

谢谢邀请!关羽在荆州威震华夏,主要是他发起了北伐。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出兵攻打樊城的曹仁,曹操召集人开会,谁去救樊城。开会的人很多,一听说是关羽,就没有人敢出声了。最后决定于禁带兵出征樊城,庞德自告奋勇,抬棺材出征,曹操很是欣赏。当时正是秋天,襄江水涨。关羽利用天时地利。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并活捉庞德!劝降庞德,庞德不降,关羽只好斩杀庞德。这一仗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中评价都是威震华夏! 孙权得了荆州以后,又征讨荆州南部几郡,后来才是荆襄九郡全部归东吴治理,然而治理也需要安抚荆乡的地方势力,所以吴国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去攻打蜀国和魏国,反而,东吴得到荆州后,这个地区的力量等于直接与曹魏力量产生了对峙,不像以前还有关羽在。所以,孙权最大的业绩就是得到了荆州,其他的他没有能力了!

关羽靠半个荆州就能够威震华夏,为何孙权得到荆州以后却碌碌无为?

1、孙权得到荆州后,也做了不少“威震华夏”的事。

关羽败亡的时间是公元219年末,公元220年,孙权几乎得到了荆州全境。也就在同一年,孙权即发动了北伐,这次战役迫使曹魏全线退缩,将防线从襄阳撤到了宛城一带,孙权部将陈邵成功攻占了襄阳。

从战略意义上讲,孙权的这次出击,战果并不逊色于关羽。因为刘表死后,荆州被魏蜀吴三家瓜分,其中曹魏占据的就是荆州北部的襄樊据点,这两个据点既是曹魏南下的根据地,也是抵挡蜀吴的前哨站,战略意义巨大。周瑜当年就曾说过“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

只可惜,当时吴蜀交恶,孙权的防御重心依然在江淮和荆州西线一带,所以,当曹丕代汉称帝,政局稳定之后,由曹仁和徐晃再次统兵南下,夺回了襄阳。但孙权对于从荆州方向北伐始终没有放弃。

孙权于公元226年、234年、237年、241年、243年多次从荆州发动北伐,目标依然是襄樊地区。其中,公元241年的北伐,兵力多达5万,东吴战将朱然、孙伦将樊城团团围住,诸葛瑾、步骘率军攻入柤中(襄阳西南,今湖北南漳县)。后因司马懿带着大批曹魏援军赶到,东吴被迫撤军。

此后襄樊一线成为吴魏拉锯战地区,曹魏无力突破东吴防线南下,东吴也无力攻破曹魏的襄樊。所以,不能说孙权在荆州是碌碌无为的。

2、仅靠半个荆州的关羽,为何取得的战果反而比孙权还要大?

这是因为东吴存在一个地理上的弱势。荆州在蜀汉手中,关羽可以全身心北伐,而不用担心曹魏“围魏救赵”去攻打益州本土。因为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年王平仅靠不足3万的兵力就成功击退了曹魏10万来犯之敌,守住了益州的门户汉中,足见益州的地理优势。

但东吴就不同了,东吴的江淮地区并不具备地理上的易守难攻优势,曹操就曾制定过“以江淮为基地,俟机南下,观兵于吴会”战略,这就导致了东吴不得不将大量的兵力部署在江淮一带,毕竟,一旦曹军从此地突破长江防线,建业将首当其冲。骑兵不占优势的东吴,丧失长江天堑优势后,很难挡住曹魏的进攻步伐。孙权曾先后六次亲征合肥,就是希望能够减轻长江防线的压力。

所以,孙权一旦把兵力集中到荆州一线发动战略攻势,那么曹魏必定在江淮一带有所动作,以牵制东吴主力。

除此之外,有过当年关羽“威震华夏”的教训之后,曹魏对于荆州防线更为重视,即便孙权在荆州部署的兵力已经远超当年的关羽,也已经无法重现关羽当年的辉煌了。同样的道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未做好充足的战略准备,所以诸葛亮很轻易地得到了三郡,但当曹魏回过神之后,诸葛亮此后的数次北伐就只能进入僵持态势了。荆州之于东吴,同样如此。

关羽靠半个荆州就能够威震华夏,为何孙权得到荆州以后却碌碌无为?

这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蜀汉得到荆州为什么要不断北伐?二是关羽北伐为什么能打出威震华夏的小高潮,然后有一个虎头蛇尾的过程,导致荆州被夺,主将被杀。三是为什么孙权在夺取荆州之后却没有任何作为?

一、蜀汉为什么要从荆州北伐

三国时期的荆州对于蜀汉和东吴来说,战略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荆州对于蜀汉来说,是北伐中原的战略支点之一,对于东吴来说,是保证江东战略安全的战略要地,没有之一

很多人把蜀汉的北伐归结于诸葛亮的隆中对,这也没错, 隆中对确实说了,将来天下有变时,从益州和荆州两路北伐,进而统一天下。

刘备北伐

但是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蜀汉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刘备建立的政权是“汉”,之所以被称为“蜀汉”,那只是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刘邦建立的“汉”与刘秀建立的“汉”,如果都叫汉,难免混淆。

但很少人会想到为什么刘备建立的政权称为汉?这就是政权合法性问题,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下,刘备是无法建立政权的,因为此时的汉政权依然存在,那就是汉献帝刘协所代表的正统汉政权,只不过作为曹操的傀儡存在罢了。

只要曹操一天不篡位,刘备一天就不能建立政权,否则刘备就坐实了反政府武装的名声,直到曹操去世之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建立了魏政权之后,刘备才抓了唯一的机会,建立了汉政权。

诸葛亮北伐

刘备的汉政权从理论上来说是延续刘秀所建立的汉政权,刘备的宗庙中供奉了两汉所有皇帝的牌位,再加上刘备本人又是汉室宗亲,打着扶汉的旗号,建立的又是汉政权,这是刘备政权唯一的合法性

无论是刘邦所建立的西汉政权,还是刘秀所建立的东汉政权,那都是大一统的中央政权,而刘备既然延续了东汉政权,那么摆在蜀汉政权身上的头等大事就是:收复中原、统一天下。毕竟割据一方的政权不能称之为汉。

接下来就说到诸葛亮给刘备献出的隆中对战略规划了,这是为刘备实现政权合法性的战略规划,也就是北伐,无论是两路北伐还是一路北伐,蜀汉最重要的战略规划就是联合东吴共同抵抗曹操。

在这个大战略之下,蜀汉政权必须要北伐,北伐只有两个战略支点,一是益州北方的汉中,二是中原以南的荆州。

关羽北伐

所以关羽的北伐显得名正言顺,蜀汉是把荆州作为跳板来进攻中原的,从荆州北伐比从汉中北伐要容易得多,毕竟汉中的蜀道难于上青天。

蜀汉北伐的战略其实天生与东吴政权是冲突的,假设蜀汉北伐中原成功了,那么接下来会打谁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孙权了,孙权能坐视蜀汉北伐成功吗?当然不能,所以孙权会在背后偷袭关羽。

二、关羽为什么能威震华夏?

关羽威震华夏有3个原因:

1、蜀汉政权士气高涨

自从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夺取了汉中郡之后,刘备及其领导下的蜀汉政权势力达到了巅峰,刘备一生从未在战争中正面击败曹操,而汉中之战让刘备一洗耻辱。

汉中之战后,先是刘备命令刘封与孟达成功地夺取了上庸三郡,然后是关羽开始北伐,并打出了威震华夏的小高潮,围曹仁、擒于禁、杀庞德,一次性俘虏了曹魏的精锐中央军3万余人,这是曹操自从创业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失败,其损失超过了赤壁之战。

刘备在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

一系列的胜利让蜀汉军队士气高涨,士兵打仗靠的就是士气,相反,曹魏因为一系列失败而士气低落,在没有其他原因的影响之下,士气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也是关羽能够威震华夏的原因之一。

2、关羽的军事能力超强

关羽北伐仅仅依靠荆州三个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的实力,总兵力不超过5万人,关羽面对的是曹魏中部荆州军区的军事力量,曹魏用来防御关羽的兵力前后达到10余万人。

关羽是三国第一名将,是曹魏群臣口中的蜀汉唯一名将,是郭嘉、程昱眼中的万人敌,是周瑜口中的熊虎之将,敢以区区荆州三郡北伐,而且还不需要中央政权的支援,整个三国也只有关羽敢这么做了。

关羽是万人敌、熊虎之将

关羽的对手是曹仁、满宠、吕常、于禁、庞德、徐晃等人,论军事才能,都不如关羽,关羽文武双全,能在万军之中斩敌上将,比如白马斩颜良,一战定乾坤。

关羽的军队数量虽然不如对手,但是兵在精而不在多,有关羽这样的名将作为主帅,就是一支虎狼之师,所以像曹仁、满宠、于禁、庞德这样的名将才不是关羽的对手。

3、曹魏内部出了问题

三国晚期,曹魏政权内部有很大的政治危机,这就是魏代汉的矛盾,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谁都知道继续下去的结果就是改朝换代,尽管曹操并不承认自己在一步步代汉自立,但他的做法就是在代汉。

从丞相到魏王,曹操走出了篡位的实质性步骤,只是他嘴巴上并不承认罢了,两汉几百年历史上,几乎是没有异姓王的,出了个魏王难道不是篡位吗?

曹操的内部并不稳定

越接近篡位,曹操政权内部的矛盾就越深,毕竟还有一批忠汉的大臣,就能辅助曹操多年的荀彧,多少也因为曹操的篡位而死,还有发生在218年的太医令吉本谋反案、发生在219年的魏讽谋反案、宛城叛乱以及孙狼叛乱,都是反对曹魏政权的叛乱,尽管诉求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就是反曹魏。

这只是浮在水面的事件,还有更多沉在水底寻找机会的人只会更多,所以在晚期,曹操不敢离开政治中枢太长时间,只要曹操在外征战时间过长,其政权内部总会发生些叛乱,这无疑会影响政治稳定,而关羽的北伐加速了曹魏内部的叛乱。

正因为如此,在关羽北伐襄樊之时,才会有众多的人支持关羽,这也是关羽能威震华夏的原因之一。

三、孙权拿下荆州后为何毫无作为

孙权不像刘备,刘备有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政治包袱,而孙权并没有,虽然孙权最早在鲁肃的蛊惑之下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现实让孙权的野心一步步从统一天下到割据一方。

孙权有野心没能力

孙权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他有多大的能力就办多大的事,他不是不想统一天下,而是缺乏人才、实力、雄心、战略等等。

孙权手下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像关羽这样的名将并不多,甚至没有,孙权最早有周瑜,但是周瑜在南郡之战结束后就去世了,周瑜是东吴政权内部唯一有进取心的名将,周瑜之后再无周瑜,全部是守成之将。

鲁肃只是战略家,将领都算不上,吕蒙算个名将,但缺乏统筹全局的能力,而且也是早逝,40来岁就去世了,陆逊虽然能力不错,但是没有进取之心,只想保住江东的一亩三分地,其他将领就更不用说了。

张辽在合肥之战大败孙权

没有大将,只有孙权自己率军北伐了,结果世人都看到了孙权的合肥之战,被张辽800人打得吓破了胆,连合肥都打不下来,更不用谈统一天下了,那是孙权遥远不可及的梦想。

换句话说,孙权不是不想作为,而是迫于现实,无法有所作为,打又打不过,实力又不如人,又缺乏领兵大将,再加上东吴手下很多出身江东大族的将领只想自保,不想浪费自己的钱、粮、人为孙权拼命打江山。

在这一点上,东吴内部与蜀汉晚期是一模一样的,都反对北伐,但有一点不一样的是,孙权夺取荆州的目的是保证长江天险没有破绽,从而维护江东的战略安全。

曹操打赤壁之战是从哪里来的?从襄樊南下夺取荆州南郡,然后从南郡沿着长江顺江而下,这是曹操进攻刘备与孙权的路线,也是孙权长江天险的破绽,从荆州攻打江东,长江天险不复存在,在古代,长江就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国地图

荆州不仅有陆地与江东连接,而且还有水路与江东连接,东吴政权最大的破绽就在荆州,不论是后来西晋灭亡东吴,还是蒙古攻打南宋,只要丢了荆州,江东政权尽早灭亡,为了自己的战略安全,孙权不惜背盟偷袭荆州,不惜杀掉关羽也要夺取荆州。

孙权把荆州夺过来之后,只要守好荆州,就能保证政权的稳定,没有必要像关羽一样北伐,况且想北伐也没有实力啊,所以孙权只能守着荆州这个战略要地而无所作为。

关羽靠半个荆州就能够威震华夏,为何孙权得到荆州以后却碌碌无为?

关羽北伐是为了缓解汉中之战给刘备带来的压力,尽管初期取得很好的战果,终究被徐晃所击败。汉中之战给曹操来带的影响,延续到关羽北伐,才变成了威震华夏。当时宛城百姓起兵反叛曹操,响应关羽,是因为曹操在汉中之战时造成过大徭役,又把汉中的人口迁移到内陆,造成民怨沸腾,再加上曹操进位封王,造成内部不安,魏讽在邺城策动谋反等,使曹操整个势力有崩溃的迹象。

孙权得到荆州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刘备东征,继而曹丕南征。孙权为应对这两场大战就忙得焦头烂额,能够自保已是惊人。要知道哪来是曹操接连面对刘备、孙权进攻的压力都很大,况且孙权势力还不如曹操。

结果却是陆逊在夷陵大破刘备,吴军声威大振。曹真、夏侯尚围攻江陵一年,差点被潘璋用火攻少掉大军,朱然在此战中威震敌国。就凭此二战,都不能说孙权在得到荆州后碌碌无为。

随着曹丕称帝,曹魏内部稳固,孙刘北伐已经很难打出昔日关羽那样的局面。曹丕虽然没有曹操那样的才能,却能发挥自己擅于巩固内部的能耐。他执政期间着重于经济和文化的恢复,相较曹操时期连年征战就要稳定了许多。

期间诸葛瑾进攻襄阳,被司马懿所击败。孙权进攻江夏,攻不下文聘。但魏吴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倒是蜀汉在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除了南中叛乱外没什么战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同一年,陆逊又在石亭之战大破曹休,相当诸葛亮因为街亭失去而遭受损失。

孙吴与曹魏在长江展开对持,战线长远,在军事上要承受的压力本就高于蜀汉,诸葛亮只需要死扣汉中一条战线即可,进可攻,退口守。孙权一旦跟曹魏大战,就非得拉出二三条战线不可,这样的形势决定了孙权没法冒然进攻。

关羽靠半个荆州就能够威震华夏,为何孙权得到荆州以后却碌碌无为?

荆州就在那里,但对于三家的意义是不同的。于孙权,仅仅是扩大的地盘和增加的人口。

要是到了孙权这里,荆州,不再成为北伐中原的前进基地了,相当于人畜无害的存在了。这一方面是孙权善于外交、处世柔软的个性,更主要的是相当长时间内孙权的最主要任务是稳定东南,巩固孙家在江南的统治。

处事柔软,荆州不会成为孙权用武之地

吴主孙权善于外交,处世手段极其柔软,曹丕和钟繇也曾以妩媚形容孙权,赵咨答曹丕时亦说“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当时有诗歌咏孙权时说“孝廉妩媚还能霸”。陈寿对他的一个评价就是“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夺得荆州,孙权在一个“巧”字,是其个性和灵活手段淋漓尽致的体现。

就在吕蒙白衣渡江夺荆州的前一刻,关羽还是孙权的盟友。眼见关羽在襄樊与曹仁及其救兵鏖战、后方空虚有可乘之机,在曹操的利诱(割让荆州,包括正被关羽围攻的襄樊地区)下就与其结盟,巧取荆州。面对人地皆失的结果,无疑,刘备会起兵报复。如果此时再攻击曹操,会陷入两线作战的险局,无疑是非常不明智的。

荆州是孙权觊觎许久的,关羽也是孙权忍耐太久的,所以当机会来临时,孙权不会犹豫的。

占据荆州后,荆州南北为曹、孙两家占有。曹操向汉献帝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任荆州牧,封南昌侯。同时,孙权也向曹操上表,表达了“劝进”之意。曹操的反应就很令人玩味,他说这是孙权把他架到火上烤。以孙权的灵活手腕,绝不会把荆州立马就变成北伐中原的前进基地的。

巩固江东,孙权没有北上中原的进取心

经历了孙坚和孙策父兄二人的开拓,摆在孙权面前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巩固孙家在江东的统治地位。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孙家的基业根基不稳,包括陆、朱、顾、张吴中四大家族在内的江东本土势力,对于孙家是从里到外都不服气的。这一点从孙策临终前,选定孙权为接班人就可见端倪: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孙权)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所以,与父兄的“天下志”相比,孙权的政治抱负就在于“固江东”。

这里才是动物政权的核心统治区,孙曹两家的征战主要在这个范围展开。荆州只是“偏地”。

尽管在其一生中,孙权与曹魏多次刀兵相见,甚至还多次主动进攻,但基本上都是“抢地盘”的范畴,这与蜀汉政权的北伐相比,无论是目标还是持续性上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诸侯时期的孙权不属于任何一方,也没有所谓的兴汉或灭汉的政治口号,故此可以根据时势局势发展,判断哪一方有利用价值,并进行联合的自由外交战略获取自己的利益。赤壁之战后,孙权更是加强控制江东,并将江东六郡扩展到扬、荆、交三州,积极开发南方的荒芜之地,稳健控制江东半壁。

孙权压根就不想“威震华夏”!所以,即便荆州落在了他的手里,也不会把它作为前进基地和进攻跳板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