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隆科多凭什么可以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这与官职不符啊?
在《雍正王朝》第11集中,康熙请客吃饭,佟国维是唯一被邀请的客人,在这一次宴席上两人的太极是打得精彩绝伦,也让看客们见证了什么样的人才是搞政治的权谋高手:
康熙:怎么样?这一向身子骨还好?
佟国维:劳皇上惦记,奴才这一阵子时感觉腰酸,晚上睡觉也睡得不安稳。
康熙:朕也一样,左边这有颗牙已经松了,睡觉呢睡俩时辰也就醒了,看起来,咱们都得节节劳了,凡事不能不操心,但也不能太操心,有些事可以让小辈们去干,咱们也能歇歇,放手让他们去干,前人田地后人收,是不是?
康熙请佟国维吃饭
康熙的这一些话,看似是饭局中的拉家常,其实大有一番深意在其中,他是借身体做铺垫,缓缓地打出了自己的太极拳,言外之意是你佟国维老了,到了该退位让贤的年纪了。
佟国维听不听得懂这一番言外之意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可是佟国维也鬼精着呢!他跟康熙揣着明白装起了糊涂:
佟国维:皇上龙筋虎骨圣体旺强,怎么能说一个老字呢?奴才还想沾沾皇上的余福,侍候皇上一万年呐!
佟国维赴宴
佟国维首先装着听不懂,然后还顺势把自己的答案扔给了康熙,退休的事休想!
康熙:这就连尧舜到现在,也不过几千年,人哪有活一万年的,真活那么长啊,挡住了后人的上进之路,人家也不答应,俗话说得好,这个这个,得撒手时要撒手,该饶人处且饶人,你和朕都得为后人多想想,你说,你们佟家那些后生里面有谁可以出来当差呀?
康熙要佟国维退居后位,佟国维无动于衷,于是只能开出条件,抛出杀手锏,意思是只要你退位,我在你们佟家再选一个人拉上来,佟家的荣耀和辉煌照样可保。
康熙劝佟国维放手
佟国维:皇上如此惦记我们佟家,我佟氏的孝康章皇后,孝懿仁皇后在天之灵,也会至感欣慰!
康熙:你佟氏一门,自龙兴关外,就与我爱新觉罗家联姻联亲,休戚相共,不容易,你说吧,你的后辈当中有谁是能堪大用的?
佟国维看康熙抛出了筹码,就立刻和康熙打起了感情牌,搬出了孝康章皇后和孝懿仁皇后,皇上要与他换东西,他当然想争取最大的利益,当皇上第二次问他你们家谁可堪重任时,他说出了一个名字:
佟国维:隆科多!隆科多坚忍敏达才堪重用!
康熙:是啊!这么多年,小多子,也历练得差不多了,那就让他出来当差吧!让他出任步军统领衙门都统,怎么样?
佟国维:奴才代死去的兄长佟国纲叩谢皇上的圣恩!
康熙让佟国维推荐后人出来当差
这两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打太极的精髓是渗透到了他们的骨子里,一个缓缓地打,一个慢慢的回击,直到各方利弊权衡得差不多时,
于是一合掌,就达成了共识,康熙达到了他的目的,佟国维也拿到了想要的东西,小多子则从一个牢头一跃成为了九门提督,这种一步登天的升迁逻辑,确实偏离了升迁的相关制度。
那么隆科多凭什么可以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这种不相符合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隆科多向六叔求官
一、隆科多的升迁轨迹符合事实,还原了较为真实的历史《雍正王朝》对于隆科多的仕途轨迹进行了较为真实的还原,历史上的隆科多是蒙荫入仕,身居高位。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历史上隆科多的当官履历: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隆科多被授为一等侍卫,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
隆科多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属下违法,康熙罢免其副都统和銮仪使的职务,仍在一等侍卫上行走。
●康熙五十年(1711年),隆科多被授为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掌握京师警卫力。
历史上的隆科多在未做上九门提督之前,也只是一个一等侍卫,一等侍卫是个多大的官呢?在清朝武官按级别可分为十八个等级:
佟国维
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
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和未入流的官职,一等侍卫在等级中只能排在正三品。
而九门提督则排到了从一品,这两个官职的职位高低就相当于一个排在了第二,另外一个则排到第五去了。
隆科多成了无业游民
中间差了三个等级,隆科多从一等侍卫升至九门提督实际上是连升三级,当然也是跃级提拔。而在《雍正王朝》中隆科多的升职路程又有着怎样的曲折呢?
其实这种曲折与真实的历史有着一种完美的契合,也是由高跌下,又在突然之间爬上了更高的官位。他曾做过顺天府府尹,官职相当于一等侍卫正三品。
也带过兵,扛过刀,打过仗,做过高级将领,但因为在战场上犯了错,吃不了关外之苦,擅离职守,做了逃兵,从此一落千丈。
隆科多曾是一等侍卫
也因此变成了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的闲人,可他的六叔佟国维却在朝廷中身居高位,他只得屈膝恳求叔叔谋求官职。
官求是求到了,叔叔只给了他五个字,那就是:“理藩院守监”,这与隆科多在心中的期待有着巨大的落差,
理藩院帽子戴得很高,可一个守监的职位连个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根据《清史稿.职官志》中的记载:
六叔安排隆科多做牢头
理藩院下设“旗籍、王会、柔远、典属、理刑、徕远”等六清吏司。而理藩院守监就是隶属于“理刑司”的某个监狱领导,品秩是从九品。
这在清朝武官中按级别来排的话,他排在了倒数第一。隆科多虽在心里嫌弃,可他也不敢再违抗叔叔,再者有总比没有强吧!
只是让隆科多没有想到的是,在不久之后,他就由一个牢头一跃成为了九门提督,连晋一十六级,从从九品爬到了从一品。
佟国维是老八的忠实粉
这一点与真实的历史虽然差距较大,作者布局这种差距也是为了在读者心中激起一些波澜和涟漪。
然而实际上,隆科多地整过升职过程中的曲折程度却是一样的,并未脱离实际,在小说和电视剧中有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二、隐藏在“九门提督”职位之后的是一场政治交易在《雍正王朝》的小说中,佟国维是忠实的八爷一党,在康熙安排的一次投票选举中,八爷的支持者让康熙心惊胆战,不寒而栗。
康熙找佟国维谈话
佟国维作为朝廷中的中流砥柱,首辅大臣,是朝廷中实打实的一把手,他的政治取向竟然导向了老八,这让康熙十分担忧。
于是他开始约谈佟国维,让他退休,回家养老。然而佟国维也早有所备,他用柴火烧着老八的热灶,却在侄子隆科多的身上安排了另外一条线,
那就是去烧四爷的冷灶,将来这两方势力无论哪一方成功,他佟家的荣耀和地位照样可保。康熙约谈他,借身体已老为由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佟国维配合康熙演戏
佟国维并没有接召,直到康熙给出筹码,看了看这筹码还算满意,他答应了康熙的条件,自己退位回家养老。
侄子隆科多上位九门提督,实际上隆科多的这个九门提督是叔叔佟国维用“上书心首辅大臣”的职位换来的。
隐藏在这背后的是一场政治交易,佟国维作为政治战场上的一只老狐狸,走到这一步,康熙的心思他也应该看得明白了。
佟国维装糊涂
如果他不顺势退位,接下来康熙肯定是要拿他来开刀了,所以他在退位之前,还与侄子隆科多上演了一场大义灭亲的戏码。
隆科多在康熙面前状告六叔佟国维要他支持八爷,一定要把八爷推向皇位,而这一状就告在议举新太子的前夕。
在议举新太子大会上,康熙亲自举持,把佟国维给揪了出来,并宣隆科多上场作证:
隆科多举证佟国维
康熙:隆科多,刚才你六叔在这儿慷慨陈词,说他推举八阿哥全是为了我大清的江山社稷,毫无私心。
当着朕,当着你六叔,你说说,你六叔推荐你出任步军统领衙门都统,你为什么不敢承受啊?
隆科多:奴才的六叔糊涂啊,他糊涂就糊涂在不该暗中的揣摩圣意。因此才做出了不识大体的蠢事。
康熙演戏
但奴才认为,奴才的六叔对皇上对我大清是绝无二心,因这就他现在的地位而言位级人臣无以复加,他只要事事处处先请示皇上而后实行就可以长保禄位,荣贵而终。
在隆科多说完这番话之后,众皇子们是看蒙了,紧接着,康熙就宣布了对佟国维的处罚决定,免去了他煽乱朝纲之罪,罢了他的官职,回家养老。
并安排隆科多送六叔回家,又嘱咐继续回来当差,这个九门提督非你莫属。一场使满朝官员兴奋紧张折腾了好一阵地推举新太子的政潮随着佟国为的顶戴落地,宣告了八爷党的失败。
佟国维顶戴落地
其实这场戏是佟国维与康熙早就达成了的协议,隆科多做了串演,佟国维与康熙两人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完成了一场政治交易。
只是可怜了老八,一时半会儿他可能还没来得及看懂父亲安排的这场戏,就是针对他的。他想一家独大,
康熙就捡“胖子”打,实际上动了佟国维就等于折了老八的翅膀。而隆科多则捡了个肥肥的“九门提督”。
康熙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隆科多是皇亲国戚,本身自带光环,背景强大历史上的隆科多,系佟国维的第三子、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子,康熙帝第三任皇后孝懿皇后的亲弟弟。
也就是说隆科多是皇帝的亲表弟,兼小舅子。看到有这些光环绕身,你就知道隆科多的“九门提督”决不是从天而降的。
因为他的身份沾了皇亲国戚的光,只是在升职记的中途,由于自己不争气,才被康熙故意给压着,磨一磨他的性子。
隆科多做牢头
其实在早期他只是康熙手中一张未打出的牌,康熙在临终前对隆科多所言就表明了他的心迹:
康熙:这些年苦了你了!听人说,你总怪你六叔佟国维压着你,其实你是冤屈他了,真正压着你的,是朕。你这把宝刀,朕就是要留到要紧的时候才用啊!
所以到了关键时刻,康熙起用了隆科多这张牌,并让他坐上了升迁的火箭,从“从九品”,直接升到从一品。
隆科多升九门提督
这种升迁方式,当然不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也不是他个人有超强的能力,而是皇亲国戚的这个身份在关照着他。
还有他满洲镶黄旗人的身份也是为他开了绿灯,因为在清朝,出现了重满轻汉,满人可以凭着这个身份就能混个吃喝不愁。
更别说她的姑姑和姐姐曾经都是位高权重的皇后了,所以在康熙朝末期,他被看重和启用,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倚重,
佟国维给隆科多安排差事
身居要职,并最终成为康雍皇权顺利列迭的擎天保驾之臣,正是因为其身份是非常特殊的,更别说一个九门提督了,就算给他升更高的官那都是有可能的。
有句俗语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嘛!”,他不只是朝中有人,而是天子和他是亲戚。再者说古代本就有重用外戚的传统,隆科多一跃成为九门提督那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写在最后《雍正王朝》中,隆科多从一个牢头一跃成为九门提督,连升十六级,看似离谱,实则并未脱离实际。虽然与真实的历史在升职之路上官职大小有较大的差距。
隆科多配合六叔演戏
这有可能就是作者故意布下的情节,因为小说需要用一些落差和反差来渲染一个事件的反响,但这些反响实际上又在整个流程之内,
并没有跑偏,《雍正王朝》中的隆科多升职记基本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作者的笔始终是落在主线之上的,只是在一些小分支的时候,作者做了一些调整。
比如从牢头调到九门提督,相差了十六级,而真实的历史是从一等侍卫升到九门提督,只相差了三级,在这种官职的差别上作者是把它放大了五倍之多。
隆科多成为雍正朝重臣
所以从一个牢头一跃成为九门提督确实会让很多的读者生出疑惑,认为这种升迁不符合常理,虽有夸大的原因存在,
但隆科多本身起步就高,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路线上,佟家自龙兴关外,就与爱新觉罗家联了姻,他的家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家族。
而是与皇族与捆绑关系的一个家族,他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看似不符,可是在政治交易面前,符与不符都得为政治让路。
隆科多完成重大使命
只要能够符合各自的政治利益,达到目的,权力不过是政治家们玩的游戏而已,隆科多的升职就是康熙与佟国维这两只老狐狸在用权力做交换,结果也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雍正王朝》隆科多凭什么可以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这与官职不符啊?
大家注意一下问题,这里问的是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剧情,那么宋安之重点以剧情来说,不会南辕北辙。
隆科多能从牢头成为九门提督,其实可以分两方面来看:一是很多人认为这个不符合历史,脱离了现实,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单一以这个事件来看,历史上隆科多的确没有当过牢头。但它所刻画的这种情况,却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很是符合,根本没有脱离现实。二是隆科多可以成为九门提督,背后是佟国维和康熙在一场饭局上的交易,可谓是相当精彩,至于程序看似不合理,但在最高统治者眼中根本算不得什么。
接下来宋安之来分两步具体分析分析这个问题。
一、隆科多这种情况并没有脱离现实
看似隆科多从理藩院一步登天成为九门提督不符合现实,其实很符合实际情况的。
首先剧中在追缴国库欠款的时候,就透露出隆科多的两个身份。隆科多可不是什么小白,有着很丰富的履历,在西北随着老十三一起打过仗,当过顺天府府府尹,在关外镇带过兵镇守一方,应该是个都统或者将军级别的,因为受不了关外的苦,所以擅离职守逃回北京,被撤职,正因为如此所追缴官员传隆科多的时候,称呼其为:“原顺天府府尹隆科多”。
这样来看,隆科多可谓是能文能武,当过顺天府府尹,相当于当时北京市的市长,这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位。还在关外镇守一方,怎么说也是个都统或者将军级别,虽然因为擅离职守的问题被撤职,但人家是皇亲国戚,也仅仅只是被撤职而已。
以隆科多之前的履历来看,加上他的背景深厚,是百官之首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的侄子,更是康熙的小舅子,所以官复原职甚至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还是有的。
而且以现实历史来看,古代有很多这种情况,很多大臣位居要职,因为党争啊或者生活作风啊,总之是因为一些小问题被撤职的。其中一部分被撤职的大臣,皇帝过段时间还会重新起用他,怎么说也是官复原职。或者说新皇登基以后,觉得这个大臣还可以又没有什么大毛病,就重新起用了。
而且我们在看看清朝历史,满人的待遇可是很好的,可以说在各方面开了绿灯。诸如想要走上仕途,哪怕文化水平不高,但以“笔帖式”的方法就可以,虽然品级很低,一般为八九品,最高也就是六七品。但是升迁很快,只要好好干,不到一二十年的时间就可以大富大贵,外派到地方怎么说也是巡抚或者总督,留在京城,很有可能成为一部尚书,怎么说也是个侍郎。
历史上隆科多出身上三旗中的镶黄旗,又是皇亲国戚。担任九门提督之前,担任过蒙古正蓝旗副都统、銮仪使的职务,后来办事出错被罢免,只留下仍在一等侍卫上行走的职务,后来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五十年被康熙授为九门提督。
再看看剧中的隆科多,担任九门提督之前,不只是理藩院牢头这个明面上的职位,更是曾经担任过相当于北京市市长的顺天府府尹职务,还有在关外带兵镇守过一方,以这种履历,成为九门提督,还是没问题的,并没有脱离实际。
所以说以单一以历史事件来看,这个剧情肯定不符合。但是其表达和刻画的现实,并没有脱离实际,还是很到位的。
二、隆科多成为九门提督背后的权力交易
隆科多为什么会成为九门提督呢?
其实是佟国维和康熙在饭局上达成的协议,就是佟国维下去,隆科多上来,以确保佟氏一门长盛不衰。
而佟国维付出的代价不只是下去,还要替康熙坑老八一把。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疑惑了,没关系宋安之具体来说说这个事情。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时是什么情况,当时正是议举新太子的时候,佟国维身为百官之首,是带动百官支持老八成为新太子,而举荐老八成为新太子的人太多,连康熙都感到震惊,面对长长的名单,都感叹到“乖乖万众一心啊”。
皇帝最怕什么,最怕别人架空自己,使自己成为没有权力的空头皇帝。而这么多人支持老八,康熙自然是感到深深的威胁,于是开始布局,第一步就是先搞定老八最大的支持者佟国维。
康熙请佟国维吃饭,饭局上的那些话看似是家常闲聊,其实是大有深意。两个老狐狸是不着痕迹的达成共识。这个宋安之之前具体分析过,今天再大概说一下哈。
在饭局中康熙的话可谓是很有深意,先是说上了岁数什么的铺垫,然后说道:“咱们都得节节劳了,凡事不能不操心,但也不能太操心。有些事可以让小辈们去干,咱们也能歇歇,放手让他们去干,前人田地后人收是不是”。意思是你也该歇歇了,让年轻人来干干了。
佟国维开始装糊涂了!说道:皇上龙筋虎骨,圣体旺强怎么能说一个老字呐。奴才还想沾沾皇上的余福,侍候皇上一万年呐”。意思是自己还想伺候皇上呢,不愿意歇歇。
康熙听到这话,意味深长的说道:这就连尧舜到现在,也不过几千年,人哪有活一万年的。真活那么长,挡住了后人的上进之路,人家也不答应。俗话说得好,这个这个,得撒手时要撒手,该饶人处且饶人,你和朕都得为后人多想想”。意思是该放手就要放手,不要墨迹。
康熙继续说道:“你说,你们佟家那些后生里面有谁可以出来当差呀?”。
佟国维这时候开始打感情牌,说道:“皇上如此惦记我们佟家,我佟氏的孝康章皇后,孝懿仁皇后在天之灵也会至感欣慰”。
康熙不由得感叹道:“你佟氏一门,自龙兴关外,就与我爱新觉罗家联姻联亲休戚相共,不容易。你说吧,你的后辈当中,有谁是能堪大用的”。意思是你们佟家跟皇室是休戚与共的,你放心你下去了,再给你安排一个人上来。
佟国维于是推荐了隆科多,康熙就安排隆科多为九门提督。
一场饭局下来,两个老狐狸达成交易。自然是支持老八的佟国维下去,而隆科多补上。
康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就如他所说的一般,佟氏一族与爱新觉罗休戚与共,所以佟氏一族不能倒,自然要选择与老四他们关系更近一些的隆科多替补佟国维的朝廷要臣位置。
既然康熙这个最高统治者都发话了,隆科多这个牢头自然成为了九门提督。毕竟在封建社会,皇帝可是言出法随的,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当然佟国维可谓是老谋深算,不只是先安排隆科多安排为理藩院守监,让他烧老十三和老四的冷灶,提前打好基础。
佟国维猜到康熙要打压老八以后,更是连夜见了隆科多。叔侄两个商量以后,上演了一出苦肉计,先是隆科多出卖佟国维,而佟国维又为了老八不惜顶撞康熙。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佟国维想要让隆科多坐稳九门提督的位子,毕竟他一下去,被冷落多年的隆科多突然成为九门提督,肯定有人借机发难。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让隆科多出卖自己六叔以表忠心,使康熙信任隆科多,使其彻底最稳九门提督之位。
而且佟国维又故意在康熙打压老八的时候,出言顶撞康熙,看似是为老八说话,实则是扩大事情的恶劣影响,让康熙有更多借口来打压老八一党,是既帮了康熙一把,使康熙满意。又在老八等人面前买了一个好,万一将来老八可以东山再起,自己也可以捞一些好处。
至此隆科多是彻底坐稳九门提督之位,而佟国维的算计很成功。哪怕隆科多一步登天的从牢头成为九门提督,因为隆科多的表现,康熙的信任,自然没人敢发难,顺利完成佟氏一族的权力过渡。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59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出来和谐交流,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雍正王朝》隆科多凭什么可以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这与官职不符啊?
佟国维写给隆科多两次职位,一次是理藩院守监,一次是九门提督。理藩院的级别倒是很高,大清属于从一品官秩。不过翻遍了理藩院有关的资料,也没有发现守监到底是个几品官,大概也就是剧中所说的牢头吧,既然是牢头,估计最多也就是个“科级干部”,因为理藩院的主事还只是个六品官,估计他最多也就干了个主事而已。
再看看九门提督,这可是一个大品级的官,属于重要岗位,放到今天,大概就是个京畿卫戍司令的岗位,于康熙十三年合并步军统领新设置机构,官秩属于正二品,到嘉庆年间升格为从一品。
这么一看,隆科多直接从牢头一跃为正二品的九门提督,太不可思议了吧。就算是皇帝权力盖天,也不可能说升就升啊,要是那样,所谓的品级官秩岂不是乱套了?虽然说电视剧是艺术再加工,但完全脱离现实,经不起现实推敲只怕也不行,《雍正王朝》是一部十分讲究的的电视剧,不会因此失分的。那么问题来了,隆科多到底凭什么从一个牢头直接升职九门提督的?
有人说,因为佟国维是康熙的丈人,因为他是孝康章皇后的姑孙子,因为他是孝懿仁皇后的兄弟,因为他是康熙的舅老倌,因为他是雍正的舅舅。其实,这些都是站不住脚的,尽管他有这些霸道的资源,皇亲国戚的身份的确对他大有帮助,但是据史载,康熙对这些皇亲国戚的管理十分严明,且十分讲究官秩晋升。就比如他的儿子老十四胤禵,很多人都觉得他很像是康熙最终的接班人,连他自己都这么认为,但是作为继承人,胤禵是在康熙否决的第一批,因为他的爵位还仅仅只是一个贝子,虽然封为大将军王,但是一直没有真正的王号,离亲王的爵位还差三个等次,在如此看重秩序的康熙眼里,怎么会把皇位传给一个还是贝子的人呢?
同样,就算隆科多再优秀,但他只是个牢头,康熙绝不会不顾官秩层级,贸然提拔他当九门提督的,这里面一定还有其他的讲究。很多古装电视剧经常让皇帝点将,一把一个七品小官提成一品大员,这是不严谨也是不符合史实的,皇帝也许偶尔为之,但主要也只是起一个导向作用,鼓励那些埋没在汪洋大海的还记得为民请命的小官们努力工作,说不定就能碰见狗屎运罢了。
回到正题,那么隆科多为什么就可以一飞到枝头呢?我们看看隆科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简历。康熙27年,隆科多官至一等侍卫(武职),擢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
康熙44年,隆科多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职位被罢免,在一等侍卫上行走。
康熙50年,隆科多受九门提督之职。
康熙59年,隆科多受理藩院尚书之职。
也就是说,隆科多之前的某些职位,按照现在的话说,也许级别和待遇是被保留了的,只是职务被罢免。
首先说一等侍卫,这也是官职,属于武职,官秩是正三品,一等侍卫由皇帝掌握的上三旗人员充任,宗室编制9人,每旗3人,隆科多是一等侍卫,说明他出身上三旗,地位是相当高的。
再说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仅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官秩就是正二品,所以隆科多在康熙27年的时候,就已经是个正二品官了。到康熙44年,他的这两个职务被罢免,除了一等侍卫的头衔外,再没有什么任职。
如此,也就是剧中所言,赋闲在家,靠佟国维接济过日子了。清朝的官员待遇明面上是很低的,一个正二品的官估计一年也就几百两而已,隆科多的官职虽然被罢免,但是级别和待遇是否保留不得而知。我想应该还是被保留着的,即便如此,一年几百两的收入也确实很难堪。再说,要是连级别待遇都刷去了,他又怎么会往佟国维那里跑,想要一份差使呢。
所以,九门提督是正二品,如果说隆科多保留了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级别和待遇,他只是平调,属于重用,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工作。如果没有保留,但是他一等侍卫的头衔还在,属于正三品,从正三品到正二品的九门提督,虽说也是破格提拔,但是很正常,是提拔兼重用。这才是隆科多能够从守监到九门提督一跃飞上枝头的原因。《雍正王朝》隆科多凭什么可以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这与官职不符啊?
《雍正王朝》中的隆科多,在剧集刚刚开始的时候,仅仅是一名被罢职在家的八旗闲散子弟,先是为了攀上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这一党,被佟国维安排担任理藩院的守监,之后又被康熙皇帝直接提拔为了九门提督。从一介罪臣到不入流的小吏,再到掌握京城卫戍的武官,隆科多简直堪比坐上了直升飞机,其升迁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当然,这些都是影视作品的杜撰,《康熙王朝》中的魏东亭能够以汉人身份获封为毅亲王,《雍正王朝》中,雍正也能将大字不识的潜邸奴才李卫一步步扶上地方督抚一级的封疆大吏,那么隆科多从理藩院的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也就变得可以理解的。
当然,如果将历史史实以及从《雍正王朝》的剧情结合来看,其实隆科多迅速的做到九门提督的位置,也是一种必然。
历史上的隆科多,曾官至副都统,这与九门提督在官至品阶上已经相差不多了。《雍正王朝》中,关于隆科多和佟国维的人物设定,一直为人所诟病。剧中,隆科多称佟国维是自己“嫡亲的六叔”,然而如果真的放在正史中,隆科多真的这么叫,那就是不孝之举了,因为佟国维不是别人,正是隆科多嫡亲的亲爹。
佟佳氏家族作为康熙朝时期的“四大外戚家族”,与康熙皇帝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佟国维的亲姐姐,就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而佟国维的两个女儿也先后嫁给了康熙皇帝,即康熙皇帝的第三人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以及悫惠皇贵妃佟佳氏。这就使得佟国维既是康熙皇帝的亲舅舅,又是康熙的老丈人,而作为佟国维之子的隆科多,也自然兼具康熙皇帝表兄弟和小舅子的双重角色身份。
也正是因为如此,隆科多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就被授为一等侍卫,后又被提拔为正蓝旗蒙古副都统。
而这个副都统已经是正二品的武官职级,与在康熙时期还是正二品的九门提督在品阶序列上已经是一致的,只不过九门提督由于其位置的重要性,使得其地位要高于都统级别的武官将领。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受到属下牵连,隆科多被罢黜了副都统职务,但是仍就享有正三品的一等侍卫的职权和待遇。而在康熙“两废皇太子”的过程中,隆科多坚定的站在康熙一边,并与所有的康熙皇子保持了绝对的中立,从而赢得了康熙的信任,于是在导致“二废皇太子”的“托合齐会饮案”后,原九门提督托合齐被拿下问罪,不久后死于狱中,隆科多便坐上了九门提督的位置,直至康熙去世,并在雍正登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雍正王朝》的“追比户部欠款”的剧情中,也有着对于隆科多军旅身份的暗示,而且剧中也介绍了隆科多是因为做了“逃兵”才被罢官赋闲的,这就说明隆科多此前是有着一定的军阶职级的,况且剧中的隆科多也是“英烈”之后,他的“父亲”是在乌兰布通之战中阵亡的康熙皇帝的亲大舅佟国纲,从这份家族荣耀和家族世系关系上,隆科多也会保留一定的职级职务。这就像当年的和珅,尽管最初做的是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可是他袭承的家族爵位是三等轻车都尉,享受的是从三品的职级待遇一样。
所以,看似隆科多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有点唐突,但是如果结合其家族背景,世系职级以及过往的职级来看,康熙这样的任命并不算是“违背官制”。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康熙来说,任命隆科多做九门提督,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首先,在此之前,隆科多并没有牵扯进皇子之间的争斗。
说到这里,不得不钦佩佟国维的厉害。就在隆科多想佟国维大言不惭的提到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企图“拥立新君”的时候,佟国维果断喝止了隆科多这样危险的想法,他非常清楚,自己已经陷入其中,但是隆科多并没有自己这样的心智和谋略,参与到皇子之间的斗争必然是凶多吉少。于是,佟国维将隆科多安排到了理藩院,除了借此攀上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的关系外,更重要的就是将隆科多按死在理藩院,将他从外界的斗争隔绝起来,这实际上是对隆科多的一种保护。
于是,在外朝堂上众位朝臣为了拥立新太子而奔走疾呼的时候,隆科多却在理藩院安详的打着“巨型麻将”,完美的避开了这场争斗,同时也使得自己没有被打上任何党派的标签,这就让隆科多具备了极大的政治优势,进而为康熙所器重。再加上其本身就与康熙皇帝有着亲缘关系,于是康熙皇帝便借此对其进行重用以及拉拢。
其次,康熙皇帝也需要借由隆科多争取到佟国维的支持与配合。
佟国维为什么被康熙拿了下来,原因就是作为上书房首辅大臣还是国丈的佟国维,在朝中影响力巨大,“佟半朝”绝非是浪得虚名,而佟国维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于推举八阿哥为新太子的态度,让朝野上下迅速形成跟风,这也就是康熙为什么说佟国维煽乱朝纲的原因。因为佟国维影响力太大,而他又陷的太深,所以康熙不能保佟国维,只能将佟国维拿下。
佟国维与康熙吃了一顿饭,康熙一句“活的时间太长,挡住了后辈上升的道路”,让佟国维知道康熙的选择是废太子,不是八阿哥,也不是四阿哥。佟国维明白了康熙的心思,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全身而退。
而康熙也为佟家规划好了未来,那就是重用隆科多,让隆科多成为整个佟家在朝堂上的利益代言人,以此解除了佟国维的后顾之忧,这也使得佟国维一心一意的同康熙唱了这出“双簧”,狠狠的“坑”了八阿哥以及整个“八爷党”一把。
再次,便是隆科多“卖叔求荣”,这是康熙非常希望看到的,更是康熙所需要的。
为了更好的帮助佟国维与康熙将这出“双簧”演的彻底,佟国维与隆科多还上演一出“苦肉之计”,那就是隆科多亲自检举揭发佟国维的所作所为,进而让康熙能够罢黜佟国维,打击“八爷党”,同时向朝臣昭示自己非常反对和反感朝臣与皇子们搞串联,搞结党的行为。可以说隆科多的举动很好的帮助了康熙进行“敲山震虎”。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隆科多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不利的舆论地位上,毕竟连隆科多这样一个人连自己的亲叔叔都能出卖,和隆科多结党也要小心承担被他出卖的结局风险。
可以说,康熙是籍此将隆科多从朝臣和皇子中将其孤立出来,专心为己所用,而这样的九门提督,也才更让其放心。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隆科多凭借“揭发”自己的亲叔叔佟国维,成功从为人唾弃的逃兵、不入流的理藩院牢头,一跃成为了掌管京城卫戍的九门提督,同时佟家内部也完成了权力的还代与交接。而这一切,都是康熙大智慧和帝王心术的体现,自然也就没有官制一说了。
《雍正王朝》隆科多凭什么可以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这与官职不符啊?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看似不符,实则大符,因为隆科多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
佟佳一族与爱新觉罗氏《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段戏,一次,康熙皇帝宴请佟国维并且开门见山的对其说:“你佟氏一门自龙兴关外,就与我爱新觉罗家联姻联亲,休戚相共”,这一句话便交代了当时佟氏一族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注定了佟家必须有一个扛大旗的人。而从康熙与佟国维二人这顿饭上就可以看出,二人都有意为世代显赫的佟家寻找一个接班人继续扛大旗。只不过二人的目的却不相同,康熙是为了稳定住与拉拢这个当朝最显赫的家族,授之以恩,让其效忠自己以及支持以及做的决定,而佟国维则很简单,就是为了能够让佟家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并保证佟家的地位,于是一个飞黄腾达的隆科多因此而诞生了。
佟氏唯一一个可以扛大旗的后人-隆科多佟氏在朝廷之中具有佟半朝的称呼,由此可见他的地位,但是到了佟国维的下一代却没有一个像样的人物,能够扛着起佟家这一大旗,佟家后代本来就人丁不旺,而且多少酒囊饭袋,即便是隆科多也只能说是机灵了点,但是好堵好玩吃不了苦,也缺乏大才的品质,虽然如此,但是隆科多跟其他的佟家后人相比还是强了不止一倍,好生栽培一下未必不能成才。所以很早的以前佟国维便下定决心,培养隆科多为自己家族的接班人,之后隆科多的人生轨迹便是不知不觉的按着佟国维的规划走的。
隆科多镀金成功与被压制隆科多早年还是有一些成就的,在康熙皇帝秦政准格尔时,隆科多随军作战立过军功,英勇杀敌也不含糊,因此被很多人看中,后来被分配到乌里雅苏台当副将,相当于被家中长辈派出去磨炼,这样一来既有了军功又有了在外镇守边疆保家卫国的经历,相当于两次镀金,再加上隆科多是佟氏一门的后裔,之后的官场仕途可以用平步青云的形容,但是事与愿违,隆科多的镀金只有第一次成功了,而在乌里雅苏台当副将的时候却因为吃不了哪里的苦,当了逃兵跑回了家,这一下子可气坏了佟家的掌门人以及当时的康熙皇帝,认为其是烂泥扶不上墙,于是没有给他好脸子,这也就是后来隆科多混得很惨,没有一官半职做,只能一天无所事事的混日子,但是这正是佟家掌门人对其的另一种磨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隆科多一步登天隆科多经过了数十年压制与磨炼,终于到了该登场了的时刻,佟家后继掌门人隆科多登场了。隆科多先是被佟国维安排到理藩院守监做一名狱头,这个职位看似简单没品味,但是却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十三爷此时被关押在理藩院,十三爷是四爷一党,所以此时便是隆科多坐上四爷的车队的最好时机,因此隆科多做的这个狱头的官职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代表着隆科多的站队,以及其背后佟氏一门的站队。之后不久隆科多的好日子终于到了,就像是一把孕育了多年的宝剑,终于到了该出鞘的时刻,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随着康熙的身体一日不如,即将崩溃,九子夺嫡的战争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这时隆科多作为康熙的势力,佟家的势力,以及四爷的势力登台了,被康熙封为当时最为重要的一角色九门提督,并且达到了定乾坤的效果,多年的培育,多年的处心积虑终于见了成果。
隆科多为什么一步登天被直接封为九门提督一、隆科多经过多年培育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出击,而显然是时候登场了。
二、隆科多作为佟家的掌门人登场,这么至关重要的时刻,佟家自然不会缺席。
三、康熙需要这么的一个人,这么一个能够为自己稳定局势的人,或者说一个势力,隆科多以及其背后的佟家就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相当于在佟家以及康熙皇帝的共同安排与策划下一步登天,直接被封为九门提督,这看似不符,实则很符合当时的实情。
隆科多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与机遇其实与自己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隆科多代表着佟氏一门,还是在《雍正王朝》之中康熙宴请佟国维这段戏的后半部分,康熙问佟国维:“佟氏后人谁能做事啊?”,佟国维答:“小多子还不错”,从此就可以看出隆科多的被提拔不是偶然,也不是靠他自己,而是两方利益共同促进的结果。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雍正王朝》隆科多凭什么可以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这与官职不符啊?
前言: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演绎中,一废太子以后,戴罪在身、闲散度日的隆科多找到了时任“内阁首辅”的六叔,历史上的亲爹——佟国维,要求某个差事,以求能在皇储易位的关键时刻,赶上最后一班车,将来也混个“拥立功臣”。
对于隆科多的请求,佟国维先是给予了一番教科书级别的训斥,然后“施舍”了一个“理藩院守监”的官职。
但在不久以后,素有“官场老狐狸”之称的佟国维和康熙皇帝完成了政治交换,用自己“回家养老”换回了佟佳氏家族之“佟半朝”称号的延续,隆科多升任“九门提督”,取代佟国维成为佟佳氏家族第四代家主。
正如康熙皇帝临终对隆科多所言:
这些年苦了你了!听人说,你总怪你六叔佟国维压着你,其实你是冤屈他了,真正压着你的,是朕。你这把宝刀,朕就是要留到最要紧的时候才用啊!
历史上的隆科多,乃系佟国维第三子、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子、康熙帝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的亲弟弟。也就是说,隆科多是康熙皇帝的亲表弟兼小舅子。
《雍正王朝》对于隆科多的仕途轨迹进行了较为真实的还原,蒙荫入仕、身居高位;而后获罪遭谴、一口气撸到最初官职;“九子夺嫡”的关键时候,再受康熙皇帝信任和倚重,身居要职并最终成为康雍皇权顺利更迭的擎天保驾之臣。
在《雍正王朝》的演绎中,隆科多曾跟随康熙皇帝亲征,还曾因战场表现获赐“御用宝刀”,但隆科多在这一时期的官职并没有明确说明。直到皇四子胤禛追缴“国库欠款”之时,还直接说明了隆科多曾任正三品“顺天府尹”。
“正三品”,基本类似于现今的副部级;“顺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但当时的“顺天府”隶属于“直隶省”,并非“直辖市”。也就是说,“顺天府尹”基本类似于高配的市委书记,位处京畿、地位超然,权势绝非一般“知府”所能比拟。
我们再来看下隆科多“重出江湖”时的“理藩院守监”是个什么官职?
清朝时期的“理藩院”有多牛,我们不再赘述,只需要明白清朝之所以能够稳固统治全国各民族,成就封建社会最后一段“民族大融合”的辉煌,“理藩院”这个类似于“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特殊机构,功不可没。
根据《清史稿·职官志》的记载,“理藩院”下设“旗籍、王会、柔远、典属、理刑、徕远”等六清吏司。其中,隆科多口中所言的“牢头”就是隶属于“理刑司”的某个监狱领导,具体官职名称应为“司狱”,品秩从九品,副股级。
曾经跟着康熙皇帝御驾亲征的皇亲国戚,曾经担任过副部级“顺天府尹”的隆科多,却被佟国维“赏赐” 了一个副股级的“牢头”,其心中愤懑和不甘,可想而知。当然,这是佟国维的刻意为之,更是为隆科多未来铺路的理性考虑,但尚未领悟其中深意的隆科多,能对“理藩院守监”嗤之以鼻,也属情理之中。
了解了“理藩院守监”,我们再来看下让隆科多飞上云端,成就辉煌的官职——“九门提督”,是个什么官职?
根据《清史稿·武职志》的记载,“九门提督”的全称为“步军营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的最初品秩为“正二品”;嘉庆四年,嘉庆皇帝将和珅扳倒以后,充分意识到“九门提督”的重要性,便将其品秩升级为“从一品”。
就行政级别来看,从二品的“九门提督”乃系绝对的副国级领导;就具体权势而言,“九门提督”手握三四万精锐兵力,执掌京城巡防、治安和警卫,兼备“军队属性”和“警察智能”,乃系京城内垣最关键的武装力量。正因为“九门提督”对朝局稳定、皇权稳固的直接影响,才有了《清史稿》对于其“亲信大臣兼任”的显著特点。
那么,从“理藩院守监”到“九门提督”,隆科多究竟连升了几级呢?
“从九品”到“正二品”,基本等同于从副股级直接升为副国级,相当于连升了15级。
只是,隆科多这种火箭般的升迁,到底合理不合理呢?
首先,诸如隆科多这等拥有强大家族背景,拥有皇亲国戚身份的满洲勋贵子弟,一般都能“蒙荫”进入仕途,出任“大内侍卫”,并以此为仕途翘板迅速升任朝廷柱臣或者封疆大吏。正如隆科多初入仕途便出任的“一等侍卫”,即为“正三品”武职,直接就是一个副部级干部。
再者,就《雍正王朝》的演绎来看,曾任副部级“顺天府尹”的隆科多,出任副股级“理藩院守监”只是“戴罪之身”前提下的权宜之计,并非实际任用。也就是说,此时的隆科多基本相当于保留行政级别以后的降职留用。所以,升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也只是相当于从副部级升为了副国级,连升两级,并无不妥。
更何况,在“九子夺嫡”的关键时期,诸位皇子纷纷开始最后一搏的非常时刻,也只能用非常手段来进行最后的皇位传承安排。如此看来,隆科多的火箭式升迁,虽有幸运成分在内,但却并无不合理之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