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给四阿哥出的哪一条妙计差点毁在年羹尧手上?
在《雍正王朝》第十七集中,随着太子的第二次被废,九子夺嫡之争也进入到了最终的决战时刻,八爷党与四爷党的竞争也由幕后转到了台前,两者为了从皇帝手中拿到大将军的这个筹码,是费尽心机,老八想自己亲自带兵上战场,老四想举荐自己团队的人老十三来接任这一职位。
太子被废
老八和老四难道都这么喜欢打仗吗?NO!透过大将军这一职位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背后的是兵权,兵权对于夺嫡之争来说当然至关重要,不过最终老八本人和老四团队都没有得到这个可以撑握兵权的要职,而是落到了老十四的口袋中。
很意外的是,老四一直想力推老十三,然而到了关键时刻,他却选择放弃了大将王这一要职,反而回过头来在皇帝面前投了老十四一票,这是何意呢?原来是站在老四背后的邬思道给他出了一条妙计:
邬思道出妙计
邬思道:四爷,您真的要举荐十三爷出来带兵啊?
四爷:为什么不?
邬思道:嗯!难道您忘了十三爷的外公就是喀尔喀蒙古大汗呢!
四爷:那又怎么样,他还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呢呐,我就不信十三弟连这点都分不清楚。
邬思道:人家要是以此为借口,极力反对呢?
四爷:我就以百余口身家性命力保。
邬思道:那四爷这一百余口性命也就断乎难保。
四爷(瞪大眼睛看着邬思道):这话怎么讲?
邬思道:西北用兵看起来用的是兵马,实际上打的是钱粮,是后援,茫茫荒漠十万大军,最怕的就是粮草不济,后援短缺,传尔丹全军覆没,大家都说轻敌冒进,可就是没人替他想想,兵部一个月几道兵符,责他畏葸观望劳师糜资,而应给他的钱粮器械,又找种种借口不按时供应,他坐困愁城,能不急着找叛军决战吗?如果说传尔丹是轻敌冒进,这恰恰是朝廷逼的,他的失败不是败在敌军,而是败在自己人手里。
邬思道反对十三爷带兵出征
四爷:老十四也是知兵之人呐,难道他就不知道这样做会导致兵败,难道……
邬思道:错,十四爷和八爷要的就是传尔丹兵败。
四爷:他们不惜牺牲朝廷六万大军,就是为了争得这个带兵之权?
邬思道:是呀,四爷!皇上若派了十三爷为大将军,十四爷和八爷更会时时设阻,处处掣肘,到那个时候,十三爷就是第二个传尔丹,十万大军和四爷这百余口性命,呵呵呵!哎!
四爷:皇阿玛圣明烛照,难道他就一点儿也没有觉察?
邬思道:四爷这话问得好啊,如果说以前皇上没有察觉,现在也一定是洞若观火了,我料定,皇上心里早就默定大将军的人选了。
四爷:谁?
邬思道:十四爷!四爷,论才略十四爷可以胜任,但更重要的是,只有十四爷带兵出征,才不至于后援受制重蹈覆辙。
四爷:照你这么一说,皇阿玛很快会有旨意?
邬思道:不会,他老人家还在观望呢!
四爷:观望什么?
邬思道:观望八爷,唉!更是在观望四爷您!
四爷:嗯?
八爷心机重重
邬思道:太子一位虚悬,皇上又日见苍老,这大清的继位人才是他老人家最大的心事,这个继位人皇上心里早就有数了,可一直又不把他抖搂出来,为什么?一是为了要保护他,以免他重蹈废太子的覆辙,二是要进一步地观察他,看他这个人是不是有人君的气宇,四爷,您如果真有这个气宇,这一次,一定要以朝延的大局为重,力保十四爷出任大将军,而不是去争这个大将军,四爷……
四爷:嗯,噢!我被先生一席话说走了神,以先生的看法,我应该抢先举荐十四弟出任大将军?
邬思道:对!
四爷:可是十万大军在他手里,万一……
邬思道:不是在他的手里,而是在朝廷的手里,我刚才已经说了,西北用兵打的是粮草是后援,而接济大军调配粮草的是陕甘总督,只要争到这个位置,就能制他的十万大军、百万大军。
四爷:让老十四出任大将军,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
老十四获得带兵之权
邬思道实乃高人啊!他居然有一双透视的眼睛,把皇帝的心思看得明明白白,正因为他看明白了皇帝的心思,让四爷举荐十四爷为大将军的妙计是正撞到皇帝的胸怀啊!在大事大非面前,一个真正一心以朝廷大局为重的皇子形象就落到了皇帝的心里,这个人就是老四胤禛,胤禛的这一举动在皇帝这里是妥妥的加分项。
但是这一妙计妙是妙,可是风险也是重重,将十多万大军放到老十四手中胤禛始终是不放心的,老十四虽然和她是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但是这两兄弟从来就不是一条船上的人,老十四早就投入了老八的怀抱。
年羹尧
所以老十四拿到兵权也就等同于老八拿到,这时邬思道又向四爷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撑控粮草,掐了老十四的后援,这当然又是一条妙计,只是这一条妙计的提出是差点就毁在年羹尧的手上了。
西北打仗,接济大军调配粮草的是陕甘总督,陕甘总督一职位由谁去担任呢?老四想到了年羹尧。可年羹尧这小子并不老实,一回到北京就到处乱窜,并未来四爷处报到,据可靠消息传到四爷府上,年羹尧去了八爷府上。
年羹尧加京直奔八爷府
这年羹尧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呢!如果他在这个时候倒戈到八爷一派,那么四爷和邬思道所谋划的一切都将成为泡影,年羹尧虽是从四爷府里出身,但是曾经八爷也在皇帝面前举荐过他,要念到八爷的这点恩情,年羹尧反水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年羹尧的这一举动还是很反常的,他回到北京第一时间当然是要先去四爷府上报到,然后再安排其他行程,可他一进京就直奔八爷府上,这不就赤裸裸的背叛四爷了吗?其实以他的智商也不会去犯这种低级错误。
年羹尧感谢八爷和十四爷
此举自然有他的目的。十四爷被封为大将军王,年羹尧接任陕甘总督,一下就被升官,并且这官还不小,可撑握着十万大军的后援,此时的年羹尧并不知道他能出任陕甘总督是四爷在背后的布局和谋划。
因为他不在北京,皇子们具体是怎样在暗暗较劲的,他并不十分清楚,但他所能知道的就是十四爷出任了大将军王,而老十四和老八是一派的人。他认为自己能出陕甘总督有可能是老十四和老八对自己的提携,一见到老八他不就说了一番感谢的话么,并且还表明了自己要图报的决心和态度。
四爷收服年羹尧
只是年羹尧这一次与老八和老十四的会晤并不成功,年羹尧刚对老八和老十四说了番感谢的话之后,吏部八爷党的人就来报告了,说四爷来吏部撤走了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的文书,四爷这是当场就撕了年羹尧的脸啊,四爷此举也意在告诉年羹尧,你头顶上的天只有我四爷一个啊,你要认清楚主子呢!
年羹尧吓得软软趴趴的赶紧跪到四爷府上,求得四爷原谅。并借奴才给四爷送洗脚水之际,用心地伺候起四爷来了,四爷看到他如此态度,才又原谅接受了他。年羹尧的这次出奇不意是把四爷和邬思道吓到了,如果他反水,那么四爷这么多年的精心谋划也将付之东流。
邬思道布局
邬思道赶紧又给四爷出了一条妙计来绑定年羹尧,就是立刻安排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嫁给四爷做侧福晋,有了这一层姻亲关系绑着年羹尧这下四爷总算是放心了。年羹尧最终带着四爷的心愿出任了陕甘总督一职。
从后面四爷对年羹尧的监视情况来看,他也还算听话,基本上都是按着四爷的意思来办的。邬思道也就是在给四爷出的举荐十四爷为大将军王,然后再撑控粮草这一妙计上差点毁在年羹尧手上。
邬思道计谋差点被毁
其实年羹尧这人还是很聪明的,他能够很清楚地认识到一点,那就是陕甘总督这一职位是有多么的重要, 这一要职肯定是皇子们争抢的香饽饽,只要皇子们来抢,那么就是体现他价值的时候了,四爷也好,八爷也好,他们谁给的筹码大,那么谁的诱惑就大。
他原本是四爷府上出来的人,他敢公开的和四爷撕开面子想要得到更多的筹码,正是因为他了解到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他回京就直奔八爷府上,这已经是在亮底牌与四爷谈条件了,并且他还如愿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他出任陕甘总督这一职之后,四爷不就立刻摆出了态度么,那就是娶了他的妹妹年秋月。
年羹尧在历史上虽然也曾为大清的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其心更多的是为己,而并非为国。所以他的心出现摇摆不定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加之他个人还对权力过于贪婪,早期的雍正虽然宠信他,但是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多疑的雍正又怎会放过他呢?
在翌年十二月,年羹尧的世界变了天,好日子也到了头,在这一天雍正将其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一代名臣就此身败裂!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雍正王朝》邬思道给四阿哥出的哪一条妙计差点毁在年羹尧手上?
四阿哥登基之路中,的确靠一位多智多妖谋士邬思道,邬思道曾告诫四爷:封疆大吏一旦惹祸,那就是塌天之祸,对年羹尧一定要“未雨绸缪”,所以,四爷在年羹尧身边始终安排耳目,不得不承认四爷的魄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西北战事告急,邬思道出计建议四爷举荐十四阿哥出任“大将军王”,邬思道和胤禛合谋着利用十四阿哥这个“大将军王”头衔,让他主动举荐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而且四爷逐步推进。
岂料,傻不拉叽的年羹尧以为四爷失势,还跑去找八爷拜码头,要不是后来胤禛及时从户部拿走了年羹尧的调令,邬思道和四爷之计差点就毁在年羹尧手上,这究竟怎么一回事呢?
邬思道和四爷合谋:利用老十四主动提拔羹尧做陕甘总督康熙五十六年,八阿哥胤禩在朝中的势力可谓是一家独大,胤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六万将士性命,找种种借口不按时供应粮草,传尔丹坐困愁城,无奈之下才仓促进军与叛军交战,中了埋伏,六万大军就这样成为了八爷党手底下的炮灰。
康熙接到奏报,只召胤禛和胤禵前去密议,康熙说:“朕的意思,在你们阿哥中选派一人为大将军王,率领十万大军,出征西北……”
所以八爷党他们一致认为,谁现在能当上大将军王,谁将来就是皇阿玛的继位人!于是,一场争夺兵权的好戏又拉开了帷幕……
就连四爷也是这么认为的,“嗖”的一声,羽箭离弦,胤禛将弓一甩,把箭靶的羽箭全部扔在地上。
站在一旁的邬思道把四爷的心思看在眼里,胤禛坐在书案前飞笔疾书奏折,嘴上还说要举荐十三弟胤祥出任这个“大将军王”。
接下来,邬思道不紧不慢地问道:“王爷,您真的要向皇上举荐十三爷出来带兵?您可别忘了,十三爷的外公就是喀尔喀蒙古大汗?”
胤禛埋头说:“十三弟还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呢!我就不信十三弟会连这个都分不清楚!
如果别人极力反对十三爷,他还要以百余口身家性命力保,这时,邬思道笑了笑,说王爷这百余口身家性命恐怕也就断乎难保了!
胤禛抬起头问道:“先生,这话怎么讲?”
邬思道站起身,一边踱步,一边摆手说,王爷,这西北打的不兵马,实际上,打的是钱粮。而傅尔丹全军覆没,并不是轻敌冒进,这次的失败,不是败在敌军,而是败在自己人的手里,如果举荐十三爷当这个大将军王,那么他将会是第二个传尔丹。
这种情况下,出任大将军王人选必须是八爷党的当中一个,而且这个人选皇上心里早就默定了,十四爷有才略,懂兵好兵,完全可以胜任,更重要是只有十四爷带兵出征,才不至于后援受滞,重蹈覆。
胤禛懵住了!两只大眼出神地望着邬思道:“但十万大军在他的手里,万一……”
邬思道摇了摇头:“不是在他的手里,而是在朝廷的手里。”
邬思道继续分析:“接济调配大军粮草的是陕甘总督,谁挣到了这个位子,谁就能制约老十四的十万大军、百万大军!谁出任大将军王不重要,重要的是军粮调度这个人,即使十四爷有百万大军,也难于兴风作浪。”
胤禛如醍醐灌顶,一片空明,脱口说道:“对!让老十四当这个大将军,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
所以,胤禛听取邬思道建议,盘算着如何让老十四心甘情愿提拔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
胤禛计谋得逞:年羹尧成功做陕甘总督胤禛端坐着桌子吃饭,正对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这事无计可施呢,正在这时,门帘一挑,胤禵走了进来,向胤禛和那拉氏一拱手,笑嘻嘻地说道:“四哥四嫂吉祥!”
胤禛一怔,心里想着:“老十四还真来了……”
此时,懂得察言观色的四福晋那拉氏见胤禛发愣,忙笑着招呼:“十四爷来了,快请坐。”
老十四刚坐下来,回头看见嫂子那拉氏在清点寿礼,问这些奇珍异宝是谁送来的,四福晋那拉氏就说是乌雅氏的寿诞,是年羹尧从四川赶着送来的,正准备着让他们哥儿俩待会儿带进宫去,给德妃乌雅氏拜寿。
胤禵听着,怔在那儿半晌作不出声来,心想着:“额娘这寿辰,最近忙昏了头,还没准备上寿礼,幸亏来了这一趟儿……”
胤禵红了脸,惭愧地说:“我正为这事儿来请嫂子帮忙呢,我原已准备了些,但这西北出了事儿,我在兵部忙得焦头烂额,要补办的几样东西一直也没来得及办好。”
胤禛正为陕甘总督这个位子无计可施时,听老十四这么说,灵机一动,忙道:“怎么样?还是年羹尧心细吧?十四弟,这些东西原就有你的一份,是年羹尧在四川替你暗地里操办好了。你四嫂说,只怕你瞧不上,让你见笑,这才没给你送过去。”
四福晋是何等聪明人也,赶紧接上胤禛的话茬:“看您说的,幸好是十四爷,自己人,让人家听了,还说我这个做嫂子的小气。”
四福晋配合的一席话,让胤禛佩服的五体投地,那拉氏左一个十四爷,右一个十四爷,一瞬间让老十四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差点忘了之前跟胤禛是死对头了。
此时,四爷继续打出感情牌,开始套路弟弟胤禵:“十四弟,这些银丝京挂,你也不必回去拿了,算咱们一人一百斤吧。”
胤禵心里一紧,暗想:“这四哥,葫里卖的啥药,是不是想让我举荐他当大将军王啊,四哥啊四哥,你的小恩小惠,就想拉拢我了,你也忒小瞧我了!”
胤禵心里虽然提防着,但是脸上还是表现很客气,说道:“难得年羹尧还记挂着我,不过,说到底是看四哥四嫂的面子,到时我得赏年羹尧点什么才好。”
胤禛一听,看机会来了,赶紧回道:“有机会你提拔他一下,他也就受益不尽了。”
胤禵就瞅着胤禛把碟里的饭菜吃完,还用清汤把碗漾了漾,咕嘟喝了下去,这才站起身说进宫为母亲乌雅氏贺寿,从这一点看出,老十四是打心底里“敬佩”这个哥哥的。
虽说老十四阴险精明,但是在老四亲哥面前,弟弟还是弟弟,被四哥忽悠一愣一愣的,成功的替年羹尧做好了铺垫,而且他的计谋逐步推进。
接下来,老四又在母亲乌雅氏面前打感情牌,乌雅氏见两个儿子这么为自己准备这么多寿礼,心里暗自高兴,步至那座玉观音前,连忙双手合十行了个礼,笑容满面地道:“这菩萨好,竟是整块玉雕成的?这可不好找。”
胤禵听了母亲这么说,脸红了红,刚想开口,胤禛抢着答道:“这是十四弟花了好大的功夫从几千里外请回来的。论孝心,十四弟比我还强。”
老十四见四哥还把这份孝心让给自己,打心里对老四少了点防备,多了一份温暖。接下来,胤禛又在乌雅氏面前说,要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
老四此言一出,乌雅氏见胤禛如此挺弟弟,心中大有宽慰,胤禵更是暗自窃喜,他没想到,在关键时刻,站队的八哥还处处防着他,对立的四哥,还力挺他出任“大将军王”。
所以,老十四说:“在紧要关头,打虎还得亲兄弟啊!”
老四看老十四对他没有戒备心了,就说:“我举荐你是为了朝局,是为国举贤!我可不在乎人家说什么亲亲疏疏,我管着户部,后援粮草当然是我支撑你。但是朝廷粮草照例由是陕甘接应,关键还是陕西甘肃这两地方。”
此时,把老十四感动的,对老四敞开心扉,说:“真是我出任大将军,我想保举年羹尧做陕甘总督!”
胤禛见自己的计谋得逞了,假意沉默一会儿,说论才干,年羹尧是不错人选,年羹尧胜任这话你不说,我还真不好提,要想我支撑你,让十几万大军后援不缺,那也只有年羹尧才会不折不扣照我的意思去办了。
胤禵一听,说只要我当然大将军王,这好办,年羹尧的事就包我身上了,胤禛眼看计谋得逞,也伸出了手,朝胤禵的手掌一拍即合。
事情进展的跟胤禛预期一样,胤禛推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老十四在提拔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年羹尧成功改武从文,担任陕甘总督。
邬思道计谋差点毁在年羹尧手上,胤禛及时出手将年羹尧拉回“阵营”这时候,胤禛正好接到李卫的来信说年羹尧已经回京,按理说,年羹尧回京,应该是先来见他主子四爷的,但年羹尧偏偏没有。
四爷正在纳闷中,这时候,高勿庸匆匆来报,说年羹尧回京先去兵部见了十四爷,然后又到了八爷府去了,胤禛这一听,气得一掌击在石桌上,倏地站起,走了出去。
年羹尧毕竟是一方的封疆大吏,是胤禛跟八爷党争夺皇位的重要王牌,如果年羹尧被八爷拉走了,那胤禛和邬思道之前的努力都得功亏一篑。
所以,胤禛去吏部尚书揆叙那里拿走了那张文书,还甩了一句话: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的事还要再议,等我和上书房商量以后再定。
此时,傻不拉叽的年羹尧,以为自己主子失势了,还早早跑去和八爷和十四爷感谢提携恩情。
不过,当揆叙来报,说四爷来吏部,把出任陕甘总督的那张文书拿走了,说是还要和上书房商量以后再定,此时年羹尧闻言大惊,脸色苍白。
这时候,胤禛和邬思道在弈棋的时候,年羹尧直挺挺地跪在那里认错,胤禛并没有打算就这么算了,无论如何都要好好磋磨一下年羹尧,否则以后天高皇帝远的,年羹尧更不好管,即使邬思道给四爷出的计谋再完美,年羹尧不按套路出牌也是白搭。
所以说,邬思道的计谋虽妙,但胤禛要是没点魄力,在及时对年羹尧采取措施,否则年羹尧有可能酿成大祸,对于雍正未来是否能够顺利坐上皇位有可能也是未知。
结语《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是重要的人物,雍正的登基过程中,除了有多智多妖的邬思道出谋划策,还有年羹尧这一把钢刀,邬思道虽然有锦囊妙计,但是没有年羹尧的执行,再完美的计谋,也将会功亏一篑。事实证明,胤禛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多多少少也是靠年羹尧钳制着西北老十四的十几万大军,要不然,历史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End—
《雍正王朝》邬思道给四阿哥出的哪一条妙计差点毁在年羹尧手上?
邬思道说西北打仗,打的是兵马钱粮。哈哈,真是笑话,战争自古以来打的都是兵马钱粮,这有何新意?
题者的意思大概就是年羹尧任陕甘总督的事。
邬思道提前谋划:让胤禛推举老十四为大将军王,让年羹尧任陕甘总督,以牵制老十四的兵马,形成对老十四掣肘之势,这样,老四在京城的回旋余地和后顾之忧就完全解除了。
老十四以兵部的名义召回年羹尧,但是当时似乎老四胤禛和年羹尧因为对这事没有进行沟通,导致了年羹尧回京之后直接跑到八爷府上去了。
这令四爷胤禛很生气,压下了升任年羹尧的折子,并狠狠敲打了一番年羹尧,告诫他头上只有四爷一片云。
要说差点毁了这条妙计,意思是说年羹尧背叛老四胤禛。如果年羹尧因此背叛了老四,那么所谓牵制老十四就会成为死局,于胤禛大为不利。
所以,此时年羹尧关乎胤禛大计,他的政治倾向和立场直接决定老四胤禛的生死。大意不得。而年羹尧回京后私自首先不是到四爷府了解情况,直接奔八爷府去,这个胤禛敲响了警钟,胤禛最终夺嫡大计成与不成,就在于年羹尧是否能牵制住老十四的几十万兵马。
年羹尧为什么要这么做?像他这样聪明的人怎么会犯下如此错误,要知道,皇子们最重视的就是下人的忠诚度,年羹尧这不是公然挑衅胤禛的信任吗?
年羹尧很大胆,从血洗江夏镇就可以看出,他是深通主子心意的。所以,说年羹尧不懂忠诚为臣的道理是说不通的。那么他究竟是何意思要这么做呢?
这不得不说老四胤禛以奖赏邬思道的名义给年家抬旗这件事。过程就不在此赘述了,抬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年家从此和旗人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平起平坐了,这对于年羹尧来说,就等于“跃入龙门”,上到另一个空间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从此有本儿了。
有了本儿,就等于有了叫价的筹码,年羹尧心里门儿清。只是他不知道,就算是有本儿,这个本儿也是四爷给的。
但是年羹尧心里不这么想,他认为这些本儿都是他自己努力攥出来的。扫灭江夏镇就是道理。
对于夺嫡的局势,年羹尧同样是清楚的,让他当陕甘总督,目的是为了牵制老十四的兵马,如果这点都瞧不出来,那他怎么能入得了胤禛的法眼。所以,年羹尧根本对这样的计策心知肚明。
也正是因为如此,年羹尧觉得他应该获得更大的价码。
如何能争取到更大的价码?投奔八爷党吗?投奔老十四吗?
明明他的头上只有四爷一片云,却反投老八老十四门下,这不是赤裸裸的背叛吗?他年羹尧是汉人出身,是读书人,叛徒这个名号他担不起。
所以,他并非是要去投奔老八老十四。
他实际上是做给老四胤禛看的,因为他想在老四这里获取到更大的价码。
他得到了吗?
他得到老四胤禛的狠狠敲打,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其二,胤禛纳娶年秋月为侧福晋,这才是获得的最大价码。
恩威并用,这也是老四胤禛的手段。胤禛因此牢牢拴住了年羹尧,年羹尧成为未来的国舅,时也势也。
《雍正王朝》邬思道给四阿哥出的哪一条妙计差点毁在年羹尧手上?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邬思道给四爷出的哪条锦囊妙计,差点毁在年羹尧手上?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个近乎妖魔的角色,邬思道他运筹帷幄帮助四爷荣登大宝,然后又深知兔死狗烹功成身退。
在潜邸多年名为四爷儿子们的老师,实则是四爷的智囊,多次为四爷献计在四爷心灰意冷时给其希望,最终成就了雍正。
这是小说杜撰的故事,而历史上的邬思道也是个聪明的读书人,可就是屡试不中,最终发挥他们绍兴人的传统,当师爷做幕宾。
而且当的是雍正得力干将之一,田文镜的幕宾干过最有名的事,就是帮田文镜写折子参当朝皇上的舅舅隆科多。
而根据二月红老师小说改编的《雍正王朝》里,邬思道成了雍正的智囊,帮助四爷夺嫡上位,帮田文镜度过难关,敲打年羹尧尽快结束西北战事,最后功成身退销声匿迹。
邬思道每次给四爷出谋划策都是算无遗漏,可就在九龙夺嫡最关键的时候,西北兵败康熙决定让个亲儿子出任大将军王,讨伐西北叛乱。
而四爷以为拿下大将军王就离皇位不远了,幸亏邬思道言明利害关系,力推自己的亲弟弟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而邬思道觉得西北用兵,靠的就是兵马钱粮而这些掌握在陕甘总督手里。
只要自己人出任陕甘总督任凭十四爷兵强马壮,也翻不起什么浪来。
于是四爷私下和十四爷说要推举他出任大将军王,而希望十四爷可以举荐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康熙听到四爷推举十四爷很是高兴,同时也同意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
而回京的年羹尧知道十四爷推举的自己,就先去八爷府上拜见了十四爷他们一伙,气得雍正拿秋月出气,骂年羹尧不懂事,还从吏部把年羹尧的文书拿走。
年羹尧这才知道自己错了,赶忙去给主子认错,四爷趁机敲打年羹尧,他的头顶只能有四爷这片云。
邬先生的计划很完美,不过仔细想想年羹尧这样做,换个角度是让八爷党放松警惕。
本来他们就知道年羹尧是四爷的人,如今做了陕甘总督表面上是八爷党里的十四爷举荐的,年羹尧先来拜见制造了他可能是墙头草的假象。
而实际上年羹尧的妹妹都嫁给了四爷,他当然希望自己的主子可以更上一层楼,自己也好鸡犬升天。
你觉得邬思道的这条计策是差点被年羹尧破坏了,还是年羹尧的出乎意料让这条计策更加成功,不仅迷惑了八爷党连四爷党也迷糊了!
也正是这个安排,让后来夺嫡关联时刻,纵然十四爷拥兵几十万,也只能带着点点兵马回京,而四爷也如愿登基!
《雍正王朝》邬思道给四阿哥出的哪一条妙计差点毁在年羹尧手上?
(文章原创)
西北战事告急,乌思道出计建议四爷举荐十四阿哥出任“大将军王”,乌思道和胤禛合谋着利用十四阿哥这个“大将军王”头衔,让他主动举荐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而且四爷逐步推进。
岂料,傻乎乎的年羹尧以为四爷失势,,还跑去找八爷拜码头,要不是后来胤禛及时从户部拿走了年羹尧的调令,乌思道和四爷的计谋就差点毁再年羹尧手上。
《雍正王朝》邬思道给四阿哥出的哪一条妙计差点毁在年羹尧手上?
《雍正王朝》邬思道给四阿哥出的哪一条
妙计差点毁在年羹尧手上?
邬思道号称“诡才”,被四爷诚心拜为军师,在四爷胤禛登基之前没少给他出谋划策,因邬思道深谙康熙“帝王心术”,所以所出计策四爷都能做到康熙的心坎里。后来太子被废,康熙没有在立太子,反而暗中留意新太子的人选,最终夺嫡之争以四爷的胜利告终。在剧中,邬思道是一名无双的阴谋家,仿佛任何事情他都能看的很透彻,并能够给四爷合理化建议,为四爷的登基之路不断的添砖加瓦。可是有一件事,邬思道却难得的失误了,胤禛后来也表示后悔听信了邬思道之言,懊悔不已。
阿兰不远万里来到京城向十三爷求救,因其兄张五哥被人设计,替人顶罪即将问斩,因此牵出了大清开朝以来的刑部最大冤案。康熙亲自到法场救出张五哥,并下令严查刑部冤狱,不论是谁一律严办。但是彻查刑部冤狱的人选康熙打算从众多皇子里选出一人,彻查刑部冤狱的人选,康熙心里其实是中意于四阿哥胤禛的,因为四阿哥胤禛手腕强硬,是这件事的不二人选,在朝中素有“冷面王”的称号,最重要的是胤禛能够体察圣心,明白康熙的心意。胤禛做事一心为国,只要是于大清有利的事情,他一定会做,哪怕得罪很多人,从他追缴户部欠款一事就可以看出,而康熙也十分喜欢他的这种性格。
四阿哥胤禛得知此事后,本想当仁不让自荐自己,但出于谨慎还是请教于邬思道,邬思道说太子自康熙四十年掌管刑部以来,劣行满满,若彻查此案,太子必然逃不出干系。此次康熙派人去清理刑部清查冤案就是对太子失去了最终的信任,事情查清之日就是太子被废之时,而彻查的人也最终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重要的也将不容于皇上。胤禛听完邬思道此言,深思良久,最终以自损身体的代价躲过了此次的彻查。与此同时,因其一党的九阿哥胤塘也被牵连在了此案当众,八阿哥胤禩连夜去请教当朝中堂佟国维之后,最终是他接下了这个差事,成为了彻查刑部冤案的大臣,随行的还有十三爷胤祥。
在彻查之时,八爷先让九阿哥自绑门人前来请罪,并当众将九阿哥从此事件中洗脱出来。然后背着十三爷深夜诱审太子一党的肖国兴,后来肖国兴中计写下了太子的认罪书,由八爷密呈康熙。后来康熙震怒,因此时牵扯太子,康熙先秘密处置了肖国兴,然后将刑部一些人员严办之后就草草收场。这件事过后太子失势,被废尽在眼前。老四看到这种情况后,大为后悔,他的本意是保住太子,稳定朝中局势,却不曾想老八阳奉阴违,暗施刀剑,不仅洗脱了老九,还成功的扳倒了太子,朝中的各方势力的天平向八爷党偏移了好多,使他和老十三处在了不利的局面上。虽然后来邬思道在康熙重新选定太子一事中,让四爷和十三爷保废太子复位,但也只是亡羊补牢之举,虽然让四爷获得了康熙的信任,但刑部冤狱一事却让四爷后悔听信了邬思道之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