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就在旁边,贾母为什么偏要安排王夫人为黛玉换窗纱?

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贾母引领着刘姥姥、王夫人、薛姨妈、凤姐等一行人来到大观园。这一次游园的主要目的是贾母要带刘姥姥领略一番大观园的风采,而正当贾母带着众人来到黛玉的潇湘馆时,众人也是有说有笑,黛玉热情倒茶招待,王夫人直接回绝她不喝茶。

刘姥姥倒是一个高情商的老太太,尽捡贾母喜欢地说,假装猜测黛玉的房间是一个哥儿的房间,说得贾母是心花怒放。黛玉倒完茶,刘姥姥对其房间进行一番夸赞之后贾母便安排王夫人为黛玉换窗纱:

刘姥姥讨得贾母欢心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王熙凤机灵的接王夫人的话

贾母对着王夫人说完了以上的话之后,王夫人还没来得及回应,在一旁的王熙凤就紧赶着接话了,表示自己会马上去落实这件事。在贾府中贾母可以说是一个退居幕后的董事长,王夫人是总经理,王熙凤则相当于是王夫人的左膀右臂,具体需要执行的每一件大事或小事,皆是由王熙凤负责。

所以像黛玉要换窗纱的这等小事,平时肯定也是王熙凤在打理,王夫人是不会亲自来管理这等小事的,大事她都不喜欢管,都是全权交由王熙凤管理。而此时明明王熙凤就在旁边,贾母为何偏要安排王夫人为黛玉换窗纱呢?我想有以下原因:

王夫人拒绝黛玉的茶

一、贾母为黛玉撑腰,与王夫人较劲

贾母与王夫人这对婆媳在《红楼梦》中,也是面和心不和,两人在明面上是相互尊敬,但在背地里却是暗流涌动。两人因为宝玉的婚事更是杠上了,贾母支持的是“木石前盟”,而王夫人赞成的是“金玉良缘”,这里面涉及的女主角就是黛玉和宝钗。

自打黛玉进贾府,她就是贾母捧在手中的掌上明珠,地位不输宝玉在贾母心中的位置。而王夫人对黛玉怎么样呢?应该是并不怎么样,刚开始时是不冷不热的样子,自从黛玉和自己的儿子谈了恋爱之后,她对黛玉是愈加的讨厌了。

王夫人不喜黛玉

因为她所看好的儿媳妇是外甥女宝钗,宝钗当然也不差,无论是才情还是相貌皆可与黛玉媲美,就连《红楼梦》的作者在书中也把她们放在了同等的位置,所以黛玉和宝钗这两个女子自然都是很优秀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哪一个都可以配得上宝玉。

可爱情这东西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无论是贾母还是王夫人,她们都有自己的私心,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黛玉如果能嫁给宝玉,对于贾母来说是亲上加亲,两全其美,而宝钗对于王夫人来说亦然。当然宝玉看上的是黛玉。

宝玉心仪黛玉

在古代就有儿媳给公婆敬茶之事,如果公婆拒绝喝你的这杯茶,也就意味着他们并不认可你这个儿媳妇。王夫人来到潇湘馆,黛玉茶还没倒过来,她就表示她不喝茶,这里面潜在的一层意思是她是拒绝黛玉嫁给宝玉的,这是她间接里表现出来的态度。

贾母这么聪明敏锐的人怎会不注意到王夫人的这种态度呢!所以接下来就有了贾母安排王夫人换窗纱之事,这是贾母对王夫人拒茶之事的反击,她想告诉王夫人的是,关于黛玉的任何事,哪怕是换窗纱这样的一件芝麻大点的事,你也是不能轻怠了的。

更何况婚姻大事,你竟敢一票否决我的黛玉,跟你没完 。贾母在这里也是想表明自己的态度,对于黛玉换窗纱这等小事在我这里都是很看重的,更别说婚姻大事了,很明显这是要为黛玉撑腰做主。

贾母和王夫人婆媳关系不和

二、贾母一心为黛玉谋划,给王熙凤留下台阶

黛玉来到贾府本就有一种寄人篱下的凄楚,从她步步小心,时时留意的这些举动我们就可以窥探到她的内心世界。凤姐在贾府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她的能干可与贾母比拼,从她管家的那份利索劲也足以体现了潜藏在身上的那种睿智和聪明。

你说贾母犯得着因为换纱窗这一件小事去得罪凤姐而给黛玉树敌吗?她如果直接去跟王熙凤说,那就等于当着众人的面批评了她,在这种严厉的责备下,虽然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也更能章显她对外甥女的宠爱,如真贾母真的这样去做,实际上是在给黛玉挖坑。

贾母一心为黛玉谋划

因为这样去做免不得要得罪王熙凤,在表面上她虽不会反抗贾母,但心里会是怎样的滋味呢?肯定也会暗暗抱怨,甚至诅咒,她也更不会站到黛玉的这一边帮助黛玉,这样做只会让她往王夫人那边偏。贾母是情商何等高明的人呢!

一件这么小的事,她也没有直接安排下人去做,直接安排下人去做还是会给王熙凤难堪,证明她一件这么小的事情都处理不好,还得要我这个老太太亲自出面。这样的越级指挥,更是有损王熙凤在众人面前的威信。

贾母为王熙凤留面子

而贾母绕过在一旁的王熙凤和王夫人去讨论,这给王熙凤的个人压力就大大地减少了,也给她留了台阶下,当然最后这件事情做还是王熙凤去做。

所以贾母安排王夫人去换黛玉的窗纱是一举多得的事情,贾母在这里没有大力宣扬她对黛玉的宠爱,而是把爱的光芒收住了一些,因为在这种大家族,对一个人的宠爱过分的外露未必会是一件好事。

反是会招来忌恨的,贾母对宝玉凤姐黛玉三个人宠爱多一些,就曾遭到众人的虎视眈眈。在贾府宝玉有王夫人和姐姐元春做靠山,王熙凤可以自己成为自己的靠山,而黛玉呢?无依无靠,心思又细腻敏感,如果有人忌恨她那可就没有好日子过了。而在这里贾母与王夫人去商量,既为黛玉做了周全的谋划,也给王熙凤留下了台阶。

贾母心疼黛玉

贾母安排王夫人为黛玉换窗纱的这一事件,看似是一件芝麻小事,贾母却把她处理得滴水不漏,既警告了王夫人,也保留全了王熙凤的面子,还维护了黛玉的利益,把对黛玉的那份宠爱在众人面前也是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管理上也更是达到了董事长运筹帷幄的境界,王熙凤在这个家里目前还只是个管家,并不是当家人,在荣国府实际上的当家人可是王夫人而非王熙凤,贾母作为最高等级的老祖宗,去吩咐王夫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越级的去指手划脚才是职场高人。

再者从亲情的角度出发,黛玉可是王夫人的外甥女,她称呼王夫人为舅妈,作为长辈更应该对小辈给予关照,何况黛玉还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而王熙凤和黛玉是平辈,在关系上也是隔了一层,贾母也是间接地在提醒王夫人,可别轻怠了黛玉,她可是我最宝贝的外孙女。

你们觉得贾母安排王夫人为黛玉换窗纱一事处理得妙不妙呢?贾母一定在心里呵呵地笑,机智如我吧!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王熙凤就在旁边,贾母为什么偏要安排王夫人为黛玉换窗纱?

贾母安排王夫人为黛玉换窗纱之前,先是王夫人拒绝了黛玉的茶。

故事出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贾母带领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第一站先到潇湘馆,原文

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对林黛玉来说,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等长辈们专程到自己的住处来,这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林黛玉作为晚辈理应热情接待,假如这事是提前通知林黛玉,林黛玉应该恭恭敬敬地在潇湘馆等候,茶果应该早就准备好,来了客人必须先上茶果,我们一般人家也是这么样待客的,何况贾府这样的礼仪贵族之家。贾母王夫人来到潇湘馆,林黛玉亲自捧茶与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是做晚辈应该的礼数,黛玉做的很好,贾母很满意黛玉的知礼,但王夫人还没有等到林黛玉奉茶,就拒绝了,弄得黛玉非常尴尬,作为晚辈黛玉会觉得很失礼,但又不知该怎样办。

要知道,黛玉在贾府总有客居心理,尤其在王夫人面前很胆怯,这点小说前文多次有情节暗示。不说别的,就说黛玉刚进贾府,王夫人就给了黛玉下马威,这里不多赘述。贾母对王夫人的做法很不满,作为王夫人来说,喝不喝茶都要先接受晚辈的孝敬,这是做长辈对晚辈心意的认可,自己不喝,难道薛姨妈也不喝?再说,奉茶是招待人的礼貌,并不是谁渴了想喝茶,贾母接过黛玉的茶未必是渴了,是接受了外孙女的孝敬和礼貌。

王夫人作为贵族夫人应该知道这个礼数,她不等黛玉奉茶就一口拒绝了,贾母看了心里很不自在,她知道王夫人一向不接纳黛玉,连外孙女的茶都不接受!别说是贾府最高权威的老太太,就是一般百姓人家,假如儿媳拒绝孙子的孝敬,也会说“孩子一点孝心,你就喝了,没得冷落了孩子“,这是家常话,但贾母没有这样下气,而是准备给儿媳一点颜色看,因为毕竟是贾母,这才有了当着熙凤和大伙的面,吩咐王夫人为黛玉换窗纱一节。

贾母为黛玉出气,做的滴水不漏,自然而然,既让王夫人领会了自己的用意,也掩护了黛玉。一是因为贾母认为外孙女黛玉并没有做错,是王夫人不像个做长辈的样子,太露骨了,必须要为黛玉撑一下腰。二是黛玉的纱窗也可能旧了,需要换,但这事要交待给你这个舅妈去做,不让熙凤去做。贾母的意思很明了。王夫人一声不吭,熙凤薛姨妈都明白,聪明的熙凤连忙打圆场,原文如下: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 倚 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凤姐儿忙道:“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也有各样折枝花样的,也有流云万福花样的,也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又鲜,纱又轻软,我竟没见过这样的。拿了两匹出来,作两床绵纱被,想来一定是好的。”贾母听了笑道:“呸,人人都说你没有不经过不见过,连这个纱还不认得呢,明儿还说嘴。”薛姨妈等都笑说:“凭他怎么经过见过,如何敢比老太太呢。老太太何不教导了他,我们也听听。”凤姐儿也笑说:“好祖宗,教给我罢。”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作蝉翼纱,原也有些象,不知道的,都认作蝉翼纱。正经名字叫作‘软烟罗’。”凤姐儿道:“这个名儿也好听。只是我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几百样,从没听见过这个名色。”贾母笑道:“你能够活了多大,见过几样没处放的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薛姨妈笑道:“别说凤丫头没见,连我也没听见过。”凤姐儿一面说,早命人取了一匹来了。贾母说:“可不是这个!先时原不过是糊窗屉,后来我们拿这个作被作帐子,试试也竟好。明儿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替他糊窗子。”

这一段话,很有点意思:

1、贾母吩咐王夫人为黛玉换窗纱,表达对王夫人刚才冷落黛玉的不满。

2、贾母要求给黛玉换最好的窗纱“软烟罗”里的“霞影纱”,颜色鲜艳。这是贾府的珍藏品,“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何等珍贵!这是在表明,黛玉是我的心头肉,掌上明珠,谁也不能怠慢她!

3、熙凤打圆场,薛姨妈缓解尴尬局面,表明熙凤多聪明,就是一个人精!

4、也可见贾母当时有多生气。

5、王夫人一言不发。

但贾母也不把事情做得那么难看,让王夫人下不了台,小说后边接着写贾母对薛宝钗的关心。一会儿吃完饭,坐船游玩到薛宝钗的住处,贾母和众人上岸进了薛宝钗的房间,见宝钗房间十分朴素,雪洞一般,一色摆设玩器全无,床衾也十分朴素:

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说着,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说着叫过鸳鸯来,亲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鸳鸯答应着,笑道:“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的不知那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去,明儿再拿去也罢了。”贾母道:“明日后日都使得,只别忘了。”说着,坐了一回方出来

这一段话也有点意思

1、贾母对宝钗屋子也很关心,给王夫人薛姨妈面子,缓和刚才的气氛,让王夫人下台。

2、给黛玉排除王夫人的敌对情绪,为黛玉着想。

3、亲自为宝钗布置房间,并送自己的梯己两件,连宝玉都没有见过,可见珍贵,也表明贾母把宝钗和黛玉一样看待。

4、薛姨妈王夫人都笑了,贾母既处理好了亲戚关系,有给足了王夫人面子,婆媳关系也缓和了,王夫人还有什么话说,只能承认自己刚才做事太差。

5、责备熙凤小器,让熙凤把这一切承担起来,熙凤也乐意。

一场不小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

贾母不愧为贾府最高统治者,我们不得不佩服贾母的高智商高情商。

我是红醋栗,感谢您的阅读支持,期盼关注点赞并转发,您的阅读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谢谢!我会坚持为您奉献更好的文章,并经常回访您,向您学习!

王熙凤就在旁边,贾母为什么偏要安排王夫人为黛玉换窗纱?

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段故事是《红楼梦》中最欢乐的一部分。

贾母安排王夫人为黛玉换纱窗,就发生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刻。

但是不知道读者是否注意过,这一段文字中,林黛玉不是主角。

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作者突出描写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一个是自然是刘姥姥,另一个却是薛宝钗。

《红楼梦》中的螃蟹宴和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两段故事在时间线上相隔了多久?

看上去好像相隔很多天,可实际上不是。

螃蟹宴和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仅仅只相隔一天。

也可以换一句话说,就是螃蟹宴,促使了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一.无论是贾母进潇湘馆还是进秋爽斋,都是为她最后进蘅芜苑铺路

读者都是站在上帝视角,其实贾母这个人并没有招待客人逛大观园的习惯。

大观园为元妃省亲而建,使得这个花园有着皇家园林的性质。

荣国府,根本不会允许等闲之辈进入大观园。

除了小姑娘和贵妇中的寡妇,亲戚没有人在大观园中参加饮宴过。

这使得刘姥姥进大观园,显得特别的突兀。刘姥姥最多算是王府的拐弯亲戚,和荣国府没什么关系。

这证明了,贾母一定有她的布局。

很显然贾母的布局,一定跟发生在前一天的螃蟹宴有关。

其实世家大族贾家和史家,对小姐的管理差不多。这些小姑娘们都是每月领月钱,她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办不起螃蟹宴这种宴席。

能出得起这个钱的,只有在家中能当家作主的薛宝钗。

螃蟹宴表面上是史湘云办的,实际背后和策划出资人却是薛宝钗。

对这一点贾母嘴上不说,可心知肚明。

几十两银子的人情,不是史湘云这种小孩子能还得起的;

几十两银子的人情,也不是小姑娘们正常人际交往中应该做的。

这会让贾母对薛宝钗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小姑娘究竟想干什么?

这使得贾母,会有充分的想要了解一下薛宝钗的愿望。

到她的屋子中去看一看,是迅速了解一个人的途径。

但是,贾母从来没有到晚辈房中小坐的习惯。

如果突然去谁的屋子,显得太扎眼。

于是刘姥姥恰到好处的到来时间,给了贾母到蘅芜苑的契机。

但是贾母不会直接到蘅芜苑,她到的每一个屋子都是有选择的。

贾母为什么领着众人先来到了潇湘馆,一方面,是因为她真地疼爱林黛玉;

另一方面,林黛玉是荣国府的亲戚,薛宝钗也是荣国府的亲戚,如果只去黛玉的潇湘馆不去宝钗的蘅芜苑,就显得不给薛姨妈面子似的。

所以那个时候的贾母,就有了足够的理由进蘅芜苑。

当贾母带着众人走进潇湘馆时,林黛玉这位潇湘馆的主人自然要安排接待:

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①这时林黛玉给长辈奉茶,是世家大小姐应该有的礼数。

②这时也没有必要过分解读王夫人的话,王夫人这个人“天真烂漫”。如果她想要打击谁,一般是一招毙命。

以王夫人的身份和地位,根本不屑于用挤兑谁的烂招数。

觉得金钏儿不好直接撵出去,觉得晴雯不好直接撵出去。

看不惯亲孙子贾兰的乳母,同样直接撵出去,不给儿媳妇留半分面子。

此时的王夫人,没有必要去挤兑林黛玉。

③所以王夫人的话,就只是国人虚伪的客套。

家中有客人到访,客人必然会说不用忙着倒茶。可主人还是会倒,不然就是失了礼数。

去赴宴,客人自然要带上礼金。主人一面查收,一面会虚伪地说,看多心了不是!

王夫人也就只是说了一句客套话,而林黛玉也不会当真,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

而贾母安排王夫人去换纱窗,不过是在刘姥姥面前展示她的审美能力罢了。

其实王夫人哪会真地在意这些小事,真正会安排去给黛玉换纱窗的人,最后还是王熙凤。

以贾母和刘姥姥天差地别的身份,贾母根本不屑在刘姥姥面前炫富。

贾母想要炫耀的,是荣国府独特的文化底蕴;

贾母想要炫耀的,是她那不入俗流的世家气息。

贾母选择给黛玉糊纱窗的料子,是顶级的奢侈品霞影纱。

在这里能看出贾母的审美,小女孩林黛玉就是用应该用红色的霞影纱来糊窗子。

而她准备自己用,和准备送给刘姥姥的,是青色的。

这时,便已经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之后贾母又带着众人走进了秋爽斋,让刘姥姥领略到了一个世家小姐的屋子该是什么样子的。

之后呢?

贾母带着众人走到了,本次游大观园中的重点,薛宝钗住的蘅芜苑。

二.谜一样的蘅芜苑,谜一样的薛宝钗

刘姥姥在办螃蟹宴的那一天,就已经到了荣国府。

而当天吃完螃蟹宴的贾母,就已经选择了留刘姥姥住几天,第二天去逛逛大观园。

而第二天一早,贾母就与众人商议要给史湘云还席。

一切在贾母这里,都按部就班地布置好了。

贾母一定要替史湘云还上欠薛宝钗人情,而且这份人情要马上去还。

按照正常情况下,国人的人情往来,不需要那么快地就还。

可见,贾母十分怀疑螃蟹宴的用心。

当贾母走进薛宝钗的屋子,更会加深这份怀疑,薛宝钗她究竟想干什么?

先来看看薛宝钗的屋子: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①此时便与上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呼应,贾母为自己和刘姥姥这两个老太太,选择了青纱。

而薛宝钗这个十几岁的少女,也为自己选择了青纱。

这是多么不正常的一件事情!

就算是在现代,70岁以上老太太的用品,和十几岁小女孩的用品,也完全不同,一眼就能看出。

②不要说薛宝钗喜欢极简风,因为一个古代的大家闺秀,根本做不到极简风。

古代的大家闺秀,穿衣梳头都有规矩,绝不可能像现代女孩一样简简单单。

一套妆容,就有非常多的配套设施:

比如胭脂、水粉、头油;

比如妆台、镜子、各样式的梳子、篦子。

小姐还要佩戴首饰:

那就需要有妆盒、各种手饰盒来配套;

戴在头上的首饰,还得需要有各色的头绳、头花加以辅助。

薛家可不穷,薛宝钗一定有着能与荣国府姑娘比肩的首饰。

这些正常的生活用品摆在桌子上,就已经很显得华贵,不可能让屋子如雪洞一般。

③一个世家小姐,自然要学习琴棋书画这些优雅的东西。

那么正常情况下,一个小姑娘的屋子里会有不少书籍,案上会摆着笔墨纸砚。

哪怕只是记记账目,或者是描花样子,一个小姑娘的房里也该有笔砚纸张。

这些东西会使房间显得温馨,也会增添生活的情趣。

这些东西摆在案上才正常,案上只摆着几部书,本来就是不正常的事情。

④而一个合格的大小姐,不可能只有这些东西。

古代的淑女,讲究德言工容。

做女红自然是必备的,小说中也有描写,宝钗做活每天做到三更天。

既然是做手工活,那么她的屋子里就少不得要有绣架子、绷子、各色漂亮的丝线,这些刺绣的必备物品。

这些屋子摆出来,也会让屋子充满着勃勃的生气。

可惜没有?

那么只能有两种可能性,要么薛宝钗做活做到三更天是假的;

要么薛宝钗的屋子,像雪洞一般是假的。

这雪洞一般的屋子是假的,更符合逻辑。

那么薛宝钗,为什么要掩盖自己正常的生活气息呢?

也许就是为了刘姥姥的到来,贾母可能会来她的屋子。

宝钗这个姑娘对于名与利的渴望,远胜于荣国府的任何一个姑娘。

所以她要作秀,用尽各种方式去展示她的德行。

只是过犹不及。

这种应付检查的方式,被贾母这样的老人精一眼就能看出。

所以贾母不但为黛玉换了纱窗,也张罗着为薛宝钗换了陈设。

然后,顺便将薛宝钗批评了一顿。

然后呢?

只是王夫人是不是该想一想,对荣国府的两个亲戚女孩她都照顾不周,那么她的这个家是怎么当的。

若论宅斗的功夫,在贾母面前,无论是王夫人,还是薛家母女,都太嫩了。

王熙凤就在旁边,贾母为什么偏要安排王夫人为黛玉换窗纱?

当王熙凤说,她见过好些纱,就是不认得那些象蝉翼纱的纱时,贾母说,那种纱叫软烟罗,比凤姐年龄还大呢。

从上面的对话猜测,贾母之所以直接命令王夫人给黛玉换窗纱,而不是直接命令王熙凤。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从职场的角度分析,总经理(贾母)有事情要先找经理(王夫人),经理(王夫人)再安排主管(王熙凤)。

王熙凤再得宠,贾母有事情还是应该先告诉王夫人的,一般不会越级直接下达指示。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王夫人安排王熙凤,拿出来几匹缎子给林黛玉做衣裳。

同样,底层人员往上汇报事情,要先汇报给王熙凤,王熙凤请示王夫人,王夫人给出处理意见或者发话后,王熙凤再执行处理。

再比如,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周瑞家的先领着她去见了王熙凤,王熙凤再请示王夫人,然后王夫人委托王熙凤酌情办理。

二、适合糊窗户的“软烟罗”,年代久远,只有王夫人知道,王熙凤并不知道

贾母看到黛玉房子窗纱颜色旧了,是临时想起还有更好看的糊窗户的纱:“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糊窗户的纱呢”,“先时”说明这纱时间久远,贾母怕记不真,有向王夫人求证的意思,还有没有呢?有的话就给她换上。

待王熙凤告诉她库房里还有好些“银红蝉翼纱”时,贾母才确认有,又说这软烟罗最适合糊窗户。

也就是说,贾母让王夫人给黛玉换窗纱,一方面是求证还有没有这种纱,另一方面才是命令。

三、贾母想向王夫人和众人传递一个信号,让她们对黛玉的事情事事上心,不可怠慢。

贾母对黛玉的抚养可谓尽心细心,是绝对的富养。黛玉的事情,小事情也是大事情,事无巨细都要妥妥当当。

贾母自己尽心。贾母曾经额外给黛玉政策,怡红院的小丫头坠儿去潇湘馆送东西,正赶上贾母为潇湘馆丫头送钱,黛玉随手抓两把钱给了她。其他,从饮食、医药,贾母都经常自己过问。

要求王夫人和王熙凤尽心。王夫人曾问黛玉,吃了鲍太医的药怎样,说明王夫人对黛玉的吃药饮食也经常过问。

贾母照搬养女儿之法富养外孙女。第49回,大观园下雪后: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所谓鹤氅,是类似斗蓬的无袖外衣。林黛玉披的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外表是羽纱面,就是羽缎,这种纺织品是康熙年间刚刚进口的、用百鸟鹬毛织成、可以防雨雪的高档衣料。清代《皇华纪闻》记载:“西洋有羽缎、羽纱,以鸟羽毛织成,每一匹价至六、七十金,着雨不湿”。

裘衣里是白狐狸,所谓白狐狸,不是整个狐狸皮是白色的,狐狸腋窝处皮毛叫“狐白”或“狐腋”,最轻软。《史记》写到孟尝君有件白狐狸裘衣,当时价值千金。到了清代,林姑娘这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鹤氅的价值肯定不菲了。

林姑娘腰里系的带子,是用金钱编成,绦带垂下的四个如意结,用两个玉环连接在一起。

林黛玉的这身打扮既高档又时髦,贾母是照搬她对女儿贾敏的模式富养外孙女的。爱女及孙,从贾母对林黛玉的富养,可以看出天下慈母的拳拳之心。

回到问题上来,贾母安排王夫人给黛玉换窗纱,是想给王夫人和众人传递一个信号:林黛玉的衣食住行,你们都要上心,都要给她最好的,而且不能马虎应付。

王熙凤就在旁边,贾母为什么偏要安排王夫人为黛玉换窗纱?

林黛玉的一块小小的窗纱,贾母却要安排王夫人去换,这里面的内涵很多,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婆媳较劲。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第一站是贾探春的秋爽斋,第二站便是林黛玉的潇湘馆。当贾母带着刘姥姥和众女眷先到了潇湘馆时,林黛玉殷勤地给长辈们让座奉茶。林黛玉给贾母上茶之后,王夫人却说了一句很淡漠很疏离的一句

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

王夫人这句话其实很失礼的,因为有人到访,上茶是规矩,喝不喝是一回事,上不上茶是另一回事,这就是礼貌。王夫人也许是想客套,就像我们平时到人家做客,会自然而然的说一句,别忙了一样,但是王夫人连理由都不给一个,就让林黛玉不要倒茶了,自己不喝,听到贾母耳朵里确实有一种淡淡的轻视黛玉的味道。所以贾母针尖对麦芒,下一步就对王夫人还以颜色,让王夫人为林黛玉换窗纱:

(第四十回)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二,炫耀权威。

刘姥姥是王夫人的亲戚,来也是因为曾与王家联过宗,只因为贾母闲来无事,想找积古的老人家说说话,而刘姥姥适逢其会,这才有幸接近了贾母。而贾母作为刘姥姥的同龄人,也想炫耀一下自己作为上位者的权威,让刘姥姥看一看自己在贾府的话语权。于是,王夫人躺枪了,于是就有了贾母要王夫人换窗纱的一幕。

三,张扬品味。

贾母是一个爱炫的老太太,只要有机会,他都要展示一下自己的见识品味。如第五十四回,为他对才子佳人等故事的评点: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至于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里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儿是佳人?

如第76回,贾府中秋赏月时听一阵子呜呜咽咽,悠悠扬扬的笛声后,她会说一说自己音乐的见识:

这还不大好,需得捡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

而这一次也是这样。贾母在借我窗纱一事,在展示自己的品味呢!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贾母真的年纪大了,有点儿老小孩儿的脾气,许多不应当计较的事情也摆上了台面,看似占了上风,其实却显得有点儿幼稚了。

王熙凤就在旁边,贾母为什么偏要安排王夫人为黛玉换窗纱?

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长辈,小辈特尊重。

贾母与王夫人,薛姨妈来到大观园,来到潇湘馆,黛玉热情相迎。端茶倒水,王夫人忙说,不用忙了,是体贴黛玉。

但贾母觉得王夫人不给外孙女面子,心里不适,但不留表面。

看见黛玉的窗纱简朴,想替她换了,王熙凤忙打圆场,说一切包在身上,由她来打扮黛玉的房间。

可贾母却让王夫人负责,让她多关心一下外甥女。贾母的女儿贾敏在家集万千宠爱与一身,惹得王夫人妒嫉。如今贾敏亡,女儿黛玉来之她身边,她的心里並没有黛玉的位置,所做的一切,都是表面工夫。

贾母把珍藏多年的上等窗纱,装扮黛玉住所,变相对王夫人示威,黛玉是我的心肝宝贝,谁也不能亏待她。

王夫人也是聪明人,一点就透,知道贾母用意。也只能按照贾母的心意办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