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薛宝钗最后有没有改嫁贾雨村?

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出自曹雪芹之手,因此关于众人结局,一直都没有确切的答案,有人根据贾雨村中秋做的两句诗“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推断出宝钗在宝玉出家后,改嫁给了贾雨村,有这种可能吗?

薛宝钗、贾雨村,在《红楼梦》中是两个品行不太端正的人物,薛宝钗博学多才,容貌丰美,举止娴雅,从表面看的确是有着大家之风的小姐,可实际却是一个躲在背地里跟人玩阴火的人。贾雨村呢?明为读书人,应该懂得礼义廉耻,和知恩图报,他对跳在火坑里恩人的女儿见死不救,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贾府恩将仇报,若说两个人在品行上凑一对还是很相配的。但最后的结局薛宝钗真的嫁给了贾雨村吗?答案是:非也。之所以有很多人认为结局是薛宝钗嫁给了贾雨村的原因仅是因为贾雨村写的一句诗: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红楼梦》第一回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钗于奁内待时飞”,很多的读者把此处的钗理解为薛宝钗,而时飞就是贾雨村的名字这没有错,但实则是这个意思吗?来了解一下贾雨村当时的处境,贾雨村原系湖洲人氏,本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家业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家中也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只能进京求取功名,或许这是他唯一的出路。可他连进京的盘缠都囊中羞涩,生活也只能靠卖字撰文来维持,神京路途遥远,要是没有甄士隐的慷慨相助,贾雨村就算满腹经纶他也没有求取功名的机会。在当时的窘境下,贾雨村发出了“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感慨,这句诗和薛宝钗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是贾雨村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尽管自己满腹经纶的才华无人赏识,但这只是暂时的,只要时机成熟“玉”和“钗”的价值便能一飞冲天。

薛宝钗最后结局有嫁给贾雨村的可能吗?

第一,在封建礼制下,女人必须遵从三从四德,薛宝钗不会违背宗法礼制选择再嫁

三从四德是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公;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薛宝钗是封建礼制下主流价值观的追随者,她不会像宝玉和黛玉一样不受封建礼制的裹挟,在主流思想的统治下她的确是一名乖乖女,她不会去违背宗法礼制选择再嫁,如宝玉留下了遗腹子是真,那薛宝钗最后的结局有可能和李纨类似,就是跟从了自己的儿子过了完了余下的人生。

第二,贾雨村这类人,薛宝钗不会嫁

就算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薛宝钗可以顺利嫁人,但对象也绝不会是贾雨村。薛宝钗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在择偶的对象中,她的第一目标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选秀失败后,退而求其次,贾宝玉成为了她的第二目标,在精心的设计下,她成功的嫁给了贾宝玉。虽然此时的贾家薛家都已经没落,但薛宝钗的心性不会因此而改变,贾雨村已经把娇杏扶为正房,薛宝钗嫁过去又怎会甘居人下,在她心里也是瞧不起贾雨村这种人的。

综上所述,薛宝钗最后没有改嫁贾雨村,仅凭贾雨村的一句诗显然证据不足,此句诗更多的是诠释了他自己当时的处境。

《红楼梦》里,薛宝钗最后有没有改嫁贾雨村?

贾雨村是一个真正的奸雄、腐儒,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用在了削尖脑袋钻营上。

可这个人却有真才实学,人家的进士是自己考上的,凭的那可是真本事!

而薛宝钗呢?

她的身上少了几分小姑娘应该具有的钟灵毓秀,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沽名钓誉。

可薛宝钗同样有真才实学,无论是文采、还是治家的能力,她都是一流的。

这两个人,从本质上其实很相似。

关于薛宝钗会嫁给贾雨村的猜想,一定是来自这句: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钗是薛宝钗的闺名,而时飞是贾雨村的表字。

那么贾雨村与薛宝钗真的会有故事吗?

那么现在就来寻找一下线索吧……

一.贾雨村与薛宝钗真的有交集

若是不看人品,贾雨村真的非常优秀。同样世家出身的他,可以寄居在葫芦庙,替人抄抄写写为生。

然后随时等待发达的机会。

这种毅力、还有这种心理素质,绝不是贾宝玉这种富二代能拥有的。如果贾宝玉能有贾雨村一半的努力,借助于荣国府的家世,他早就可以蟾宫折桂。

后来他终于等到了命运抛向他的橄榄枝,甄士隐帮助了他,送了他五十两银子和冬衣,资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

甄士隐的资助,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贾雨村的命运。

这位甄士隐,把贾雨村同薛家第一次联系起来

甄士隐遭难,他的女儿丢了,是他艰难人生的开始。而贾雨村也曾答应甄家娘子,务必要把她女儿找回来

薛蟠的人命案是贾雨村帮助了结的,那时贾雨村已经找到了甄士隐的女儿,这姑娘恰巧就是薛蟠打死人命案抢来的那个姑娘。

贾雨村这人,绝对称得上忘恩负义。对于甄士隐的女儿她没有丝毫的顾惜之情,完全做到了不管不顾。

之后贾雨村又遇到了他的第二个恩人,那就是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

贾雨村曾经做过林黛玉的老师。

有了林如海的举荐,贾雨村攀上了荣国府的高枝,开启了他为非作歹的时代。

在贾政的面前,贾雨村自认为宗侄。

顺着林如海的这条线,贾雨村与荣国府有开始有了频繁的联系。

这使得贾雨村与薛宝钗,也隐隐的开始有了交集。

贾雨村与林黛玉相识,可是林黛玉在荣国府住了多年,此二人从未有过任何直接的或间接的接触。

但薛宝钗不一样,薛宝钗间接的听到过贾雨村的事。

贾宝玉曾被贾政叫去会客,而这位客人就是贾雨村。

宝钗与袭人有了如下对话:

袭人笑道:“不是这个,想是有客要会。”宝钗笑道:“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

这是薛宝钗第一次同贾雨村有了间接的交集,如果只是这一次还不算什么,薛宝钗同贾雨村还有第二次交集:

贾赦想要石呆子手中的扇子,贾琏只是托人去买,买不到就算了。这说明贾琏虽然是个纨绔的公子哥,可他的人性中还保持着善良。

可贾雨村是个连人生底线都没有的人,为了这几用这几把扇子讨好贾赦,他滥用权力,直接石呆子关了起来。

为此贾琏还挨了贾赦的打,只因贾赦认为贾琏没用。这时平儿没有去向别人,偏偏就是来向薛宝钗来要治跌打损伤的药。

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

这是薛宝钗间接地与贾雨村第二次间接的接触,那么他们两个会产生什么不一样的故事吗?

二.贾雨村与薛宝钗的猜想

《红楼梦》中无闲笔,很多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都与人物的未来有着重大关联。

年幼的巧姐与板儿,交换了佛手和柚子,之后他们会成为夫妻;

由于贾宝玉做中间人,袭人同蒋玉菡交换了汗巾子,袭人最终没有完成成为姨娘的心愿,她嫁给了蒋玉菡。

巧姐与板儿只有一次接触;袭人同蒋玉菡则只有一次间接的接触,却都成就了夫妻。

那么,与贾雨村有过两次间接接触的薛宝钗呢?

她的结局会怎样,此时就试着走完薛宝钗的人生路……

《红楼梦》曲子《终身误》,误的自然是薛宝钗的终身。这段曲子中的表述: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都可以说明,金玉良缘最终还是成婚,贾宝玉真的娶了薛宝钗。

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的时候,一定是在贾府败落之前。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个时候的贾雨村,根本没有见到薛宝钗的机会。

更谈不上同薛宝钗,有什么实际意义上的交集。

可宝玉宝钗成婚后,荣国府将急速衰败,很快就面临着皇权的清算,那就是被抄家。

贾府在被抄家后,作为宝二奶奶的薛宝钗,必然躲不开被囚禁的命运。

那时候的他们都是朝廷的重要钦犯,没有皇帝下令,谁也不敢将他们放走。

依照贾雨村的无耻个性,荣国府倒台后,他马上就会换一个新主子。对于荣国府的所有人,他根本不会选择去营救、照料,他只会选择落井下石。

用他人的血泪,去染红自己的顶戴。此时不能说贾雨村变了,而是他从来就是这样的人。

这时的薛宝钗从一个世家小姐,变成了一个犯妇,她美貌如花又怎么样?还是能让所有的人,对她唯恐避之不及。

这些人中,自然也包括贾雨村。

按照小说中的走向,荣国府只是被抄家,并不是被灭九族。所以在隔了一段时间后,类似于贾宝玉、薛宝钗这种年幼又无罪的,还是会被放出,还给他们自由。

这个时候贾元春以死,荣国府已败,这时的贾宝玉再也不是小国舅爷,也再也不是凤凰般的少爷了。

以他祖母贾母的年纪,根本熬不过那段日子;他的父亲贾政,会因为有实锤的罪名而入狱;他的母亲王夫人,必然也会受到丈夫的牵连。

这时的贾宝玉会如何生活?

千万别高估贾宝玉,这种纨绔对林黛玉的爱情。不到万不得已,贾宝玉根本不会跑去出家。

既然这位神瑛侍者到人世间走一遭,人世间的苦自然都要品尝一番。

贾宝玉最后看到的,将会是亲情的不可靠。

当贾府倒台时,受贾府庇护的薛蟠自然也保不住了。他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入狱、被囚禁是他无法避免的结局。

可薛家又是一个被牵连最少的家族,月假早已经失去了和皇权密切接触的机会,这个家族想犯抄家的大罪都犯不了!

所以薛家,还会有一定的财产来维持生计。

这时候甄世隐的遭遇,会在宝玉身上全部上演。面对投奔而来的贾宝玉,薛姨妈再也不会维持那虚伪的慈爱。

受到冷遇、白眼,每天责备他不事生产、不懂家业的艰难,将成为贾宝玉的必修课。

只有此时,贾宝玉才会随着一僧一道脱离这红尘俗事。

如果这个公子哥过得幸福,他断乎不会选择出家。

而这时的薛宝钗呢?

如果她有机会遇到贾雨村,一定会请求贾雨村帮忙将贾宝玉寻访回来。

这时的薛宝钗,同当年的甄家娘子,情况也并无不同。

贾雨村利欲熏心、贪得无厌,但他真的不好色。当年他能看中娇杏,是因为一场误会,造成了他以为,娇杏是红尘中能识得他这个英雄的知己。

可他与薛宝钗并无这样的机缘,薛宝钗想求贾雨村办事,只能是使钱。

这样会让薛宝钗越来越穷,贫苦的生活很快会耗尽她曾经的美貌。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薛宝钗,会在苦苦等待中耗尽年华。

因嫌紫蟒长,致使锁枷扛。跟真正的皇权玩心眼儿,贾雨村还没那个资格!

狡兔死、走狗烹,皇权利用他想收拾了自己想要收拾的人后,反过身来,马上就会收拾他。

被囚、入狱,当年贾府人走过的路,贾雨村定会布他们的后尘。

那时候的贾雨村自身难保,薛宝钗就是想改嫁,也不会改嫁给他。

无论是钗于奁内待时飞;还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都只是曾经的贾雨村与薛宝钗的雄心壮志。

什么是悲剧?

作者就是要读者,亲眼看着这些豪情壮志是怎样产生,怎样消失,最后怎样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

像林黛玉、贾宝玉一般,保持着心灵的一块净土,这样地生活,在《红楼梦》的那个时代是悲剧。

那么像薛宝钗与贾雨村一般,积极入世、事事钻营,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同样是不能,悲剧的结果,不因为人的不同选择有任何改变。

这就是悲剧。

《红楼梦》里,薛宝钗最后有没有改嫁贾雨村?

宝钗是红楼梦中才情与品貌与黛玉平分秋色的人物,她体贴、成熟、稳重、博学,品格端方、容貌丰美,深得贾府上下之人喜爱,“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可见宝钗之优秀。

根据脂砚斋批语我们知道,八十回后,宝钗跟宝玉成其夫妇,这即是世人眼中的金玉良缘,但脂批也透露,婚后的宝玉,没多久便抛妻弃婢,悬崖撒手,出家为僧,这就使得宝钗成了独守空闺的弃妇,即被丈夫抛弃了的妇人。

第二十二回贾政悲谶语一回,有宝钗做的一首谶语诗: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由此可知,宝钗在宝玉离家出走后,有过一段寡居的生活。她跟宝玉的缘分,也仅限于一段有名无实的婚姻。

宝玉离家后,宝钗的命运会像李纨一样守寡到老,还是有可能在情势所迫之下改嫁他人呢?一直以来,宝钗在宝玉离家后改嫁贾雨村的观点甚嚣尘上,那么宝钗有没有可能改嫁贾雨村?如果真的有这种可能,她是自愿还是被逼呢?前八十回中有没有相关暗示呢?

关于宝钗跟贾雨村的联系,原文中没有直接的交集,有几处笔墨,都是非常委婉地提到了宝钗与贾雨村之间某种微妙的关联。

第一处即贾雨村中秋之诗。第一回里,没有盘费进京赶考的贾雨村,想到平生抱负,中秋之夜就写了两句诗: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如果没有脂砚斋批语,我们很难将此诗跟宝钗联系起来,但甲戌本的两条脂砚斋批语却非常微妙:

甲戌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

这两句批语什么意思呢?一直以来解说不一,我在之前的文中曾分析过,前文说了宝玉黛玉的木石姻缘,这里说的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故脂砚斋如此做批。但也有人表示,后一句里的“钗”指宝钗,“时飞”正是贾雨村的字,这难道是巧合吗?

如果这么来理解,这句话似乎暗示宝钗在等贾雨村,这难道是曹公于此埋下的八十回后宝钗改嫁贾雨村的伏线吗?有没有这种可能呢?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我们继续往后看。

第二处即贾雨村走马上任。贾雨村因为林如海的推荐,跟贾府攀上了关系,成了很喜欢读书人的贾政的座上宾,因为是妹夫的推荐,加上贾雨村确有才学,贾政很是看重他,于是为了能帮贾雨村谋到一个好的肥缺,“便竭力内中协助” “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这段话本也无奇,不过是交代了贾雨村的下落,但脂砚斋偏偏又在贾雨村上任之后给出一句令人费解的批语:因宝钗故及之,一语过至下回。

为什么贾雨村上任,跟宝钗有关系呢?我在之前的文章中给出的结论是,这里伏的是后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因为到这一回,宝钗才正式出场。曹公交代贾雨村到金陵做官,为的正是要他去判薛蟠的案子,以此引出宝钗,故有此批。

有人依然不解:贾雨村判案的对象是宝钗的哥哥薛蟠,脂批不应该说“因薛蟠故及之”吗?为什么非要说“宝钗”呢?但曹公是为女儿作传,要写尽闺中女儿,黛玉出场之后,跟黛玉并列的宝钗自然会紧随其后出场,所以以宝钗名之。

贾雨村作诗,脂砚斋提到宝钗,贾雨村做官,脂砚斋又提到宝钗,如果说贾雨村与宝钗一点瓜葛都没有,似乎也很难令人信服,不然曹公总是把贾雨村和宝钗关联起来,到底何意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三处即贾雨村要见宝玉。原文第三十二回,湘云二进贾府不久,赶上贾雨村来拜,要见宝玉,从宝玉的“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可知贾雨村是常来贾府走动的,而且每次都要见宝玉,宝玉自然不耐烦,但因是老爷之命,不得不从,于是冒着日头前去见贾雨村。

这之后发生了宝玉向黛玉诉衷肠的情节,宝玉的这些话恰好被赶来送扇子的袭人听到了,正在此时,宝钗也出场了,于是宝钗和袭人之间有一段对话:

宝钗听了,忙道:“嗳哟!这么黄天暑热的,叫他做什么!别是想起什么来生了气,叫出去教训一场。”袭人笑道:“不是这个,想是有客要会。”宝钗笑道:“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

这里简短的一段对话,却再一次写出了宝钗与贾雨村微妙的关联,虽然宝钗并不知道这个客就是贾雨村,但她对贾雨村的一句评价,却将二人关联起来。我们知道,红楼梦里并无一处闲笔,大热天贾政喊宝玉前去会客,袭人尚且没有说什么,曹公偏偏安排宝钗说了一句话,到底何意呢?是写她心疼宝玉,还是伏她后文与贾雨村的关联?

第四处即贾雨村抢夺石呆子之扇。原文第四十八回,贾赦看上了落魄的石呆子手中的二十把扇子,让贾琏去买,贾琏不忍为了几把扇子,弄的人坑家败业,后来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赦,就找个由头,抢夺了石呆子的扇子,献给了贾赦,贾赦因此打了贾琏,觉得他无用。

这件事原本也不会跟宝钗有什么关系,但偏偏贾赦是用棍棒打的贾琏,一如贾政打宝玉,所以平儿到宝钗这里讨棒疮药。她不仅来讨棒疮药,为人平和的平儿,还第一次对着宝钗,把贾雨村骂了个狗血喷头。

这就奇了,前文宝钗刚刚因为贾雨村要见宝玉,对贾雨村评价了一番,说贾雨村大热天不在家待着,到处乱跑,好没意思,这一回平儿因为贾琏被贾赦打,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贾雨村的虎狼本性,而她谈话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宝钗!

我们看,虽然宝钗从未直接跟贾雨村发生关联,但以上几处文字,都毫无疑问地将宝钗和贾雨村联系在了一起,难道真的如人所说,宝钗在八十回后改嫁贾雨村了吗?我之前给出的答案是:不会。

这是从宝钗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的,宝玉出家后,以宝钗“容貌丰美,品格端方,随分从时”的品性,她是绝不可能主动改嫁的,只读过几本女书的李纨,尚且能够做贞洁烈妇,守寡到老,更不用说成熟稳重,时时劝香菱、黛玉等人以针黹女红为要的宝钗了,她是典型的谨守妇德的封建女性的代表,不可能宝玉出家后不久她就改嫁,这不符合曹公对宝钗这一角色的性格设定,也不符合她薄命女的结局。

当然,如果我们从贾雨村的立场和角度来看,他在贾府败落,宝玉出家后,落井下石,忘恩负义的奸雄本相毕露,因去贾府抄家看上了姿容过人的宝钗,心里起了歹意,曾向王夫人、薛姨妈等人暗示,要娶宝钗则是完全有可能的,一如他中了进士刚做官时就派人去找了封肃和封氏,要娶娇杏一样,而薛姨妈、王夫人也极有可能被贾雨村的某种承诺所打动,说知宝钗,但宝钗宁死不从。

这应该便是前八十回里宝钗和贾雨村关联的真相,二人冥冥中有关联,但并不意味着宝钗一定会嫁给贾雨村,只是曾有这样一件事发生。

我们知道,贾雨村也逃不掉“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的结局,所以如果宝钗真的在贾雨村逼迫下就范,改嫁于他,那么贾雨村败落后,宝钗将再次成为弃妇,这显然不可能是曹公笔下的红楼结局,而落入小说俗套了。所以,贾雨村要娶宝钗,以此讽刺其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奸雄本色,是有可能的,但从宝钗方面来说,她不可能改嫁。所以,我依然坚持宝钗不会改嫁贾雨村的观点。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红楼梦》里,薛宝钗最后有没有改嫁贾雨村?

贾雨村,一个屡次被脂砚斋大骂“奸雄”的人,早期落魄穷酸寄住破庙,亏得遇见乐善好施、惜才爱才的甄士隐,才有了盘缠进京考取一番功名。当时在破庙,正巧赶上中秋,看着满月如盘,自己却前途未卜,随口吟出一首自觉怀才不遇的诗,诗后意犹未尽,又念了两句“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就是这两句诗,两百年来令多少读者生出多少猜疑来。

我们知道贾雨村字“时飞”,在《红楼梦》中,“钗”字多指宝钗,如此一来此句便有宝钗等待贾雨村的意思,又兼宝钗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此种抱负的女子,贾雨村志向高远、才华过人,兼其后来将经济仕途经营得风生水起,好像与宝钗的抱负甚是登对。那么,宝钗有可能嫁与贾雨村吗?

我想是不可能的!因为宝钗的结局只能是在漫长的日子里等待宝玉。这在前八十回里多处线索便可得出结论。

在第二十二回中,众人互猜灯谜,宝钗给出的灯谜谜面是: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在这首诗里,写尽一个深闺怨妇的情景,朝朝暮暮的盼望,日复一日的煎熬,却不见爱人归来。

再有宝玉作了女儿诗后,拈起一片梨来,说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完了令。雨打梨花深闭门是唐伯虎的一首词,首句应是“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这句词与“终身误”中的“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堪为契合,我们知道“金玉良缘”最终取得胜利,宝玉宝钗两个皆为夫妇,除了宝钗,宝玉还能误了谁的青春呢?

更有一层,我们知道《红楼梦》有很多借鉴了《金瓶梅》的地方,不但情节有多处相似,连人设也不例外,比如抓尖要强、自尊高傲的晴雯和春梅;比如伶牙俐齿,才华过人的林黛玉和潘金莲(排除某方面的不堪,潘金莲是个才女);而宝钗像的是西门庆的继室吴月娘,曹雪芹甚至在宝钗外貌描写上都有着吴月娘的痕迹:“吴月娘约三九年纪,生的面如银盆,眼如杏子,举止温柔,持重寡言”,与宝钗的“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如出一辙。

误月娘在西门庆死后生下了一个遗腹子,一生守着西门府孤身终老。宝钗与月娘性情大抵相似,她有没有孩子倒不敢保证,但绝对不会离开贾府改嫁他人。

而且,宝钗身为一个恪守封建礼教的女子,从一而终的思想已深入骨髓,不可能有改嫁他人的情况。

那么贾雨村的诗句到底何意呢?

其实贾雨村不过是用了两个典故,借诗言志罢了,首先是“玉在椟中求善价”,有人曾问孔子:“若你是一块美玉,愿意卖与他人吗?或是自珍不肯屈与他人?”孔子答:“当然是放在椟中,遇着能出好价钱的自然要卖出,而不是一辈子藏在椟中”,此句可见贾雨村将自己比作美玉,在等待识货的买主,赏识他的人。其次是“钗于奁内待时飞”。传闻汉武帝曾得一只仙女赠送的发钗,爱若珍宝,将之珍藏于奁内。过了两代后,汉武帝孙子打开妆奁时,发钗便化作一只白燕飞走了,寓意时机成熟便飞走。

故而,两句诗都是贾雨村在借诗言志,与宝钗并无关系。若要深究与宝钗有关,那“玉在椟中求善价”的黛玉等的又是谁呢?

《红楼梦》里,薛宝钗最后有没有改嫁贾雨村?

题主会如此问,大约是受了索隐派的影响,《红楼梦》中有句“钗于奁中待时飞”,贾雨村的字是“时飞”,宝钗确实可用"钗”字相代,但这绝对不意味着宝钗会改嫁贾雨村。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中秋佳节,贾雨村思及对天长叹,吟出“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中待时飞”的联语,在这里,实际是贾雨村以"玉”"钗”自喻,来抒发自已抱负,感叹自己苦未逢时,哪里有宝钗什么事?纵是《红楼梦》草灰虫它线,伏脉千里,也不应有宝钗改嫁贾雨村之说。如果"钗于奁中待时飞”暗示宝钗将会改嫁贾雨村,是否″玉在椟中求善价”也意味着黛玉将要嫁给一个名为"善价″的男子?如果那样,宝黛姻缘岂不成了一场笑话!

再者说,宝钗是什么人,是一个有着"停机德"的山中高士,是一个"藏拙守愚”"安时守分”的纯净女子,是一个时刻以封建伦理道德来约束的大家闺秀,她怎么会改嫁贾雨村,让自己的人设崩塌呢?况且贾雨村是一个宝钗《螃蟹咏》中所讽刺的欺世盗名,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的小人。他哪里有资格得到"纵是无情也动人”的高贵端庄的宝钗。更何况他还有了老婆娇杏,还有了儿子。

《红楼梦》最后,不管贾宝玉是否真的离家出走,做了和尚,薛宝钗不管是否与宝玉圆房,并有了儿子,她都会保持她做人的准则,绝对不会改嫁给贾雨村。

《红楼梦》里,薛宝钗最后有没有改嫁贾雨村?

《红楼梦》里,关于薛宝钗的结局,有很多种猜测。其中有一种说法,便是宝钗最后改嫁贾雨村。因为贾雨村曾在诗中写道: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但我觉得,这个观点并不能令人信服。我觉得,宝钗不可能嫁给贾雨村。今天我会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宝钗对宝玉情有独钟,即使宝玉出家,宝钗也会独善其身,不会轻易改嫁

众所周知,《红楼梦》里,宝玉和林妹妹两小无猜、情投意合。他们二人前世之缘未了,今生在大观园内再续不了情。为了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绛珠仙子下凡,化身为贵族千金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化身宝玉。

《红楼梦》很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既有浪漫的神话,又有写实的生活,虚实交替,让无数人为之痴迷。宝玉和黛玉,前世有知遇之恩,今生更加灵犀相通。宝玉和宝钗,有一段尘世的婚姻,奈何两人有缘成为夫妻,却不能厮守终生。

每个人的结局,书中早已有了暗示。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揭示了每个人物的未来命运。有一首诗,很明确地写出宝玉的内心真实想法:别人都说金玉良缘好,我却只怀念木石前盟。哪怕宝钗举案齐眉,也忘不了林妹妹。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探春建立海棠诗社,大家大家分别起了别号,黛玉因为爱哭,探春给她取名潇湘妃子。李纨封宝钗为蘅芜君。宝钗住在蘅芜苑,谐音即为恨无缘。年轻寡居的李纨为宝钗赐名蘅芜君,预示了宝钗日后的悲剧,和李纨一样,孤苦无依。

宝钗的身上肩负着振兴薛家的重任,她最初的愿望是打算入宫,成为像元春那样的人物。试想,连贵公子宝玉都不是她的首选,猥琐的贾雨村,又怎能轻易入得了她的眼?宝玉的相貌、出身,比贾雨村强了千百倍。换句通俗易懂的话,见识过大海的伟岸,还会为小池塘而轻易动心吗?

入宫无望的宝钗,在与宝玉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了宝玉的善良和很多可爱之处。她不知不觉对宝玉动了心,要不然,生性稳重、性格清冷的宝钗,也不会做出一些违反常态的事情,给人留下话柄。

我们来看书中的描写,宝钗几次三番造访怡红院,甚至晚上也要去,她以各种借口接近宝玉,以至于影响到丫鬟们的休息,惹得她们抱怨。晴雯为此赌气,害得黛玉被关在门外。

还有,宝钗在夏天的中午造访怡红院,已是唐突的举动。在宝玉午睡时闯入人家卧室,还在一旁绣肚兜。最为关键的一点,袭人借故离开,屋内只剩下她和睡熟的宝玉,实在令人想不通。这难道真的是端庄的宝钗能做出的事吗?

曹雪芹为宝钗添上的这几笔,自有他的深意。宝钗的内心,对宝玉也是情有独钟。如今的情难自禁,更能衬托她婚后独守空房的凄凉和孤独,这就是曹雪芹的厉害之处。悲剧的感觉,无需说一句话,早已浸透在字里行间。

宝钗对宝玉的真情和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在她写的一首诗中,表现得很透彻。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在这首诗中,宝钗以宝海棠自喻,珍重自己,即使白天也要关上院门。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这一句是点睛之笔,突出了白海棠的美,素雅纯洁的白海棠,比鲜艳的颜色更动人,宛若不施粉黛的仙子身着白色纱衣,袅袅婷婷,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贵纯洁得让人不敢靠近,有点清冷的白海棠,不正是宝钗的特点吗?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海棠诗中曾用醉看春雨洗胭脂形容雨中海棠的妩媚,颜色娇嫩欲滴、红得像胭脂的花瓣在雨中楚楚可怜。白海棠像玉一样高贵,又像冰雪一样纯洁无瑕。

这里拟人的写法,既是写白海棠,也是写宝钗自己。诗的最后,很关键,因为预示了宝钗的结局。白帝是传说中的五大天帝之一,主管秋事。白海棠珍重芳心,清高自重,她想用自己的清白、纯洁报答白帝,因为白海棠吸收天地精华之雨露,秉承仙风,别具一格。

而宝钗的内心深处,对宝玉情意深重,她希望可以像白海棠报答白帝那样,嫁给宝玉。宝钗性格中的圆滑与看似虚假,只是她为了保护自己的一层外衣,她的出身,她的家庭,容不得她像黛玉一样率性、洒脱,她步步为营,处处小心,违心地讨好每个人,只因为她背后有年迈的寡母,不争气的哥哥,飞扬跋扈不懂持家的嫂子。她能怎么样?

宝钗温柔端庄、善解人意,大方得体,深爱宝玉。可是,宝玉的心里只有黛玉,这才是宝钗最大的悲哀。宝钗付出了那么多,赢了那么多人,却唯独输给了自己。因为她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让宝玉爱上自己。

宝玉对宝钗的态度,在诗中说得很清楚。

咏白海棠 贾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诗中提到了杨贵妃与西施,而这两个人象征着宝钗与黛玉。宝玉爱读《庄子》,崇尚自然,讨厌虚与委蛇。他以拟人的手法开头便写出白海棠的姿态、颜色,雪白的白海棠像淡妆的佳人,重门映着身影,花在枝头一层层绽放,花盆里仿佛落满洁白的雪花。

太真出浴后娇媚的身姿宛如冰作影,其清冷不可接近的相貌恰似宝钗。捧心西子用玉作魂,正如黛玉清高自重、不染纤尘。

宝玉在诗中暗写了宝钗、黛玉的结局。早晨的风吹不散心中的愁绪,夜晚的雨滴又让佳人平添泪痕。白海棠只管在风中摇曳生姿,哪里有这么多忧愁?只不过是宝玉把黛玉化身笔下的白海棠,心疼她孤苦无依,怜惜她体弱多病。

诗的最后一句,把白海棠比作独倚画栏的佳人,深情的海棠花可能懂得秋夜捣衣的孤苦?可能理解昏黄中笛声的哀怨?

秋夜捣衣多用来形容古代妻子思念出征在外久不归家的丈夫。有人说诗中宝玉用来形容自己思念死后的黛玉。我觉得这里既有对黛玉的思念,也有宝钗对宝玉的思念。

贾雨村的所作所为,性格的虚伪、奸诈,宝钗避之而不及,更不可能嫁给他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通过贾琏别打,平儿骂贾雨村,读者看清了一件事,贾雨村心机深重、不择时段,毫无怜悯之心。

事情的起因,贾赦看上了石呆子的扇子。这石呆子收藏的二十把旧扇子,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制成,上面的书法、绘画,都是古人真迹。贾赦无意中看到几把古董扇子,再看看自己家里的扇子,不名一文。

天下奇珍异宝都想据为己有的贾赦,岂肯放过几把扇子?他派人到处寻找,就找到了石呆子。哪曾想,这个石呆子也是个有骨气的人。任凭贾赦给多少钱,就是不卖,很坚决地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

贾琏不想太为难石呆子,并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良心未泯。可是贾赦却不这么想,天天在家骂贾琏。这事被贾雨村知道了,他想了个主意。把那石呆子抓到衙门,给他按了个罪名,拖欠官银,让他变卖家产赔偿。不够呢,就抄家,顺手把那扇子抄来。贾雨村把扇子给贾赦送过去,贾琏被骂得更惨了。

天下竟有这样的父亲,质问自己的儿子:人家怎么有办法弄得来扇子呢?贾琏自然不服气,也看不惯贾雨村的行为。他说,为这点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细品起来,贾琏说得很对啊。

但是贾赦不开心了,把贾琏狠狠地打了一顿,脸上还破了两处。这父亲,心也够狠的。难怪把亲生女儿嫁入孙家,受到孙绍祖虐待也不心疼。在他心里,亲情远没有利益重要。为了利益,他打儿子、嫁女儿,要纳鸳鸯为妾,毫不顾及亲人的感受。

一向温柔和顺、言语温和的平儿,狠狠地骂贾雨村,还是在宝钗面前。我们来看,平儿说的话: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

平儿找宝钗,原是因为薛姨妈这儿有上棒疮的丸药,来这儿要一丸,给贾琏治伤。宝钗呢,听完平儿的话,心里也忿忿不平,只是不好表现出来,她只让莺儿找出药丸,递给平儿。

我们再来看,第四回,薛蟠为了争夺香菱,打死了冯渊。当时刚上任的贾雨村,在门子的指点下,稀里糊涂断了案,保全了薛蟠。如今,他变本加厉,诬陷石呆子,害得他家道败落,下落不明、生死不知,这和抢人家扇子有什么区别呢?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贾雨村所为,宝钗怎能不知情?她心里对贾雨村厌恶至极,躲避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嫁给他呢?

以宝钗执着的个性,她会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可能改嫁贾雨村

宝钗生性淡泊,衣着朴素、不喜奢华。这也从侧面描写,即使贾府败落,家道中落,生活贫寒,宝钗也会泰然处之。我们来看,刘姥姥游大观园,贾母带着她一路走访姑娘们的住处,黛玉的潇湘馆宛如上等的书房,藏书价值连城,室内摆设也是无比精致。这让贾母很是骄傲。

接下来,宝钗住的蘅芜苑怎样呢?宝钗的屋内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然后还有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宝钗的朴素,连贾母都觉得过分。你想,当时的贾府,正是鼎盛时期,客中的宝钗多少也应该遵从贾府的规矩,有相当的牌面,不然的话,老太太会觉得很没面子。

有人说,这是宝钗性格虚伪,刻意讨好贾母,适得其反。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曹雪芹的用意,未必如此。他应该是在暗示,宝钗的种种行为,都预示了她日后寡居的清苦生活。寡居的李纨给她取名蘅芜君,预示着宝钗的结局和李纨一样,孤独地生活。宝钗的住所蘅芜苑,是恨无缘的谐音。说明她和宝玉没有缘分厮守终身。

我曾为宝钗填过一首一剪梅,这首词写婚后的宝钗思念宝玉。

怅望西风又是秋。菊开旧圃,霜满枝头,何时归雁过西楼?瘦月清愁,总是难休。

几度苑中独自游。艳冠群芳,最是温柔,欲偿白帝却难留。归梦悠悠,韶华空流。

你看,宝钗的个性如此执着,为了劝宝玉读书,她自己受到宝玉的冷遇,甚至嘲讽,都没放弃,一再劝说他。她遵从妇德,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也时常劝诫别人。黛玉无心说出牡丹亭的戏文,宝钗好心提醒,告诉她这样做不对。

岫烟戴着探春送的玉佩,宝钗提醒她不要和人家攀比,这些贵重饰品不是她们这样的家庭可以奢望的,勤俭持家才是本分。

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宝钗不可能嫁给贾雨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