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耳光”如何用你家乡的方言说?

我的家乡湖南邵阳方言把“扇耳光”叫做“打耳巴子”。下面来看一下在当地是怎么使用这一方言的:

小孩不听话时家长训:恩恩自晓得看手机,嗨游戏,书皆摁看,昨业摁自,慢几我两个“耳巴子”打得恩成落多翁倒。

翻译:天天只知道看手机,玩游戏,书不看,作业不做,等下我扇两耳光打得你找不到地方。

大人骂架:剁脑壳割,恩算老几,嗯信嗯信午两哥”耳巴子”剁死恩。

翻译:剁脑壳(就是砍脑袋的意思骂人的话),你算老几,信不信我两个耳光扇死你。

开玩笑时:午哥“耳巴子”会呷雍 割噢!

翻译:我的耳光会吃你脸上的肉肉噢。

我家乡的方言“扇耳光”就是"打耳巴子"的意思,你的家乡又是怎么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扇耳光”如何用你家乡的方言说?

"扇耳光",在我们家乡话中有很多叫法。

先说"扇耳光"中的"耳光",在我们家乡话中不叫"耳光",叫"巴筒",即用来打耳光的手掌。在我们家乡方言中"扇耳光",也叫"扇巴筒"。不过,也有说"扇耳巴子"的,但说的人很少。

因"扇"的同义词、近义词在我们方言中有不少,故"扇巴筒"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如:

1、斫(do入声)巴筒。例句:斫只巴筒佢喫一一扇一个耳光给他吃。《说文》:斫,击也。(斫,又可写成"擆")。

2、打(da三声)巴筒。例句:好佢打了一巴筒一一被他扇了一耳光。

3、削(So入声)巴筒。例句:一只巴筒削迭一一一个耳光扇过去。(削,又可写成"搠"、"扚")。

4、捺(la入声)巴筒。例句:俉呒听,佢等下会捺巴筒一一你不听,他过一会儿会扇耳光。

5、扑(fu四声)巴筒。例句:扑佢两巴筒一一打他两耳光。(扑,又写作"呼"、"敷"、"揔"、"拊")。《集韵》:扑,普木切,铺入声,与攴同,小击也。

6、剁(do二声)巴筒。例句:阿慢叽一巴筒剁逮一一我过一会儿一个耳光扇过来。《说文》:斮(剁),斩也。从斤,昔声。引申为,打,扇。

7、掴(go入声)巴筒。例句:行正掴了佢三只巴筒一一刚刚扇了他三个耳光。(掴,又写作"敋")。《玉篇》:掴,掌耳也。

8、捭(bai四声)巴筒。例句:等下捭佢几只巴筒一一等一下扇他几个耳光。《说文》:捭,双手击也。

9、肇(cai一声)巴筒。例句:佢走至来就肇阿一只巴筒一一他走过来就扇我一耳光。《说文》:肇,击也。

10、搨(da入声)巴筒。例句:一只巴筒搨迭一一一个耳光扇过去。《集韵》:搨,德盍切,手打也。

11、批(Pi入声)巴筒。例句:阿批了佢一只巴筒一一我扇了他一个耳光。《说文》:批,反手击。

12、掉(tiao一声)巴筒。例句:阿一只巴筒掉至来一一我一个耳光扇过来。《说文》:掉,摇也,从手,卓声。引申为,打,扇。

“扇耳光”如何用你家乡的方言说?

最常见的说法,也就是土话,本地话,打耳刮子。

举个例子:你再不听话,我就打你个耳刮子。

第二种,打嘴巴子,这也是本地土话。

举个例子:你再胡闹试试,看我会不会打你个嘴巴子。

第三种,最接近普通话,打耳光。

举个例子:你敢打我耳光,看我不撕破你的脸!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有各地的不同说法,其实北方大部分地方的家乡话能听得明白,感觉北方人用舌头说话,只是发音都比较重,有些地方说话还翘舌,发翘舌音,但是说法都差不多。

南方人说话有时候用喉咙,尤其广东的粤语感觉大部分用喉咙发音,所以听得不太明白。湖南更离谱,一个村跟一个村说话都不一样,村有村话,镇有镇话,县有县话,市有市话,估计一句"扇耳光"就有很多种说法了!

“扇耳光”如何用你家乡的方言说?

“扇耳光”,在上海话里,叫“切尼光”,用半沪半“普”的文字写,就是“吃耳光”。

耳朵,在上海话里读“尼度”。

苏州无锡那边,“扇耳光”的读法和上海话差不多,不过苏州糯一些,无锡刚一些。

苏州人吵架,就像在商量着什么事情,比如,两个人吵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注意,苏州人是慢性子,即使不可开交,也是慢悠悠的)。

甲:“乃再凶!乃再吵!“(你还凶!你还吵!)

乙:“哪夯?”(怎么?)

甲:“额要拨记尼光乃切切闹!”(要不要给你一记耳光吃吃看!)

两个人吵架,都到了打人耳光的地步,还在商量着办……

“扇耳光”如何用你家乡的方言说?

记忆中我们家乡太康有许多种说法,也有爱意的称谓,比如哄自家小孩,情侣之间对话,"我打你脸了”,"我打你一巴掌吧",等。

当两人吵架对骂的场合会这样讲:

1."呼"你一巴掌(音)

2.“扇你那熊脸"

3."脸给你打烂"

4."我扇你哪个,妻孙脸"

不过以上四句是过去的事,现在是文明时代,已经不多见了。

(老家外景实拍。)

“扇耳光”如何用你家乡的方言说?

在东北方言中,对于"打耳光"有多种说法。

用手掌抽打在脸蛋儿上,则被称为——打耳光了。同义词有"耳刮子"""大耳雷子"""大耳贴子""大嘴巴子"""大撇子"等。

假如由于躲闪等原因,导致手抽打的部位在颈部,则被称之为"脖溜儿""脖拐"等。

与之匹配的动词则更加丰富了,有"打""抽""扇""che"(四声)"搂""抡"等动词。充分体现了东北话简单、直接、豪爽的鲜明特点。

您当地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