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为什么不善待刘询?

刚看到这个名字的文章,再也找不到, 汉武帝已经下了罪己诏,为什么还把刘询养在揶廷,不善待刘病已,让他在民间困苦半生?

刘彻其实在悄悄保护刘询。巫蛊之祸后,刘彻诛灭当初逼太子自尽的人,并修思子宫,建望思台,以此纪念死去的儿子刘据。

然而,思念归思念,对待儿子刘据唯一留下的血脉刘询,武帝却没有将这个孩子接回宫抚养,而是让这个孩子在监狱长大,随后流落民间。

很多人觉得武帝心狠,但实际上,汉武帝是在暗中保护儿子留下的唯一血脉。

汉武帝刘彻和刘询的关系

按辈分来说,刘询要称呼刘彻为曾祖父。刘询的爷爷则是武帝的长子刘据,也就是卫太子。刘询的父亲是刘据的儿子,名叫刘进。

公元前91年,刘询刚出生,他37岁的爷爷刘据,在巫蛊之祸中,兵败自尽,其家族也遭到牵连。刘询的父母和其他在长安的家人全部被灭。

所以,刘彻和刘询不仅是祖孙关系,也是仇人关系。是刘彻让刚出生的刘询家破人亡。

然而,生在帝王之家,就不能仅用一般的平民家务事来论断。刘彻和他的子孙们,先是君臣,再是家人。

公元前90年,管理刘邦陵墓的芝麻官田千秋,上书一封为刘据鸣冤。他的立场有三个:

1、儿子盗用父亲的军队,顶多打一顿;

2、皇上的儿子杀错人,究竟该判什么罪;

3、梦中一位白发老翁教我这么说。

田千秋的上书充满智慧和人情味,他把太子刘据的罪,用全新的方式阐述了一遍。

《汉书·车千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

看到这封奏折,汉武帝老泪纵横:“父子之间外人最难插手,只有你能明白其中的曲折;而且,这又是高祖神灵让你告诉我的,这样吧,以后你就当我的助手。”

以这封奏章为起点,武帝开启了全面清查巫蛊之案。一件件检举,一条条诅咒,一宗宗血案,骇人听闻,一笔笔追究下去,却发现没有几个属实;真相大白的内容越多,武帝越悔恨。

为了给儿子复仇,他做了很多:

他重启了汉文帝时就废除的夷族之刑,夷灭奸臣江充三族;

又仿照太子烧死胡巫,将苏文烧死在横桥上;

其他在巫蛊之祸后升职加薪的人,统统处死;

曾诬陷过太子的李广利和刘屈氂也被灭族……

汉武帝的凶残从没变过,当初对刘据有多残忍,如今为刘据复仇,就有多么痛快。

除此之外,思儿心切的他,在长安修建了思子宫,在儿子自尽的湖县,盖起了“归来望思之台”……

唐代诗人汪遵写下《望思台》,可见这其中的悲伤与遗憾之浓烈。

太子衔冤去不回,临皋从筑望思台。至今汉武销魂处,犹有悲风木上来。

可尽管武帝对刘据的死懊悔不已,甚至还写下罪己诏,可为什么他没有补偿刘询,却让他流落在民间?

其实,罪己诏的主要内容是罪巫蛊、罪征伐、罪求仙汉武帝忏悔的角度是从政治出发,而不是从亲情出发,所以刘据的遗脉刘询,的确不是汉武帝最后一段日子的重心。

除了给刘据报仇,发布罪己诏,汉武帝在生命的最后4年,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立新太子

汉武帝还活着的,可以竞争皇位的儿子,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纷纷来争夺台子之位,可武帝一个也看不上。

年老的武帝和他的曾祖父刘邦一样,特别喜欢自己的小儿子,看着幺儿刘弗陵,武帝觉得弗陵“类我”,就计划把皇位传给他。

可刘弗陵只有六七岁,还有个22岁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子幼母壮,必乱朝纲。

武帝一如既往的杀伐决断,他赐死钩弋夫人,以及其他为他生过孩子的姬妾,好让刘弗陵的后宫清静一点。

除此之位,还给刘弗陵找了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当辅政大臣,送他一副“周公辅成王图”,希望他好好辅佐幼主。

如此煞费苦心,给儿子刘弗陵铺路的汉武帝,实在是没什么精力管刘询了。

武帝真正意识到刘询的存在,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当时,汉武帝病重,望气者观察长安天象说,长安监狱方向有一股天子气

汉武帝又慌了,觉得有人要了结他的生命,所以派谒者郭穰,把所有监狱的罪犯都处死。

郭穰来到其中一所监狱时,却被里面的廷尉丙吉拦住了,他张开手臂挡在门口,大喊:“皇曾孙在此!谁敢杀!”

不管郭穰怎么威逼利诱,丙吉就是不放行,郭穰只能回去禀报汉武帝。原以为武帝会下令杀丙吉,可前一天还杀人不眨眼的武帝,突然仁慈了起来,他说:

“这是上天的旨意吧!”

说完,武帝下令大赦天下,监狱内的皇曾孙刘询因此出狱。

皇曾孙刘询这时候4岁多了,他刚出生时,满门被灭,可能是抓捕的人看他尚在襁褓中,所以不舍得杀他,就将他关在监狱。

《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

一个刚出生的小娃娃,如果没有细心的照顾,是不可能在监狱中活到4岁。而刘询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丙吉,丙吉可以说是他的再生父母。

巫蛊案后,武帝将丙吉召到郡邸狱,他虽然不认识刘据,但很同情刘据的遭遇,所以对待他的后人刘询也格外照顾

为了让刘询健康长大,丙吉煞费苦心。他先派两个女囚胡组、郭征卿给刘询当乳母,又把他们安排到干燥通风的监室。而他自己,则日夜赶工,审理巫蛊冤案,为刘据平反。

在丙吉的照拂下,刘询在监狱里生活到4岁。而且,在监狱里,丙吉给刘询取名刘病已,因为当时小刘询经常生病,所以取名病已,希望他健康长大。

武帝在得知刘询的存在后,只是大赦天下,并没有把他接回宫。这段时间,仍是丙吉自费照顾,最后找到了刘询奶奶的娘家,寄养刘询。

但汉武帝真忘了这个孩子吗?并不是。武帝驾崩时,颁布了两道遗诏,其中一道就是承认刘询的皇室身份,把他列入皇室宗谱。既然是皇室成员,就可以住在宫里。

只不过,等刘询入宫,汉武帝已经去世2年了。而刘询住的地方叫掖庭,掖庭曾叫永巷。西汉初年,吕后就把刘邦宠姬戚夫人赶到永巷住。

掖庭是宫中旁舍,宫人住的地方。皇曾孙刘询就在这里住到18岁。

刘询已经被承认皇室身份,为什么汉武帝没有善待他,只能让他住宫中旁舍呢?

我想有3个主要原因:

其一,就是上文提到,汉武帝晚年又要报仇,又要忏悔,还要经历立新太子的尔虞我诈,加上身体不好,实在没什么精力管刘询

其二,汉武帝实在无颜面对刘询。

不管汉武帝如何为刘据报仇,都不能否认刘据的死,汉武帝也有很大的责任。他不信任刘据,轻易相信小人,害得儿子自尽;是他逼得刘询刚出生,就没了父母,并且在监狱生活了4年……

如果汉武帝不是皇帝,那么这样的祖父,刘询恐怕不会承认吧!

其三,汉武帝悄悄保护刘询。

汉武帝晚年立新太子,已经搞得血流成河。如果他大肆补偿刘询,那么刘询又会成为其他人的眼中钉。

武帝一旦把刘询放在自己身边,那么他为刘弗陵铺得路又算什么呢?

一个是前太子的后裔,另一个是新太子,一山不容二虎,一宫不容二主。

而且,刘弗陵和刘询只差3岁,年纪都很小,把他们放在一个地方,肯定会成为他人斗争的工具。

只是,汉武帝怎么也想不到,刘弗陵21岁就病逝,而且没有子嗣,最后皇位又回到了刘询身上,这可真是天意!

虽然刘彻没有善待刘询,但刘询是个有大格局的帝王,他登基后,可是好好孝敬了曾祖父刘彻。

公元前72年5月,刘询即位满2年,他宣布了一道全面歌颂汉武帝的诏书,大赞曾祖父开疆扩土的功绩,要求群臣讨论武帝的尊号和庙乐。

对于这件事,群臣纷纷同意,可只有长信少府夏侯胜唱反调:“武帝虽然有驱逐四夷开疆拓土的功绩,但弄得民穷财尽,武帝对百姓没有什么功德恩泽,不应该给他制定庙乐。”

尽管夏侯胜说得有道理,但汉宣帝刘询做这件事,大有深意。不久,夏侯胜被捕入狱。而经过这次风波,群臣更加积极地落实刘询的旨意。尊武帝庙号为世宗庙,供全国臣民供奉。

武帝也因此成为西汉第三位有此殊荣的皇帝。

曾孙刘询为什么这么尽孝呢?其实,这是刘询迂回地宣扬自己正统地位的方式。

按理说,应是武帝的太子来给武帝立庙。可前皇帝汉昭帝刘弗陵在位13年,都没有给武帝立庙。

所以,刘询就想通过用给武帝立庙的方式,来宣示自己才是武帝嫡系遗脉。以此来和庶出的刘弗陵做出区别。表明他才是继承汉武帝事业和遗志的正统,他的皇位天经地义,不容置喙。

这招真是高!又尽了孝道,又宣示了主权。

最后

汉武帝虽然没有补偿刘询,但刘询用自己的方式夺回了祖父刘据失去的一切,刘据在天有灵,也一定很欣慰吧!

关注我@夜深人物,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

刘彻为什么不善待刘询?

刘询是武帝之子刘据的孙子,他是刘据长子刘进在公元前91年所生的。刘据虽是汉朝皇太子的皇长孙,为汉朝的第三顺位继承者,按理说他本该是享受着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更是安心的等待着成为嫡长孙继承帝位的那刻。但是事实上刘询并没有享受到太子长孙应该有的待遇,他一出生其父就因为他爷爷刘据的兵败而亡之时遇害而亡。

公元前91年武帝时期被人称颂贤明的太子刘据因在“巫蛊之祸”中被江充污蔑有谋反之嫌,刘据不得已只能听从老师石德的建议先诛杀江充等奸贼,然后再进宫面进武帝解释一切。但是此时慌乱的刘据显然忘记了一点,那就是这里是长安,是天子住的地方,在这里私自调兵诛杀朝廷大员无论有何种理由,无论你是谁,在皇帝的眼里你就是谋反。也正是因为如此曾经对太子谋反有怀疑的武帝此时却是彻底的相信了,遂武帝兵派大军镇压刘据的太子军,最终刘据兵败而逃,后在湖县自杀于一户农户家中。而其妻史氏、长子刘进和女儿皆在长安遇害,可以说刘局面满门皆不存,当然也有一个幸存者,那就是才刚出生不久的刘询。

刘询因刚出生不久得以逃过一死,但仍被收监在某郡国在长安府邸所临时设置的官狱中。而也就是在这里刘询遇到了他一生的救命恩人,那就是奉诏彻查巫蛊之案的廷尉监丙吉。丙吉深知刘据并非有罪,乃是被陷害才不得已起兵的,所以他对在狱中的刘询是极其的恩待,不但为其换了一间干净宽敞的大牢房,更是让其狱中有母乳的女犯人负责照顾及养育着刘询。

而刘询就这样在狱中过了五年的时间。直到公元前87年,武帝的身体逐渐的衰老已濒临死亡,然后此时皇宫中的术士却向武帝回报,在长安的监狱中出现了天子之气,遂命令郭穣将长安二十六官狱中的犯人全部诛杀。而刘询恰好就在这二十六官狱中,可以说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下他必死无疑,但好在刘询命不该绝,因为他有一个十分疼爱他的丙吉,丙吉在郭穣到来时就紧闭大门,以身体挡住郭穣进入监狱内,而后更是大声说到皇曾孙在此,你们不能随意杀戮。郭穣闻听无奈值得将此事汇报于武帝,而武帝听后觉得这是老天在向他昭示着什么,遂决定不再对犯人有所举动,但是刘询却依然还在监狱中,未有所动。

那么在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武帝发现了自己曾孙还在,还让他待在监狱里呢?按理说武帝不是一直对刘据的死耿耿于怀吗?不是一直很后悔杀掉刘据并怀念着刘据吗?那么现在发现了自己的皇曾孙不是应该恩宠有加吗?其实刘询会在此时还待在狱中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武帝在发现刘询还在的时候,几天内就驾崩了。看懂了吧,其实不是刘彻不想厚待刘询,而是因为武帝根本就来不及厚待刘询,甚至还不知道怎么处理刘询就死了,你说就这样怎么厚待呢?

那么很多人会想,即使再如何毕竟那个时候武帝还没死,即使就是几天的时间,也应该可以给刘询相应的身份啊,毕竟他可是大汉的嫡曾孙啊,再怎样也不应该还待在监狱里啊。但是其实事实上并非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毕竟此时的武帝早已立了刘弗陵为太子,如果此时恢复刘询的身份,那么如果按照嫡庶之分,严格意义上来说刘询当皇帝要比刘弗陵当皇帝要的更加的名正言顺。而在当时刘弗陵的年龄和刘询的年龄相差无几,一个八岁另一个六岁,所以说如果武帝在此时恢复刘询的身份,那么整个大汉可能会陷入动荡,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可能就会利用刘询的身份来做一些别有用心之事,所以说这就是武帝的顾虑,因为他不敢保证恢复刘询的身份会发生何事,所以与其去赌上大汉的国运,还不如就是如此不变的好。

刘彻为什么不善待刘询?

刘询就是汉宣帝刘病已,是他当上皇帝后,为免民间避讳太多而改的名字。刘彻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晚年昏庸暴戾,始于前92年巫蛊之祸株连一大片人,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也无法幸免,害妻杀子的武帝还不罢休,抄斩刘据满门,刘据三个儿子也被杀。刘据的大儿子刘进生有一子刘病已,人称皇曾孙刚出世不久,根据汉律襁褓婴儿免死收监,刘病已得到刘据故人看守监狱的丙吉的照顾。当时武帝尚不知有此曾孙存在。

后来田千秋上书替太子鸣冤,武帝醒悟到自己受到奸人蒙骗,便又诛杀了曾追捕捉拿太子的一大群人,还建了思子亭想妻念子。前87年二月,汉武帝病重,有望气的术士说长安监狱有天子气,汉武帝便派遣使者宣旨,把长安所有在监犯人,不分罪过轻重一律杀掉。

使者来到监狱,丙吉拼死阻拦不让杀犯人,并说皇曾孙在此杀不得,僵持了一夜,使者回报武帝,武帝才知有曾孙在世,便命转交掖庭抚养,掖庭是低级妃子和宫女的住所。至此,人们不禁疑惑,刘彻既知刘据冤枉,后悔怀念,那么为什么不善待后人刘病已?至少也应有皇曾孙的待遇才对?

武帝不这样做,应有二个可能。可能一,刘彻病体沉重,卧床已久,没有精力顾及到这些小事,事实上武帝也在三月便崩逝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可能二,顾及接班人问题,武帝已杀母立子,确定幼子刘弗陵继位,霍光等人辅政,若为刘病已恢复待遇,就出现正统问题,皇位本应该是太子刘据的,父死子继一脉相承,作为刘据唯一嫡传,刘病已是有继位权利的。如此,纷争势必又起,给后人留下大麻烦。所以,承认但不恢复嫡系地位,刘弗陵接班便名正言顺。至于后来,刘病已上位,皇位又回到刘据一系,应是始料莫及。

读史鉴今,修心明性,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刘彻为什么不善待刘询?

面对这个问题,首先我来回答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对待汉宣帝的。

汉宣帝本名刘病已,是汉武帝刘彻与皇后卫子夫的曾孙,为戾太子刘据之子——史皇孙刘进所生。 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发生以后,刘据一系几乎全被杀光。只有尚在襁褓中的刘病已幸免于难。但也因此被收进了长安的监狱之中。

从此,幼年的刘病已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狱中生活。

就此而言,的确可以说汉武帝没有善待刘病已。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巫蛊之祸案发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或许汉武帝有所醒悟又或者执迷不悟,但是这件事无论如何都与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无关。没有父母的他连基本的衣食都保证不了。最后还是因为得到汉武帝诏令而去追查巫蛊的丙吉,内心同情太子刘据一家,让几名狱中的女犯人——忠厚谨慎的女囚胡组、郭征卿住在宽敞干净的房间喂养刘病已,并且私下供给她们衣食,刘病已才勉强活了下来。

到了后元二年春二月,汉武帝病重,又差点杀掉长安监狱中的犯人,包括其中还不到五岁的刘病已。又是丙吉紧闭大门保护了这个可怜的孩子。而奉命而来的郭穣不仅不愿放弃追查,甚至还趁机弹劾丙吉。

那么知道自己尚有曾孙在世的汉武帝又做了什么呢?他只是托意于“天意如此”,然后大赦天下。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汉武帝对刘病已态度的第一个原因:他并不认为自己是造成刘病已一家灾难的元凶,也不愿意的为改变曾孙的命运而多做什么。

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有错。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意。只是一句“天意”,在汉武帝看来,他能仅仅的放刘病已一条活路已经很是宽宥。这种想法更加说明他不愿意为巫蛊之乱负责,也不会承认自己有错。

因此,善待刘病已就是告诉天下人,他后悔了,愧对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子孙。这是这位圣君所不能接受的。

那么,接下来,刘病已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样呢?

丙吉对负责刘病已的官员说,皇孙不应当再在官狱里了,希望把皇孙和胡组一起送到京兆尹的治所。按理说皇帝已经大赦天下了,那么丙吉的这个要求是非常正常而合理的,对吧?可是,京兆尹又是什么态度呢?他不敢接受。

直到汉昭帝即位时,仍旧是丙吉每月拿了自己的俸禄供给刘病已。由此可见,武帝对戾太子一系的态度已经影响了后来人的态度。

(康熙帝说:尔奏引戾太子为比。戾太子父子间隔,朕於二阿哥常遣内监往视,赐食赐物。今二阿哥颜貌丰满,其子七八人,朕常留养宫中,何得比戾太子?

所以雍正乾隆继位以后,一开始仍旧对废太子一系多加恩赏,证明的是康熙帝的态度。)

汉武帝在征和三年经过调查后发现巫蛊之祸牵连之人多为有不实。此时汉武帝也可能意识到太子刘据是因为被江充逼迫,惶恐不安,才起兵诛杀江充,并无反意。恰巧这时守卫汉高祖祭庙的郎官田千秋又上紧急奏章,为刘据鸣冤。借口梦见神人而为刘据喊冤。汉武帝召见田千秋之说仍旧说:“我们父子之间的事,一般认为外人难以插言,只有你知道其间的不实之处。高祖皇帝的神灵派您来指教于我,您应当担任我的辅佐大臣。”于是立即就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并下令将江充满门抄斩。汉武帝做了这样的举措也依旧痛心于自己最喜欢的儿子最亲密无间的孩子却反抗自己。

因此,汉武帝不善待刘询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内心中仍旧对过往充满了遗憾充满了伤痛。他无法接受自己最得意的儿子背叛自己,对抗自己。这是一种情绪上的伤害。

这里有个小故事可以加以辅证:传说卫太子刘据的鼻子很大,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时太子去看望。江充告诉太子说:“太子不要进去,陛下有诏说厌恶太子的大鼻子,进去须用纸盖住鼻子。”后来太子走后,江充对武帝说:“太子不想闻陛下的身上的味道,故此掩鼻。”武帝因此迁怒太子。

虽然后来,汉武帝怜惜刘据无辜,修了一座思子宫以及一座归来望思之台来怀念自己的儿子。可是直到武帝去世,他仍没有为太子刘据平反。

而汉武帝对戾太子的态度也就是对刘病已的态度。

他不愿为刘据平反,自然无法提高刘病已的待遇。

后世的史学大家班固说:巫蛊之祸,岂不哀哉!此不唯一江充之辜,亦有天时,非人力所致焉。说明连他也认为巫蛊之祸有其偶然的一面。

何况汉武帝呢?

第三点,巫蛊之祸牵连甚广。作为一代帝王,汉武帝需要为自己的政治行为承担后果。如果他善待刘病已,就是公开承认自己错杀太子。那么因此而受到牵连的太子一系、卫氏一族等不计其数的人命,他又要如何去善后、如何去面对呢?

值得玩味的是,后来的刘病已,在继位以后对待自己父祖的态度。

刘病已继位为帝以后改名为询。他给自己祖父上的谥号为戾: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汉书·武五子传》:“故皇太子谥曰戾,置奉邑二百家。”

虽然此处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戾”指的是蒙冤受屈的意思。但是刘询不敢公然追其祖父为皇帝,不敢公然违背汉武帝的意愿,不敢公然推翻巫蛊之祸,恰好本身就成为“为什么汉武帝没有善待汉宣帝”行为的注解。

汉宣帝继位是因为汉昭帝无子,而昌邑王无德,他是以过继给昭帝为后的身份来继承大统的。

从宗法上来看,意味着戾太子一系的嫡长子的名分已经不再。

也就是说,汉武帝虽然后悔戾太子之死,却没有原谅他对抗父君的“忤逆”之行。因此司马光才说:古之明王教养太子,为之择方正敦良之士以为保傅、师友、使朝夕与之游处。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今乃使太子自通宾客,从其所好。夫正直难亲,谄谀易合,此固中人之常情,宜太子之不终也!

当刘据的嫡长子身份不复存在,为了维护汉武帝的尊严,汉武帝的决定尤其是他自己原定的幼子——刘弗陵,汉武帝终其一生也很难对刘病已太好。毕竟,如果是这样,那么钩弋夫人既不是皇后,刘弗陵也不是长子,他面对无罪的或者是被原谅的嫡长子一系以后的刘病已,从宗法上来说会非常尴尬。(可参照乾隆继位以后面对废太子理亲王一系的弘皙)

第四点,汉武帝作为一位成功帝王的自尊以及作为皇帝的刚愎自用、不肯认错等一系列主观因素。这也让汉武帝不愿回首往事,不愿意面对刘病已,无法面对自己无法言说对错的痛。

那么,汉武帝对待汉宣帝的态度我们就先聊这么多。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帮助。

刘彻为什么不善待刘询?

汉武帝对嫡子刘据一脉确实亏欠良多,他垂垂老矣之时,曾孙刘询还尚在襁褓,两人交集很少,更没有相处的机会,不过汉武帝临终前还是为刘询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恢复刘询宗籍,承认其正统嫡孙的身份,给予了他继承大统的资格。

祸起巫蛊

汉武大帝杀伐决断,英明一世,唯独生死之事不能淡然处之,老了老了开始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对修仙炼丹的方士言听计从,时值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揭发行巫蛊诅咒汉武帝,并与阳石公主通奸,涉案的公孙父子、阳石公主、卫青长子卫伉全部被处死,汉武帝最宠信的方士江充受皇命调查后巫蛊案,用酷刑、栽赃的方式强迫臣民互相攀咬,以至于数万人枉死。

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有矛盾,担心刘据继位后对自己不利,便向汉武帝进言说宫中有人向汉武帝下蛊,才导致汉武帝身体有恙,若想痊愈必须找出施巫蛊之人,汉武帝便命江充全权负责调查此事,江充便趁机诬告太子下蛊,意欲谋犯,并当众在太子宫中挖出了事先埋好的行蛊的小木人偶。

在古代皇宫中,行巫蛊之术就是死罪,何况刘据被栽赃的罪名还是向父皇下蛊,弑父杀君其罪当诛,惶恐不已的刘据想要向父皇禀明自己是被江充冤枉的事实,几次求见都没见到汉武帝,刘据心知大事不妙,便派兵诛杀佞臣江充。

江充团伙见太子起兵,便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要谋反,不日就将逼宫了,汉武帝信以为真,便派兵镇压,太子兵败后与其母卫子夫先后自杀。

之后壶关三老与田千秋等臣子纷纷上书,为戾太子鸣冤,汉武帝才如梦初醒,错杀爱子悔恨不已,遂诛杀江充三族,狠狠收拾了有份参与陷害太子者,又一波牵连,后来还修建了“思子宫”与“归来望思之台”寄托哀思。

因祸得福

巫蛊之祸前后牵连了几十万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成为汉武帝执政生涯上最大的污点。

在此次灾祸中,太子一脉皆被屠杀,只有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刘病已逃过一劫,被羁押在监狱,负责戾太子案件善后工作的邴吉,怜悯这个无辜的孩子,安排一间宽敞干净的房间,找了两个可靠的女囚在此养育皇曾孙。

后元二年,汉武帝患病,有术士说长安监狱中有天子气,冲撞了汉武帝,于是汉武帝派人将监狱囚犯一律斩杀,幸得邴吉紧闭大门,大义凛然的拒不执行皇命,使者无奈而回时,汉武帝也回过味来了,都是天意啊,便下令大赦天下。

刘病已被赦免出狱后,被邴吉送到了母亲的娘家,由其外祖母亲自抚养。

后来汉武帝下诏,将刘病已养在皇宫掖庭,上报宗正并列入宗室属籍,由此刘病已的宗室地位才算合法,也才有了皇位继承的资格。

汉宣帝“正统嫡孙”的身份

刘病已继位之初,朝中以霍光为代表的老臣势力集团盘根错节,没有根基、没有外戚势力的汉宣帝只能忍气吞声,蓄势待发。

登基不到两年的时候,这位年轻的皇帝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为汉武帝立庙乐,且态度坚决,反对者直接监禁,很快全国各地都建起了汉武帝的庙,汉宣帝为何执意为汉武帝立庙呢?

汉宣帝继位时,汉武帝已经去世多年,而汉昭帝并未给汉武帝立庙,如今自己给曾祖父立庙来宣示自己才是汉武帝的嫡系血脉,汉昭帝一介庶子是不配为汉武帝立庙的,自己是正统皇孙,继承大统理所当然,给群臣一个下马威,让他们不敢轻视自己这位草根皇帝。

后来的事实证明,汉宣帝的确更适合做君王,执掌汉室江山,平定内乱、肃清吏治、发展经济;对外降服匈奴、西域、西羌,开疆拓土。所以,刘询真的要感谢曾祖父给了自己一个皇室户口,否则空有雄才大略也无处施展。

至于汉武帝为何只是将刘病已养在掖庭,没有好好培养,纵横觉得戾太子去世后,汉武帝中意的继承人就是年幼的刘弗陵,但刘弗陵年幼,汉武帝担心子幼母壮,太后乱政,便杀了钩弋夫人,命霍光、上官桀等人辅政,汉武帝会担心太后乱政就不会担心有人裹挟皇曾孙造反吗,所以冷落刘病已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不会有人利用不受宠的闲散宗室做文章,同时也保护刘弗陵顺利继位。

刘彻为什么不善待刘询?

刘询就是刘病已,他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可以说不出意外的话刘询应该根据嫡长身份世袭皇位,可是他很不幸地卷入了爷爷的“巫蛊之乱”,但是又幸运地逃过了这一劫。

汉武帝末年著名的“巫蛊之祸”使得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纷纷自杀身亡。汉武帝确实是文治武功都很厉害的一代帝王,可是后期因为对女人的偏爱,做了很多让人不能理解的事!刚上位的时候喜欢陈阿娇一句“金屋藏娇”奠定了他与馆陶公主结盟,走向皇位之路,后来又废了阿娇立卫子夫为皇后,如果说阿娇自取灭亡败给贤后卫子夫,馆陶公主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不像卫子夫家的卫青和霍去病可以为大汉开疆阔土,汉武帝明智做的很对,那么后来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先后宠爱李夫人和钩弋夫人,甚至想改立李夫人的孩子为太子,重用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等就有点盲目的爱屋及乌了。因为他的这些做法不仅伤了卫皇后的心,更是让一些见风使舵的小人趁机为自己的阵营搞起了巫蛊之祸。江充就是挑头的一个,极尽能事把太子逼得起兵谋反,最后被围悲愤自杀,临死前连见汉武帝申诉的机会都没有!卫子夫也因此自杀以证清白,太子的妻子史氏、长子刘进儿也都遇害了!只有刚出生不久的刘询幸存,但是仍然被收监在长安府邸临时设置的官狱中。

该着刘询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遇到了奉诏彻查巫蛊之祸的廷尉监丙吉,丙吉因为明白太子的冤情,对刘询很照顾,专门安排有母乳的女犯人养育刘询。

过了五年,汉武帝病危,听闻长安监狱中出现天子之气,除掉此气才能康复,于是下令诛杀所有长安城监狱中的犯人。当执行官郭穰来到时,丙吉用身体挡住,大声呵斥“皇曾孙在此,不能随意杀戮!”此事传到武帝耳朵里,他才明白怎么回事,于是放弃杀戮!

但是既然武帝对太子的冤死一直怀有愧疚,甚至为此建立了思子宫,为什么得知太子还有唯一的血脉健在并没有给予厚待,至少从监狱里放出来呢?

首先,上天没有给汉武帝太多时间让他处理这件事!没几天他就驾崩了!其次,当时已经定了刘弗陵为太子,突然冒出个嫡曾孙,确实让武帝措手不及,虽然刘询更有资格当太子,但是太子的变换关系国之根本,刘弗陵周围已经有了自己的太子党,而刘询除了有个丙吉和乳母还有什么根基?换他做太子或者出来享受荣华富贵,不一定是对他好,有可能会害了他!所以武帝到死都没有想好这个棘手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最后刘询还是待在监狱里,直到特赦出狱。最终还是几经周折做了汉宣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