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治国不如萧何,谋略不如张良,打仗不如韩信,靠什么得天下?

昔日刘邦仅仅一个泗水亭长,是怎么样在乱世中一步步取得胜利的?

每个成功人士,特别是组织领导大众干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具有巨大影响的人,一定是有其过人之处。楼主所问问题中涉及到的西汉刘邦、韩信、萧何、张良四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人杰,但就个人所长谈,韩信是军事家,善长谋划运兵打仗,张良优势在于运筹帷幄,萧何的优势在于协调关系、组织筹钱筹粮,而刘邦的优势在于把每个人的热情、激情、事业心调动起来,并按照各自的优势使用好他们,所以会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是干大事业的人的最重要的优势,没有比让有能力的人跟着自己的干更具才能本领。刘邦的成功就在于此。

刘邦治国不如萧何,谋略不如张良,打仗不如韩信,靠什么得天下?

谢谢邀请。

(原创)

刘邦治国不如萧何,谋略不如张良,打仗不如韩信,但是刘邦唯用人之道运用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就是靠卓有成效的能够聚集这三人的各具特色的杰出人才的超级智慧的全面发挥而取得的天下。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其自身必须具备凝聚力量的个人品质。领导艺术是人类发展至今最为精湛、最为复杂的艺术。汉·班彪《王命论》中曰:“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其核心就是强调最后一点的“知人善任”。所以,用好人的前提是要先识好人。

“宰相肚里能撑船”,成大事者,胸怀广大,才能有容人之量。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各类人才辅助。但人无完人,尤其是人才,难免有自己的脾性。作为领导必须有容人之量,懂得包容下属的缺点。因此,用人须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而刘邦身上的最可贵之处就是,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人尽其才,各取所长;你说刘邦有如此先见之明,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可想他能不会最终战胜项羽而夺得天下吗?

刘邦治国不如萧何,谋略不如张良,打仗不如韩信,靠什么得天下?

刘邦善使阳谋隐匿阴谋更注重权谋,因此驾驭萧何、张良、韩信、而一统天下。[笑]

刘邦治国不如萧何,谋略不如张良,打仗不如韩信,靠什么得天下?

我爷爷说:天时地利人和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得天下,才能得稳天下。刘邦从派出所长(当年的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长)干到皇上,除开天意,民意和当时社会变革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人的命运所致。虽然,刘邦谋略不如张良,作战不如韩信,但他识人、用人之术却高人一等,所以当时的皇上人选就没有“差额”的必要了。

刘邦治国不如萧何,谋略不如张良,打仗不如韩信,靠什么得天下?

谢谢今日头条邀请!

刘帮靠杰出的领导力、用人力、留人力、成就力、发展力来得天下!

谢邀!

刘邦治国不如萧何,谋略不如张良,打仗不如韩信,靠什么得天下?

这三个人都各有其在特定专业中之一长,在他们擅长的领域里超出众人,故称为人中之杰。但是他们属于专才,不能跨领域,如果让韩信管理粮草后勤,让萧何运筹帷幄,让张良带兵的话,就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刘邦之长是善于统筹全局和调度用人,能够把有专一才能的人安排到于其最合适的岗位上去,然后形成统一的合力,也就是说,能够集众人之长为我所用。

有专长的人总是希望能够被别人利用来发挥出自己的潜在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总是希望能够“被用”,只有专长而没有其用武之地,就等于浪费了自己的资源,这样的人是处于被动的状态的,相当于棋子;而像刘邦这样的人,他本身并不具某一专长才能,但是他懂得怎么去“自主性地应用”周围的各种资源,是处于主动的地位的,相当于下棋的棋手。

一句话,这汉三杰和刘邦的关系,就是“用”和“被用”的关系,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