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换成康熙大帝,能不能挽救清朝?
这个假设有点荒唐,也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康熙在清朝也不是最优秀的皇帝。如果从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算起到溥仪止,清朝的皇帝都很勤奋,尤以雍正为最,史上康乾盛世的形成,康熙的功劳在平三番、收复台湾、除鳌拜,为大清建立统一的集权奠定了基础,仁政理念,致国库亏空、官吏腐腐,对外用兵无钱的地步。雍正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在吏治上是有名的苛政,也是一个改革者,使国库盈实,为康乾盛世奠定了经济基础,为风流的乾隆乾隆皇帝稳定执政打下了基础,但康乾盛世的失局始于乾隆执政的中后期,特别是以十全老人自居的他,滋养了史上最有名的贪官和神,清朝衰败从此开始,尽管后来的几位皇帝勤政,但由于吏治上腐败、国际交往中闭关锁国,科学技术落后,即便是康熙在世、雍正还灵面对已经不同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错纵复杂的矛盾,也只能是望而兴叹。
把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换成康熙大帝,能不能挽救清朝?
不会。
只有时代造英雄;不会英雄造时势。作为曰薄西山的末代皇帝傅仪时代,不是溥仪没有才能,而是病入膏肓的八旗子弟己経不是当年康熙大帝统领的虎狼之师。腐朽没落的大清王朝就是一万个康熙在世也难挽回于既倒。
据历史学家研究,我国的历代王朝都难以超过三百年复灭的周期率。历史不能假设,时空不能穿越。即使康熙在世,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清朝的兴和清朝的灭是历史的必然。
清朝入主中原借助李自成的闯劲,清朝的衰落差点败在洪秀全之手。清朝有她辉煌的康乾盛世,也有着华夏最蒙羞耻辱的外国入侵,首都沦陷。
溥仪只是当了一年的未代皇帝,而且只是个小娃娃的儿皇帝。
康熙虽然伟大,但他的伟大取决于他的背后有一个以英明的母亲为首的政治集团。
把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换成康熙大帝,能不能挽救清朝?
显然不能。
这个问题真的很有意思,假设清朝罪牛逼的皇帝穿越到末代能不能挽救他心爱大清王朝?为什么说不能,我觉得无论是客观的时代背景,还是国力情况以及民众思想都不可能挽救,所谓内忧外患,亡国为历史必然一点不假。接下来我详细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1、客观的时代背景:康熙所处时代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打下江山,一个令人失望的明王朝覆灭,结束战乱,一个新王朝犹如新星冉冉升起的时代。而国外这时侯干啥呢?英国忙着革命,史称“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人家忙着换皇帝-革命-换皇帝呢!威廉三世忙着鼓捣自己国家,哪有精力侵略清朝?法国路易十四忙啥呢?忙活自己国家呢!波旁王朝,建立强大的法兰西帝国,也没时间干涉其他国家。俄国就更不用说了,还签订尼布楚条约,更不会搞侵略了。再看溥仪这时候就惨了,欧洲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结束,资本抢夺抢红了眼啊,而且当时清朝也怂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是随便抢吗?不抢百不抢,你说谁不抢?后来日本也上,反正清朝不敢打,就会割地赔款,谁不抢?客观时代背景在这放着,康熙有当时最牛逼的八旗铁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啊!到了溥仪还是八旗铁骑,还是抽大烟的八旗铁骑,几百年了都没变,大刀长剑就想和人家枪炮比,那还有的赢?早寻思啥呢?纵然轻功高手,还不是一炮轰下来?莫说康熙,就是13副遗甲起兵的努尔哈赤也没办法吧!
2、国力情况:清初国力强盛,刚收缴了明朝,不差钱!而溥仪呢?割地赔款,赔空了,没钱不说,还有个败家的慈禧,本来就穷还老钱装逼,一会建园子一会儿过生日。相比而言康熙的奶奶孝庄就很节俭,人家有钱都不炫富不败家,这能比吗?没钱买坚船利炮,大刀长矛,只能挨打的份吧。
3、民众思想:康熙时期,人民刚从水深火热的战乱中解救出来,就盼着太平盛世呢!出这么个好皇帝,大家能不开心能不支持吗?溥仪时期呢?内忧外患,民众本来日子就苦不仅受皇帝百官的压榨,还要受洋人的气,这是什么心情?能开心吗?早盼着你溥仪下台别搁这祸害人了!更为重要的是清初民众思想还停留在三纲五常,听皇帝的话是应该的,皇帝就代表天命的封建迷信思想中。可清末民初,国外思想涌入,民主共和思想传播,谁还信你君主权利至上?国家让你整的稀巴烂,你哪凉快哪待着吧!
其实清朝末年不是没试过变法,不是没禁过烟,也不是没开过海军总署,奕䜣,曾国藩也治过国,光绪也变过法,丁汝昌也抗击过侵略,可是又能怎样呢?各种原因加上历史趋势之必然,因此推动了清王朝的覆灭。
把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换成康熙大帝,能不能挽救清朝?
看到这个问题,我又想起了中学时代。
那时候,我的历史老师是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给我们上历史课时,每次讲到清代史,他都会感叹:清史是一部血泪史,是一部屈辱史。
是啊,打开课本,看着读着,一个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一件件列强侵略中国的事实,让十多岁的我们总怒气难以抑制。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政府和英国签下了《中英南京条约》,给这些列强赔偿黄金白银,为他们对华经济扩张提供便利,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强盗尝到了甜头,野心越来越大。于是,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下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这一个个条约,哪一个不是赔偿成千上万的黄金白银?黄金白银喂肥了列强,喂壮了列强。也使他们胃口更大。
于是,一个个国家要求清政府割让土地,台湾,香港,九龙,澳门……等等,我中华土地落入列强之手,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
外国人在华犯法,中国官员不得过问;中国港口允许列强兵舰进入;美国货进出口,中国海关收税必须和美国领事商议;侵占着中国的土地,却竖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一条条,一件件,怎不令人怒火满腔?
列强侵略,清政府打了败仗要赔款割地,但打了胜仗照样被逼着签订条约,赔款割地给优惠。
1884年的中法战争就是这样。本可以取得最后胜利,可又被迫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胜利成果被藏送,使“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这些条约,大大降低了清政府的国力,反而壮大了列强。一个国家侵略,几个国家眼红,于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杀抢掠,带不走的就烧掉。火烧圆明园就是一个例子。
失去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失去了一些土地的自主权,被列强逼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挺不起脊梁的清政府哪有力量去充实军队,去壮大国力?
当然,当权者的醉生梦死,花天酒地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此时的清政府就如一棵没有了水和养份的大树,枝叶早已凋零枯萎,就是康熙重归也无力挽救。
所以,不论清末皇帝是溥仪还是康熙,换谁都救不活这棵内里已空的大树,清朝灭亡的结局是一定的,无法挽回。
把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换成康熙大帝,能不能挽救清朝?
谁来都白扯!一个王朝没落了,腐朽了必然走向灭亡,谁来都白扯。这就像一个人得了不治之症,任何医生药方都救不了他的命。任凭你有什么妙手回春的药方,也救不了一个将死之人的命。清朝末年,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堪重负,民不聊生,官员腐败,横征暴敛,各地起义层出不穷。
把溥仪换成杠七,康熙也无力回天。康熙虽然说是一代英主,但是也无法挽救即将覆灭的大清王朝。因为清朝末年,清朝已经从脚跟儿烂到了头顶。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几亿汉人,他们犹如坐在火山口上一样,这个火山随时都会喷发将清王朝埋葬。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满族在各项上都享有优惠,他们享有特权,这种特权导致了民族矛盾,其他的民族从满足人就不顺眼。只要有人站振臂一呼,必群起而响应,将清王朝彻底推翻。
一个人再有,能力再厉害,他也不能改变当时的形势,因为清朝末年的形势,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官员贪污腐败,层层盘剥老百姓,老百姓苦不堪言只要有人挑个头,扯旗造反,清王朝分分钟就会倒闭。
把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换成康熙大帝,能不能挽救清朝?
既然是这类问题,那就任意去想象,就当头脑风暴了,希望不要再有人说历史不能假设了。
我的回答是:康熙不行,他能力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要是一个集合了中国古代优秀帝王的全部智慧,再配上一个现代的智囊班子,并具备一切历史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这样才有可能维持“大清”的统治。
为了行文方便,我把这个带了很多金手指穿越的人称为增强版康熙,年龄25-30岁,武力、军事、政治、智慧、魅力等属性都是100满分,还掌握各种古代、现代知识,就像玩儿三国志系列游戏修改后的人物属性一样,性格为刚毅冷静。
从1908年11月慈禧和光绪死去,到1911年辛亥革命,增强版康熙有三年时间。
增强版康熙面对的清王朝内部影响朝政的主要势力:首先,最强大的是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
这股势力有钱、有权、有军队,晚清后几十年政局基本上靠北洋集团支撑。但这股势力也是对增强版康熙地位威胁最大的,数万近在咫尺的新军不受自己管控,一旦派兵进北京,增强版康熙不是神仙,枪子打在身上也是一个血窟窿。但正因为北洋集团势力已成,只能缓缓图之,以免激起变乱;
其次是满清勋贵为代表的顽固派。
他们是最不愿意改变现状、最排斥汉臣的一群人,也是最没有能力的一群人。但整个京城充斥着满人,要想做什么,必须要得到他们的支持。除非借助北洋的力量把他们都撵回关外自生自灭,但这和革命党的举动没区别了。这些人会在努尔哈赤坟前大哭:“皇帝成了革命党!”而且不排除这些人利用贴身侍卫、仆役给自己吃点儿什么不该吃的东西的可能性,当年鳌拜如何?还不是被几个人就给活擒了。所以,这批人还要以说服教育为主,让他们逐渐接受自己的举措;
(载沣)
第三是以地方势力为代表的洋务派。
他们是最希望改变的一群人,而且也一直在通过洋务运动做一些事情,但不希望已经到手的权力减少。这些人是介于资本主义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之间的中立派,不能推到革命党那边去;
第四是保皇改良派。
这些人基本上属于清流一派,摇旗呐喊可以,干正经事儿不行。只要站住大义名分,这些人是没有问题的,包括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人。
另外,各列强是局外影响力最大的势力,可以视为中立派系;众多民间社团、帮派算是介于敌对和中立之间的冷淡状态;革命党是敌人。
这样的话,增强版康熙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一支能够受自己直接掌控的军队,京城驻军不算,那些兵已经彻底烂透了。否则现在保护不了自己,将来武昌起义也无法去镇压。
(杨度)
经仔细推算,增强版康熙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
由载沣组织全国高级官员大会,把袁世凯、张之洞、黎元洪等人都召集到北京。增强版康熙利用所学的现代化学知识做一些土炸弹,炸死所有人。掌握大权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外御列强,内平革命党,实现清王朝中兴,大清万代永存。
别说这是不可能的,既然设定是康熙来了,就不排除这种可能性,虽然可行性差了一些,后果可能也很严重。而康熙的性格本身就是如此,用惯了锤子解决问题的人,再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锤子;
中策:
1、在国内外变卖满清皇室全部资产,包括土地、庄园、皇宫文物。或用来抵押,向列强借款,偿还辛丑条约赔款。包括慈禧和光绪的殉葬品,弄些假货对付一下,省的将来便宜了孙殿英;
2、在国内变卖官办产业,包括轻工、机器、邮电、矿山、铁路等,借此扭转官办产业经营不善对国家财政带来的压力,并弥补财政亏空;
3、削减皇室开支,裁撤宫女、太监等,鼓励满人自食其力;
4、取消全部农业赋税,减少其他额外赋税,保留海关关税,地方政府支出保持去年水平不变。以此缓解平民百姓生活压力,减少将来革命党起义的支持力量;
5、保留张之洞、袁世凯军机大臣职务,调当时任陕甘总督的升允入朝任军机大臣,这三人分别代表地方洋务派、北洋派、顽固派,将成为执掌朝政的三驾马车。
张之洞剩余寿命不长,如果按历史在溥仪继位同年去世,可以由张謇接替张之洞的位置。张謇是立宪派,也是实务派,收拢此人有利于缓解立宪派的压力。
升允的忠诚在清亡后得到了证明,虽然能力不足,但身为满人,作为顽固派的代表用来压制立宪派是可行的;
6、不再派遣张勋赴江南任江南提督,而是对他委以北京防务的重任。
张勋的忠诚同样在复辟过程中得到了证明,用来作为增强版康熙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合适的;
7、任用唐绍仪、詹天佑等留美学者,以及严复、盛宣怀等人,分别负责外交、实业等,继续进行洋务运动,并制定实施全面工业化改造计划;
8、地方上以保持稳定为主,适当调整一些辛亥革命后很活跃的人物,换成洋务派或者北洋派成员,顽固派和清流派都不能到地方任职,他们只会坏事。
下策:
继续由载沣摄政,按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不加改变,万一武昌起义的枪打不响呢。而且响了也可以继续在北京故宫72万平米过自己的小日子,享受一天是一天。
按加强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来进行改良。增强版康熙仔细权衡了利弊,上策太急,下策太缓,还是中策有操作性。
首先,要解决钱的问题,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等资料记载,光绪末财政收入2.34亿两,宣统元年2.63亿两,宣统三年2.97亿两。而支出方面占比例最高的是国防费用约0.83亿两,以及外债和赔款数额0.52亿两,如果财政支出合理的话,足以在取消农业税之后保持国家财政正常运行。晚清农业税收入年约0.5亿两,占总收入比例并不高,但解放了最底层的农民,对民心的提升作用将非常显著;
其次,解决军队的问题,分化瓦解北洋新军,掺沙子、立山头,至少不能让北洋新军铁板一块。用张勋编练新军,以制衡北洋。其他地方新军保持较小规模,强干弱枝;
第三,是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引入外资,鼓励民间创业,在不出卖主权的前提下,用市场换技术、换管理,增强版康熙将成为最大一个买办,按民国时期发展工商业的道路发展。
最后,也是最重要一项。招揽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回国任职,赋予他们办实业的权力,以消除革命党的造反决心。增强版康熙手中必须有革命党的全部名单,以及支持革命党的海内外各个势力情况,能谈则谈,能拉拢则拉拢,万不得已驱逐离境,尽量不动刀。
而为了实现以上几点,增强版康熙就要做一件他的原版晚年最痛恨的事情——整治吏治,康熙末年吏治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若非雍正下狠手整治,“大清”早就亡了。而在中国古代,只要皇帝下决心亲自整治吏治,国家内部矛盾必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这样做下来,增强版康熙的主要敌人就是整个官僚行政体系,以及一部分不愿意改变现状的满清勋贵顽固派。但只要增强版康熙亲自抓吏治整顿,手中掌握军权,这些人都翻不起太大的浪花。
不再详细解释了,再分析下去,可以写一部晚清穿越小说了。
(晚年康熙)
总之,集合了古代、现代所有科技和智慧,晚清的局面并非无解的难题,“大清”的统治是可以延续的。
问题是,不彻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彻底解放生产力,不彻底实现自强,仅仅依靠增强版康熙个人的力量与整个官僚体系去搏斗,也许能延续“大清”统治五十年,但能永远延续下去么?只能说,醒醒吧,大清已经亡了。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