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款车5挡手动和6挡自动的差别是什么?

同款车的5速手动版本与6速自动版本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当然现如今还配备手动变速器的车型很少、即便配手动变速器大都配备6速手动,多一个挡位的目的在于把最高挡位的齿轮比降低,防止高速行驶时发动机的转速过高,个挡位之间要考虑齿轮比落差,落差不能太大,所以挡位少就压不住转速。

在鄙人的印象中,配备5速手动变速器的自吸车型在保持120km匀速行驶时,发动机转速可以轻松突破3000转;5速铃木雨燕,120km时速下的发动机转速在3300转左右,而本田飞度5速手动版本在120km时发动机转速能达到3800转以上,而用上6速AT同样的车速下能把发动机转速压在2400-2800转左右(看具体的齿轮比),这其实就是5速手动与6AT的最明显差异。

理想的变速器齿轮比模型

一款理想的变速箱的一挡要足够大,因为变速器对汽车起到一个减速增扭的作用,一挡齿轮比越大,对发动机扭矩的放大效果就越好,起步、提速、爬坡就越容易;其次要确保最高挡位足够小(高速挡位),高速挡位的齿轮比越小,在车辆匀速工况下对发动机转速的压制效果越好,避免了发动机在高转速运行时所带来的摩擦功损耗以及燃烧的恶化。

最低挡位齿轮比要足够大,而最低挡位齿轮比要足够小,那么此时在最高、最低两挡之间就会形成巨大的齿轮比落差,而其它的挡位就是用来填补这些落差;这时候挡位的个数就变得很重要了,挡位越多、各个挡位之间的齿轮比落差越小,那么在换挡时所产生的转速差就越小,换挡时就越平顺、也越不容易出现顿挫;如上图所示某6AT变速器齿轮比,1挡4.31、6挡0.69,而5挡齿轮比则接近0.8。

这就是挡位多的意义,同样的1挡齿比、同样的落差,多一个挡位就能把最高挡位齿轮比降得更低;当然5个挡位也不是不能降低最高挡位齿轮比,比如把上图中的6挡取消掉,5挡用0.69的齿轮比也不是不行,但这样一来4、5挡之间的落差太大,4升5挡时转速能下降7、8百转,对发动机扭矩的影响很大,所以车子会更容易出现被往后拽的顿挫感;所以挡位少,车企为了确保车子的动力充足、换挡平顺,往往会选择一挡较大的齿轮比,在配上较大的尾牙,而不会把最高挡位的齿轮比做低。

5挡与6挡变速器在转速上的差异

咱们还用本田飞度5速手动版本为例,尾牙比为4.6,5挡齿轮比0.8,匀速120km时发动机转速在3800转以上,而此时的驱动桥转速(轮速)=3800转/(4.6*0.8)=1032转左右;而市场中有卖0.65的5速齿轮,假设这个0.65的齿轮就是该车的第6挡,那么同样车速下用0.65的6挡去跑,发动机转速是多少呢?转速=1032转*(4.6*0.65),发动机转速=3085转

看到了么,仅仅多了一个挡位,就轻松压低了800转,当然其它车型的尾牙齿轮比没有飞度这么大,所以配备6AT的车型在120km时发动机转速一般都在3000转以内;所以挡位越多,换挡越平顺、高速运行时发动机的转速越低,也可以提高一定程度的燃油经济性;这就是挡位、齿轮比、转速之间的一些关系;实际上飞度CVT版本的最高挡位能模拟出0.40的齿轮比,120km时速下CVT飞度的转速仅为2300多转。

这就是5速手动与6速自动变速器的差异,这也是自动变速器从6速开始在燃油经济性方面实现转折,4、5AT的燃油经济性远比手动变速器要差很多,但6AT的出现逐渐改变了这种颓势,以至于现如今8AT、9AT甚至是10AT在燃油经济性方面对手动变速器的压制;总而言之配备5速手动变速器的自然吸气车型高速行驶时发动机转速普遍偏高,涡轮增压发动机能好一些,因为低转速下的扭矩特性更好。

所以也有一些配备5速变速器的增压车型在120km时能把转速压在3000以内,因为自吸发动机的峰值扭矩大都出现在4500转之后,所以各挡位间的齿比落差不会太大,因为在低转速区间运行扭矩本身就不足,升挡后再大幅度丢转速就会导致扭矩严重不足,但涡轮增压机低转速下的扭矩输出更加充足,所以即便把各挡位间的落差做大一些也还能依靠低扭特性来承受。

同一款车5挡手动和6挡自动的差别是什么?

同一款车,如果发动机一样的话那么我认为5挡手动和6挡自动的区别主要在这几点:

1、价格

手动变速箱陈本更低,总成往发动机上一装,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弄个离合器,一切搞定了,挂挡就能跑。

而自动变速箱本身成本就更高,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要用到更贵的液力变矩器或者多片离合器,或者是干式双离合,这些东西哪个都不便宜。除此之外挡杆也比手动的复杂,毕竟里面有传感器、电子单元、挡杆锁止电磁阀、指示灯等部件。

另外还需要用到变速箱电脑去控制换挡,还要专门针对发动机去匹配变速箱。而且现在的车几乎都有自动启停功能,这一下有些自动变速箱又得多装一个电动油泵。

2、油耗

手动挡普遍比自动挡油耗低,因为手动变速箱更加灵活,比如眼看路口是红灯,手动挡司机可能早早松油门了,这时候发动机转速可以很低,低到接近怠速,只要不熄火不抖动就行。而自动挡车就做不到,红绿灯路口松油门后发动机必须维持一定的转速以防熄火,这时候转速一低就降挡,或者自动给油维持转速,油耗总低不下来。更别提有些手动挡老司机动不动就拿出空挡滑行的大杀器了。

而且手动变速箱只要松开离合器那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就是硬连接,动力几乎没有损失。而自动变速箱的液力变矩器或者多片离合器在某些工况下会打滑以换取行驶的平顺性,所以自动变速箱的实际油耗普遍高于手动变速箱。

3、最高车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同一款车,相同的发动机,手动挡的极速往往比自动挡要快一点。

我认为这主要反应在变速箱传动效率和各个挡位的减速比上。因为手动变速箱结构简单,内耗小。而自动变速箱结构更复杂,内耗更大。在高速行驶时变速箱内耗会升高,自动变速箱的车要多消耗一部分功率在变速箱上。

另外手动变速箱最高档位的变速比一般都比自动变速箱小,同样以最高档位行驶,手动挡转速可以拉更高,而自动变速箱由于变速比大,发动机转速提不起来,所以极速要低一些。就像骑变速自行车一样,挡位越高蹬一圈车轮转动越多,但是蹬起来很费劲,所以骑行中你腿没力了,蹬不动,所以跑不快。但是挂低一个挡位时虽然相同速度下蹬车的频率更高,但是蹬起来更省劲,所以就可以用更高的蹬车频率换取更高的车速。

同一款车5挡手动和6挡自动的差别是什么?

同一款车5挡手动和6挡自动的差别是什么?很多人会说:那还不简单嘛,一个手动一个自动呗。自动档操作简单,挂档就走;手动档操作复杂,是老司机的最爱。至于其它方面,只要配置一样,几乎就没有区别了。但这些只是摆在桌面上的差别,其实对于同一款车型来说,手动档和自动档还有一些隐藏的差别,你是否知道呢?

1、汽车的最高车速一般是由手动档车型达到的

同一款车型,手动风尚型最高车速195公里/小时,自动风尚型最高车速190公里/小时,为什么手动档的最高车速更高呢?

大家知道,汽车的最高车速是在驱动力和行驶阻力达到平衡时获得的。自动档车型在最高档位时,驱动力往往不足以克服巨大的行驶阻力,所以需要降低一个档位,用次高档才能获取最高车速;而手动档可以在最高档位获取最高车速。在此时,手动档的传动比是小于自动档传动比的,所以手动档的车速更高。比如同样达到6500转/分钟的断油转速,手动档处于最高档,终传比是3.44,自动档处于次高档,终传比是3.52,显然手动档车型车速更高。

2、汽车的百公里加速手动档更快,但是自动档车型起步更快

手动档车型在测试百公里加速时,几乎每一次换档都可以在最大功率点转速切换,从而获取最大的加速度,一般在二档就可以突破一百公里的时速;而自动档车型在测试百公里加速时,档位切换是由电脑控制的,换档转速并不是在最高功率点上,而是要低一些,所以它获得的最大加速度就要略低一些。比如手动风尚型的百公里加速是12.6秒,而自动风尚型的百公里加速是13.5秒。此外,总体来说,手动档的传动效率比自动档要高一些,动力传输也更直接,汽车的重量也更轻,这也是手动档加速更快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日常驾驶中,自动档车型的起步加速更快。比如在红绿灯起步时,自动档车型可以更快的窜出去。这主要是因为,自动档车型上有一个液力变矩器,它可以将发动机输出的扭矩放大2~3倍,因此自动档车型在起步加速时,会有更大的扭矩驱动车轮,所以起步加速会更快。而在起步后,随着液力变矩器泵轮与涡轮逐渐同步运转,扭矩放大作用消失,加速能力就不如手动档车型了。

3、自动档车型更有劲,爬坡能力更强

所谓的自动档车型更有劲,主要是指汽车在中低速时,由于液力变矩器的扭矩放大作用,车轮上能够获得更大的驱动力。如果让手动档车型与自动档车型拔河,那么一定是自动档车型胜利。比如同样一个大坡,手动档车型爬不上去,而自动档车型就能爬上去,持续爬坡的能力自动档车型也更强。此外,由于液力变矩器扭矩放大作用的加持,自动档的头档速比可以做得小一些,一般在三点几左右,而手动档头档的速比一般是四点几左右。

4、自动档车型倒挡牵引力最大,而手动档车型一档牵引力最大

对于自动档车型来说,倒挡的传动比比一档的传动比要大一些,所以倒挡的速度也慢一些;而手动档车型倒挡的传动比比一档小,比二档大,挂入倒挡时的车速介于一档和二档之间,比一档快,比二档慢。所以自动档车型最大牵引力是倒挡,而手动档车型最大牵引力是一档。

5、城区拥堵路况下自动档车型油耗高,在通畅的中高速路况下油耗并不高

自动档车型在城市拥堵路况下,由于频繁的起步刹车,有很大一部分能量被液力变矩器消耗了,所以油耗比较高,所谓的自动档车费油也就是从这儿得来的。而在通畅的中高速路况下行驶,此时液力变矩器处于锁止状态,传动效率大大提高,再加上最高档的传动比比较小,此时的发动机转速是比较低的,所以在这种路况下,自动档车型并不费油。事实上,随着自动档车型控制技术的进步,很多自动档车型的综合油耗已经低于手动档车型了。比如某车型的手动进取型百公里油耗是5.7升,而自动进取型百公里油耗是5.6升,自动档车型已经实现反超了。

6、自动档车型的后期维修养护费用比较高

自动档车型一般在6~8万公里时必须更换变速箱油,在之后也要每隔4~6万公里更换一次,如果以一辆车使用二十万公里计算,至少需要更换四次变速箱油。这个费用是比较高的,如果不幸自动变速箱发生了故障,它的维修费用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手动变速箱一般只需要更换两次变速箱油,中间可能需要更换一次离合器片,这些费用是比较低的,同时手动变速箱的故障率也要比自动变速箱低得多。所以在后期的使用费用方面,手动变速箱完胜。

7、车型价格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别,自动档车型普遍要比手动档车型贵一万元左右。但是,在很多车型品牌中,手动档车型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的存在,它存在的作用,更多是用来拉低品牌产品线最低售价的,一般是很难买到的。而自动档车型才是车企销售的重点。

8、安全性

手动档和自动档哪一个更安全?这也是我经常与同事探讨的一个问题,最终得出的共同结论是:手动档车型更安全。主要的原因就是:手动档车型绝对不会发生油门当刹车踩的情况,而这是自动档车型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自动档车型在上马路沿石、坡坎时,经常发生油门小了上不去,油门大了突然窜车的情况,而手动档一般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所以综合分析,手动档车型的操纵安全性要比自动档车型好一些。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的消费者,应该选择手动档还是自动档呢?如果从产品的性价比、使用性能方面来说,当然是手动档车型性价比更高。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现在城市的路况实在是太拥堵、太复杂了,如果选择手动档,需要较高的驾驶技术和较强的体力。所以,如果你对驾驶没有特别的需求,还是老老实实的选择自动档吧!

同一款车5挡手动和6挡自动的差别是什么?

挡位越多越省油,答案非常简单!

分析:5挡的车最高只能用第5挡行驶,想保持在120公里时速发动机需要保持在2000转左右运转才能维持匀速行驶,但是如果是有6挡的车子,在保持120匀速行驶的时候只需要发动机保持在1800转左右(仅是举例),发动机的转速既是做工的过程,同样的速度下,做工少的更省油!

同一款车5挡手动和6挡自动的差别是什么?

6挡变速箱最大的优点在于增加了一个档位后,在与5挡变速箱使用相同发动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更加细腻的齿比调效,各个档位之间的传动比差值更小。

这样可以使得车子开起来更加顺畅,顿挫感会比较小。因为档位之间的相接比较绵密,平顺性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对于功率比较大的汽车,突兀感和顿挫感要比5挡位的感觉平顺很多。

不过6挡位相比于5挡位同样存在着一些缺点,最主要的是操作变得繁琐,毕竟多了一个挡位,操作肯定要繁琐频繁一些。在路况比较复杂或者是在拥堵的市区,多了一个档位,操作起来比较累。而且加了一挡位也增加了变速箱的繁琐程度,后续保养维护花费会相对多一些。

汽车的档位越来越多,是因为各大车厂为了提高变速箱传动效率,减少碳排放做出的技术处理,和升级改造。

平顺性理论上来说是挡位越多越好,但其实调校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调校的好5挡位同样可以比6挡位更加平顺。挡位多确实会比挡位少的省油,但是比较有限,比驾驶习惯带来的差距小的多。

同一款车5挡手动和6挡自动的差别是什么?

1、油耗偏高,未达车主预期

部分自动挡车型油耗比手动挡车型偏高,而在买车时,很多销售都会选择汽车综合油耗来宣传车辆,但是综合油耗这东西只能作为参考,实际使用中是很难达到的。

这也导致部分车主买车后,发现实际油耗高于预期水准,而造成的心理落差。

2、自动挡变速箱小毛病多

部分车型自动挡变速箱存在小毛病多的问题,例如变速箱异响、变速箱顿挫、变速箱拖挡等等问题。

买车买自动挡好还是手动挡好呢?其实手动挡和自动挡的争论,无非就是它们的驾驶乐趣和使用上的区别而产生,开惯手动挡的人会嫌弃自动挡,认为自动挡没有驾驶乐趣,简直就是傻瓜式操作;而开自动挡的人会觉得自动挡更有档次,驾驶更加方便舒适。

认为手动挡好的:

性价比高:一般手动挡车型为低配,所以价格会便宜一些,手动挡比自动挡更省油,维修保养费用也低一些。

驾驶乐趣:驾驶时需要踩离合来完成变换挡位的操作,手动挡能够让驾驶员更好体验到驾驶中加速的快感和驾驭汽车的乐趣。

安全性:不容易踩错油门,就算踩错油门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相对新手来说更安全。

认为自动挡好的:

省力:自动挡在驾驶时不用踩离合器和频繁换挡

容易上手:对于新手来说,简直就是傻瓜式操作,容易上手,不过也存在容易错把刹车当油门这一问题。

如果从使用经济角度来考虑,使用环境不怎么堵车的话,那么可以选择手动挡的车;如果喜欢方便,舒适,经常在市区道路驾驶的话,那么就要选择自动挡的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