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国后期给诸葛亮一个全盛时期的关张赵,蜀国能翻盘吗?

诸葛亮拥有关张赵,就如刘备汉中之时具备了和强曹决一死战的强大实力,胜利的天平大有倾向到了蜀汉方面。

诸葛亮不再需要孤军深入,关张两人足可自带一军,两翼齐飞,诸葛亮坐镇中路,赵云为先锋,形成强大的铁三角。

关张任何一路都可能牵制住曹魏的主力,另二路可以乘虚而入,只要有一路占据北方数地,就像一颗钉子牢牢扎在北方大地上,就可起到震吓敌军的巨大作用。

只要连续几次,占领北方一些地域,可起到振奋北方忠汉派势力的响应,特别是适时联络徐庶等中间派和广大老汉民。

北方建立了桥头堡,可以充分发挥关张的进攻威力,诸葛亮大力运用木牛流马的运输保给能力,就能将战线跳跃式地推向前。届时,就可能上演三虎合围许都的盛况,一举定天下。

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也是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北方经曹氏父子数代人经略,去汉派挺曹派已发生巨大变化,百姓在数十年的曹魏高压政策下,能否重新燃起光复汉室的心念和希望,是诸葛亮必须正视的一个方面。只有多管齐下,威猛除了三虎武力的威猛挺进,就是做好宣传、渗透和连络和策反的工作。这个可能让诸葛亮发挥了统战、安抚少数民族的政策之后,又有一个施展的才华的地方:"伐逆复汉令",历数曹魏挟天子颠覆汉廷、分裂天下之罪行,替天行道,讨伐曹逆,光复汉室,统一华夏。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看诸葛亮和三虎如何把握了!

如果蜀国后期给诸葛亮一个全盛时期的关张赵,蜀国能翻盘吗?

如果蜀国后期能有关张赵的话,绝对是能够翻盘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就是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在关羽时期还是一个排不上名号的小人物,廖化就连关仓都不如。

这样的一位小人物在蜀国后期都能做先锋,可见蜀国后期的人才已经有多匮乏了吧。

但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姜维都还能九伐中原,可见魏国后期的战力也是很弱的。

诸葛亮在北伐中原的时候,能够用的将领并不多,前期北伐还有赵云可以用,在赵云去世后,诸葛亮就连对付一个张颌都还需要用计谋才能除掉他。

张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张颌原先在袁绍手下的时候,张颌的地位是排在颜良、文丑之下的。

关羽斩颜良、文丑都只需要一个冲锋手起刀落就解决了,关羽要是对阵张颌的话,那不是跟捏死一支小鸡一样容易嘛。

张颌除了不是关羽的对手,也不是张飞、赵云的对手,张飞曾经奉刘备之令去夺取巴西的时候。

在瓦口关大败张颌,张颌被张飞打的灰头土脸,巴西的地盘丢了还损失了几万人。

赵云就更不用说了,当年在长坂坡,曹操几十号战将都没能抓住赵云,张颌的武力在赵云面前绝对战不过三百回合就输了。

魏国后期能拿的出手的武将也只有张颌了,如果张颌都没了,其他的将领只有送人头的份。

当年诸葛亮北伐的时候,第一次本来形势大好,可偏偏就是街亭没有守住,最后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假如有关羽在的话,诸葛亮只要安排关羽镇守街亭,那街亭绝对不会丢失,当年攻击街亭的是张颌跟司马懿,这两个人的武力都不是关羽的对手,二人看见关羽的旗号肯定不敢冒进的。

关羽除了武力值高,在智力方面也不弱,关羽当年失荆州主要还是大意了,他没想到糜芳和傅士仁会投降东吴,不然也不会败那么快。

假如关羽能够守住街亭,那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能夺得整个西凉地区了,只要再修养几年就可以直取长安城,天下大统就倒向了蜀国一边了,所以我认为有关羽、张飞、赵云的话绝对能翻盘。

而且关羽张飞不死的话,刘备也不会犯错,导致夷陵大败,最后郁郁而终,刘备要是还活着坐镇后方的话,蜀汉必定能学刘邦当年一样成功。

如果蜀国后期给诸葛亮一个全盛时期的关张赵,蜀国能翻盘吗?

并不能,首先小说里和真正发生过的历史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关张赵真正有统兵经验和指挥过大军团作战的只有关羽,而在三国时期蜀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入蜀难,出蜀更难,蜀国如果想进攻大方向无外乎是魏国、吴国,关羽虽然有大兵团经验也会指挥水军,但是两面出击是必不可能的,大兵团作战只适合在汉中以及平原地区,魏国有巨大的人口优势和战略纵深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人说惊为天人,也有人说平庸之辈,姑且不考虑,就消耗来讲,只需要扼守延后要道像司马懿对诸葛亮一样,长期人口钱粮蜀国自退,如进攻吴国,顺江而下虽前期易攻难守,但是随着战线拉长就会出现粮草不济,人力匮乏等情况,参考刘备攻吴(历史上刘备是很能打的,夷陵之战的失败虽然陆逊功不可没,可是本质上还是战线拉的过长后勤补给的问题)由此可见,只局限在蜀国一隅之地是不可能统一华夏的,历史上出蜀成功的例子也只有汉初韩信,但韩信当时历史条件还与三国时期不同,项羽分封诸侯面和心不和,各有各的算计,没有形成统一战线,给了韩信机会,但是如果关张赵都在世又有诸葛亮后勤调度调停,偏安一隅,一时间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此消彼长最终还是会被消灭。

如果蜀国后期给诸葛亮一个全盛时期的关张赵,蜀国能翻盘吗?

如果蜀国后期能有一个全盛的关张赵,蜀国肯定能一统中国,因为荊州没失,也就没有后来的夷陵之败,刘备也不会早死,那蜀国就没有大伤元气,皆时蜀国势力强其二国,根据诸葛亮的设想,待天下有变令一上将从荊州出发直取华夏,再从汉中去却山,两路爽攻灭曹魏,然后再图江东,可成霸业,可惜一切都让关羽大意央荊州,导致孙刘联盟受损,最后刘备不顾大局,执意报仇,损兵拆将,自已也命丧白命城,蜀国自此哀落,无法抗敌,再加刘禅昏庸,黄皓专权!最终先灭国,实乃一憾事!痛哉诸葛亮!

如果蜀国后期给诸葛亮一个全盛时期的关张赵,蜀国能翻盘吗?

蜀国是不会翻盘的。

蜀国之败,败在国小力弱,败在兵微而不是将寡。事实上蜀国的军力在刘备夷陵之败后,多年来始终维持在10万左右,这已然是蜀国的极限了。

粗浅分析起来,蜀国国小力弱的原因主要在于三点:

一是开发程度。三国时魏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发,人口多,农田多,耕作技术相对发达,粮食产粮也大,具有相对于吴和蜀天然的经济优势。司马懿大败了多次,却仍能挡住诸葛亮。而诸葛亮丢了一次街亭,就断送了恢复中原的希望,归根到底还是经济和人口比不上魏国。

(诸葛亮)

二是流民的回归。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董卓作乱相继发生,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渡江南下躲避兵灾战祸,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向西南的汉中、蜀中流动移民,这是吴和蜀得以立国的基本人口基础。但是随着官渡之战后,北方中原地区统一在了曹操所控制的朝廷之下,成为后来的魏国,社会安定了下来,曹操父子也着力提高民生,恢复经济,所以南渡西逃的流民逐渐回归中原。此消彼长,蜀国和吴国的实力被日渐的削弱,经济衰弱,兵源缺乏。

(司马懿)

三是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在曹丕称帝建立魏国以后,在陈群、司马懿等人的推动下,向中原士族阶层寻求合作和妥协,实施九品中正制,把国家人才选拔的权力和利益都交到了士族手上,使政权基础得到了极大的稳固。而吴国和蜀国的士族阶层却未能得到这样的政治利益,所以都有离心倾向。所以到司马昭灭蜀、司马炎灭吴的时候,基本都没打什么大仗,蜀吴都是魏(晋)兵一到就投降。

(司马炎)

有此三点,就算把青壮年的关张赵都配属给诸葛亮,只怕也不能反转历史。毕竟永远都是经济基础来决定上层建筑。

读者觉得有道理吗?

如果蜀国后期给诸葛亮一个全盛时期的关张赵,蜀国能翻盘吗?

后期,多后期?夷陵之后吗,那应该没啥希望,别说一个再给三五个也很难。

蜀国后期,刘关张皆死,丢荆州,败夷陵,这几乎已经注定了蜀国的灭亡,后面虽说诸葛亮,姜维等人苦苦支撑,但这也只是延缓蜀国灭亡的时间而已。

在荆州丢失后,诸葛亮隆中对中所提几乎已不可能再现,虽说蜀国还有益州在手,但无论益州怎么地势险要,它也只是一个州而已,不提曹魏拥有北方的九个州占有绝对的地利优势,就是夺得荆州的东吴手中也有东南的扬州、荆州和交州三州之地。所以蜀汉政权是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再加上中华文明的精髓和发源都在北方中原地区,而川蜀却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所以蜀汉政权在从人口、资源、军力、人才各个方面,实力都远逊于占据经营中原地区多年的曹魏。被曹魏拿下只是时间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