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合成机油应该间隔多久保养一次?
使用全合成机油最少能挺12个月以上、可以选择每间隔12个月更换一次,实际上再用几个月其实也没有问题;一直以来关于机油寿命的说法都是虚无缥缈的,也不存在具体的计算方式;所以全合成机油只能用1万公里或12个月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至少目前的车子还没办法对机油的品质做判断!
当然要区分在保车、出保车,如果是在保车辆请严格按照车辆手册的要求来、不然一旦出现问题,4s店很容易推到机油上、拒绝保修;而对于已经出保的车辆而言、就没有那么多禁忌了,现如今的机油只要是正品、达到品质、粘度要求,那么无论矿物质、全合成坚持到1万公里/12个月都不费劲;毕竟现如今咱们的机油品质高、燃油清洁性强,不像过去燃油里含硫量大,机油在偏酸性条件下运行寿命自然短!
无从计算的机油寿命车友们可能常常听到关于机油寿命的种种说法,比如全合成机油能用一万公里?矿物质机油能用5000公里?全合成机油过了一年就会变质、最奇葩的是剩余在瓶里的全合成机油甚至几个月就变质了(比在发动机内天天高温运行的变质还快),这种说法其实仅仅是一种预估、厂家的预估,但放出的旧机油品质到底怎么样,其实谁也不知道、目前车载系统也判断不了!所以也可以理解成目前关于机油寿命的任何说法、皆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作为支撑,判断方式无非就是经过一年或1万公里的全合成机油可能、应该、大概该换了!
至于该换的理由如机油到底衰退到什么样的程度、谁也不知道,主机厂不知道、各地的机油机构也说不清,毕竟谁也没办法摸清楚分散在世界各处的车子内机油实际状态;即便一些新车型上配备机油寿命指示器、但也并没有判断机油实际性能的能力,无非就是根据发动机的工况比如怠速、负荷、温度以及转速等参数,对比厂家若干年来建立的数据库;利用一套系数公式来判断机油的好与坏!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共有五个参数作为判断机油好坏的标准,每一个参数具备独立的计算系数;
1.原地怠速;系数5
2.低速蠕行;系数3
3.高负荷运转;系数2
4.中低负荷匀速行驶;系数0.5
5.低负荷高转速行驶;系数1
机油寿命实际的计算原理如下:
1*时间+2*时间+3*时间+4*时间+5*时间
在这组计算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系数越大的工况、越容易导致机油寿命缩短,而系数小的工况比如中低负荷匀速、它的系数只有0.5,那么也就是说若一直保持匀速行驶、那么机油的使用周期一定比长时间原地怠速的车辆更长(对比数据库参照寿命、计算出该车机油寿命,但仅仅是表象),所以理想的机油更换方式应该建立在区分不同工况、制定不同的保养方式,比如用全合成机油、长时间怠速那么寿命要缩短如5000公里;正常工况可以使用10000公里;长时间匀速行驶则可以达到1.5万公里,而不是现在的一刀切形式!
所以过去的那一套如5000公里换机油的说法早已过时,今时今日更理想的燃油品质、更高的机油级别(过去SJ、SL的水平可以用5千公里,全合成上1万公里,半年/1年;而现在都已经比SN还高了),所以现如今的机油使用寿命可以适当的进行延长、即便这样依然造成大量的机油被浪费;这就是目前机油更换的现状,厂家建立的数据库往往以最差的车辆运行环境作为标准,理念就是环境最差的地方都能用1万公里/1年,那么环境不那么差或很好的区域是不是寿命就可以延长了对吧?
所以对于已经出保的车辆来说、换机油不必斤斤计较,适当延长一些没有问题;即便机油性能下降、也不代表机油性能归0,只不过对全负荷区间运行时的保护能力下降,但车友们平时开车谁会没事就把转速拉到高转区间?绝大部分都在2、3千转区间内运行;即便机油的性能下降,没办法承受5、6千转的负荷,但依然有足够的能力承受2、3千转的运行,所以适当拉长里程、周期没问题;全合成跑到1.5万公里问题不大,使用14、15个月也没问题,鄙人最长一次使用矿物质机油达到18个月,机器依然良好;道理很简单平常不到2000的转速,甭说机油了、用菜籽油都能应付(夸张的例子)!
用全合成机油应该间隔多久保养一次?
在国内绝大部分的城市中驾驶,使用全合成机油可以每10000-12000公里或者半年更换。
同样的,如果你所处的环境相当恶劣,例如尘埃很大、气温很低(-20℃以下)、或者长期处于短途行程(每次驾驶在8公里以内)。只要符合上面三个因素之一,建议最好是把机油更换周期提前到7000-8000公里一换。
全合成机油的稳定性和抗衰能力是其它矿物油所不能比拟的,这就是为什么宝马或奔驰等一些高端品牌指定使用某某品牌全合成机油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带有发动机增压技术的车型,当增压部件开始工作时,发动机扭矩会成倍增加。此时覆盖在发动机曲轴上的机油膜要承受着比先前高出数倍的剪切力,而品质较高的全合成机油就能能完全满足油膜的要求。
用全合成机油应该间隔多久保养一次?
谢谢悟空邀请。
厂家建议5000公里为主现在厂家4S店在车辆的保养指引上都是建议5000-7500公里保养一次,这个保养一定包括了机油的更换,而不会强调全合成机油或半合成机油的差别,这里面有商业利益的使然,驱使着商家忽悠你更高频率的进行保养维护。
个人经验建议10000公里的里程间隔按我的经验来看,现在的车主普遍都是采用全合成机油来进行发动机保养,通常在5000公里的时候,机油的颜色一般也就是黄中带黑,机油的流动性和黏性都还很好,只有在行驶了10000公里以上以后,机油的颜色还会逐渐变成墨黑,也就是机油中的杂质变得很多,这种情况下,机油的润滑性能会下降,需要考虑机油的更换。
根据车况、平时的行驶道路情况来判断此外,每台车的行驶工况是不同的,有的车较多时间是城市道路较为拥堵的路况下行驶居多,有的车辆则是高速行驶居多,积碳、磨损的情况都不同,需要看情况来区分对待,但我认为,全合成机油无论如何可以按10000公里为标准进行更换,高速行驶较多的车辆,15000公里的间隔都没问题,此外,如果车子开得少,建议最少1年更换一次。
我现在家里两台车,基本上就是按照1W公里的间隔进行保养和机油更换的。
我是元宝爸爸,亲子旅行、自驾旅行爱好者,多平台独立撰稿人,分享专业的自驾旅行、亲子旅行等旅行知识和经验!欢迎关注我,留言讨论和交流沟通。本文系原创,抄袭必究!用全合成机油应该间隔多久保养一次?
实际上,所谓的发动机机油使用里程都是车企根据汽车综合用车环境进行的估算,目前来说,按照里程进行更换机油也都是厂家自己测试得到的,根据测试数据,全合成机油寿命一般15000km左右,而在整个机油寿命周期,建议10000km进行更换的主要原因是,全合成机油在10000km时,其润滑指标仍旧处于相对较好的状态。
实际上,用户应该根据自己的驾驶城市路况以及驾驶习惯有针对性的提前或者延后进行更换机油,比如驾驶的环境,在北上广大堵市,几小时行驶几公里,里程虽然很少,但是发动机一直运转,特别是频繁跟车时,频繁起步停车,发动机散热工况差,温度高,机油损耗大。而在我国三四线城市之间进行通勤,里程虽然很长,但是发动机工况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因此在以上两种环境下在严格的按照所谓的1万公里更换一次,就不靠谱了。
建议动手能力强的车主可以使用机油试纸。检测自己的机油质量,快速机油试纸很便宜,很容易买到,具体的做法如下:
- 当发动机保养以后,机油处于最佳状态时,拔出机油尺滴下机油在机油试纸上,经过几小时扩散以后,形成第一张采样,记录下里程和时间。
- 在发动机保养以后超过5000km时,再进行采样一次,和第一张进行对比。
- 以后每隔1000km分别采样一次,每次都分别进行对比,检查机油试纸上的扩散环沉积环的扩散状态。当对比以后,发现5000km机油采样和最后一次采样有明显变化时,特别是像图例中说明的那样,就应该更换机油了,记下此时的里程数,以后按照自己的里程进行更换机油。我是众口说车,感谢您的阅读,分享汽车知识,交流用车经验,期待您的关注!
用全合成机油应该间隔多久保养一次?
十几年前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轿车,基本都是5000到6000km更换一次机油三滤等。
第一台车到现在十几年了,家人还在使用,车况挺好。
用全合成机油应该间隔多久保养一次?
我们知道机油分为三大类:矿物质机油、半合成机油和全合成机油。这其中,矿物质机油是从石油当中提取出来的,相对来说各项性能表现较弱。而合成机油,则是人工通过化学方式合成,尽量满足和符合发动机的需求与要求,自然是最好的。全合成机油,因为价格较高,最早是在航空领域使用,后来慢慢延伸到赛车,现在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还有一种机油,是半合成机油,也就是用矿物质油和合成机油以一定比例混合,半合成机油比矿物油要好但是价格比全合成的机油便宜,也是很多车主的选择。
回到全合成机油的问题,因为全合成机油是各方面表现最好的,所以使用的时间和里程数也比其他两类机油更长。正常情况下,使用全合成机油,可以1年或是1万公里更换一次,两者只要达到其中一项就需要去做保养了,尽量不要延迟更换的时间,超过这个更换周期,机油对于发动机的保护就没有这么好了。车辆如果是带有涡轮增压的发动机,建议使用全合成机油,因为全合成机油的流动性顺滑性和清洁性都是最好的,涡轮增压的发动机构造比较复杂,对于机油的要求也较高,所以还是要使用全合成的。
除了全合成的机油,还有半合成和矿物质机油,半合成机油建议每7500公里或8个月更换,而矿物质机油每半年或是5000公里就要去做保养了。现在的私家车主都对车辆比较爱惜,新车大部分都会使用合成的机油,矿物油用在老的车辆上比较多。毕竟矿物油相对粘稠,老的车辆发动机因为已有磨损,缝隙较大,粘稠的机油正好可以全面包裹,有效保护发动机。
不同的发动机,推荐使用不同的机油,而不同的机油,更换时间点也是不一样的,这点是车主需要注意的,不要超过了保养的时间点,对车辆不好。使用全合成机油的车辆,保养间隔不要超过1年或是1万公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