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内循环,外循环,如何选择?
空调的内循环、外循环没有固定得使用方式,如何进行切换往往是根据需求来决定的;比如持续保持内循环,车辆内部湿气很重,就容易在挡风玻璃上产生一层很致密的小水珠,这种时候就需要开启外循环把车内的潮湿空气排出去,我们所使用的除霜器、在开启后,也是会自动切换到外循环的,车载空调这部分不用太过于去较真,在没有感觉到不适的时候、根本不用去碰它!
内、外循环很容易理解,内循环会隔绝一部分外部空气,所以有导致车内空气质量下降、湿度上升的问题;而开启外循环后,大量车外空气会进入车内、改善空气质量,并降低车内空气的湿度(雨雪天气、另当别论),所以我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即可,开启哪个都不会有问题,不存在长期开内循环、导致车内乘客窒息的说法(关于这一点,后文会详细进行解释)!
内、外循环的使用场景内循环: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北方的冬季由于集中供暖的缘故,所以空气质量是挺不好的、很霾,在早上的时候、空气中往往会飘着一股焦硫的味道,可能有的时候并没有浓烈到被闻到的程度,但潜移默化的会对一些呼吸系统存在问题的老人、孩子造成伤害,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就有理由使用内循环,减少外部浑浊空气进入车内!外循环:这个更容易理解了,上文已经提到了当车内空气过于潮湿、导致挡风玻璃上爽的时候就可以开启外循环了,将车内潮湿的空气往出排一排;除此之外在车内乘员较多的时候也应该开启外循环,这倒不是安全问题,人多嘴杂、吃东西、排气,车内的空气肯定不好,所以适当开启外循环,改善一下车内的空气质量还是有必要的;而相比较之下,冬季开车保持外循环,挡风玻璃则更不容易上霜,但内循环上霜非常快!
长期内循环,是否会导致窒息首先要说,如果在较封闭条件下、长期怠速开内循环,很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不过正常行驶的车辆,即便长期开启内循环,也同样不会导致窒息,因为车身上有很多无法密封、我们肉眼又注意不到的孔隙,比如油门踏板底下就有一个开口,所以车内始终都是有新鲜空气进入的;其次就是任何一个车载空调系统,都不会实现绝对的内循环,通常在开启内循环十分钟左右时,系统会重新开启10%的内循环用于保持空气质量,所以即便跑高速、长期开着内循环跑,同样不会窒息,空气质量问题主机厂的工程师早已经想到!总而言之根据需求,进行车载空调内、外循环的切换即可,没有什么标准方式,您只要感觉车内空气不理想、上霜,您就可以开启外循环模式,如果感觉外部空气质量很差、您就切换会内循环模式,有的车辆会同时配备内、外循环的开启按钮,而有的车辆只有一个按钮,不过本质都是一样的,内循环灯亮就是内循环而灯灭则保持外循环!
空调内循环,外循环,如何选择?
开车时候不会用空调?还再继续乱使用内外循环?有没有发现车内存在各种灰尘?冬天前挡风玻璃总是充满雾气?开空调油耗高?这里给大家一一解答!
空调分内循环和外循环,内循环是指车内空气自己循环流动,开内循环,冬天有利于快速升温,夏天有利于快速降温!外循环,是指车内空气和外界空气循环交替,这样做有利于更新车内空气,但外界如果空气质量不好也容易污染车内空气!那么,什么时候开外循环,什么时候开内循环呢?
冬天冷启动时,开外循环,同时关闭AC空调按钮,有利于玻璃除霜,同时压缩机不工作,发动机承受负载小,油耗低!等到车热起来后,开内循环,有利于整车快速升温!
夏天启动车辆后,车内温度达到50-60℃左右,开窗户,开外循环,有利于车内热空气流出,等待出现凉风后,开内循环,有利于快速降温!
以上只是简要操作,如需更详细介绍,欢迎关注头条号“汽车概况”,我们一起讨论!
空调内循环,外循环,如何选择?
开车的朋友都知道,汽车空调有两个通风设置,内循环和外循环,那到底什么是内循环和外循环?什么时候开内循环?什么时候又开外循环呢?
什么是内循环?内循环是从车内吸取空气,形成车辆内部的气流循环。通俗点说,内循环就是停止车内外空气置换,阻隔车外的空气进到车内,同时也不让车内的空气跑到车外。
什么是外循环?外循环是从车外吸取空气,引导到空调系统进行加热或制冷后,从出风口吹出。通俗点说,外循环是将车内的空气排放出去,把车外的空气吸到车内,补充新鲜空气,改善车内空气质量。
什么时候使用内循环呢?- 车外空气质量不好时
当车子行使中通过烟雾、扬尘、异味区域或车辆密集紧凑行驶时,或遇堵车时前车排出的有害尾气较多,为了及时有效地阻止外部的这些灰尘和有害气体进入车内,此时就可以打开内循环。
- 要让车内迅速降温或升温时
比如你夏季想要保持车内凉爽,冬季想要保持车内温暖时,这时候打开内循环,就可以快速的给车内降温或者是升温,这个是内循环的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
但是内循环开了一会了,快速降温或升温已经完成了,车内温度也差不多稳定了,还是建议你这时候再打开外循环让新鲜的氧气进来。
- 内循环最好不要长时间使用
但注意,内循环最好不要长时间使用,现在的车子密封性都是较好的,因此长期开内循环,一个成年人在4立方的封闭空间内呼吸,50分钟左右就能使二氧化碳浓度达到1%,这时候氧气含量下降,容易让人感到燥热、疲劳焦虑,感觉难受,这个情况下是会影响驾驶安全的,因此内外循环应该结合使用。
什么时候使用外循环呢?- 需要改善车内空气质量时
我们在什么比如空气好点的地方,想呼吸点外界新鲜空气时候,又或者你的车时新车,需要经常把车里的甲醛、苯这些有害物质对流出去,这些情况你可以打开外循环的,改善一下车内空气质量。
又或是车内较闷,需要换气时,比如夏天在车内等人,这时候感觉车内比较闷,那我这时候打开外循环换换车内空气。
- 下雨天挡风玻璃除雾时
下雨天的时候,一般我们的前挡玻璃容易起雾,这是因为车里面和外面的温度不一样,车子里面湿度也相对会比较大,那么温差加上湿度,就会产生起雾。
这时候如果你打开外循环并且向着前挡玻璃吹风的话,这时候吹进来的风是从外面抽进来的,温度跟车内的温度是不一样,会比车内的低一点,这个时候它就可以快速的让挡风玻璃上温度降下来,达到一个内外温度平衡,雾气就会慢慢地消失,这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操作方法。
总结:内循环使用:当车外空气质量不好,或着需要让车内迅速降温或升温时使用,但不可长时间使用内循环。
外循环使用:当需要改善车内空气质量,或者下雨天挡风玻璃除雾时使用。
空调内循环,外循环,如何选择?
空调的内循环和外循环是两个不同的进气状态,顾名思义,外循环就是外面进风,内循环就是车内空气循环!之所以有两种不同的状态是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而设计的。下面根据一些日常的使用环境简单说一说。
内循环主要用于迅速制冷以及屏蔽车外气味一般来说,内循环时,空气在车内循环,空气温差小,相对而言,AC的工作效率会提升,在需要迅速降温的时候,一般会使用内循环。但是,内循环时车内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会比较高,这比较容易理解,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虽然汽车驾驶室并不是完全密封,但是车外的氧气并不能顺畅进入车内,因此,长时间使用内循环时车内人会感觉到发闷。在车外有异味的时候或者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灰尘比较大的环境,一般会切换到内循环用来屏蔽,这也是常用的方法。
此外,当车内空气比较潮湿时,需要开启空调的除湿模式,此时需要开启内循环,利用蒸发箱吸收潮气。
外循环主要用于改善车内空气质量长时间使用内循环会导致车内空气污浊,因此,在适当的时间需要使用外循环吸入空气,交换空气,这就是外循环使用的环境。
实际上如果是自动空调,会自动根据车内温度和室外温度自动切换内循环和外循环。
空调内循环,外循环,如何选择?
「内外·循环」应定时切换模式-不同场景用不同模式
- 内容概述:汽车空调内外循环概念,长途驾驶的“疲劳感”的真正原因解析。
汽车空调应当如何选择【内外循环】?新手司机往往不懂如何控制,原因还是不懂循环的概念。所谓内循环是指关闭外部进风口,鼓风机吹动车辆内部的空气流动,制冷是经过蒸发器降温,制热则经过暖风水箱加热。
然而不论温度如何变化,在关闭车窗的状态下,空气的质量都是在不断变差的;因其中含有驾乘人员呼出的气体(对成分比例的改变),同时还会有一些异味。
重点-油耗差异「外循环」则吸入外部空气,通过蒸发器或暖风水箱降温加热,随即送入车内并且实现“空气交换”。说白了就是利用新鲜空气的进入,挤压走车内原有的气体,这些空气会不断地从尾部通气孔流走。
理论上这是最佳的汽车空气循环方式,只是压缩机功耗会高一些,同时制冷或制热的效果也会略差一些;因为内循环进行温控的空气不进行内外交换,温度的变化只有两个原因。
- 冷风吸收人体与车内配件的高温-升温再通过增发器降温
- 人体与车内配件吸收热风的热能-降温再通过小水箱升温
然而仅依靠这些客观因素去影响车内相对恒定的空气温度,变化的程度与速度都会很小;说白了也就是不用压缩机制冷系统长时间高负荷运行,自动空调的可变排量压缩机就能降低功率消耗运行,油耗是可以低一些的,制暖时温度升高速度会更快。
但使用外循环就不同了,压缩机需要以最高功率运行,以保证蒸发器温度足够低,实现快速降低空气温度制冷;同理冷风加热的速度也会比较慢,制暖当然也会慢一些。所以从节油和体验的角度应当使用内循环,不过长时间驾车一定要定时进行模式切换。
空气成分·比例变化基础知识:人的呼吸吸入的是空气,消耗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呼出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CO2】。空气中主要成分有三大类,具体如下。
- 氮气78%
- 氧气20.94%
- 二氧化碳0.03%
剩余为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需要关注的是「CO2·占比」,自然空气中是不是非常非常低呢?这种物质本身是没有毒性的,但是如果浓度过高的话,吸入氧分子的占比就会减少;也就是说CO2不会导致中毒,但是却能够造成缺氧真实无法呼吸,而且这是个是难以察觉的缓慢过程。
重点:呼出空气的OC2占比有很大变化!
- 氮气78%
- 氧气16%
- 二氧化碳升至4%
呼吸消耗的是部分氧气,转化出的是CO2。那么长时间在密封环境中呼吸,即使氧气浓度仍旧有不错的比例,但是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速度是不是太快了呢?如果使用内循环长时间驾驶,车内满载5/7人的话,感觉会如何?
空气二氧化碳浓度接近3%的阶段,人会逐渐感觉疲劳、乏力、困倦;超过这一比例会感觉呼吸困难,但如果在睡眠过程中又很难惊醒。在接近10%的每个节点,各种反应速度都会越来越慢,直到逐渐无法运动;最终超过这一比例就会失去行动能力,而且基础的呼吸动作也会停止,结果可想而知。
驾驶普通家用汽车的强度是非常低的,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连续开几个小时就会感觉非常疲劳呢?其实不是因为真的累的,而是因为缺氧导!不信的话可以在这种状态下打开车窗,吸入的新鲜空气并不是通过温度刺激而提升,核心因素是瞬间吸入足够的氧气会感觉精神一些,所以长途驾驶要注意内外循环切换,建议每隔1-2小时更换一次,每次持续15/30分钟。
说明:汽车怠速停车时要选择空气流动性很好的位置,因为要防止一氧化碳通过车身缝隙窜入车内。在大家都还在烧炉子的年代,“煤气中毒”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所谓的“煤气”其实正是指一氧化碳,这种物质超标是非常危险的,个人小时候就经历过一次,离嗝屁着凉也是真的差不离了。
所以驾驶汽车一定要注意这些小细节,很多生活知识都能够应用到汽车领域。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原创发布
欢迎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空调内循环,外循环,如何选择?
灯亮了一般都是内循环,一般情况下开外循环就可以的,这样可以保持驾驶室内空气流动,不至于空气浑浊。但是三种特殊情况除外可以直接切换到内循环,第一就是冬天开暖风,要让温度快速暖和起来,内循环会很快的。第二就是下雨天有雾气,最好除雾之后开内循环。第三,室外空气质量太差了,开内循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