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总在40到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对车有伤害吗?

车子总在40-60Km之间行驶,对车子没有伤害,城市路况也就这个速度,有没有伤害不也得这么跑么?大家在城市中都保持这个车速,实际上鄙人在市内的平均时速只有25千米而已,也没有出什么问题;如果这个车速伤车,那么恐怕每天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车辆损坏,因为谁在城市中行驶,又能把车速开快呢?

汽车在咱们国内普及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可以说绝大部分家庭都有了自己的爱车;可随着车辆的普及,产生的并不是车子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舒适,恰恰相反很多朋友对用车似乎很恐惧?整天听信各种伤车言论,比如车速低了伤车、车速高了伤车、转速低了伤车、转速高了伤车、d挡制动伤变速箱、p挡被追尾伤变速箱等等,车辆有那么脆弱么?开车有那么多禁忌么?正常使用车辆,想把车子弄坏是很难的!何为正常使用车辆?车辆手册上不禁止的使用方式,都是正常使用车辆方式!

车总在40-60Km速度行驶有伤害么?

鄙人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因为不清楚题主有哪方面的疑虑?是担心这个速度区间对发动机有伤害?还是担心这个速度会产生积碳?实际上这些担忧是完全不必的,这个速度区间对发动机的负荷很小,属于中低负荷;40千米的时速太低,发动机处于低负荷、此时对发动机没有伤害,但燃油经济性不理想!保持60千米的车速时,燃油经济性最理想,60-80Km之间是最省油的车速,对发动机的压力很小,所以这个车速不会对发动机产生伤害!至于积碳方面不必多想,无论您怎么开、以什么样的车速去开,积碳总会产生,燃烧做不到百分之百,所以在每次循环中,混合气总有一部分无法彻底燃烧、变成积碳;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减缓积碳的增长速度,而减缓的方式不在于车速的快慢、转速的高低,而在于是否能多保持匀速工况行驶,长期保持60千米匀速行驶的车辆,积碳堆积量一定比长期60-80Km忽高忽低的车子少,这就是匀速工况抑制积碳的好处;所以车速不快不可怕(别太慢就行),重点在于匀速工况能保持多久。。。

车速、转速、空燃比

车速也好、转速也罢,与积碳产生多少并无直接关系;积碳源于混合气不完全燃烧,所以积碳的病根在于燃烧的好坏,而对燃烧产生影响的只有空燃比!空燃比越高(大于14.7),燃烧越完全、产生的积碳越少(只是更少,但依然会产生,即便做到二倍过量空气系数,积碳还是会产生);空燃比越低(小于14.7),燃烧越差、产生的积碳越多(上不封顶)!所以重点就是这个空燃比,将空燃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积碳产生的就少!所以车速快满、转速高低与空燃的关系到底有多大?车速快保持120km,空燃比可以保持在14.7附近;难道车速慢只有60千米,空燃比就不能保持在14.7附近了么?其实只要做到匀速行驶,两种车速都能保持住,所以车速快满与空燃比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影响空燃比的是匀速(匀车速、匀转速);匀车速,在挡位不变时,转速也是匀的,只要是匀速,那么无论高低,空燃比都可以保持14.7(原地怠速不在此范围内,那是抬杠);也就是说恒定两千转运行与恒定三千转运行,空燃比是差不多的(接近一致),系统总是会根据进气量、来决定喷油量,进气量恒定、喷油量也恒定,那么空燃比就恒定呗。。。相反只有在频繁起步、停车、起步(循环)的城市路况中,才会导致更多的积碳;每一次给油、每一次加速,都是系统加浓喷射燃油的过程,燃油加浓、混合气浓度增加、空燃比则降低,这个时候燃烧才会恶化,积碳增速才会提高,这就是为什么常在市内跑的车子积碳要更多的原因;不是车速太低,而是频繁的起步让燃油加浓的次数太多了、空燃比降低的次数太多,所以燃烧才会频繁恶化;所以常在市内跑的车辆积碳多,不是车速低、转速低,而是不能匀速巡航!总而言之40-60Km的时速,就是市内路况的行驶速度,很多大中型城市可能还达不到这个车速呢,所以也就没必要担心40-60Km会伤害车辆了,由于市内拥堵、频繁的起步、给油,系统频繁的加浓喷射,所以积碳一定比长期跑高速公路(多匀速工况)要多,但这也是相对来说;别太恐惧积碳,别把积碳妖魔化,平时没必要去理会,跑个5、6万公里清洗一下就可以了;这和烧水是一个道理,火大了、哪个壶能不黑(黑色物质就是积碳),黑了洗一下、擦一擦就又澄明瓦亮了!

车总在40到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对车有伤害吗?

一辆车长期低速行驶对车有害。我没有理论数据,我用实例说话。大概是2001年,我陪一个领导去上海,一千多公里,国道,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领导的车,领导的司机,我是陪同。

上海大众的时代超人,好像是这个名字,现在好像没有这个车了,当时还是不错的车。路上跑了大半天后,车开始走不好了,有点类似供油不畅的感觉,加油也不起速,反而闷到排气管放炮,噗噗的响。晚饭后,我跟司机说,你休息一下,晚上我替你开。毛病还在,催不起速度,闷闷的感觉。我耐心的,一点一点想法让车速快起来,借下坡时加油,利用偶尔惯性好的一小段时间加油,减档大油门提速(手动挡,当时自动挡比较少)。跟这个车磨了一个多小时后,突然豁然开朗,好像一切都正常了,油门也跟脚了,提速也正常了,一口气上六楼也不喘了。

此后一个多星期,这辆车都是正常行驶。跟司机聊天后才明白,这车几乎没出过远门,常年就在他们小县城里转悠。路上没停没修,一辆毛病车被惯性修好了。我想,这就是常年低速行驶积碳堵塞,造成油路不畅。逆向的用速度促使主轴(也叫曲轴)高速运转,并带动活塞尽快脱离积碳阻塞,上面提到的减档大油门提速都是为了尽快催开堵塞,从而在行驶中消除了故障。

车总在40到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对车有伤害吗?

汽车总在40-60公里每小时行驶对车有伤害吗?这个问题不好说啊,因为对发动机有没有影响并不单单看车速,主要看发动机转速,或者说发动机的运行状态。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结果。

对发动机不利的情况

1、拖档行驶

这个主要针对手动挡车,比如驾驶员喜欢高挡位低转速行驶,挂6挡跑40公里/小时,发动机转速比怠速高那么一点点,稍微遇到点上坡就拖档,如果这时候还不降档只是踩油门的话那ECU只能通过多喷油来提高动力了。这时候气缸内燃烧状况恶化,燃烧不充分,容易产生黑烟。对发动机自然不利。

2、低档位高转速

比如挂一挡跑50公里/小时,这时候发动机转速基本上接近红线了,这影响不用说大家都明白。只是几乎没有人这样做,之所以提到这一点主要是为了强化“主要看发动机运行状态”这个观点。

只要是正常挡位行驶,40-60这个速度不会对发动机有什么不良影响

因为40-60这个速度对大部分车来说都可以轻松实现,而且速度不算高,这时候发动机负荷也不会很大,发动机负荷不大的情况下ECU基本上都是以正常空燃比进行喷油,需要多少喷多少,燃烧状况良好,发动机也不需要出很多力,各种磨损也低,发动机简直要舒服死了。

所以说经常这个速度跑并不会对发动机有什么伤害,如果能适当跑跑高速那就更好了。

车总在40到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对车有伤害吗?

车辆如果长期处在低速行驶的状态下,对于发动机的影响肯定是有的。老司机们都知道,发动机长期低速运转,容易导致产生大量积碳,对性能影响较大。至于影响有多大?可能没人说得清楚了。那么,具体有那些影响?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样的速度才叫低速。正常情况下,时速不超过30的都称之为低速行驶,而在这个速度下,变速箱工作的档位正常是在一至二档。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车辆刚起步时时候,脱离起步阶段之后,车辆的速度会慢慢上去,档位也会相应的切换增加,速度也会更快。

如果车辆长时间低速行驶,会导致发动机无法发挥出相应的功率,进而影响汽油在发动机缸体内燃烧效率,会形成大量积炭,附着在节气门和喷油嘴以及发动机燃烧室内。而大量积碳的形成,又更进一步的影响到了发动机的动力效果,轻则让车子加速无力,重则出现烧机油的情况。

而且这个影响不仅仅只表现,发动机积碳增多而已。低速行驶极容易造成追尾事故,这种开车习惯也更加费油。

那么如果确实需要经常保持低速行驶的话,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吗?首先可以选择一些市面上比较常见的燃油添加剂,添加到油箱里,让其持续清理积碳。再者选择符合车辆的标号汽油,选择正规油品好的加油站加油。最后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时不时拉一下高速,能够充分让汽油燃烧,减少积碳出现的概率。

车总在40到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对车有伤害吗?

牛🐂与马🐴的区别大家都知道哈,如果你把马🐴的四肢给束缚后马🐴就会变成牛🐂,而且时间长了它就失去了本来奔跑🏃🏻‍♂️的本能,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自己跟朋友的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人家的车🚘跑起来非常的《透溜》,也就是为什么新车过了磨合期后要去拉车的原因,拉车就是在安全的情况下让车速达到最高值,让发动机的各个零部件发挥到极限的功能,这样让你在以后驾车时轻松愉快!

散会!!

车总在40到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对车有伤害吗?

车总是以40~60这样速度的跑,也算也一直低速行驶了。不过,只是每天上下班,只在市区跑,也就这个速度了。

长期低速行驶主要就是考虑有没有高挡低速和发动机积炭!

所谓“高挡低速”,也常叫做拖挡,只是针对手动挡汽车而言的。比如,我的车,车速在50左右,一般就用四挡。如果你一直用五挡来跑50左右。变速器五挡的传动比要比四挡低一些,动力输出也要弱一些。因此,拖挡会导致发动机超负载运行,引起发动机剧烈抖动。另外,当遇到紧急情况需立即提速时,油门踩到底,速度也不能马上提起来。

长期正常低速行驶,发动机气缸中的油料容易燃烧不完全。引起节气门、气门、气缸壁、活塞等处的积炭,积炭多了,又会影响油料的燃烧,引起发动机动力输出,造成发动机无力等现象。

因此,长期低速行驶的车子要加强维护保养。另外,还是要创造一些机会,让发动机高速运转运转,让发动机自我清理清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