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集团和丰田究竟谁更强,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大众集团与丰田集团谁更强?得看怎么个比法,如果比销量那么肯定是大众更强一些,只不过这是表象,实际上从公司的市值、品牌价值、利润比例、掌握专利数等多个维度上看,都是丰田遥遥领先,所以相比较之下还是丰田要更强一些,尤其是大众在美国因排放丑闻被罚款后,公司规模进一步缩水,估计得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实力。。。大众与丰田的市值差
如上图所示,2017年大众与丰田的市值差异就已经接近了1000亿美元,当然在大众排放门之前的市值差异并没有那么大,可在出现排放门之后,大众市值缩水接近40%,而在2014年的时候大众市值1600亿美元,与丰田的差异并没有现在这么巨大,而丰田当时的市值为1900亿美元;但在排放丑闻曝光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众市值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增发了上百亿欧元,而随着不断的蔓延,在这几年间大众依然在缩水;而排放问题波及到的可不仅仅是大众,整个德系都或多、或少的沾上点边,所以最近这几年整个德系主机厂都缩水了不少,当然市值并不能体现出真正的实力而通常只是作为参考,不过目前大众与丰田的差异相差太悬殊,没几年的时间大众是缓不过来劲的,如下图所示2018年大众的市值依然在缩水。。。
丰田与大众品牌价值得差异丰田的品牌价值多年位列第一,这一点很多答友都提到过,虽然最近貌似被奔驰所超越,但一个能长期连冠的品牌肯定是具有实力的,偶然夺冠可以看作运气,但长期夺冠就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了,所以从品牌价值上看丰田还是领先于大众;尤其在大众排放门事件后,大众的名声受到质疑,可能是西方比较看重诚信的价值吧,总之这几年大众的品牌价值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貌似排在第五吧?总之品牌价值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通过这个判断好与坏多少有些武断。。。
丰田、大众掌握专利数对比如上图所示各大主机厂所掌握的专利数,依然还是丰田遥遥领先,有的时候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即便是技术日产在专利数的掌控上也比丰田少了一大半,丰田的专利总数几乎抵得上日产➕福特➕博世的总和,所以在专利技术掌控这方面丰田的优势太大、大的离谱,而大众没有上榜,上榜的德系品牌只有博世以及戴姆勒奔驰;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日系主机厂占据了五席,即便是快穷死了的马自达在专利技术掌控方面依然不差,所以这足以证明日系车企对于专利技术的重视,就像二战结束后的日本一样,疯狂的全球收购各种各样的用得着、用不着的专利技术,要知道每一个专利都是能决胜未来的利剑,即便现在无用、未来也很可能派上大用场,所以日本人把问题看的太久远,这也是丰田可以不断的搞出新技术的原因,因为掌控的专利太多;当然这是整个丰田集团的专利数字,并不一定全部是针对汽车领域的专利!
丰田、大众利润上的差异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大众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丰田,所以在营收方面大众并不落后太多,可是在扣除了成本之后的纯利润方面大众却远远落后于丰田,而且还落后了不少,这就是很有趣的事了;按照常理来说,大众近一半的销量在咱们国内,而在咱们这零部件本土化已经接近70%,也就是说70%的零部件都是由本地供应商所提供,完全是可以把成本控制住的,而利润却远远不如丰田。。。反观丰田在咱们国内零部件本土化最高不过50%,所以只能说丰田的精益生产这门管理哲学太过于强大,简单描述下精益生产的五大核心。。。
1.追求零库存。。。
2.追求高速反应,实际上是以最快的反应速度来应对市场的瞬息变化。。。
3.企业内外环境高度一致。。。
4.强调人力资源重要性,把员工的创造力视为企业最宝贵财富以及未来的原动力。。。
5.坚持库存是祸根的理念,认为不断挤压的库存会增加经营成本、会掩盖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总的来说Jit看着简单,但实际上就是很深奥的管理哲学,丰田创造了Jit,也让它成为了一门标准课程,所以这门管理学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丰田也正是依靠Jit才能快速崛起,并赚取了高额的利润;丰田的管理体系以及对集团内外环境的把控极为到位,其实很多在4S干过的朋友都明白在丰田混饭挺累。。。总的来说拿大众对比丰田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尤其是现如今的大众正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排放丑闻导致的创伤还没有养好,大众想彻底恢复元气至少得3、5年,但这两年大众的销量还是在疯狂增长的,所以与丰田之间的差异还是会逐渐减少的,但丰田真正恐怖的地方在于这货手里的专利太多了,每一个专利都是一大笔财富,所以表面上看丰田由市值决定了价值,但手里握着的这些牌都是软实力,日后很可能有大作为;所以现如今的丰田在全世界范围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当然只是这段时期而已,以后的格局是什么样不好说。。。
大众集团和丰田究竟谁更强,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首先,丰田的品质、可靠、耐用,可以甩大众几条街,这是大众非常想做,但完全做不到的企业基本素质。去掉收购来的那些极其小众的那些高级品牌,主销产品的方面,大众的产品所涉及的产品种类,远不及丰田,大型越野产品、皮卡车、厢式工具车、MPV等方面,大众都完败,甚至根本没有类似产品与丰田抗衡。
在技术上,丰田集团的爱信AW的各类自动变速器、日本电装的电气系统总成、捷泰格特的转向机及四驱系统(托森系统的专利持有和制造及全球最大的四驱联轴器制造商)、光洋精密轴承、小糸制作所(全球最大的车灯制造商)、丰田自动织机的车内饰制造、银木工业的座椅......大众在车辆开发电气系统只能依靠西门子博世,变速器只能靠自己的双离合,大部分美国销售的大众车款,AT自动变速器甚至严重依赖丰田的爱信.....大众在整车的配套技术、初期研发、成本控制上,完全无法和丰田相提并论。尤其是更为先进的油电混动系统,丰田已推进了20多年的成熟技术,以及已上市的燃料电池Miria,大众还完全没进入状态,门道还没搞清,也拿不出任何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一句话,丰田的TPS生产管理及品控和旗下集团的技术积淀及创新、整合,大众在技术是上只有看丰田尾灯的份,而且越来越远。
靠中国市场巨量的桑塔纳、捷达、宝来、朗逸、朗行、速腾、蔚领、凌度......一众廉价车亲戚堆积出来的大众中国市场巨大销售数量(2018年大众全球整车总销量超越丰田,但总营业收入和利润都低于丰田),去和丰田丰富全面的全球产品覆盖去比较,完全不在一个竞争档次。
在汽车竞技最高殿堂的世界耐力锦标赛、巴达拉力赛、巴哈越野赛上,丰田都完全碾压大众(大众的影子都难以看到)。
两者的品牌价值差异巨大说明了一切,大众完全无法与丰田相提并论,世界销量冠军紧凑级卡罗拉、SUV的RAV4、中级车凯美瑞,以及越野产品陆地巡洋舰系列之类难以逾越的王级地位,加上混合动力技术,大众拿的出来什么?凭什么本事和丰田抗衡?
有人狡辩说了,涡轮增压大众可以,哈哈,涡轮增压都是控制在川岛和博格华纳手里好吗,跟德国人就没啥关系。
尤其是现在和未来,汽车的电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油电混动、插电混动,还是完全电动或燃料电池电动,日本企业都有着完全碾压德系车厂的决定性技术优势。大众集团,以及所有的的德系品牌,技术上的优势不仅早已丧失,而且会进一步落后于丰田为首的日系车厂,小众的超级豪华行政轿车及高性能跑车,会是德系车厂的仅存硕果,大众这类普通消费级品牌,走下坡路是注定的。
大众集团和丰田究竟谁更强,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比较。
大众多年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注意,不是汽车行业,而是全球所有行业。
2017年全球企业研发经费排名,大众位居第一
大众的研发投入比丰田和本田研发投入加起来还多。
大众的高研发投入带来的收获是,大众近二十年引领了汽车技术发展的潮流:无论是涡轮增压汽油机,还是平台技术,双离合传动技术,还有很多制造技术,都引领了汽车发展的技术潮流。
而丰田,很多年都是全球赚钱最多的汽车公司,可以说是最会赚钱的汽车公司。
这是两种不同的汽车文化。大众是工程师文化,有极客精神,追求极致技术,丰田则是精明的商人文化,以节省成本为先导。
1000马力的布加迪,表达的是一种极客精神
大众每一代平台发展,对消费者而言,都很清晰,技术演变,哪些技术进步。反观丰田,以丰田最近宣传的TGNA架构为例,重点不是技术架构,而是生产方式和供应商关系,构建如何节省成本。
大众开创的模块化,引领了汽车技术发展
严格来说,丰田的每一款车都是拉皮车,丰田广为宣传的GOA车身技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一直到今年,才有新的TGNA架构。期间大众发展了PQ34、PQ35、MQB平台技术,而丰田GOA拉皮了二十年,也没被指责,不得不说丰田精明。或者是因为消费者对丰田技术本就不抱什么期望,但大众就不同了。
大众集团和丰田究竟谁更强,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大众与丰田,向来是颇有争议的话题。那么丰田与大众究竟谁更强,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首先从国内销量来看,大众销量具有压倒性的销量优势,可以说是销量最好的品牌。国人偏爱大众也是不争的事实,大众全球总销量的30%是在国内市场完成的,可见大众对国内市场还是非常依赖的。
而丰田汽车国内销量平平,还不如本田汽车。丰田国内销量一般,一方面是因为丰田太过谨慎,尽量减少因为政事对汽车销售的影响;再一个原因就是丰田更注重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均衡布局。也就是说,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从全球销量来看,大众丰田年销量都达到上千万台,都是非常有实力的。不过丰田销量略低于大众,差几十万台台吧。基数超过千万,几十万的差距真不大。
从品牌价值来看,丰田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具有品牌价值的车企。真不要小看这个普普通通的品牌,成为全球最具有品牌价值的企业,还是相当有难度的。这与丰田的市场定位,产品质量等是密不可分的。而大众就逊色一些了。
从利润来看,丰田依旧是全球利润最高的车企。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说丰田利润高那是因为偷工减料,事实并非如此。丰田的生产和管理系统长期以来一直是丰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高效率的源泉,同时也成为国际上企业经营管理效仿的榜样。
就总体来说,个人觉得还是丰田更具有实力。
大众集团和丰田究竟谁更强,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一直以来可靠性都是日系车企的传统优势,从每年的《消费者报告》中也可以如实反映这点。因为它不接受充值保证独立性和客观性,而且涵盖道路测试、质量可靠以及车主满意度等各项维度,它是北美消费者中最具分量的购车指南。虽然每个品牌都会选出最可靠和最不可靠车型,但日系依旧强势霸榜十大最可靠车型,而大众不仅缺席此单,还出现在最不可靠车型中。雷克萨斯已经多年成为最可靠的汽车品牌,而丰田仅次于雷克萨斯。丰田的卓越成就不能代表整个日系汽车工业,本田在近几年大量技术应用下质量也有所下滑,仅略胜于大众。
谁更强并没有绝对的说法,但日系车在欧洲以外的消费市场都占据绝对优势,丰田则在混动、节能领域有着绝对的霸主地位,而这类以汽油为主但极其高效的混动却成为德系甚至大众的最大技术短板。也因为混动较高的技术壁垒,所以才让戴姆勒、宝马和大众组成电动车联盟以分化新能源领域的市场。中国成为大众最大的市场,也说明大众除了过人的营销手段,它在产品方面还是很讨国人喜欢的,例如底盘高级感、车厢隔音性、高速安定感等方面,但要知道底盘主观高级感不代表底盘真的高级和优秀,因为大部分的测试反映大众的底盘操控表现并不出色。
高尔夫例外,但与高尔夫同级的最新一代卡罗拉的操控性也有了显著提升,这也是丰田TNGA平台的最显著的变化。(zj)
大众集团和丰田究竟谁更强,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大众集团和丰田究竟谁更强?支持大众的人认为大众集团旗下有保时捷、宾利、布加迪、兰博基尼等高端品牌,而丰田只有雷克萨斯,所以被大众完爆;支持丰田的人认为丰田的市值是大众的两倍还不止,丰田完爆大众。
其实从我的判断来讲,还是丰田要强一点。因为无论是市值、专利数、品牌价值、净利润都是丰田遥遥领先。接下来我们分别来说说双方的优劣势,让各位看官老爷自行判断这两家谁更强。
丰田的优势市值两倍于大众
在大众的排放门事件之前,大众的市值还勉强能够与丰田相提并论,但自从这个事件爆发以后,大众的市值一落千丈,连丰田的一半都不到。根据去年年底的市值统计,丰田市值1898.5亿美元,而大众汽车为793.6亿美元。并且丰田的市值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大众,差距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大众在国内市场一家独大,而丰田除去国内市场的全球销量要远高于大众。
专利数遥遥领先
很多人因为大众有更多的高端品牌,所以认为大众在技术储备上要强于丰田,但实际上大众是采购式造车,专利集中在动力总成,其他很多技术都是在供应商手中,例如双离合依赖博格华纳,涡轮增压发动机依赖博世,甚至美国大众的AT变速箱需要依赖于丰田控股的爱信,而丰田为全产业链造车的模式。从专利数上也可以看出双方的技术储备,2009年-2013年,丰田的注册专利数超过7000件,而大众仅不到2000件。
利润率更高
即使大众有更多的高端品牌,丰田的利润率也要远高于大众,这主要是因为大众的高端品牌缺少走量车型,对利润率帮助不大,而且很多收购来的品牌都在巨额亏损。2017年大众和丰田的营业收入相差无几,但是丰田的利润却是大众的三倍。得益于丰田的精益生产、全产业链造车和保守的产品技术,丰田的利润率远高于大众。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但对车企来说这意味着盈利能力极强。换句话说,如果你有1个亿,你会投资大众还是丰田?
产品线更齐全
虽然大众品牌更多,但是大众的产品线丰富程度依然远不及丰田。如果你觉得丰田只生产家用车那就大错特错了,丰田从轿车、越野车、皮卡车、厢式工具车、MPV、货车到客车应有尽有,大众甚至没有类似的产品可以对标丰田。
产品可靠性更强最后就是丰田的可靠性要高于大众,旗下的雷克萨斯更是多次蝉联各大汽车网站可靠性排行榜的第一名。这主要是因为丰田在技术上较为保守,而大众总是敢于尝试涡轮增压、双离合等等新技术。
新能源技术更领先
相比大众,丰田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也更强,从丰田普锐斯到最近的氢能源汽车,丰田都走在了大众的前面,而大众还在专注插电混动和纯电动车的技术钻研。
大众的优势销量更高
2018年大众全球汽车销量1083万辆,以微弱的优势领先着丰田的1052万辆。其中大众国内销量348万辆,而丰田国内销量147.5万辆,大众研究国人看来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
高端品牌更多
通过收购等方式,大众旗下囊括了更多的高端品牌,包括大众,奥迪,保时捷,宾利,布加迪,兰博基尼,斯柯达,西雅特,斯堪尼亚,杜卡迪等等。至少在超跑这一项上,大众把丰田爆的渣都不剩。但诸多累赘品牌,也拉低了整个集团的利润率。
目前的大众还未走出走出排放门的阴影,但大众的整体实力距离丰田还是有一些差距,相比丰田在全球开疆拓土高歌猛进,大众最重要的大本营——国内市场的份额也在一步步被蚕食。特斯拉的快速崛起,让我们明白未来几年将是传统汽车洗牌的阶段,能不能把握住电动化的潮流将决定这几家汽车厂商的最终排名,我们不妨且走且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