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志明和侯宝林关系不怎么亲近?

相声圈本来关系就特别复杂,派系林立各种利益纠葛,虽说有马侯常三大家族鼎立,但其实这三大家族走的路子完全不一样,可以说除了都是说相声的之外,没有任何共同点。

常家从常连安那一代开始,就一直走的是比较江湖的路子,常连安号称相声界首席大老合,这可不是吹出来的。老常家人脉网铺得极其广,可以说大部分相声界的人物字号,都能跟常家扯上关系,不是搭档就是师徒,要么就是干亲戚。

比如下面这张大佬合影,这些人关系最集中的交集点就是老常家。启明茶社成为中国相声历史上的丰碑,就跟老常家善于经营人脉关系密切。

而侯家相对来说,走的是比较偏ZZ的路子,从侯宝林牵头相声改进小组,并且积极投身新相声的净化和创作。可以说没有侯大师的努力,就没有后来的文艺轻骑兵,也就没有相声最黄金的八九十年代。而新中国相声几个公认的扛旗人,基本上的都是侯门徒子徒孙。

而马家跟侯常两家都不同,老马家既不追求ZZ地位,也不去维系庞大的人脉网,而是选择了闷声做艺术的道路。

从马德禄马桂元接连去世以后,马三立就在尽量远离相声界的是是非非,既不抱团也不站队,把几乎所有精力放到了相声上,没有刻意经营自己的圈子,于是艺术上高山仰止,有了“无人不宗马”的江湖地位。

这种超然处世的直接后果,就是留给马志明一个巨高的艺术光环,人人都对少马敬而远之,也导致了少马如今孤家寡人的结果。

少马这种孤傲的性格,说好听点就是有傲骨有大师范儿,说难听点就是目中无人加中二病。

马三立其实对长子的期许很高,并且竭尽所能的为他铺了不少路。马志明几任搭档都是马三立帮他选的,最早给苏文茂捧哏,后来改成杨少华,再后来变成谢天顺。

可少马跟每一个都短暂合作,而且裂穴后都是跟掐架似的,就没有好聚好散的。后来没有办法才去找了一个票友黄族民,自己一口一口的喂,最终还成了自己的口盟弟子。

严格说以少马的功夫和地位,找个蔓儿大的捧哏并不难,但他就是不去找,或者找到也合作不长久。

第一逗哏捧哏本来就是互相成就,彼此都需要适应对方,但少马使活从来都是彻底一头沉,压根也不愿意为了捧哏做任何调整;第二也没几个捧哏受得了少马的脾气,倔劲儿一上来十头牛都拉不动。

搭档问题上闹别扭,跟同行之间也各种烂七八糟的江湖传闻满天飞,比如坊间流传甚广的,马三立撺底被李伯祥抢了风头,结果马志明立刻如法炮制,把李伯祥撺底的风头给抢了,结果就是两家彻底交恶。

这事情真真假假没人知道,毕竟当事人都没有承认过,但为什么大家都能当真事儿传呢,就因为这就是马志明的做事风格,你可以说马老不会放在心上,但马志明就一定会报复回来。

这也是在张长来收徒仪式上,侯耀华莫名其妙给马志明李伯祥栓对的原因,这事情虽然特没溜儿,但少马在圈内的人缘也可见一斑。

对于侯宝林代拉这件事情,从侯大师的角度自然是跟马家拉近关系,实际上是给马三立一个人情。但有一说一,少马对大部分同行评价都不高,甚至张嘴就刨人也不稀罕。但对老侯大师呢,少马嘴里还真有不少好话,比如当年侯宝林王凤山代拉他为师弟,马志明送侯大师去车站,路上侯大师就建议少马不要学马老,一句唱都不来,可以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学白派学麒派,走云遮月的路线。

少马后来还真成了学白派的第一人,观众点唱黛玉焚稿能把少马唱吐了。所以侯大师的建议确实对少马艺术影响很大,所以他对于侯大师的评价,也是比较高的。

但这种高度也就是相对而已,也不能证明两人多么亲近,两人交集大多在场面话里。其实诺大一个相声界,真正跟少马亲近的人一只手也数得过来,包括他的堂兄马敬伯,老爷子去世的时候,马志明让马六甲去参加葬礼,自己以身体不适为由没去。

这还是从小跟他一张桌子吃饭,被马三立当亲儿子养大的堂兄,马志明尚且关系淡如水,更何况其他人了。

以上~~~

为什么马志明和侯宝林关系不怎么亲近?

马志明和侯宝林的关系确实不算特别亲近,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要回答这个问题,咱先从马志明拜师开始说起。

马志明拜师

朋友们都知道马志明是由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代拉师弟,拜到“大面包”朱阔泉门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给朋友们说说。

1982年,侯宝林到天津拜访马三立先生。当天中午在马家吃的羊肉饺子,吃完饺子侯宝林就问:“三叔,志明是谁徒弟?”

马三立反问道:“你说他算谁徒弟?我又不能收他,陶湘九在福建又找不着;郭荣启也找不到。”

相声界的规矩,儿子不能拜老子为师。马三立是寿字辈,所以马志明也得找寿字辈的相声前辈拜师。

当时寿字辈的确实不多了,不过马三立说的其实也是话里有话 。当时信息是没有现在发达,但是想找说相声的同行还应该能找到,只要去找。关键是福建太远,马三立和郭荣启也有矛盾,郭荣启当时就在天津嘛。

马三立话里有话,侯宝林非常聪明,他当然是一点就通:“那我就收师弟吧!”

马志明当时已经38岁了,他的师承一直是马三立的心病。马三立等的就是侯宝林这句话:“那好,一言为定。”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侯宝林回了北京,马三立马志明父子俩想着很快就会有结果,哪知道侯宝林那边一直没有动静。

侯宝林可能是因为太忙把这件事忘了,马三立父子也不好意思催促,不知不觉4年就过去了。

1986年天津曲艺家协会在长城戏院举办了一场“马氏相声专场”,当时邀请侯宝林去当嘉宾。

侯宝林以身体不适为由,让干儿子于世猷代他去了天津。演出结束之后,马志明对于世猷说:“你回北京问问侯先生,当年他答应代拉的事还算不算?如果他说没这回事,你就什么也不要说了。如果他说有,就请他到天津来一趟,把这事办了。”

马志明当时已经40出头了,还是一个海清,能不急吗?

于世猷回到北京,把事情一说,侯宝林说:“有这回事,我这就去办。”

1986年4月,在天津南市的一家饭店,马志明正式摆知,当时天津相声界的名家几乎都到了。马志明除了拜侯宝林,还拜了侯宝林的大师兄王凤山。从那时开始,马志明算是进入朱阔泉门下,成了王凤山、侯宝林的师弟。

当时摆知花了2000多块钱,在1986年,那可是个不小的数字。20年以后,马志明在电视台做节目还说,当时还不如买个彩电了,就为拜师把买彩电的钱花了,老伴还和他生气呢。

侯宝林和马志明的关系为什么不太亲近

先从侯宝林这边来说。侯宝林作为相声大师,在当时的相声界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围在他身边的朋友太多了,他也太忙,他根本不可能有时间跑到天津去和马志明亲近;再说了两个人虽然是师兄弟,可两个人年龄相差27岁,明显是两代人,有代沟,也不可能太亲近。

再从马志明这边来说。马志明和侯宝林不太亲近的原因有三:

一是马志明自尊心很强。马三立也是相声大师,还比侯宝林高一辈,侯宝林承诺代拉师弟之后,一拖就是4年。最终还是马志明主动催问才举行了拜师仪式,如果不催问,肯定还会再拖一段时间。马志明心里肯定会有点怨言,也就会有隔阂。

二是马志明性格耿直,不善交际。说话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无意之中就得罪了不少同仁。这种性格想让马志明主动去讨好远在北京的侯宝林是不可能的。

三是北京、天津毕竟有距离,当时也没有高铁。距离产生美,但是长时间不走动,再好的关系也会慢慢淡下来, 再说当初的关系也不是非常好。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导致马志明和侯宝林关系不是那么亲近。朋友们,你们同意我的看法吗?欢迎留言指教,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为什么马志明和侯宝林关系不怎么亲近?

侯宝林是马志明的亲师兄,而且马志明师承也是侯宝林代拉的,但是马志明和侯宝林大师乃至侯家的关系并不亲近,甚至关系很差,而马志明也在不少公众场合说过,代拉拜师费用还不如买电视呢,这话别说侯大师不高兴,就连侯耀文侯耀华听到也不愿意;也有一种说法是侯宝林阻拦李文华拜师,马志明看不惯,所以才和侯家疏远,怕也只是捕风捉影,而马志明和侯家关系疏远则更多源于自己性格。

传闻马志明看不惯侯宝林阻拦李文华拜师

李文华拜师算是相声界的一个重要谜案,知情者本已经大多故去,而在世的也是三缄其口,更使得这事越来越玄乎,马志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表示,李文华去自己家拜访自己父亲马三立的时候,父亲很喜欢,也愿意收这个徒弟,只不过受到了相声权威人士的阻拦,这事说的也很明白,那就是李文华拜师不是马三立老爷子不愿意,而是被一个权威人士阻拦。

至于这个权威人士是谁?谁也没明说。但是不少人将其指向了侯宝林大师,毕竟建国后,侯大师是相声界的代表性人物,说侯大师是权威人士,似乎没有什么争议,而正是因为侯宝林出面阻止了这事,才使得父亲没法收徒李文华,所以马志明看不惯侯大师做法,两人关系疏远,甚至不怎么来往。

马志明马三立和侯宝林

这事未必靠得住,毕竟没有直接的证据,而北京的相声演员大多不怎么在乎辈分,比如马季直接让自己的儿子问姜昆等喊叔叔,而80年代侯宝林大师退出相声舞台,专门从事曲艺研究,就算李文华真拜师了,也不会对自己有啥影响,应该也还是会喊自己侯老师,而不是师哥,而至于马季多个师叔,姜昆多个师爷,怕也是没影的事,而阻拦马三爷收徒的则可能是天津界相声前辈或者是曲艺界领导而已,所以这事未必靠得住。

马志明言论不当

据说马志明的师承问题是马三立先生的一个心结,就像侯宝林大师临终前给侯耀文安排拜师一样,马三立也想给自己儿子找一个好的师承,可是当时寿字辈艺人并不太多,天津的郭荣启两家不怎么来往,陶湘九距离太远,貌似马志明根本就没有合适的寿字辈艺人来拜师,而拜师一个水平差的还不如不拜。

帮助马三爷父子解决这个问题的是侯宝林大师,侯大师当时名声极大,而且自己在去马三立家拜访的时候,主动提出代拉马志明,这对于马三爷来说当然是好事,能和侯宝林做师兄弟,当然是好事,于是侯宝林大师和师兄王凤山一起代师收徒,年轻的马志明正式有了师承。

马志明接受采访

按照这是一份大人情,不过马志明在公众采访时,多次表示,自己拜师花钱还不如买台电视,这事侯大师知道了当然不乐意,而侯耀华和侯耀文知道了更不愿意。

性格差距导致马志明和侯家不怎么走动

马志明为人低调,不愿意巴结别人,而侯宝林大师虽然是自己的亲师兄,但是两人年龄差距大,更像是父子,自己的一身本领都是父亲马三立教的,用不着师兄侯宝林来指点,侯大师代拉马志明也就是有个师承关系,也没想着去教。

马志明郭德纲

侯宝林是相声界的权威,马志明也不愿意去巴结,两人本来就走动不多,到了小字辈的侯耀文和侯耀华,更是如此,而作为和侯耀华有过节的郭德纲却和马志明有交际,甚至晚会上,马志明还给郭德纲送了醒木,实在让侯耀华不舒服,于是阴阳怪气的说马志明老师帮自己消除了一个噩梦,也表现了侯耀华对马志明的不满。

为什么马志明和侯宝林关系不怎么亲近?

马家再相声圈内,跟谁又近呢,当年业内人士抱团整治马老,除了他的作品不合时宜外,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当时曲艺团有五位“寿”字辈演员,张寿臣、常连安、郭荣起是公开的与马家不合(至于常家两个儿子拜在马家门下,那是解放后组织安排,按九爷说法只是拜门),捎带脚还有一个李寿增,他们四个不是师兄弟就是亲戚。再看“宝”字辈,除了张庆森外,其他的都是张、常家的人。“文”字辈更别提了,苏文茂那是常家的徒弟。再加上一个可以说迫害马老一辈子的冤家“数来宝”,连同后期他的徒弟,一起对付马家。这与马家为人处世、性格脾气有很大的关系,如同兰文云,观众口碑不错,行内关系紧张。

为什么马志明和侯宝林关系不怎么亲近?

这里面有几层事,第一是马志明不忿侯宝林,不忿侯宝林名气身份都高于马三立。第二是马志明自认为是天津相声届除马三立之外的头牌,但却明显不如以马季姜昆为代表的北京相声界名气大,这从当年笑星评选可以看出,别以为马三立当年问的话不是马志明撺掇的。所以诸多不忿情绪使得马志明远离侯宝林。其实马志明和郭德纲亲热也是这种情绪的延续。

为什么马志明和侯宝林关系不怎么亲近?

少马爷马志明个性其实普通人中太普遍了,性情冷淡,不爱交际,只不过今天相声属于娱乐圈一支放大了作为前辈的标签,使得大家对老爷子的印象越来做刻板了,至于说少马爷跟侯宝林关系一般,我想也确实一般,毕竟他们俩唯一直接纽带还是侯宝林许诺马志明为代拉师弟,其他时间一个在北京或者全国跑的相声门长,一个只在津门的相声新人能有啥紧密关系,特别还是遇到马志明那种性情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