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的源头是谁?

《金牌喜剧班》中,陈佩斯对王喳喳的《电梯奇遇》进行了深入灵魂的痛批,认为这是一个缺少喜剧内核,强行煽情的半成品。而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喜头悲尾这种低劣的处理手法作祟。

如果把所有前面的过程再缩短还能好看,你看一遇到鬼就好看了,观众知道,你们不知道,于是就出现了喜剧情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如何保持它,在这个基础上往前发展就更好了,其实我特别反感这种所谓“光明的尾巴”,光明这两个字用的是一个借口,是我们能力不足。

春晚语言类节目开始变得索然无味,其实就是“喜头悲尾”作品大行其道开始,打着喜剧的幌子,包袱笑料少之又少,于是将戏核放在了结尾,用一个强行泪点来试图升华主题,但观众感受到的,只是满屏的尴尬。

同样的困惑,在早就离开小品舞台的小沈阳也曾经提起过,但小沈阳说得比陈佩斯更加直白,他认为喜头悲尾的根本原因,就是创作能力不足,没有了真实生活的体验,包袱出不来,所以只能用煽情来凑。

因为研究不出来好的包袱了,没有特别好的事,不新鲜了,小品现在都是喜头悲尾,我不喜欢,我喜欢逗大家笑,从头到尾的让你们笑得开心,这是我想要的。

很多人把现在相声小品越来越无聊的原因,归结为“审核”制度,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说法。审核制度一直就存在,而且随着娱乐市场的扩张,审核制度也会随之升级和扩容,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在相声小品最辉煌的八九十年代,同样有审核同样有敏感词,但那时候为什么好的作品跟井喷一样,而且根本没有所谓的喜头悲尾呢。

原因很简单,那个时代有更多优秀的创作者,而且在自己灵感最爆发的时期,把作品都释放了出来。以相声为例,姜昆的《虎口脱险》《楼道曲》《特大新闻》堪称新相声的巅峰之作,除了《特大新闻》之外,其他作品即使现在也可以放在舞台上演绎,根本不存在审核上的问题。但离开了梁左,姜昆的事业一滑再滑,根本原因就是创作核心丢了。

冯巩牛群的创作巅峰期,两人一年能写五六个新段子,而且全都是讽刺型相声,即使现在看来也是很辛辣的。但后来两人还是分道扬镳,不是牛群真的官迷,或是一头扎进摄影圈出不来,而是两人的创作到了瓶颈期,作品质量下降了,所以对于舞台的热情也降低了。而冯巩一直留在春晚舞台上,他的小品也都是一垮再垮,跟过去判若两人。

陈佩斯也一样,他的《吃面条》《主角配角》《警察与小偷》《羊肉串》都是包袱密集,而且结局也是开放式的,一点点煽情的元素都没有。但他的《王爷跟邮差》,最后也是强行煽情,而且这也是陈佩斯告别春晚舞台的最后一个作品,这个小品也被称为“喜头悲尾”的开山之作。根本原因还是创作灵感枯竭,所以喜剧不够悲剧凑了。

赵本山离开春晚舞台的理由也如此,作品出新太难,自己也达不到观众的预期,所以他的春晚最后一个作品《同桌的你》,也是以洒狗血煽情为收尾。

说白了,喜头悲尾的根本就是能力不足,而这种困境每个创作团队都会遇到,只是早与晚的问题。现如今为什么喜头悲尾变成了舞台常态呢,原因就是现在娱乐形式太多,而且挣快钱的渠道也太多,上网做个沙雕视频都能挣钱,写明星八卦就能百万加,讲脱口秀掺私货搞男女对立,比正经讲段子还火。以某相声宗师为例,十年如一日的调侃搭档家人,或者就是讲一些鸡汤道理,给粉丝洗脑上课,结果照样卖票挣大钱。这种大背景下,哪儿还有人愿意正经创作,你们这帮受众就只配得上喜头悲尾,或者洒狗血的垃圾作品啊。

以上~~~~

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的源头是谁?

小沈阳曾经吐槽说,现在的小品都是"喜头悲尾",而他喜欢从头到尾都逗大家笑。但是这真的很难做到,身不能至,力不能及,所以他干脆退出小品。当下,“喜头悲尾”式的喜剧泛滥,其实这显示了喜剧行业水平的整体滑坡

众所周知,喜剧小品都是充满矛盾冲突的,你去看曾经的小品,它们不去把矛盾彻底解决,留给观众想象的余地。

举例一

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的《姐夫和小舅子》结尾,陈佩斯一遍遍喊着“妈,姐”求救,朱时茂义正言辞“就算我打一辈子光棍我也不能放了你”,前者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认罪伏法,后者也可能因为自己的铁面无私付出失恋的代价。这并不是一个皆大欢喜或者痛哭流涕的煽情结局。

举例二

黄宏和宋丹丹演的《超生游击队》,结尾黄宏“你先撤,我掩护”,而不是“老婆啊,我们这样东躲西藏,有家不敢回,害了自己,害了社会,也害了这几个娃娃啊!”

举例三:

《卖拐》的结尾“回去改副担架,明年还卖他”,诙谐幽默。而没有故作煽情,“咱靠坑蒙拐骗得来的钱,花起来不踏实啊。”

以往的小品,设置误会,揭露矛盾,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在掀了惊涛骇浪后,十多分钟就消除误会,化解尴尬,教化丑恶,让一切都风平浪静。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可能宣传需要,也可能是为了过审的需要,在喜剧小品中,丑恶是基本不存在的,就算存在,必须马上痛哭流涕,洗心革面,弃暗投明,改邪归正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目的?只有一种办法:使用情绪。只有情绪能罩住观众,让你鼻子一酸,眼角泛红,能暂时忘记小品故事线条中的逻辑漏洞,稀里糊涂走上正道。

把丑恶教育好,把误会调理顺,把坏事变好事,让一切都十分钟的表演中变得“皆大欢喜”,这就是“喜头悲尾”的源头所在。

但真正好的作品,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一部好的喜剧作品能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欣赏观看中,触及矛盾,感悟道理,春风化雨。并不是这种“催泪弹”式的教育和感化。

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的源头是谁?

陈佩斯的小品比现在的小品更有深度,更有内涵,更贴近观众,更自然。真正的喜剧大师!

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的源头是谁?

小沈阳退出喜剧界时说:“小品我放弃了!喜头悲尾,我不喜欢。”

小沈阳宣布放弃小品

“小品我放弃了!不新鲜了!小品现在都是喜头悲尾,我不喜欢。”

这是在《我就是演员》的舞台上,当漂亮的女主持人问小沈阳,还会回去演小品吗时,小沈阳说的一句话。

他说,他喜欢逗大家笑,从头到尾让大家笑得开心。

确实如小沈阳所说,现在的喜剧小品,很多都是刻意迎合“喜头悲尾”的大趋势。有一个这样的小品火了,大家便都纷纷复制这样的模式。

没有一点新意,没有以前陈佩斯老师那个时代,那样埋头创作的精神。

最近在一档叫《金牌喜剧班》的综艺节目上,陈佩斯老师作为点评嘉宾,痛批了演员王喳喳的作品《电梯奇遇》。

他觉得这个作品跟现在很多喜剧作品一样,缺少喜剧内核,强行煽情。刻意去营造这种喜头悲尾的模式。能力不足才想用这种强行煽情强行悲剧的方式烘托气氛。

喜剧是逗观众笑的。谁没事跑去剧场听别人讲一堆大道理。就是因为创作能力的不足,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喜头悲尾”小品模式的源头,没法确切地说是从哪个人,或者哪个作品。只能说一定程度上,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导致的。浮躁,虚伪,迷茫,跟风......创作是最需要沉下心来,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的。不够静心,没法埋头创作,便只能跟风造势。

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的源头是谁?

小品“喜头悲尾”的源头是作者,作者怎样写,演员就怎样演,演技才是演员的能力。

小品作为文艺作品的一种类型,也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人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开心一笑,开心一笑是衡量小品成功的关健。但是,无论哪一类文艺作品,首先要讲政治,第二是弘扬正气。第三才是艺术 。那些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党和政府所倡导的,精神不符的作品,决不能投放市场。充满正能量,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多年来文艺界过度追求金钱,让文艺人和文艺作品充满铜臭味,使小孩子都立志长大当大明星,住豪宅,开豪车,可见影响何其深远。在这个追星的时代,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弘扬正气,树立道德模范,倡导诚信友爱、爱岗敬业、尊老爱幼的良好风貌,歌颂英雄事迹,歌唱英雄人物,让正气压倒歪风,这些才是文艺界、文艺人首先要做的,因为文艺作品带有引导性,新时代人具有跟风性,管控不好,危害极大。

至于小品“喜头悲尾”,个人认为不是衡量小品质量的关键要素,关键要素在于是否让人们满意,是否让人们开心一笑,让人放松身心,开怀畅笑的小品就是好小品。

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的源头是谁?

我也不喜欢这种模式,因为有点套路化了,小品演到最后总会来点假煽情,关键有时候硬凑的太明显,让人很不舒服。估计是小品写作的一种套路,一开始只在春晚出现,后来就泛滥了。我不知道这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虽说好的喜剧要让人笑中带泪,发人深省,但也不能本末倒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