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笑话“满地都是大学生”,“上个大学有什么用”,而自己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的人是什么心态?
如今大学生都不稀罕了,可以说遍地都是,也遇到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的现象。
但是,知识改变命运,上过大学和没有上过大学相比是有本质的区别,我们镇上的一对老夫妻,生了三个儿子,个个是大学生,不只是大学生个个有出息。
有一个儿子在一个城市还当官了,另外一个儿子在工厂也做个小头目,而他的小儿子原来是公务员最后辞职做生意,现在是三个儿子中最有钱的人。
所以这对老夫妻很受人们的尊重,见到他们就说他们很厉害,培养了三个有岀息的儿子。而住在他们隔壁的一对老夫妻,同样也生三个儿子,很早就不让孩子读书出去赚钱了,大儿子如今管大门也算有自己的职业,只能维持温饱,不可能有大出息。二儿子去外地打拼,混的还算好一点,只是一个保洁工人,收入也不会很多,夫妻俩很少回老家看望父母,他的父母也不希望儿子回来。
主要是自己脸上无光,别人的儿子回来风风光光开着小车,他的儿子混的不好,怕人笑话,连车都买不起,所以还是不要回来了,嫌给自己丢人现眼。
小儿子更让他们操心,从小就不再娇气,游手好闲,一心想赚大钱。今天给父母拿钱开网吧,明天又吵着投资装修,看别人发财他也眼红。
可是总是慢人一步,他父母辛辛苦苦存的钱,向别人借的钱投给小儿子,自以为小儿子最聪明最有出息,谁知道混得更惨。
至今还没有找到对象,也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只靠一张嘴怎么能赚钱呢?没有一个正当的职业,投资什么失败什么,只是花钱的主,不会赚多少钱,如今父母提到他就唉声叹气。
如果当时他的父母眼光放远点,让孩子好好读书,不要这么早出去赚钱,随便有个文凭也比现在好得多。
所以自己的努力比文凭更重要,不想奋斗,不想努力,只想这种好的生活是不可能的,生活在底层的人要想改变命运,只有多读书才能站在更高的台阶,起码希望才能更大一点,读书改变命运,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落伍。整天笑话“满地都是大学生”,“上个大学有什么用”,而自己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的人是什么心态?
我是陕西南部特困山区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我的亲身感受:我来自偏远农村,距县城四十公里,距本市二百公里,我家里特别贫困,大儿子一七年中考全县排名前三十,当时我很高兴,因为能稳进县中学的尖子班,然而我听到别人家成绩优异的孩子去了市中学,我想市中学肯定比县中学好,立马向亲们借了钱去市中学报了名,儿子也不负重望的在高二文理分科时进了文科尖子班,我想二年以后大学应该很稳,心里也很踏实,由于离市里很远,我只是送小孩时去过一次,然而一七年高考,等到的却是连二本钱都差二十分,当时出成绩时我的心在滴血,三年高中,我承担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以致于外债累累,两个小时后,我找儿子谈话,他说高二以后经常去网吧,所以没考好,当时我也没有责骂他,只是问他想复读还是打工,当时儿子很坚定的说复读……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的复读,一八年高考比一七年高考多考了一百四十多分,顺利的考进了西安的一所重本大学,四年来我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但我从不后悔我当初的选择,我始终相信知识会改变命运。但愿儿子三年后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整天笑话“满地都是大学生”,“上个大学有什么用”,而自己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的人是什么心态?
我家出了4个大学生,其中2个985,1个211。刚考上那几年,以伯母为代表的村里人,怪我们家占了全村的风水,抢了他们的“文气”。前几年,我们都在为生活打拼,伯母又到处说嘴:“上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到处打工。”把我们气得咽不下饭。每次村里远远看见她,我都会假装有事绕道或掉头,唯恐被她搭话,控制不住自己。可后来发生一件事,伯母整个人都变了。
1、从小,伯母就跟我们家过不去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80后,父母都是农民,有2个哥哥一个妹妹,因为收入很低,孩子又多,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苦。
我们4个小孩子都是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长大的,一直到考上大学,才脱离农活。别人家孩子放学、周末就各种玩耍捣蛋,我们兄妹只有无穷无尽干农活。即便是这样,全家全力以赴投入到农活里,我们也几乎年年赊欠学费。
因为穷,村里好多人都看不起我们家。但挤兑我们最不留情的,却是我的亲伯母,我爸的亲嫂嫂。
伯母嫁给伯父时,我爸还在读高中,伯母对爷爷让我爸读高中意见非常大,因为伯父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出来干农活了,我爸却因为读书翘掉了很多活。
我爸成绩好,一路读到高中,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却时运不济,高考落榜,复读一年仍然落榜,鲤鱼跃龙门失败,灰溜溜扛起锄头,回归到农民队伍中。伯母笑话我爸“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妄想学城里人“吃软饭”。
伯母原本就因为读书的事,恨爷爷偏心我爸。后来,我们兄妹相继出生,孩子多、年龄挨得又近,爷爷带我们家也稍微多一点(伯母生了2个儿子,相隔4岁)。伯母因此又恨上我们家,村头村尾叫骂“公公疼老二媳妇”,我妈没文化又想不开,常常被她奚落得以泪洗面。
2、村里传起“风水说”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太穷了,我们4个孩子比同龄人都更懂事,从不乱花钱,读书也自觉、用功。
且父亲有过“落第情结”,特别重视教育,几个孩子读书上都比较顺利,我的哥哥和妹妹3人都去了县一中,之后两个哥哥上了985大学,妹妹去了211大学。
只有我中考落榜,父亲咬牙送我上了私立高中。在那糟糕的学习环境里,我也算奋力追赶,最后上了二本大学。
我二哥大我一届,因为高三复读,和我同一年考上大学。在农村,上大学是喜事,亲戚会叫我们去吃饭。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的一个晚上,伯母叫我们去她家,吃着吃着,说了一通话把我气坏了。
她笑说:“你们房子建在村里祖坟旁边,占了全村的风水,老大上了名牌,老二又考上名牌,连老三也考上了,今年村里20几个参加高考,就出了2个大学生,都落在你们家,你们真要去隔壁祖坟烧烧香,谢谢祖宗‘文气’护佑。”
十二年寒窗苦读,在贫穷的自卑里奋力挣扎,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白眼,我都认,人各有命怨不得谁。可是伯母嘴里吐出的“祖宗论”,真是让我体会到人性的丑恶。
我脑海里涌现出一段往事:初中有一年,我的学费一拖再拖,学校发了最后通牒,爸妈找他们借,伯母奚落我爸:“没本事就别供了,供一堆钱下去,别跟你一样回村里当农民。”
没考时,她见不得我们好;考上了,她说是“文气”庇佑,占了村里的便宜。真是个顶坏的长辈。那餐饭我吃半半就找借口溜了,感觉再多听她一个字,我就会按不住怒气掀桌子。
后来我们才知道,伯母说这话的那天,跟小堂哥吵过一架。她的小儿子高考没考上,分数在年段垫底,考完后整日关在家里玩游戏机,不肯跟伯父伯母去田里割稻子。伯父回家要揍堂哥,被伯母拦住。伯母夺了游戏机,叨叨数落他,他大声顶撞,两人大吵了一架,伯母气得晚饭都没吃。
3、大学生无用论大学有一年,家里办事情,来了很多人。农村人有喜事,自己人都会到家里来帮忙。等所有人都忙活好久了,伯母姗姗来迟,来了也不干活,到处找人侃山。我妈埋怨说,连快出五服的人,都比她这个亲嫂子亲近。我虽拦阻了老妈气话,心里却是同个想法。
那时刚好有个长辈手机铃声不会响,让我瞧瞧,我自己用的是诺基亚,没用过那个牌子,捣弄一会儿没成果,一个堂姐刚好过来,接过手机,很快就把铃声调出来了。
伯母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说我一个大学生,就是死读书的呆子,读书有啥用,还不如初中辍学的堂姐。旁边一圈妇人符合着调笑起来,十几个人的声音也没盖过伯母的。我杵在那尴尬得恨不得找地洞钻。
前几年,我们兄妹相继成家,家家背负房子车子孩子三座大山,也实在无暇顾到家里。伯父伯母用手头积蓄给4层高的房子,四面都贴了瓷砖,给两个堂哥娶了嫂子,还帮二堂哥开了烧烤店;可我们家的房子仍然裸露着红砖,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各自的小家焦头烂额。
伯母又传话了,说考大学有什么用,这些遍地都是的大学生,连自己都顾不全,家里等他们反哺就等老死吧。
好长时间里,伯母不停对我们家出大学生的事,冷嘲热讽,直到那一年,她家发生了个事,从此她彻底改口了。
4、伯母突然改口伯母生了2个儿子,小堂哥15岁那年,她眼瞅家家户户都有女儿,也跟她亲戚领了一个来。
伯母在外总说考大学没用,但在家里都千叮咛万嘱咐叫小堂妹争口气,好好读书,给家里争光。
3年前,小堂妹高考,不负众望,考了个二本大学,伯母口风突然变了。她在家里大摆宴席,酒桌从一楼摆到了3楼。敬酒的时候,伯母满面春风,一会儿说“大学不是人人都考得上的”,一会儿说“我家照样出大学生”……
那以后,再没听到伯母说“大学生”的不是,反而逢人就说,她女儿不容易,学校老师都表扬她勤学苦练,回到家里也跟书虫一样扎在书堆里,千辛万苦才考的大学。
从此,伯母的性格也柔和了很多,不再轻易呛人,遇到我们家人也没那么夹枪带棒。
整天笑话“满地都是大学生”“上大学生有什么用”,而自己家没有一个大学生的人,是什么心态?用过气的流行词来说,就是“羡慕、嫉妒、恨”吧。我们家上大学那几年,虽然大学已经开始扩招,还没到现在的程度,而在农村教育条件又差,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落后,对孩子读书的投资少之又少,大学生在村里还是比较稀有的。
首先,伯母本质是高看大学生、期望出大学生的。孩子考上大学,有文化,对农民而言,就是鲤鱼跃龙门,是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涯,最好的途径。
其次,伯母对我们家一再出大学生,存在嫉妒心理。我们家一直穷困,一直是她打击嘲讽的对象,却风水轮流转,几年跳出4只“锦鲤”,她觉得我们家不配,不具备这个实力,偏偏在村里最难的,在我家都实现了,她嫉妒。
再次,她恨,我们家四个孩子都成了,她给了2个儿子最好的生活条件,他们却一个初中毕业一个高中毕业。她恨自己儿子不成器,恨大学生没有落在她家。
最后,伯母领养的女儿考上大学,落实了她羡慕的,弥补了她嫉妒的,也抹平了她恨的。押在她头顶的扭曲乌云终于终于疏散开来,洒进了阳光,伯母终于跟自己和解了。
作为被笑话的当事人,怎样对待他人这种心态呢?小时候我不懂,总对伯母的话耿耿于怀,现在长大了,生活距离也拉开了,一年见不了一两次,才明白,别人的负面语言,对我们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根本无关痛痒。
生活在世上,无论贫富、强弱、好坏,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非议。更多时候,我们只是无辜背负那些非议,压根没有任何错。最紧要的,是主动拉开和“负面言论传播机”的距离,轻视、无视他们,强大自己,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老话说得好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整天笑话“满地都是大学生”,“上个大学有什么用”,而自己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的人是什么心态?
我前夫家就是这样的人,上大学对于他们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种奢望,他们亲戚姊妹的后代少有上大学的,万一有一个他们会说上个大学有啥了不起,有啥值得嘚瑟的,上大学不一样的打工,不上大学一样的生活,他家姐姐的孩子全是初中没读完被劝退的,为了女儿读书,我执意留在老家陪读,这样引起前夫一家的不满,他们觉得我应该出去挣钱,一年回来看孩子一次就可以了,我偏不,我生的孩子小时候已经欠她的太多,现在能过的去了我不想为了挣钱耽误孩子读书,一来二去产生矛盾离了,他们觉得我在老家离开他们我养不起我们娘俩,为了生活我开始跑业务再苦再累也不怕,现在6年过去了,孩子今年考试超一本线30分,虽然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我知足了,我觉得我的努力没白费,今天是填志愿的最后一天,她爸爸都从来没问一下孩子考试咋样,这种极其轻视教育的人和家庭是极其可怕的,他们啥心理,一半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另一半是无知愚昧加自满,这种家庭的人生观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整天笑话“满地都是大学生”,“上个大学有什么用”,而自己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的人是什么心态?
我们村里就有这样的人,在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就亲自经历了这件事情。可以说在这种人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了大学生无用论的想法。
那天我回到农村老家,大街上就有几位老乡在那聊天,我顺便凑了过去。李大伯是我们村里面比较有钱的,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在外面打工。他有两个儿子,当时上学的时候因为成绩太差,所以连高中都没有上,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找机会去打工了。很明显在李大伯的心目中,他就是认为大学生一文不值。
当时李大伯和大家一起都在那里聊天,对于李大伯的脾气和性格,作为不远的邻居,其实我们大家都比较了解。他这个人比较爱吹牛,并且还有点自傲。因为早些年他外出打工的时间很早,最后还混成了包工头。听说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也赚了不少钱,所以现在家庭富裕。
我听见李大伯说:现在的大学生可以说是遍地都是,大学生想要在城市里面找工作,哪有那么多工作岗位?大学生以为自己有点文化,就觉得要找一些又轻松又挣钱的工作,那根本是不可能的。目前这个状况,上大学就没什么用处?
聊天的人中有不同的看法,我听见东边的一个邻居说:不能这样说,大学生有文化,他至少要比农村里面不上学只能通过出力干苦活的农民工要强,因为人家坐在办公桌,没上学的只能在工地上,每天晒着太阳,工作环境和舒适程度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因为东边邻居的儿子去年刚考上大学,他看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聊天的时候,也要表达出对大学生的看重。不过,他的这番话语明显刺痛了李大伯的内心,李大伯的两个儿子都没有考上学,他们都趁早打工去了。我看见李大伯瞪眼瞅了东边邻居一下,心里就有些不太满意的样子。
李大伯继续说道:上个大学最后找的工作也不一定合适,现在不要说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有的都在送外卖和送快递。你说说这种高水平学历有什么用?一个普通大学生毕业后有的工资每个月就3000块钱,我的儿子在外面打工一个月工资超过了一万,你们说说这种差距,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呀。他就只是名誉上的好听,还不如普通的农民工赚钱。
其实对于李大伯的说法,虽然言语中充斥着他的个人偏见,但仔细分析一下,有时候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李大伯家里面没有一个大学生,甚至说他或许从来没打算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大学生。在看到如今大学生就业和工资方面的待遇,李大伯更是看不起我们农村里面的大学生了。
东边的邻居坚持认定自己的想法,又有其他人接着说话:目前大学生虽然数量已经有很多,他们的就业压力也有些大。但是相对来讲,还是要比没有文化的人可供选择的方向更多一些。没有上大学的农民家里的孩子只能像老一辈一样打工,那大学生不仅可以打工,还能去寻找条件更优越的公司。
李大伯一听这话,对方又是觉得大学生更好,连忙摆了摆手,说道:许多老板都是没有文化的人,他们当初是敢拼敢闯才成为了老板,到最后招收的员工反而是大学生,那这不是大学生都在人家手底下干活吗?所以说上一个大学没啥用,不仅不赚钱不说,还会因为学费消耗很多钱,最后还找不到好工作。这简直就像做生意,总是赔本一样。
说完这句话以后,李大伯还以自己家庭状况为例。因为两个儿子很早就不上学,通过打工他们还各自建了新楼房,买了几十万的轿车,听说前两年又在县城里面买了新房子,这种条件在我们村里算得上高水平。大家听到李大伯这么说,都知道他是故意贬低大学生,在争执下去也没有什么益处。
其实,我个人感觉上大学还是比较有用的,虽然说不上学的年轻人有时候通过努力也可能会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在掌握了知识后,人会了解的更多一些。虽然短期时间内社会经验可能会不足,但以后可以继续培养。有时候我们需要考虑:
1、家里面没有大学生的人,他们可能会说上大学没有用处。有少部分人是比较高傲的,他不希望身边的任何人超越自己。自己家的孩子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对方家的考上了,他就会在对方面前说考上大学没有什么用,这就满足了他那种自我傲慢的心理。
2、有时候也会存在直接认为上大学无用论,他们从小就不支持孩子们上学。这种人可能觉得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上大学的时候,需要消耗学费。不仅不挣钱还要向爸妈要钱,他们会认为这是不值得的,在没有从长远考虑的前提下,会认为上大学没有什么用处。
3、现在大学生的数量确实很多,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确实压力很大。但是这并不能推翻上大学没有用处,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是要比那些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强。对于上大学的学生,他们应该坚信自己的未来。
4、不管上大学与否,以后的路都需要自己去走。通过打工赚钱也罢,在上学以后留在城市公司内做一名普通职工也好,未来的生活决定权在自己手中,我们应该通过努力去实现梦想。
5、面对具有偏见性的想法,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要和他们去争执。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去拓展,每个人的幸福要靠自己去赢得,高学历水平也需要去奋斗,大学生并不应该成为名誉上的好听,而应该用实力证明自己。
整天笑话“满地都是大学生”,“上个大学有什么用”,而自己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的人是什么心态?
10年前,我父母就是经常被别人说:“满地都是大学生”,“上大学有什么用”,每次听到别人说这样话,母亲就会不服气地和那人吵架。
吵完之后,母亲心里也会觉得非常委屈。因为,我们家就出了3个大学生,这不仅在村里是绝无仅有的,甚至连整个镇都是头一份。
可是,自己辛苦了一辈子培养出3个大学生,本来是一件非常让人自豪的事,结果却换来别人的冷嘲热讽。虽然明知他人别有用心,但心里也难免为自己叫屈。
记得很多次,村里的人或者附近的人,常常当面对着父母说一些暗讽的话。比如:“你看,你那几个读书出去,你还不是一样得种田。”
又或者说:“拿那么一点工资,上大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划算。”、“你儿子有出息,可你还不是连儿子的车都没坐过。”
那时候,他们刚读书出来,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并不高。除了自己的开支外,还要承担一部分弟弟妹妹们的学费。
记得我哥刚从大学出来时,第一份工作就是到电信局上班。听我哥说,电信局只是听着好听,其实工资待遇真的不怎么样。
而哥哥之所以会选择到电信局,是因为当时的他口袋里真的没钱,连去别的公司面试的车费钱都没有。
很多人在学四的时候就投简历并到大公司去面试,而哥哥,因为没有路费,他可以选择的范围并不多。
当初的那三年,各种流言蜚语击向我们家,各种难听的话都有。特别是对着我父母的时候,他们都说:你们家的大学子,什么时候接你们到大城市享福去?
其实,哥哥第一年回家,用公司发的购物卷给家里买了一台电视机,21寸的,还是那种笨重的老款式的。
第二年,哥哥用公司发的免费旅游券,带父亲到桂林玩了几天。这一次父亲回来后,村里人对我们家的态度才算客气了一些。
可以说,父亲是村里唯一一个出去过旅游的人。在村里,很多人出门都是为了工作,或者是走亲,还从来没有人是为了旅游、为了玩而走出家门的。
其实,当时家里还有两个在读书的,大弟弟只比哥哥小三岁,哥哥大学毕业的第一年,大弟弟在读高三,小妹妹在读初中。
也是那一年,大弟弟考上了某省的一本大学却凑不够学费,最终,万般无奈之下,大弟弟只能选择再复读一年,希望有一年缓冲时间,到时我们可以凑足学费。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大弟弟第二年高考的时候却失利了,只考到一个二本的大学。但是,当时除了去读这个二本的大学,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所以,大弟弟的第一笔大学费用,有一部分是哥哥出的。后来,大弟弟虽然申请贷款助学金,但大部分的生活费还是哥哥从工资里寄给他。
哥哥是一边扶持大弟弟,一边还要照顾小妹妹。那时候父亲身体越来越不好,因为年轻的时候掏空了身体,才四十多岁,头发就白了很多。
不到五十岁就已经无法做重活了,可是,在农村,没有什么活是不需要力气的。所有能养活自己或能挣几个小钱的活计都是需要出力气的。
所以,这个家就只能靠哥哥在支撑着。而哥哥自然没有多余的钱给父母,更没有能力像别人说的那样:读书出来就是个大富豪,可以给父母买房买车。
现实却是:哥哥虽然参加工作,但他自己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夏天回家都是穿着工衣,因为,他的工衣是浅色小格子衬衫,穿着这工衣比他平时的衣服都要整齐。
而我在帮哥哥洗衣服时发现,那两件衬衫的衣领都磨破了。另外,那天下雨,哥哥的那条比较新的裤子没晒干,他就自己用吹风机把裤子吹干,说只带了这一条换洗的裤子。
记不清这样的场景有多少次了,别人只觉得他会过日子,却没人知道他从父母的肩膀上接过了照顾弟弟妹妹们的担子。
而哥哥在电信局工作了三年后,口袋有一点余钱后,才再次另找工作,应聘到深圳华为公司上班,成为一名IT人员。
也是从那时候起,哥哥靠着自己的努力拼搏,用了10多年的时间,才算在深圳有车有房有家有妻有子。
如今,也算在深圳站稳了脚跟,养活一家老小之后,手里还会有点余钱。
人都是在什么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脉圈。记得在十几年前,哥哥为母亲续买了工资卡,有了这一张工资卡,母亲就可以像少数人一样,有一份养老金。
这样类似于退休的养老金,只有正式退休的人才会享有。所以,母亲是享了哥哥的福,晚年才有一份基本的保障。
这在村里同样是头一份,很多人都羡慕母亲,说:还是你有福气,手里有钱,老了也不怕儿女们不养你。
不过,母亲是一个比较勤奋并保守的农村妇人,哪怕手里比多数人宽裕,但也还照常下地种菜、种粮食。
真正让那些酸溜溜的声音消失是在大弟弟读博毕业后,两兄弟齐心合力帮母亲在镇上买了房子,母亲和最小的弟弟搬到镇上后,村里人见到母亲时,再也不会当面说一些不咸不淡的话。
另外,前几年老家建祠堂,很多人为要出钱的事而闹得很不愉快,甚至有人说我们家受到了祖先的保佑,更应该多出一些。
他们不知道的是,哥哥和大弟弟出的钱,远远多于他们提出来的份额。虽然如此,哥哥回去修缮祠堂时就把话挑明说:都是老祖宗的子孙,该出多少钱就各凭良心的。
另外,母亲每次回村里都会给村里的五保户老人带点水果或小吃食,过年时还会给他们买新衣服和新鞋子。
村里人都说母亲变得越来越大方了,而这个时候,母亲就非常得意地说:“我那儿女们读书出去赚到的钱,他们给我寄回来的。
小时候,他们都曾受过大家的帮助,如今他们有出息了,就让我为他们给需要的人尽一份心力吧。再说,我们一家都是从这里出去的,可不能忘了根呀。”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在母亲面前说:“满地都是大学生”,“上大学有什么用”之类的话,反而对母亲有一份恭敬心。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不怀好意的闲言闲语,有人说母亲在作秀;也有人说母亲钱多到可以到处扔,怎么不全村都扔一点?
不管别人说什么,母亲就当作不知道,继续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而母亲的举动,不仅换来村里人对她的称赞,更换来我们一家的和谐。因为,对母亲为村里老人所做的一切,哥哥和我们都是一致赞成。特别是大弟弟,甚至还问母亲钱够不够花?要不要他每月再多寄一点回家?
其实,我非常佩服母亲,用行动赢别人对她的尊重,这点是多数人都做不到的。毕竟,村里比我们有钱的人比比皆是,可是,并没有人会如母亲般,为村里无儿无女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连一向看不惯母亲的奶奶也说:我们李家有幸啊!
最后,通过我们家的真实事例来回答题主:整天笑话“满地都是大学生”,“上个大学有什么用”,而自己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的人的心态是:他们酸了,可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
只能简单粗暴地以暂时挣钱的多少来为自己挣回一点面子,实际上,他们心里也虚,说穿了这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
其实,从过去到现在,读书、学习知识,是一件永远也不会落伍的事,更是我们的重中之重的首选之事。
就目前而言,有多少家长为了孩子上学读书的事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重的甚至得了抑郁症。
这也恰恰说明上学读书的重要性。
曾经有朋友说:你不读书,连产品说明书都看不明白。
这就是从古到今一直没变的:知识改变命运。
深以为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