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梁山大聚义的时候北宋王朝是否已经灭亡了?

开宗明义,《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大聚义时,北宋已经灭亡。这个题目看似简单,《水浒传》故事原型就是北宋末期的宋江起义。书中写道,“宣和二年四月初一日,梁山泊大聚会,分调人员告示”。宋徽宗宣和二年,即1120年,北宋尚存。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大举进攻北宋,“十二月庚申”,宋徽宗匆忙传位与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第二年改元靖康,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兵攻占汴京,靖康之耻爆发,北宋灭亡,徽宗、钦宗于同年四月被金兵掳去北方。

以北宋历史而言,梁山大聚义时,距离北宋灭亡还有七年时间。那么,这个题目为何如此不知历史常识,有此一问呢?原来,《水浒传》是以北宋历史隐写明朝的靖难之役,梁山大聚义时,就隐藏了以北宋灭亡“预言”大明灭亡的惊天大预言。或者说,梁山大聚义时,施耐庵以一种特殊的隐喻方式,隐藏着北宋已经亡于金国。也就是说,梁山大聚义时,北宋已经灭亡。怎么回事呢?

《水浒传》暗藏“赤马红羊”之祸

嘉祐三年(1058年),京师出现了瘟疫,宋仁宗便命殿前太尉、内外提点洪信为天使,到江西信州龙虎山诏请张天师进京,祈禳瘟疫。

汉安帝元年(142年),留侯张良八世孙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道陵便称张天师。张道陵为天师派第一代天师,在道教中被尊为祖天师,此后,“张天师”采取世袭制,代代相袭,无论传到第几代,都叫“张天师”。到宋仁宗朝,便是第二十六代张天师,名叫张嗣宗,宋仁宗敕号“虚白先生”。

但是,当洪太尉来到龙虎山,上清宫住持真人却是这样对他介绍张天师的:“这代祖师,号曰虚靖天师,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因此不住本宫”。这就奇了,宋仁宗朝的张天师分明是虚白先生,住持真人却说是“虚靖天师”,虚靖天师究竟是哪朝哪代的张天师呢?

明初大儒宋濂作序的《嗣汉张天师世家》中说,第三十代张天师叫张继先,“九岁嗣教”,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原来,《水浒传》中误走妖魔的张天师是这位张天师。虚靖天师生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宋徽宗赐号时,只有十三岁,符合书中骑牛横吹铁笛的小孩形象。

既然写的是宋仁宗时期的故事,为何不直接写虚白先生,而要让虚靖先生穿越而来呢?施耐庵写这样一个穿越人物,寓意极深,这里结合本题,讲其中一层寓意。这层寓意,就隐伏了梁山大聚义时北宋已经灭亡的“真历史”。

《嗣汉张天师世家》中,记载了很多虚靖先生的事迹,其中讲到,崇宁四年时,宋徽宗诏请张继先天师进入内廷,设罗天大醮,祈禳盐池瘟神。张继先天师因而密奏“赤马红羊之祸”,请宋徽宗“修清德”。也是因为这次奉诏赴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

所谓“赤马红羊之祸”,说的就是靖康之难。赤马,暗喻了丙午,红羊则说的是丁未,靖康之耻爆发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结束于靖康二年(1127年),也就是农历丙午年丁未年。宋仁宗诏请张天师,同样是建罗天大醮祈禳瘟疫。《水浒传》写第三十代张天师虚靖先生,其中就隐伏了北宋灭亡的历史

赤马红羊在《水浒传》中多次写到,比如,清风山大头领燕顺是羊马贩子,而燕顺头上又裹着红头巾,这就隐藏了“赤马红羊”。关胜、梁中书的坐骑都是赤兔马,便是“赤马”,等等。“赤马红羊”屡次以梁山好汉隐喻,那就意味着梁山大聚义时,“赤马红羊之祸”已经爆发,北宋王朝灭亡。

梁山大聚义实写了北宋灭亡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以“瘦词”写成,什么是“瘦词”呢?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说:“古之所谓瘦词,即今之隐语也,而俗谓之迹,杭人元夕多以此为猜灯,任人商略”。也就是说,《水浒传》是一部以隐语、灯谜,以及谶语写成的小说,隐藏着真实的历史。施耐庵在梁山大聚义“分调人员告示”下所落日期,其实也是“瘦词”隐语,不是锁定了《水浒传》的时代背景。

却说宋江见聚齐了一百单八将,便在梁山建三百六十分罗天大醮,请公孙胜主持。这一幕,其实就是“张天师祈禳瘟疫”的明写,或者说是前后照应,为《水浒传》受篇结局。《水浒传》只写到梁山大聚义就结束了,绝无后面所谓的赢童贯、破高俅,以及投降招安征四寇等荒诞故事

虚靖天师在京师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祈禳瘟疫,洪太尉却在伏魔大殿中放出了妖魔。书中这样描述了洪太尉误走妖魔的场景:

只见穴内刮喇喇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恰似“……十万军中半夜雷……”。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

“掀塌半个殿角”,其隐语就是大宋损失了半壁江山,这就意味着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这一幕,又在梁山大聚义时重现:却好至第七日三更时分,……是夜三更时候,只听得天上一声响,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乾方天门上

洪太尉误走妖魔之时,就是张天师完成罗天大醮之日,与梁山这场罗天大醮形成照应。但是,洪太尉是在白天放走的妖魔,“十万军中半夜雷”却是说的梁山这场罗天大醮。三更时分,梁山“十万军中”一声雷,天上出现了一只大金盘,这只大金盘裹着一团火块,“钻入正南地下”。

赵匡胤曾经写过两句《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大宋宣和遗事》中说,赵匡胤的大金盘“应大金破汴梁之谶”。也就是说,《水浒传》中的这一幕,就是北宋灭亡的历史写照。大金盘钻入正南地下,也是照应伏魔大殿掀塌的半个殿角,北宋就灭亡于梁山大聚义之时。

“开篇引首”暗藏了北宋灭亡

《水浒传》的总纲、主题、结构都隐藏在“开篇引首”之中,短短千把字的文章,暗示了大宋、大明灭亡的“瘦词”。

书中写到了北宋皇位传承,施耐庵以故意遗漏宋真宗,暗藏了宋朝的“金匮之盟”,明朝的“孙立”。这段文字是这样写的: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在位一十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因为金匮之盟和“孙立”,便出现了瘟疫。什么样的瘟疫呢?“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瘟疫就隐藏在这首五绝之中。

朱,指的是朱温,就是藩镇坐大导致五代纷乱的瘟疫。因而,朱温的暗语是“猪瘟”、“朱瘟”。赵匡胤、赵光义兄弟都是属猪的,这两兄弟都如朱温一样,藩镇坐大而谋朝篡位。尽管“霹雳大仙”扫平五代狼烟,但毕竟是篡位登基,他的王朝也就埋下了被“大金盘”赶散的隐患。“朱瘟”,那就是因“孙立”而引发的靖难之役,同样是藩镇坐大而火并,百姓因此没了“快乐”,天下也因此没了太平。

书中把高俅写成“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人,其实也是一处“瘦词”手法,宣武军治所在汴梁,朱温就做过宣武军节度使,因而建立“后梁”。宣武军辖宋州,赵匡胤是后周宋州任归德军节度使。所以,朱温、高俅也就暗喻了赵匡胤。高俅任职殿前太尉,掌管禁军,恰是“太祖武德皇帝”在后周时期的职务(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和职权。

《水浒传》中的“太祖武德皇帝”明写的是赵匡胤,实写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这句话出自《宋史·太祖本纪》,但出生之时真正“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的是朱洪武。这个场景,《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讲得非常清楚。而且,“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这个谥号中就隐藏了“太祖武德皇帝”,书中的“大圣”也出自这里。

也就是说,《水浒传》以北宋历史暗写明朝历史,真正的历史背景是明朝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的直接导因,是朱洪武“孙立”,朱允炆削藩。朱元璋分封藩王,就是《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中说的:“洪武三年(1370年)乙丑,太祖封建诸子”,“封建”才是《水浒传》中真正的“瘟疫”,被“洪太尉”放出了的妖魔《水浒传》的主题就是反封建,皇帝都是妖魔,绝不是什么宣扬投降招安的反面教材,施耐庵肯定没有写梁山大聚义后面的故事

靖难之役结束时,北宋“已过去多时矣”。所以,那只大金盘赶散的是“残星”、“明月”,施耐庵至少隐写了永乐王朝的终结,以及预言了明朝如北宋那样“亡于金”。因此,梁山大聚义出现的“大金盘”,就标志着北宋早就灭亡了。

请问,梁山大聚义的时候北宋王朝是否已经灭亡了?

梁山大聚义时。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个个武艺都不差。最可叹的是宋江投顺腐败的朝廷征方腊。

假如北宋已亡,梁山好汉也不会接受主庸、奸臣当道的朝廷招安了。

请问,梁山大聚义的时候北宋王朝是否已经灭亡了?

简单的说,梁山大聚义的时候北宋王朝没有灭亡,时值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寄佶在位,当时的北宋王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是宋徽宗赵佶在位的时侯,北宋于1127年灭亡的,而梁山大聚义1120年。

请问,梁山大聚义的时候北宋王朝是否已经灭亡了?

如果当时北宋已经灭亡的话,后来宋江是受了谁的诏安?金吗?😓

请问,梁山大聚义的时候北宋王朝是否已经灭亡了?

真实的历史上没有梁山大聚义,也没有水泊梁山。《水浒传》是一部演义小说,说白了就是胡诌八扯,书中的事99%都是假的。比如:剿灭方腊起义,是宋朝大将童贯率军剿灭的,擒拿方腊的是一个军中小头目,而不是武松。

请问,梁山大聚义的时候北宋王朝是否已经灭亡了?

梁山大聚义时,北宋王朝还没灭亡。根据《水浒传》交代,梁山泊受招安是在宣和四年,而梁山大聚义是在招安之前。北宋灭亡是在靖康年间的1127年(记的可能不大准确),靖康年号是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的年号。儿子的年号总不能在父亲的年号之前吧,所以,梁山大聚义时,北宋还没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