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红楼梦》中,元春省亲暗示着什么?
元妃省亲这回书采用的是“倒叙法”,是《红楼梦》的结尾故事。也就是说,贾元春已经完成了判词、《恨无常》曲中预设的伏线,是“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既然元妃省亲是这个人物的结局故事,但为何下一个元宵节的时候,又从宫中传来了一种谜语呢?莫非贾元春又复活了?
“虎兔相逢大梦归”才是原笔原意?我认为,贾元春判词的最后一句应当是“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兕相逢大梦归”是作者推敲之间留下的痕迹,以这两个版本对照,似乎才能看到作者的真实意图,在大观园家长里短的故事中,隐伏凶险的末世劫难。
那么,“虎兔相逢大梦归”以及“虎兕相逢大梦归”到底隐伏着怎样的凶险故事呢?这就要从元妃省亲时这段故事说起了。
很多读者都注意到了,元妃省亲的时间写得十分蹊跷,而且,也不合常理。书中说,“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服大妆”准备迎接元妃前来省亲。五鼓,指的是正月十五这天五更这个时候,对应的是寅时,也就是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此处,就有一个“虎”字了。
贾母等人很早就换上盛装等候皇妃大驾,但贾元春就是呆在皇宫不出门。到了未正二刻,也就是下午两点半左右,太监告诉等得心焦的贾母:“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太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戍初才起身呢。”
可不还早着呢,到了传烛掌灯时分,才来了一对一对红衣太监,又一次让在大门上翘首以待的贾家人失望。
从这些细节看,贾元春原定的省亲时间,至少是未时以前。要不,贾母为何反复催问,大家又为何要去门前伸长了脖子观望?贾元春却一点都不着急,必定得等天完全黑下来才从宫中出发,前往贾府省亲。
书中写道,那对红衣太监走过之后,“半日又是一对,亦是如此。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此时,肯定已经过了太监所说的“戌初”了。戌初,就是戌时初刻,也就是晚上九点十五分左右,贾元春的仪仗队这个时候从宫中出发,到荣国府的时候,恐怕得是戌时三刻了吧。
贾元春黑夜里来省亲,在大观园内忙得不可开交。正当贾家沉浸在省亲欢叙的美好时刻,执事太监前来启奏:“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
丑正三刻,就是凌晨两点四十三分。丑,肖牛,牛之后就是虎,寅肖虎。也就是说,再过十七分钟,就到了寅时了。贾元春必须回宫,因此,贾家哭成一团。贾家为何如此悲戚,因为“虎”又来了。
算算元妃省亲的时间,戌时初刻离开皇宫,丑正三刻从贾府返回皇宫。到了皇宫,就应当是卯时初刻,“兔”就出现了。因此,“虎兔相逢大梦归”其实隐伏在省亲的故事之中。
那么,贾元春是否可以避开“虎兔”,阻止“虎兔相逢”呢?贾家在大观园中已经建好了“省亲别墅”,元妃在行宫中住一晚不行吗?
元宵灯谜“已化灰”即便是住一晚,同样会是“虎兔相逢”,“更漏”不由元春把控,同样要遇见“虎兔”、“虎兕”。但是,元春必须回到皇宫之中。因为,这场省亲,就是“梦里哀告”,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贾元春已经“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只有“芳魂”才能乘着黑夜游荡回家。而“芳魂”必须在天亮之前,回到她“把芳魂消耗”之地。
贾母率贾家人从五鼓开始焦急地等待,那是闻“虎讯”而担忧元春的生死。等来的结局是元春“虎兕相逢大梦归大梦归”,元春魂游故地。元妃就这样“大梦归”了。但是,到了又一个元宵节,贾家猜灯谜时,出现了这样一则谜语:“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则灯谜是贾元春给家里送的中秋贺礼中的一则灯谜,贾政一看便猜了个正着,谜底是“炮竹”。贾元春不是在上一个元宵节已经是“芳魂”了吗?如何又从宫里寄来了灯谜呢?
这是因为,省亲时元春是“芳魂”,此时则已经“化灰”。这其中,便隐藏了大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谶语”。所以,这回书的回目中就有“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贾元春在“化灰”之前,再一次“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贾元春不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还以“算盘”、“风筝”、“佛前海灯”这样的谜语,预言了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的结局,正应秦可卿“三春去后诸芳尽”之谶。贾政逐一猜出灯谜之后,不觉悲从中来,怏怏不乐。
当贾政看到薛宝钗的灯谜时,“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薛宝钗这则元宵灯谜,谜底是“更香”,也就是夜间计时用的一种香。此处的“更”,应当做“更替”讲。贾政之所以见了薛宝钗的谜语,悟到了元宵之谶,是因为这则谜语是对贾元春三则灯谜的完美解读,或者说是元春谶语的终局。
薛宝钗所言的“终局”,就是贾家的之香“已化灰”,早已被“更替”。所以,与贾元春有关的两个元宵节,实际上就是“元消”,是“已化灰”的寓意,更是这个家族彻底消亡之意。
天香两度皆化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红楼梦》中的“天香”暗喻的就是“月中桂子”,也就是明朝之“桂”。“桂”又与“圭”谐韵,“璋”是半圭。所以,贾元春省亲,加之薛宝钗灯谜,背景都在元宵节,那就是明月将残,“虎兔相逢”继而“虎兕相逢大梦归”。
金陵众钗,有几个人有“天香”的符码。比如薛宝钗、林黛玉,其判词中有“玉带林中挂”,香菱是“两地生枯木”,探春《鄯骨肉》中则是“自从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夏金桂、宝蟾等,其中都藏有“圭”、“桂”。而妙玉、李纨、袭人之“兰”,也是“天香”,是“香玉”。
如此多的“天香”,都指向明亡之后南明的桂林靖江王,以及桂王,也就是永历皇帝朱由榔。
我在别的文章中,以林黛玉在荣禧堂所见,破译了荣国府就是靖江王府的密码。而且,《红楼梦》故事中,就深藏了荣穆王之子朱亨嘉称帝,以洪武年号取代所有之后的年号,自称大明正统。朱亨嘉被唐王朱聿键(隆武帝)缢杀,对外宣称其得暴病身亡的。
朱亨嘉之后,其堂弟朱亨歅继续做靖江王。“三春”之后,末代靖江王又把明朝叛将孔有德缢杀。桂王,也就是永历皇帝朱由榔遣大将李定国征讨孔有德。孔有德被迫在靖江王城自刎,一把火将王城烧成灰烬。
这就是元春两次出现在元宵节的一层寓意,靖江王城“已化灰”。而桂王朱由榔,则于1662年被另一位明朝叛将吴三桂以弓弦勒死于云南……。
查阅历史,灭掉明朝的顺治属虎,灭掉靖江王的孔有德属虎。靖江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是1650年,农历庚寅,属虎。南明灭亡,“天香”彻底“化灰”是农历壬寅年(1662年),还是属虎。《说文解字》云:兕,如野牛而青。“青”,不就是“清”吗?
这就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贾元春把这样的结局寄托于“芳魂”,游荡回贾府,“向爹娘梦里相寻告”。但是,更漏不待人,时光难倒流,即便是作者回首历史,也难以追忆当年,只剩下“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而“宁不痛杀”焉。
请问《红楼梦》中,元春省亲暗示着什么?
暗示三点:
1、曹家确有个女儿嫁给了皇室,但曹家认为这不是个好事情。所以元妃非常难过的说:那是个不得见人的地方。
2、暗写康熙六次南巡,四次驻跸曹家,反映康熙与曹家的深厚关系;
3、最重要的是反映江宁织造的钱都花到康熙南巡这件事上了,因接送皇帝不得不大肆铺张,流水般花钱,造成巨大亏空,成为被雍正惩办的理由之一。元妃省亲时说“太奢靡过费了”,正是曹家心声。曹家认为钱都花在康熙身上,自己却被康熙儿子雍正革职抄家,真是冤屈大如天,这成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及详写元妃省亲的情绪缘由,因为曹家只能通过小说申冤了。
请问《红楼梦》中,元春省亲暗示着什么?
元春省亲,是贾府的高光时刻,但在这场绚丽多彩的省亲背后,却正如元春所做的灯谜炮仗一般:是一哄而散。也正如秦可卿临终托梦王熙凤时所说的: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
有人曾形象地描述元春省亲,凄凉中透着诡异,犹如鬼妇省亲,虽然这种说法有着夸张的成分,但细想,却又不无道理。
1、元春省亲,古往今生,从未有过。
元春晋封凤藻宫,加封贤德妃,让日渐衰败的贾府,看到了新的希望。所以,得到这个消息后,贾府上下无不欢喜。也是因此,贾府才会花费巨资,修建省亲别院。
只是,贵妃省亲,其本身就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正如凤姐对赵嬷嬷所说的:古往今来,从未有之。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而元春省亲的诡异之处,远不止这一点。
我们来回顾一下元春省亲这个消息传来贾府众人的反应。
从原文来看,当六宫太监夏守忠前来贾府传达口谕的时候,贾府众人正聚在一起给贾政庆生。而得知这个消息后,众人直接吓蒙逼了,赶忙撤了宴席,出来迎接圣上的口谕。
贾政前入宫中,贾母等人更是忧心忡忡,在门外盼着等着,直到得知元春晋封的消息的消息,众人在忧极而喜。
试想,元春晋封这么大的事,为何贾府众人一丝消息都不知道,而是如此震惊呢?
2、元春省亲的时间,太过诡异。
贾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花费了巨资历时近一年的时间,在竣工后,贾政参本,终于得到了归省的时间:正月十五上元节这一天。
元宵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贾府众人得知元春这一天归省,为了准备诸多事宜,连年都没好生过。好不容易盼到这一天,贾母、王夫人等人五鼓便起来收拾按品打扮了。
只是没想到的是,贾母等人等到腿酸不耐烦,才来了一个太监告知元春省亲的确切时间。
正等的不耐烦,忽一太监坐大马而来,贾母忙接入,问其消息。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初才起身呢。”
贾府精心准备的省亲场面,却在这一天来临之时,闹出了这样的笑话。尤其是戌初这个时辰,放在今天,差不多是晚上七点一刻,这本身就带有不详的意味!
元春省亲,相当了女儿回门。而在古代,女儿回门是有讲究的,必须在日落之前,因为封建社会信迷信,他们认为,日落之后,常常有不干净的东西出没,而女儿在这个时候回门,会给娘家带来不幸。
在元宵节这一天,贾元春作为宫中的的一位贵妃,自然需要随同圣上一同,出席各种场合。
只是,对于这一天的忙碌,圣上难道不清楚吗?若他真看重元春,完全可以错开让她省亲的时间。
或许,从元春省亲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出,她并非真得受宠。
3、元春省亲,毫无喜悦之情,处处透露着伤感之情。
元春进宫多年,好不容易得以回家一次,原本应该高兴才对,但在多个细节中,其显示的,却是伤心难过。
比如,面对贾母、王夫人,她留着泪说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到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面对多年未见的弟弟宝玉,她更是泪如雨下。若是寻常女子多年未归回门,悲伤难过自然可以理解。
但元春贵为贵妃娘娘,一言一行代表着皇家做派,因此。如果她这样的伤感情绪,就是不合时宜的了。
将皇宫说成不得见人的去处,满满地都是厌恶之情啊,但从她的立场上而言,却是她真正的家呀。
或许,从她省亲所流露出来的情绪来看,也体现了她不受宠的现状。
小结:
元春省亲,点了四出戏,均是最终结局的伏笔。
★她点的第一出戏《豪宴》:脂砚斋留下批语:【伏贾府之败】
★她点的第二出戏《乞巧》:脂砚斋留下批语:【伏元春之死】。《乞巧》出自《长生殿》,讲述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她点的第三出戏《仙缘》:脂砚斋留下批语:【伏甄宝玉送玉】。
★她所点的第四处戏《离魂》:脂砚斋留下批语:【伏黛玉之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元春省亲,看似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然其背后,暗示的却是贾府的败落。
为迎接元春省亲,贾府花费巨资,最终,加速了经济的衰败;从元春晋封,到元春省亲,贾府众人对此一无所知,元春晋封的突兀;而在省亲的过程中,她泪流满面,毫无喜悦之情,则预示了她在宫中不得宠。
因此,元春省亲,看似绚丽夺目,但本质上,它不过是一时的耀眼夺目。正如她所做的灯谜炮仗一样,也如凤姐所说的笑话一样:是聋子放鞭炮,一响而散。日落之后回门的她,也预示了贾府的日落西山,无力回天。正如在清虚观打醮,贾母听见《南柯梦》时,她的沉默忧伤一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