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甄宝玉谁才是真的宝玉?

《红楼梦》是否真的写完,都是一个疑问。批书人中,恐怕就有作者本人都没有给故事安排明确的结局。故而,贾宝玉背后还有一个“甄宝玉”,也是书中诸多未解之谜之一。或者,这个“甄宝玉”只是作者虚幻的一个形象,也有可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镜中人”。

无论是虚幻的形象,还是“镜中人”,这个甄宝玉的身上却隐藏着比贾宝玉还有“诡异”的故事。那么,这个甄宝玉和贾宝玉相比,谁才是真正的“宝玉”呢?

《石头记》未完,《红楼梦》完未?

甲戌本第一回眉批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因泪尽而逝”。这则批语足可证明,《石头记》只有八十回。这一点,庚辰本可以作证。从庚辰年到甲戌年,总共是十五个年头,壬午除夕,应当是庚辰年的第三年(庚辰、辛巳、壬午)。所以,我一直认为,庚辰本在甲戌本之前。

正是因为没有写完,作者,以及后来的批阅者不断以批注的方式为故事和人物结局。当然,也有可能如脂砚斋所说的那样,后几十回书被借阅者“迷失”。

《红楼梦》各类版本中的批语,我唯独对“脂砚斋”的话不太相信,其人似乎有故弄玄虚,搞乱原著之嫌疑。比如,脂砚斋在甲戌本中说,曹雪芹有旧作《风月宝鉴》,还是他的弟弟棠村作序的。这一点,恐怕就是一条假批注,或者根本就不是“脂砚斋”所为。庚辰本乃及此前的己卯本均无提及,而“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正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正文。“天祥”就是“天香”的谐音,贾天祥就是“淫丧”。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我觉得《石头记》恐怕只有八十回,后来的《红楼梦》,包括“癸酉本”,以及鲜为人知的“三六桥多”《红楼梦》却是写完了的。但这些版本与原著相比,除了文字上的巨大差距之外,原文的隐喻伏线全都找不到踪影了。即便是“甄宝玉送玉”在癸酉本中有呈现,但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说了这么些题外的话,其实也是在为本题张目,甄宝玉恐怕只是作者心目中的一个影子,后文书或者根本就没有后文书,那么,甄宝玉就不会登场亮相了。

但是,庚辰本中,却又在元妃省亲点戏时有这样一条夹批:第三出《仙缘》“伏甄宝玉送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后文故事中真有一个甄宝玉,这个甄宝玉和贾宝玉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宝玉?甄宝玉送玉又是怎么回事呢?

贾宝玉正照风月鉴

甄宝玉在《石头记》中,总共有两次暗出场,第一次是在第二回书中,由贾雨村口述出场。第二次,则是在第五十六回,由江南甄家的四个女人口中说出。贾雨村说的甄宝玉,与贾宝玉几乎就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简直就是一个人。

江南甄家四个女人来贾家送礼请安,与贾母之间的对话在贾雨村说甄宝玉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贾宝玉、甄宝玉同框对比,这两个宝玉除了姓氏不同而外,千真万确就是一个人。这段书写得十分怪异,以“细思极恐”四个字来描述,完全不过分。怎么个“细思极恐”呢?咱们暂且搁下,下文再讲。

贾宝玉听说江南有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宝玉,十分差异,但却不信。虽然不信,却又十分疑惑,“心中闷了,回至房中榻上默默盘算,不觉就忽忽的睡去”。贾宝玉进入了梦境,梦见了甄府的大观园,见到了除了袭人、鸳鸯、平儿之外的一干人(这一处也是“细思极恐”)。这一干人说,这个宝玉不是咱家的宝玉,虽然生得干净,却是“远方来的臭小厮”。

贾宝玉的梦靥中,到底谁是甄宝玉,谁是贾宝玉呢?贾宝玉来到了甄宝玉家的大观园,一定是这个大观园中有一摸一样的景观,一摸一样的人物,这些人其实就是“风月宝鉴”的另一面。故而,宝玉梦醒之后,袭人便叫他照镜子。宝玉照见了镜子的自己,忍不住笑了。

麝月这时过来说:“小人魂不全,有镜子照多了,睡觉惊恐作胡梦。……一时合上眼,自然是胡梦颠倒”。

第五十六回中交代,贾宝玉、甄宝玉已经会面,《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的伏笔,在此也得到了照应。现实中的贾宝玉走入梦境,梦到了自己成为了甄宝玉,梦中的甄宝玉则把贾宝玉送回了现实。而这一切,都与“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一样,都是虚幻的景象。

风月宝鉴,其实是“明”的寓意,贾宝玉所虚幻的就是风月之景。这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且咱们下文再来简要地解读其中的玄机吧。

仙缘:甄宝玉送玉

两个宝玉都是作者眼中的“假宝玉”

以谐音解读,贾宝玉是假,甄宝玉是真。但是,在《石头记》中,两个宝玉都是“假宝玉”。这层寓意,得先从贾天祥说起。

贾天祥,名瑞,这个名字出自《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朱元璋出世时的一段文字,为节省篇幅,我略摘片段以证之:

……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母太后陈氏,生四子,上其季也,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臵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

《红楼梦》与《水浒传》一脉相承,很多暗喻其实出自施耐庵的著作。《水浒传》也借用了这段《明实录》的记载,在“引首”中伏藏了朱洪武,又几次以“打麦场”、钟离、东溪村等暗写了明朝的事。而《石头记》中,“天香楼”、冷香丸等,都出自这段记载。贾瑞,字天祥,同样是在说明朝的事。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明写,秦可卿之死,意味着崇祯上吊,明朝灭亡,天香消散。故而,后文有林黛玉、史湘云联诗名句“冷月葬花魂”。

江南甄家进朝,却派四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到贾府送礼请安,为何偏是四个女人,不是两个三个或者更多呢?原来,这其中有两个隐喻。第一,就是《明实录》中的“上其季”也,朱洪武是家中老四。

第二,这四个女人都是四十岁往上年纪,则又说的是燕王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以靖难之役夺位时,恰好是“四十往上”的年纪,当年,朱棣四十二岁。朱棣虽然是篡位,但还是做了大明王朝的皇帝,故而,书中说这四个女人“穿戴之物,皆比主子不甚差别”。

贾母在与四个女人聊家常时,特别提到了二姑娘,说:“你们二姑娘更好,更不自尊自大,所以我们才走的亲密”。二姑娘,恐怕说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了,这可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帝。

朱元璋字国瑞,“国瑞”二字是解读“璋”字的,璋是半圭,玉质祭祀瑞器。宝玉,当然就是这个寓意。贾府是假的宝玉,也就是朱家的旁支了,江南甄家则说的是四王爷朱棣之后,虽然是大明正统,但祖上却是篡位得的“宝玉”,虽“真”而假。

作者认为,两个“宝玉”都不是真宝玉,而是“假宝玉”。作者这样写,是不是与“甄宝玉”家有仇呢?这其中,到底还有什么样的隐秘吗?

宁荣二公

荣国府其实是桂林靖江王府

书接上文,还得从贾母的口中“探虚实”。说到江南甄家,贾母的话一大箩,下面,我摘要讲几点。

原文:“你们大姑娘和二姑娘这两家,都和我们家甚好。……什么照看,原是世交,又是老亲,原应当的。……这里贾母喜的逢人便告诉,也有一个宝玉,也却一般行景

甄家的大姑娘、二姑娘是有人家的,也就是说,这两个姑娘分别隐喻了朱洪武、建文帝。贾母所说的“世交”、“老亲”,其实隐写的是贾家与甄家原本就是一家,都是“仁宗”朱世珍之后。贾母身边有个丫鬟,名叫珍珠,这个名字就是“朱世珍”取代“世”字的颠倒。《红楼梦》中藏有很多灯谜谜格,这一则“谜”用的是遗珠格加秋千格。

贾宝玉把珍珠改为袭人,那就说“仁宗”是授予龙衣之人,朱元璋继承的是父亲“仁宗”的龙衣。所以,桂林靖江王朱亨嘉在“画梁春尽落香尘”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桂林自称监国(代理皇帝)。朱亨嘉称帝,就是继承的“仁宗”龙衣,以洪武278年为纪年,没有四爷朱棣什么事。

那么,其中为何没有“二姑娘”呢?因为,朱棣做了皇帝便废除了建文年号,他继位时是洪武三十五年。洪武只有三十一年,掐掉的建文年号恰是四年,这又是另外一个“四”的隐喻。

《石头记》中的“桂林”二字比比皆是,此处不多讲。朱亨嘉是桂林靖江王朱履祜的儿子,朱履祜的谥号是荣穆王,这才是真正的“荣国府”。林黛玉在“荣禧堂”所见,其中就隐藏着“荣穆王”三个字。这一点,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经讲过,读者朋友若有兴趣,不妨在第三回书中找找。

朱亨嘉监国,就是书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宁国府应当是宁王朱权这一脉,而明朝灭亡之后,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在福建建宁称帝。以《石头记》的背景而言,朱聿键的“宁国府”正是“荣国府”的对头。

朱亨嘉要以桂林靖江王取代大明正脉,朱聿键派兵攻陷了桂林石头城,活捉了这个代理皇帝。不久,朱亨嘉就被朱聿键秘密吊死,对外却宣称其得暴病而亡。书中的秦可卿、林黛玉、贾元春、香菱、王熙凤等人都是这样的死法。

朱亨嘉虽然被吊死,但他的部下却追谥他为“平帝”,王熙凤身边的平儿便是这个“贾宝玉”。故而,贾宝玉幻化成甄宝玉,袭人、平儿都没有出现在他的梦境之中。当然,鸳鸯也不在甄宝玉的大观园里,鸳鸯若在,真假宝玉岂不是“衣裁合欢襵,文作鸳鸯连”而都是“龙衣人”了?

荣国府做“红楼梦”,原本就是“假宝玉”,自称“珍珠”正脉。此时,大明已亡,朱家谁都可以做监国,要么大家都是真的,要么大家都是假的。贾宝玉是假宝玉,江南甄家的宝玉自然也是个“假宝玉”了。

甄宝玉送玉浅解

回头再说说“仙缘:伏甄宝玉送玉”。《仙缘》又名《仙圆》,是元代汤显祖的一处杂剧。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后一梦《邯郸梦》中第三十出,折子戏上称作《合仙》。大概情节说的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雇人打扫天庭,吕洞宾乘此机会点化凡人成仙。

吕洞宾找到一个叫卢生的人,送给他仙枕,卢生于是做了一场仙梦。卢生梦见自己“进封赵国公,食邑五千户,官加上封国太师”,做了二十年权倾朝野的黄粱美梦。皇帝十分荣宠卢生,赏赐仙音院女乐二十四名,按二十四节气,吹弹歌舞,卢生由此多情纵淫,最后乐极生悲。梦醒之时,卢生见黄粱米饭尚未煮熟,于是醒悟,追随吕洞宾而去。

却说江南甄家打发四个妇女到贾府送礼请安,所送礼物中有这么些东西:“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官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

甄家所送的礼物又与金陵十二钗、十二宫花等相照应,贾宝玉在警幻仙境的情节又与《仙缘》中卢生之梦极为相似。而且,《石头记》第一回书中写女娲炼石补天时,有这样的描述:“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这其中又是什么寓意呢?

其实,这就是“甄宝玉送玉”。青埂峰其实就是桂林石头城中的独秀峰。桂林靖江王世受大明隆恩,享受亲王待遇,已经位极人臣,荣宠无比了。但是,他们却非得做“红楼梦”,其结果就是“梦醒黄粱”,结局悲惨。

黄粱梦

朱亨嘉做监国,试图取代大明正统,朱聿键多次下书劝诫,但靖江王却一意孤行,落得个被吊死的下场,这一家就此家亡人散各奔腾。桂林石头城被攻陷时,一个太监将朱亨嘉三岁的儿子朱若极抱走,逃到了全州湘山寺出家,这个人就是后来清代四僧之一的大画家石涛。

而“宁国府”中,也有一个朱家后人出家为僧,他就是与石涛同为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朱统托。八大山人先信佛后信道,书中的一僧一道,恐怕说的就是“荣国府”、“宁国府”这二位皇室“宝玉”。

掩卷一叹,皇家《仙缘》也不过如此。《石头记》以预示贾宝玉、甄宝玉结局,还需要继续往下写吗?

请问,《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甄宝玉谁才是真的宝玉?

如果用清史,或者明史去证明红楼梦中谁是真的宝玉,我还说不上来,虽然读红楼梦,我从来不研究这些,因为没有那个能力,太深奥了,搞不懂,以为自己的理解,甄宝玉贾宝玉应该正相反,甄宝玉应该不是真的宝玉,贾宝玉反而是真的宝玉。太虚幻境有副对联,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认为意思是说,假的也可以是真的,真的也可能是假的,贾宝玉虽然姓贾,但是小说故事他是主人公,小说又是以贾家大家族为主,所以假的有可能是真的,反过来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我们看红楼梦两拨人同时存在,江南甄家,京城贾家,但贾宝玉和珍甄宝玉第一次见面是梦境,贾雨村也说过他见过甄宝玉,又真让人觉得同时存在,曹雪芹把我搞糊涂了,但我认为甄家是贾家的影子,是幻化出来的,贾家有宝玉,有金陵十二钗,贾宝玉来过太虚幻境,甄家也有金陵十二钗,甄宝玉也来过太虚幻境,完全是贾宝玉的复制,极有可能就是贾宝玉的影子,所以贾宝玉才是真的宝玉,甄宝玉就是一个幻像。江南甄家和京城贾家平行存在,就象影子一样。

请问,《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甄宝玉谁才是真的宝玉?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的是真的,真的是假的,这就是《红楼梦》!

贾宝玉是真宝玉,甄宝玉是假宝玉,希望你明白!

请问,《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甄宝玉谁才是真的宝玉?

你好,我是国风!

这个问题要这么回答:肉体上甄宝玉是假宝玉,贾宝玉是真宝玉。灵魂上贾宝玉是真宝玉,甄宝玉是假宝玉。作者是把现世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做了一个巧妙的分化。通俗一点讲:原本想活成人,却混成了狗。即使混成了狗,还是维系着人的本性,向往的活成人!

而且在红楼梦中,甄宝玉与贾宝玉的置换有一个非常巧妙的分界点!在56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识宝钗小惠全大体末节有一段说的是宝玉听说了甄宝玉的事,回到大观园里居然做了一个梦,神魂飘荡来到了金陵,也进了一个园子,见到了甄宝玉。梦中的甄宝玉也和他一样做梦来到都中大观园中见了他,遭遇和自己一模一样。适才醒来。然后贾宝玉跳出来兴奋的与之相见,说:“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榻上的忙下来拉住:“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这里了了几句。倒是特意强调了“真而又真!”契合了红楼梦的总纲: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然后后面有了一段:一语未了,只见人来说:“老爷叫宝玉。”唬得二人皆慌了。一个宝玉就走,一个宝玉便忙叫:“宝玉快回来,快回来!”

袭人在旁,听他梦中自唤,忙推醒他,笑问道:“宝玉在哪里?”此时宝玉虽醒,神意尚恍惚,因向门外指说:“才出去了。”袭人笑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宝玉向前瞧了一瞧,原是那嵌的大镜对面相照,自己也笑了。

这一段看似游戏笔墨,其实饱含了深意。真正离开了梦幻红楼的到底是甄宝玉还是真宝玉呢?貌似无从说起。但这也正是作者的巨笔!

在此之前,甄宝玉就是贾宝玉。真宝玉也是假宝玉。可谓神形合一。从此后,抱有赤子情怀〈真宝玉〉的贾宝玉留在了梦幻红楼中〈也就是这部小说之内〉而臣服于世俗的甄宝玉终于活成肉体上的假宝玉苟营于世。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在最后贾宝玉见了甄宝玉,想到梦中之景,并且素知甄宝玉为人,必是和他同心,视以为得了知己,必得一番高论。然而说来说去尽是些迂腐之道。未免有些失望!便说道:弟闻得世兄也诋尽流俗,性情中另有一番见解。今日弟幸会芝范,想欲领教一番超凡入圣的道理,从此可以净洗俗肠,重开眼界。不意视弟为蠢物,所以将世路的话来酬应。”可此时甄宝玉的反应是:“他知我少年的性情,所以疑我为假。我索性把话说明,或者与我作个知心朋友,也是好的。”然后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世兄高论,固是真切。但弟少时也曾深恶那些旧套陈言,只是一年长似一年,家君致仕在家,懒于酬应,委弟接待。后来见过那些大人先生,尽都是显亲扬名的人;便是著书立说,无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业,方不枉生在圣明之时,也不致负了父亲师长养育教诲之恩,所以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的淘汰了些。如今尚欲访师觅友,教导愚蒙,幸会世兄,定当有以教我。适才所言,并非虚意。”,由此可知,存于现世的宝玉已经被世俗侵染,堕落成自己最瞧不起的那种所谓的禄蠧了!所以后面的宝玉愈听愈不耐烦,又不好冷淡,只得将言语支吾。是以真性情下的宝玉对流于世俗的一种蔑视!

但又如何呢?所谓的宝玉,肉身依然存在于现实之中,背叛了自己的真爱,娶了一个并不喜欢的人〈其实钗黛可能也是合一,只不过曾经纯真无比仙女一般的那个女人,婚后也变成了一个忙碌于俗世的庸妇,变成了当初自己不喜欢的那种女人。就像宝玉自己解的(但凡一个女人,只要嫁了汉子惹了男人的气味,竟变得比男人更可恶可杀,非但不是珍珠竟是鱼眼睛了)其实自己又何尝没有变呢?毕竟理想中的那个自己只可能存在于理想世界,完全没有可能归于现世,否则真的一天也活不下去!〉

如此是:贾宝玉也是甄宝玉,真宝玉也是假宝玉。毕竟这世上的真真假假有几个人能看得清楚,活的明白呢?(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真诚的活着,而是这个世上容不得过度的真诚。就如某人那就名言“过分的真诚和傻没什么两样!”)

请问,《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甄宝玉谁才是真的宝玉?

贾宝玉是未被世俗沾染蜕变的青春样子,和黛玉一样,都是我们青春时代纯净的影子, 注定会被世俗毁灭,所以两个一个出家一个早逝。甄宝玉和薛宝钗是被世事改造后两人的模样,他们是人生的两个阶段,本就是一人。

请问,《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甄宝玉谁才是真的宝玉?

假宝玉是真的宝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书中的金句。第一章交代的全是题纲。

甄宝玉便是贾宝玉,贾宝玉才是真的宝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