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浒传》里写林冲时一直都在下雪?
雪,对应的是龙虎山上洪太尉遇见的那条雪花大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雪夜上梁山”中,才写到林冲故事中一直都在下雪。“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是七月天气,施耐庵没有学关汉卿写“七月飞雪”。再往前推,林冲出场与鲁智深拜把子,“正是三月尽,天气正热”,同样没有“写林冲时一直都在下雪”。
因而,题主应当问的是冬天里的林冲,也就是从山神庙杀人到上梁山这段故事。确实,在这两回书中,“一直都在下雪”。施耐庵为什么会以雪为背景,写林冲上梁山的故事呢?
林冲在龙虎山遇到了雪花大蛇洪太尉上龙虎山诏请张天师虚靖先生,途中,先遇到了一只白额锦毛虎,再遇到一条雪花大蛇。蛇有龙象,与虎相逢,正合“龙虎山”这个地名。龙虎山上龙虎斗,这是洪太尉遇到这两条怪兽的寓意所在。
锦毛虎是清风山大头领燕顺的绰号,燕顺、王英、郑天寿就是“燕王英武真天授”。也就是说,锦毛虎燕顺,隐喻的是燕王朱棣。但是,燕顺头上裹着的是绛红头巾,不是“白额”。所以,燕顺隐喻的是早期的燕王。
林冲出场时,施耐庵以“燕人张翼德”、“燕颌虎须”,隐去“岳王庙”中的“王”,以及一把川纸扇子,把林教头贴上了燕王的符码。这个燕王就有可能是“白额”了。
林冲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当时的寨主是白衣秀士王伦。在“白衣秀士王伦”这五个字中,施耐庵藏着一个“皇”字。梁山这任寨主所隐伏的,就是道衍和尚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时,给燕王献投名状,以一顶白帽怂恿燕王争夺皇位。
因此,林冲隐喻的,恐怕就是洪武十五年之后的燕王。林冲献投名状不成,后来又杀了“白衣秀士王伦”,都与道衍和尚这顶白帽有关。
施耐庵专门为林冲家配备了一个使女叫做锦儿,每次都是这个锦儿报信,一步步将林冲导入梁山之路。这个锦儿,后来还独立门户,招婿上门,做了一家之主。所以,白额锦毛虎也是林冲。
那条雪花大蛇,就是生于蛇年大雪节的建文帝朱允炆。叔侄在“龙虎山”相逢,预言靖难之役“龙虎斗”。
解读出这样的隐喻,写林冲时一直都在下雪,那就好理解了。
风雪山神庙意味着燕王造反我曾经解读过高俅、高衙内,他们身上也有多重隐喻,都出自朱洪武的谥号“高皇帝”。所以,当林冲遭到陷害时,就不敢反抗而选择隐忍了。但是,当“李小二”出现时,林冲便在山神庙杀了人,不得不上了梁山。
施耐庵以及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就是一场类似于玄武门之变的谋反。这个隐喻,在《水浒传》中多次出现。玄武门之变的主角是李世民,李世民在家中排行第二,沧州李小二,以及郓城县的李小二,隐喻的都是大唐的李小二。
李小二的出现,就意味着大明王朝的“玄武门之变”即将来临。
靖难之役的另一方,就是雪花大蛇朱允炆。建文元年(1402年),朱允炆削藩,先削去五大藩王,轮到朱棣时,靖难之役爆发。因此,“风雪山神庙”的“雪”谐音“削”,是削藩的意思。陆虞侯等三人火烧草料场,其中就隐藏着朱允炆的“炆”,也是大明王朝的国运“火德王”运。
无疑,林冲在风雪中杀人,也就意味着龙虎山上预演的“龙虎斗”正式开锣。
林冲雪夜上梁山还是在下雪杀过山神庙,“那雪越下的猛”,林冲冒雪逃到了柴进的东庄。虽然林冲走了两个更次,离草料场远了,但却又进入一间与草料场一样,被大雪压着的草屋里。林冲用枪挑起炉子里的火,烧了老庄家的髭须,赶走了庄客。毕竟还是大明朱家的人,林冲也能以火打人,还在梁山搞了两次“火并”。
林冲赶走庄客,独自一人烤火喝酒,吃了一会,便又赶路。没想到,朔风一吹,便把林冲吹倒在雪地里。后来,柴进来到了东庄,解救了林冲,推荐他上梁山。林冲怀揣柴进的书信,混在打猎队伍中出来沧州道口,直奔梁山。
林教头独自一人在路上行了十数日,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见纷纷扬扬,下着满天大雪。行不到二十余里,只见满地如银”,这就是“林冲雪夜上梁山”。
到了梁山对岸,林冲冒着风雪来到了朱贵酒店。这家酒店与草料场、柴进东庄的草房子一样,“被雪漫漫地压着”。不一会,朱贵进来了,书中描写道:“(朱贵)头戴深檐暖帽,身穿貂鼠皮袄,脚着一双獐皮窄靿靴,身材长大,貌相魁宏,双拳骨脸,三叉黄须,只把头来摸着看雪”。
这段写朱贵的文章中,隐含着朱元璋、朱棣、朱允炆。后面,又以朱贵的话,暗藏了朱标。朱贵向林冲介绍自己是梁山王伦手下的小头目,在这里开店打探消息迎接来客,又做黑道买卖,以蒙汗药麻翻过往客商,抢劫财富,然后杀死客人,“将精肉片为羓子”。
李立、孙二娘把人肉当做牛肉卖,朱贵则把人肉制成“羓子”。羓,是一种名贵的羊,羓子,就是羊肉干。朱标是属羊的,描写朱贵的文字中说到的“貂鼠皮”的“鼠”,则是朱棣的属相生肖。“雪”,就是雪花大蛇。羊被做成了羓子,也就暗示朱标早就不在了。
所以,林冲雪夜上梁山中的“雪”,同样是龙虎山上的雪花大蛇。从沧州大军草料场到梁山的黑店,雪一直都在下,暗藏的是一段靖难之役。
为什么《水浒传》里写林冲时一直都在下雪?
《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这两段故事其实是连在一起的。是指林冲在山神庙里避雪,遇到了陆虞候带人火烧了他负责看守的草料场,想把他烧死在里面。林冲终于忍无可忍,这才推开山门,杀掉了这几个坏蛋。然而顶着漫天大雪,投奔了梁山。
此时的大雪,是与故事的逻辑性密分不开的。
林冲之所以在山神庙里避雪,是因为他先前挑着老军留给他的酒葫芦,顶风冒雪出外打酒回来,发现大雪已把他住的草棚子压垮。当时天色已晚,想维修房屋已不可能,可他又没有住处,只好从倒塌的草棚里拽出一床棉被。想到去酒店回来的路上曾路过一个破落的山神庙,所以他才来到了那座庙里避雪,打算暂住一晚。
到了庙里,林冲搬块大石头掩住了破败的山门,把棉被裹在身上,坐在供桌前,就着买来的牛肉喝酒御寒。
就在这时,他仿佛听到到着火的声音,起身扒着门缝看去,发现不远处他看守的草料场起火了。火光冲天照亮了雪夜的天空。他正要搬开掩门的石头出去救火,却发现外面急匆匆跑来三个人,跑到门前推门,看样子也是要避雪。但由于石头掩着,门没推开。于是便站在门外,一边看着火势,一边说起话来。
一个人说:高太尉这个计谋确实高,这回林冲既使不被烧死,烧了大军草料场,回去也是个死罪。
另一人说:林冲一死,高衙内的病也就好了。
又一人说:等一会捡林冲的两块骨头回去,也好向太尉交差。
原来这三人,是京城来的陆虞候和富安,另一个是管营里的差拨。前两人原来都是林冲的朋友,为了升官发财,卖身投靠了高俅,竟然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
听了他们的对话,林冲什么都明白了,这是高俅派来追杀他的三人。他终于爆发,推开山门,举起长枪,三下五除二就结果了三人的性命。
总结:综上可见,此时的下雪,是与故事情节密切相联的。
不下雪,草棚就不会压垮,林冲也就不会去山神庙避雪。也就没有了后来之事。
此时,雪的作用,非同小可。
为什么《水浒传》里写林冲时一直都在下雪?
林冲被冤判刺配到了沧州,被安置在了牢城营的草料场。当时沧州地处大宋北方临近大辽国界,荒无人烟。因大雪压塌了草料场住所(值班室),无奈躲进山神庙避雪取暖过夜。恰逢陆谦陆虞侯和富安二人放火归来(打算把林冲烧死在草料场)路过山神庙。林冲在庙门里看到草料场起了大火,并且听到了二人的对话知道了一切。林冲怒杀了忘恩负义的陆谦和富安,逼迫无奈连夜上梁山躲避。
作者从天地人三方面来反应林冲的悲惨,当时取暖条件落后,北方冬天下大雪就是雪灾。地处荒凉的边境,又被受恩之人陷害。林冲实属命苦之人,真所谓的是逼上梁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