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辞别五台山,智真长老赠送的四句偈言为何解?
智真长老这个人物,出自《宋史·太祖本纪》、《明实录·太祖实录》,他给鲁智深的四句偈语,其实就是“水浒”的真正寓意,也就是“天道循环”所蕴含的五德终始说水德克火德,同是火德运的大宋大明王朝都将“遇江而止”。
“遇江而止”是这样的隐喻,那么,四句偈子中的前三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遇林而起,揭示明朝国运本回答导语中,提到了《水浒传》开篇故事中的“天道循环”,书中诸多“火烧”的故事,都是这四个字所蕴含的“火德”。大明虽然没有再如赵匡胤那样,明确为火德王运。但从朱元璋给后辈确定的字辈来看,“朱洪武”的大明王朝也是火德运。赵匡胤出世描述中的“红光满室”,其实出自《明实录》,说的是朱元璋。
《水浒传》中有很多《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人物和情节,原来,汉朝号称“炎刘”,也是火德运。
既然国运是火德,那就得以“火字辈”的人来做皇帝。这大概是朱元璋立朱允炆做皇帝,废掉朱棣这代人的缘故。
木需要火来生,遇木而旺,这应当是《水浒传》“遇林而起”的最深刻的寓意。朱元璋的做法是,以朱橚、朱棡、朱棣等九大塞王拱卫火字辈的侄子,延续甚至循环大明王朝的国运。
但是,《水浒传》中暗藏的朱元璋是“金”,朱棣这一辈却是“木字辈”,之于大明王朝而言,施耐庵的“天道循环”中缺水。“遇江而止”,大水出现,朱元璋又人为地让“木字辈”空缺,那么,水就要越过木,直接去克火了。
那么,这些历史隐喻与鲁智深有何关系呢?
《水浒传》中所有的“林”都是鲁智深所要遇到的,比如林冲、赤松林、野猪林、枪棒、棍棒、杨柳、松树、大树十字坡,等等,都是“遇林而起”。尤其是鲁智深遇到林冲,然后在野猪林救了林教头、斩断松树吓唬董超薛霸,然后逃出大相国寺,途经大树十字坡,在二龙山下遇曹正、杨志,他便要“遇林而起”了。
“遇林而起”之后,是“遇山而富”,鲁智深夺了二龙山,占据宝珠寺,做了住持方丈,掌控佛门七宝,岂不是“遇山而富”吗?施耐庵写得很清楚,宝珠寺在“二龙”山上,其实就是一座皇家寺院,二龙指的是朱元璋、朱允炆爷孙。
话又说回头,鲁智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又与明朝的国运有什么关系呢?
明朝亡于木字辈《水浒传》中的“林”非常多,木旺火塞,加上“遇江而止”。而且,第一代“木字辈”前面缺水,朱元璋的“金”当头克木。所以,梁山大聚义时,西北乾方(金)就出现了一只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这是大明王朝灭亡的大预言。
林,就是朱元璋以“金木水火土”给朱家确定宗庙辈分中的“木”,也就是朱棣这一辈。施耐庵在书中隐藏的预言,是以帝王天命论来反唇相讥,意在揭露君权天授谎言。既然是“天道循环”,五行相生,那你朱洪武为何要越过“木”而直接以朱允炆为皇帝呢?五行缺失一环,火还能独旺吗?这个寓意,其实还在宋江的两个徒弟孔明、孔亮兄弟身上有更为明确的隐喻。
“遇江而止”,水来克火,木被金克而不能相救,大明王朝必然因为木的缺失而走向灭亡。实际上,明朝就是亡于朱由检之手。
施耐庵应当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他以朱元璋十分迷信的“五德终始说”,解析这个王朝的终极命运。而且,以五行反悔的哲学原理,透过朱棣赶走朱允炆,预示朱棣的“木”终究逃不过“大金盘”的克亡。
历史真实中,朱棣早就不满朱洪武“孙立”。恰好,有一个在朱洪武手上没有得到重用的独庵和尚,给燕王献了“投名状”,以一顶白帽怂恿朱棣待机而动,夺取皇位。
这个独庵和尚、独暗老人就是后来策划靖难之役,帮助朱棣夺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姚广孝遇到朱棣,才是真正的“遇林而起”。
鲁智深是天孤星,姚广孝是独庵和尚,再加上虎面行者武松,就是姚广孝的形象。而“林”的徒弟操刀鬼曹正,其实隐藏的是“曹操”,也就是炎刘的间接终结者曹丞相。这几个符码合起来,二龙山上就有遇朱棣而起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智真长老就是隐藏的朱元璋,他早就预料到大明王朝的灭亡。施耐庵戳穿伪天言,以这样的故事,讥讽皇帝自命不凡,假借天命,最终是自取灭亡。
续书无耻为皇帝翻案施耐庵是明朝人,写的就是明朝皇帝那些丑事。当时,肯定是有人能读懂的。至少,编纂《明实录》的人能一眼看穿。因此,《水浒传》恐怕在那个时候就被腰斩了。然后,以续书来涂抹反转原著,掩盖真相。
续书与原著最大的区别,就是宣扬招安,为皇帝涂脂抹粉,为君权天授翻案。这是明朝早中期思想界的一次博弈,知识界反皇帝制度的真实写照。但是,这场引发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界的突破并没有走多远,便被历史倒车所碾压。
施耐庵的原著被宣扬忠君主义的续书反转,五百年来确实就是以续书来解读《水浒传》的,包括制造一个假施耐庵,都是维护续书反动思想,颠覆《水浒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续书中还有续书,比如,破大辽就是续书中的续书。这段故事中,横生出第二个智真长老,以及第二个鲁智深和一则比江湖术士还要俗不可耐的四句偈子。然后,又插写鲁智深坐化的故事,以鲁智深无端死掉,掩盖明朝灭亡的惊天预言。
鲁智深辞别五台山,智真长老赠送的四句偈言为何解?
在水浒108好汉中,鲁智深是个个性突出的牛人。他天生神力,武功盖世,且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谱写了一典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鲁智深,原名鲁达,绰号花和尚。他原本是朝廷官员——提辖。结果因为为卖唱金老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了恶首镇关西。为逃避官府捉拿,他逃到了雁门县,在那里遇到了金老和金翠莲,此时金翠莲已经成为当地富户赵员外的外室,出于报恩,金翠莲让赵员外帮助鲁智深上了五台山出家作了和尚,以躲避官府捉拿。五台山的智真长老耐心点化和教育他,但鲁智深屡次喝酒在院中寻衅滋事,院中僧人纷纷要求智真长老将他赶出山门,虽然智真一直认为鲁智深:“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但鲁智深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喝酒闹事,并且还打坏了院中两座泥塑金刚,已弄得天怒人怨。智真长老无奈之下, 只好修书一封,让鲁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投奔自己的师弟智清长老。
临行前,智真长老赠送鲁智深四句偈言,16个字: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事实证明,智真长老这四句偈语竟然道破了鲁智深一生的起落沉浮,字字应验。
首先,来看“遇林而起”。
这里的“林”可以一分为二来理解,一是通“人”——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鲁智深带着智真长老的书信到了东京后,机缘巧合下在大相国寺的菜园遇到林冲,意气相投的两人结结为生死之交。自从遇到林冲起,鲁智深的人生迎来了翻来覆去地变化。
二是通“地”——野猪林。后来林冲因高衙内“夺妻事件”而得罪了朝中权贵高俅,被设计陷害而发配沧州,高俅为了斩草除根,指使解差董超、薛霸在半路上解决林冲。当他们在野猪林准备下黑手时,一路上暗中保护林冲的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下了林冲。后一路护送林冲到了沧州,使其安然度过了劫难。然而,鲁智深也因此得罪了高俅,无法再在相国寺待下去了,
从此出走佛门,踏上了一条没有回头的亡命江湖的之路,人生迎来了新的“起”点。
所以说鲁智深 “遇林而起”。
其次,来看“遇山而富”。
这里的“山”指的是“二龙山”。鲁智深流落江湖后,在孟州遇到两位志同道合的人——张青、孙二娘夫妇,张青给结拜兄弟指了一条光明之路——到青州的二龙山安身。随后鲁智深向青州二龙山进发,结果好不容易来到了二龙山,当时的二龙山寨主邓龙却拒绝让鲁智深入伙。
鲁智深只好在山下“徘徊”,结果结识了因丢失生辰纲而无路可走的杨志,两人不打不相识,后惺惺相惜,于是两人在曹正的帮忙下设计上山杀了邓龙,夺了山寨,占据二龙山。二人做了大当家,二龙山上的喽啰和财宝都归了二人。随后,武松、施恩、张青、孙二娘等好汉也相继上山,二龙山一时豪杰云集,名声大震。从此,众好汉过起了大秤分金大碗喝酒,劫富济贫的逍遥生活。
所以说鲁智深“遇山而富”。
再次,来看“遇水而兴”。
这里的“水”指的就是水泊梁山。鲁智深在二龙山会广聚人才,储备一份雄厚的力量,但二龙山毕竟还是一个小山头,只能是小打小闹,自给自足。因此,在“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人马一起加入梁山。
梁山有八百里水泊,是梁山的天然屏障,有山有水地灵人杰,山水相依更有生机。更令人振奋的是梁山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直指朝纲腐败,奸臣当道。
结果,加入梁山泊的鲁智深屡立战功,奋勇战斗,最终排梁山第十三把交椅,星号天孤星,是步军十头领之首,和自己的好兄弟武松把守关前南路第二关。鲁智深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走向了兴旺发达之路。
所以说鲁智深“遇水而兴”。
最后,来看“遇江而止”。
这里的“江”也须一分为二来理解。一是说人名——宋江,二是说地名——钱塘江。晁盖死后,宋江江成了梁山的新寨主,但他主张却截然不同,他主张招安,以图洗脱罪名,青史留名。鲁智深的好运也因此嘎然而止。当然,鲁智深虽然极力反对宋江招安,但当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后,鲁智深还是跟着宋江投靠了朝廷,并一起出征辽国。征辽回来后,途径五台山时,鲁智深再次上山拜见智真长老,智真长老再次送给鲁智深四句偈语,同样是16个字:“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结合智真长老第二次给鲁智深的偈语的话,这个“江”的第二层含义也出来了,他的生命将在“钱塘江”终止。果然,在征方腊时,梁山好汉伤亡过半,痛心疾首的鲁智深化悲痛为力量,总是一马当先,后来在乌龙岭追杀敌将夏侯成,并生擒方腊,并下奇功。这也应印了“逢夏而擒,遇腊而执”的偈语。但同时他也看破红尘,不愿再入朝为官,于是在回师途中,选择了在杭州六合寺出家了,后来在寺中听到钱塘江潮信响圆寂而去。这也正是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语。
所以说鲁智深“遇江而止”。
鲁智深辞别五台山,智真长老赠送的四句偈言为何解?
智真长老赠送鲁智深四句偈言,16个字: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事实证明,智真长老这四句偈语竟然道破了鲁智深一生的起落沉浮,字字应验。
首先,来看“遇林而起”。
这里的“林”可以一分为二来理解,一是通“人”——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鲁智深带着智真长老的书信到了东京后,机缘巧合下在大相国寺的菜园遇到林冲,意气相投的两人结结为生死之交。自从遇到林冲起,鲁智深的人生迎来了翻来覆去地变化。
二是通“地”——野猪林。后来林冲因高衙内“夺妻事件”而得罪了朝中权贵高俅,被设计陷害而发配沧州,高俅为了斩草除根,指使解差董超、薛霸在半路上解决林冲。当他们在野猪林准备下黑手时,一路上暗中保护林冲的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下了林冲。后一路护送林冲到了沧州,使其安然度过了劫难。然而,鲁智深也因此得罪了高俅,无法再在相国寺待下去了,
从此出走佛门,踏上了一条没有回头的亡命江湖的之路,人生迎来了新的“起”点。
所以说鲁智深 “遇林而起”。
其次,来看“遇山而富”。
这里的“山”指的是“二龙山”。鲁智深流落江湖后,在孟州遇到两位志同道合的人——张青、孙二娘夫妇,张青给结拜兄弟指了一条光明之路——到青州的二龙山安身。随后鲁智深向青州二龙山进发,结果好不容易来到了二龙山,当时的二龙山寨主邓龙却拒绝让鲁智深入伙。
鲁智深只好在山下“徘徊”,结果结识了因丢失生辰纲而无路可走的杨志,两人不打不相识,后惺惺相惜,于是两人在曹正的帮忙下设计上山杀了邓龙,夺了山寨,占据二龙山。二人做了大当家,二龙山上的喽啰和财宝都归了二人。随后,武松、施恩、张青、孙二娘等好汉也相继上山,二龙山一时豪杰云集,名声大震。从此,众好汉过起了大秤分金大碗喝酒,劫富济贫的逍遥生活。
所以说鲁智深“遇山而富”。
再次,来看“遇水而兴”。
这里的“水”指的就是水泊梁山。鲁智深在二龙山会广聚人才,储备一份雄厚的力量,但二龙山毕竟还是一个小山头,只能是小打小闹,自给自足。因此,在“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人马一起加入梁山。
梁山有八百里水泊,是梁山的天然屏障,有山有水地灵人杰,山水相依更有生机。更令人振奋的是梁山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直指朝纲腐败,奸臣当道。
结果,加入梁山泊的鲁智深屡立战功,奋勇战斗,最终排梁山第十三把交椅,星号天孤星,是步军十头领之首,和自己的好兄弟武松把守关前南路第二关。鲁智深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走向了兴旺发达之路。
所以说鲁智深“遇水而兴”。
最后,来看“遇江而止”。
这里的“江”也须一分为二来理解。一是说人名——宋江,二是说地名——钱塘江。晁盖死后,宋江江成了梁山的新寨主,但他主张却截然不同,他主张招安,以图洗脱罪名,青史留名。鲁智深的好运也因此嘎然而止。当然,鲁智深虽然极力反对宋江招安,但当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后,鲁智深还是跟着宋江投靠了朝廷,并一起出征辽国。征辽回来后,途径五台山时,鲁智深再次上山拜见智真长老,智真长老再次送给鲁智深四句偈语,同样是16个字:“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结合智真长老第二次给鲁智深的偈语的话,这个“江”的第二层含义也出来了,他的生命将在“钱塘江”终止。果然,在征方腊时,梁山好汉伤亡过半,痛心疾首的鲁智深化悲痛为力量,总是一马当先,后来在乌龙岭追杀敌将夏侯成,并生擒方腊,并下奇功。这也应印了“逢夏而擒,遇腊而执”的偈语。但同时他也看破红尘,不愿再入朝为官,于是在回师途中,选择了在杭州六合寺出家了,后来在寺中听到钱塘江潮信响圆寂而去。这也正是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