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老虎的武松,为何打不死一条狗?
武松被一只黄狗欺负,恐怕也是《水浒传》中一个不太好理解的情节。这个情节,被有的读者理解为“武松虎头狗尾”,做了行者的武松便不如江湖上那般英雄了,最终果然成了废人。
“武黑”认为,武松竟然连一只黄狗都打不过,还谈什么英雄好汉?武二郎的武功也不过打打那些江湖混混罢了。
这些文本上的解读都有些道理,但却未必是施耐庵的本意。其实,这个情节要与鲁智深吃狗肉、杨志卖刀对看,其中隐藏了历史大事。
《水浒传》中的“狗”是什么意思在武松被黄狗欺负之前,有一段鲁智深吃狗肉,怀揣狗腿大闹五台山的故事。在杨志卖刀时,要以一只狗来验证宝刀“杀人不见血”,牛二却坚决不答应。
这是发生在二龙山三大头领故事中,与狗有关的情节,为什么鲁智深、杨志、武松都与“狗”打过交道呢?
我先说说鲁智深吃狗肉,怀揣狗腿大闹五台山的故事,看看武松因何打不过一条黄狗。
花和尚这天游玩五台山,因山下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便来到了“父子客店”间壁的铁匠铺,定制了一把戒刀和一条六十二斤重的水磨禅杖。这条禅杖的重量,其实是一个时间标识,表示从嘉佑三年(1058年)误走妖魔,到鲁智深打造禅杖时,已经过去了六十二个年头,鲁智深打造禅杖,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二月的事。
这一年,北宋发生了两件大事:宋金海上之盟启动、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这两件事都写进了《水浒传》中,隐藏在故事深处。所以,铁匠铺的掌柜被写成“父子客店”隔壁的“待诏”。
民间叫剃头匠为“待招”,后来,引申为手艺人的称谓。施耐庵把“待招”写成“待诏”,说的是皇帝身边的传达诏书的人。所以,“待诏”在“父子客店”的隔壁,“父子客店”则影射的是宋徽宗、宋钦宗这对父子皇帝。
宣和元年时,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鲁智深接到了“待诏”的诏令,便去吃了一顿狗肉,然后怀揣狗腿大闹了五台山。
鲁智深为何一定要先吃狗肉、怀揣狗腿,然后大闹五台山呢?这是因为,宋徽宗是属狗的。
搞清楚鲁智深故事中的“狗”,那么,杨志要杀狗,武松被黄狗狂吠而毫无办法,这些故事中的“狗”也就不难理解了。
杨志杀狗的另一层隐喻青面兽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孙,累代将门之子。施耐庵的这一笔,非常有深意,写的就是杨家将与契丹之间的恩怨,隐藏着梁山好汉与辽国之战。假如施耐庵的《水浒传》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则必定有杨志斩杀辽国“番王”,替祖上报仇的故事。
历史真实中,杨志确实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做过“选锋首”,以先锋敢死队主将的身份,攻打过幽州。而《水浒传》中,杨志的经历却是鲁达故事来隐伏的。这也是鲁智深、杨志双夺宝珠寺,聚义二龙山的原因所在。
上文讲到,鲁智深吃狗肉,以狗腿大闹五台山,隐射的是宋徽宗革佛。那么,杨志卖刀,要以狗血验刀,是不是要杀宋徽宗呢?而牛二坚决反对杨志杀狗,是不是要保护这个皇帝呢?
牛二,说的其实是两个人,都是生于953年的后周恭帝柴宗训、辽国萧太后。953年,农历干支癸丑,这两人都是属牛的。所以,杨志卖刀杀牛二,隐藏的是赵匡胤夺位,杨志杀辽国的故事。
宋太宗雍熙三年,也就是公元986年,北宋发起“雍熙之战”,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萧太后率领辽国奋勇抵抗,俘获了西路主将杨继业。杨令公被俘之后,绝食而亡,萧太后下令斩其首级,传檄边关,鼓舞辽军斗志。辽国兵将因此士气大振,全面击溃北宋军队,宋太宗赵光义不得不坐着驴车逃命,仅以身免。
雍熙三年,干支丙戌,是狗年。杨志要杀狗,报国仇家恨,“牛二”当然不会答应了。
杨志故事中的“狗”,也有梁山好汉造宋徽宗的反这层寓意。但是,更是隐藏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真故事。
二龙山两大头领故事中,“狗”有着相同与不同的隐喻。那么,宝珠寺排名第三的头领武松,在上二龙山之前遇见黄狗,其中的寓意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武松遇黄狗隐喻了明朝的事孔家庄的孔明、孔亮兄弟,说白了就是诸葛亮,《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多智而近妖的诸葛孔明,在《水浒传》中竟然成了宋江的徒弟。这对兄弟不文不武,施耐庵认为诸葛亮“无用”,不能光复汉室,因而,《水浒传》中便隐藏了北宋被金国灭亡,南宋被元朝取代的历史,以及明朝被“金”所灭的超级大预言。
同时,孔明、孔亮的姓名、星号、绰号也与明朝有关。所以,武松是先在孔家店抢了一对大鸡吃,然后醉打孔亮。诸葛亮就是属鸡的,孔亮被打,那还“明亮”什么呢?
在祝家庄的故事中,时迁偷报晓公鸡,实则隐藏的鸡鸣寺,也就是南京城中景阳楼附近的寺院,是靖难之役的暗喻。
施耐庵认为,燕王朱棣早有异志,并非完全因为朱元璋立孙子做皇帝,被建文帝削藩逼反。因为武松遇黄狗,其中就隐藏着道衍和尚在洪武十五年时,借给孝慈高皇后办丧事之际,给燕王朱棣献白帽子的秘史。
这段在当时来说是鲜为人知秘史的故事,早就以白衣秀士王伦做了隐写。王伦的“王”字头上加个“白”字,就是“皇”字。也就是说,朱棣至少是从洪武十五年,也就是1382年的时候,就蓄谋夺取皇帝之位了。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时,燕王“清君侧”奉天靖难,不过是个借口而已。
这些历史,还隐藏在《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打虎、阳谷县杀嫂,以及十字坡、血溅都监府等等情节中都暗藏了靖难之役的秘史。
洪武十五年,农历干支壬戌,也是狗年。
因此,武松所遇见的黄狗,其实就是“皇狗”。施耐庵都把皇帝写成了“狗”,《水浒传》还能不反皇帝吗?
武松这个人物,有很多重隐喻,做了行者,上二龙山在宝珠寺与花和尚鲁智深聚义,便共同影射了给朱棣送白帽的道衍和尚。道衍和尚,就是后来大明王朝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至于武松、鲁智深是如何隐喻姚广孝的,我在其他文章中有非常详细的解读,此处不再重复。
怂恿皇子造反谋逆,“皇狗”还能不吠他吗?如此“黄狗”吠武松,武二敢杀他吗?杀得了他吗?
打死老虎的武松,为何打不死一条狗?
武松能赤手空拳打死吊睛斑斓猛虎,却打不死一条狗。表面看似乎难以理解,实质上是符合逻辑的——因为打虎和打狗的条件发生了改变。
一、武松打虎时的情景
武松在清河县老家与人打架,误以为把对方打死了,逃到柴进庄上避难一年。后来听说那个人没死,便决定返回清河老家。路上经过阳谷县的景阳岗,不料与老虎遭遇。
在柴进庄上时,武松曾与宋江相逢。宋江看武松年轻气盛,英武非凡,甚是喜爱,不仅与武松结拜为兄弟,还给他做了一身新衣服,又送给他十两银子。
十两银子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可见宋江确实不失及时雨的美名。武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踏上了回乡的路程。
由于逃过了官司,又结识宋江并得到了资助,武松的心情特好。来到景阳岗前的“三碗不过岗”酒店,他不听店家劝阻,一口气喝下了十五碗酒。又不顾店家岗上出现猛虎的劝告,执意要独闯景阳岗。
其实,待来到岗下,看到官府贴出的告示后,武松还是有点打怵的,他本想返回酒店,又怕被人家笑话,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景阳岗。
此时已是日落西山,晚风吹来,酒劲发作,武松已是步履蹒跚,来到一块大青石前,躺下便睡。这时一阵狂风吹来,草丛里跳出一只吊睛斑斓猛虎。武松从梦中醒来,见到老虎,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书中描写:把酒都做冷汗出了。
二、武松打狗时的情景
武松打虎为民除害,被阳谷县令留下作了都头。接下来,他兄长被害,便开始了他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过蜈蚣岭杀掉飞天蜈蚣王道人的坎坷之路。
在武松走头无路之际,是菜园子张青和孙二娘把他打扮成行者模样,引荐他到二龙山落草。就在去二龙山的路上,他路过孔家庄,喝酒时与孔亮发生口角。他酒后醉打孔亮,然后喝得烂醉如泥,出门后冷风一吹,酒劲发作,偏巧碰上了一条黄狗。黄狗看他是个外地的生人,又踉踉跄跄的样子,自然要上来咬他。武松挥刀砍去,由于脚跟不稳,砍刀落空,自己整个人也跌进了泥塘。
总结:由此可见,武松打虎,是武松一生当中最高光的时刻,也是他最得意,最潇洒畅快的时光。接下来,他连遭噩运,不得不上二龙山落草为寇。
这显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间段。
前者风气正盛,春光无限,又被猛虎惊得醒了酒。自然力大无穷,创造了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人间奇迹。
后者是武松走背字的时刻,醉酒后精神混沌,神情迷茫,脚步踉跄,走路不稳。这时来一条黄狗与他斗法,他自然也就甘拜下风了。
条件变了,结果也就跟着变了。这就是武松为何能打死老虎,却打不死一条狗的原因所在。
打死老虎的武松,为何打不死一条狗?
个人觉得主要是因为下列的原因:
1,武松脾气暴躁。武松之所以会从清河县逃到柴进的庄上去避难,就是因为武松在盛怒之下失手打死了人。之后,在柴进府上避难期间,武松也是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武松之所以会结识宋江,也是因此(宋江不小心踢中武松正在烤火中盆子,武松就暴怒起来要打宋江)而起的。
2,武松喜欢嗜酒成性,而且一旦喝醉酒就喜欢发酒疯。武松之所以能够实现景阳冈打虎一举成名,纯粹就是一个巧合----店小二看到武松一口气连喝了十八碗酒,武松还要夜过几景阳冈,店小二就好心好意提醒武松小心被老虎吃了。结果,武松就赌气上了景阳冈了……
3,有时候,武松太滥杀无辜了。譬如说“武松血溅鸳鸯楼”片段。遭受张督监、玉兰姑娘等人陷害的武松,(报仇雪恨的时候)武松把整个督监府的数十口人全部都杀了一个干净。正因为如此(武松太嗜杀了),在梁山大军征讨方腊的时候,作者才会安排武松被包道乙飞剑砍断了一只手的。
后来,武松在去投奔二龙山的路上又遇到宋江,宋江又再劝喻武松以后要少喝点酒了,武松才逐渐把酒给戒掉了。
打死老虎的武松,为何打不死一条狗?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武松这次喝醉了,真的醉了。
那么,为什么海量的他,打虎前在景阳冈下那个酒店里喝下十五碗号称“三碗不过冈”的烈酒后没有醉(醉酒程度顶多三星半),却在孔家庄喝一坛酒后就醉了呢(醉成一滩烂泥,程度五星)?
这一来是因为他打虎时是在十月份,中午时气候还很炎热,喝的酒通过出汗可以排出去一部分。而打狗时是在寒冬,刚喝完酒就迎着河边的朔风吹,很容易上头,醉掉。
二来是心情对酒量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武松打虎前既结了官司,想到很快就能回家见到大哥,不用再过寄人篱下的日子了。又刚刚和江湖上大名鼎鼎的“及时雨”宋江结成兄弟,看上去前途似锦。所以此时的他斗志昂扬,心情大好。这对酒量也有很大提高。
而打狗时的武松正亡命天涯,前途一片渺茫,此时的他心情低落,就有点自暴自弃的意思,也容易醉酒。
二是那条大黄对武松生命的威胁并不大。
武松在景阳冈打虎前经过各种警示,心中已经确定冈上有虎,知道这玩意儿对自己的生命威胁有多大——一不小心就会挂掉。虽然他也因为酒劲儿上涌在青条石上眯着,但在潜意识中还是保持了足够的警惕 ,所以当老虎刚一出现,武松就立刻就发觉了,与之展开了搏斗,并最终打死了它。
而孔家庄的这条大黄在武松心目中只不过像个宠物一样,对自身的安全够不成多大威胁。说白了,就是武松躺地下一动不动让它咬,一时半会也危及不到性命。这就会让他放松警惕,结果不但没教训大黄,自己还踉踉跄跄醉倒在了河中,被恰好赶到的孔明孔亮活捉。
不过,相对于武松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一生来说,这种着了大黄的道的事儿算是一段妙趣横生的插曲吧!
打死老虎的武松,为何打不死一条狗?
你这个问题,用“人有失手,马有失蹄”来解释最为恰当!
井阳岗上,武松大醉而睡,尔后惊醒,这一惊让他酒醒了一半,“云从龙,风从虎,”风那么一吹,又见了老虎,松哥全醒了!老虎是食人猛兽,武松自然会千百个小心,使出万般能耐来打虎,自然能够打死老虎而不爽!
而当一条唁唁狂吠的大黄狗🐶沿着河岸边追咬武松时,武松嫌烦便用力使刀砍它,一不小心扑了个空掉进了河里,足以见得河岸有点高,如果不在岸边,而是在路上,武松也不会栽到河里。也不会被孔氏兄弟抓住!武松的失误也和地理原因有关!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一个人能耐再大,在不威胁到自身原则利益的情况下,应该尽量收敛锋芒,才能逢凶化吉,达到目的!
打死老虎的武松,为何打不死一条狗?
这是武松的阶级立场,爱憎分明的表现。
论实力,别说一条狗,藏獒来了,武松也打的死。
武松不打死它,因为武松觉得没有必要,敌不犯我,我不犯人。
水浒无论谁,如果安康,谁愿意落草为宼,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一字逼字,概括全局,包括武松。
地方之小,也难容武松一人,恶狗横行,武松让狗,只求与地方官府相安无事,一个想安宁,小富即安的平民形象,跃上低上,这是常理,没有人想过刀舔血的日子,何况武松曾是清河县是打虎英雄,衙役捕头,这里狗特指当地官府与地方绅士与土豪。
武松为何打不赢狗,就暗由所指,一人力量难撬不动当时一切权利与力量,这时武松的悲哀,也是大多数水浒梁山一百零单八将的命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