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包道乙为何只敢飞剑砍武松,却不敢伤鲁智深?
包道乙伤武松不是《水浒传》中的故事,而是续书《征四寇》中的一个桥段。续书作者不懂施耐庵的原意,可以说是瞎编了武松被包道乙飞剑所伤。若是按照《水浒传》的原文伏笔,武松绝对不会有此劫难。
那么,续书作者为何要写这个故事呢?为何包道乙只能伤武松而伤不了鲁智深,《水浒传》中又是如何设计武松结局故事的呢?
简说《水浒传》续书《水浒传》的版本十分繁复,一小段问答是讲不清楚的。大体上讲,前七十回书是施耐庵的原著,后面的就是续书了。这么讲恐怕还稍嫌笼统,还得依据现在通行的两大版本体系来稍微讲细一点。
以容与堂本为主的系列版本来看,《水浒传》只剩下七十回半书,也就是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前半部分是原著,从“起头分拨已定,话不重言。原来泊子里好汉,但闲便下山,或带人马,或只是数个头领各自取路去”这段话开始,往下就都是续书了。
金圣叹伪造的贯华堂本,同样是七十回半是施耐庵的原著。金评本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把容与堂本的“引子”、第一回以及第二回的开头部分合并,单独立了一篇“楔子”,也就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金圣叹斩掉了袁无涯百二十回本后几十回书,改写第七十回,增补了“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这段故事。
我虽然十分不赞同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篡改和乱批,但金先生腰斩续书这件事,我却是十分的赞同。因金圣叹的腰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读者读到了比较真实的原著,也大体上识别了续书是伪作。因为此,在1972年之前,《水浒传》基本上采用的是七十回金评本,续书以《征四寇》单独刊行,几乎被读者遗忘。
续书是彻底的反《水浒传》的伪作,它颠覆了原著精神,把反对宋徽宗,抗击金兵的梁山英雄好汉写成了无耻的投降派。同时,也恶意曲原著思想,站在忠君的立场上,以无耻的笔墨疯狂反击梁山好汉的聚义造反。所以,武松的受伤,以及梁山好汉悲惨的下场,便是续书作者对梁山好汉的极端惩罚。
不过,仅从文笔和故事情节而言,我觉得梁山对童贯、高俅的作战,招安,以及征方腊这些章回还是写得不错的,虽然与施耐庵的原著相比要差得太远,简直判若云泥。但是,却比佂辽、灭田虎、剿王庆的故事写得好得多。
所以,我很愿意回答这个题目,通过包道乙只伤武松,没伤鲁智深这个细节,揭穿续书恶意伤害梁山好汉的无耻谎言。
包道乙为何只伤武松续书“睦州城箭射邓元觉,乌龙岭神助宋公明”中写道,花荣箭射邓元觉,宋江夺取了乌龙关,挥兵直取睦州。夏侯成逃回老巢向方腊报告战况,方腊大惊,便派太尉郑彪前去救援。于是,郑彪请出了灵应天师包道乙。
这一处描写,续书作者便露怯了。《水浒传》中只有张天师可以称为“天师”,“张天师”是整部作品中最关键的线索,因而,书中只能是“张天师”而不能有其他的“天师”。既然续书自称是《水浒传》的续书,那就得按《水浒传》的规矩来写,否则就是瞎说。
郑彪曾经拜包道乙为师,也是会法术的,号称郑魔君。师徒二人一齐出战,第一仗便以枪法加妖法杀掉了王矮虎、扈三娘夫妇。师徒两人的妖术让梁山吃了大亏,宋江也在阵中被迷,竟然做了一个梦。宋江在梦中遇到了邵秀才,这才驱散了妖雾。当宋江从梦中醒来时,灾难便降临到武松的头上了。
书中写道,鲁智深、武松当先,从外围一路杀来,武松直取郑魔君。此时:
包天师在马上,见武松使两口戒刀,步行直取郑彪,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元混天剑来,从空飞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 晕倒了。
按照这段描写,武松在前,鲁智深在后,所以,包道乙的飞剑首先砍的是武松。这个细节交代得很清楚,武松被飞剑所伤说得通。但是,接下来就出问题了。
鲁智深一见武松伤了,便挥舞禅杖杀了过来,救下了武松。鲁智深察看了武松的伤势,又去夺玄元混天剑。武松醒来,自己用戒刀割掉了受伤的左臂。此时,战斗还在继续。但是,包道乙却不出手了。
这么一大段时间中,包道乙完全有机会再次飞剑,杀掉或者砍伤鲁智深。难道说包道乙的飞剑只是一次性筷子?或者说,包道乙良心发现,不忍心再伤害僧人?
其实都不是,续书如此写,就是因为该作者没有读懂《水浒传》。
武松上应“天伤星”包道乙之所以只伤武松,不伤鲁智深,大约是因为这两人的“星号”起了作用。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以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对应梁山好汉,鲁智深上应“天孤星”,武松上应“天伤星”。续书作者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更出于严惩梁山英雄的恶意,把“天伤星”解读为武松受伤。
武松的“天伤星”究竟是什么含义,难道是要断一条手臂吗?假如是这样的意思,那么,李逵上应“天杀星”,为何黑旋风没有自杀呢?更进一步讲,李逵是被宋江以毒酒杀掉了,如此,是不是说所有战死的梁山好汉都是“天杀星”呢?同样,所有受伤的好汉,岂不都是“天伤星”了?
我这样讲并非抬杠,而是续书绝对是没有理解“天伤星”的含义是什么,更没有读懂梁山好汉上应天星的真正结局。
施耐庵早在“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中,为梁山好汉设定了结局。一百单八将都是玄武大帝降伏的妖魔,被“霹雳大仙”指使张天师放出来后,经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曲折历程,然后回归紫府,上应天星。也就是说,梁山好汉以妖魔的身份演绎江湖故事,齐聚梁山替天行道。梁山好汉“还道”而替天行道,得成正果,其实,这就是一个“修仙”的过程。
梁山大聚义时,公孙胜主持罗天大醮,照应张天师的故事,按照石碣天文这个榜单“封神”。此时,武松等一百单八将都已经成了“天星”。
包道乙不过是个妖道,他的法术就是妖术,妖术怎么能伤害天上的星煞?武松是天罡系列的“天伤星”,有天罡护体,谁能伤他?同样,梁山一百单八将也是不可能有死伤的,更不会病死,也不会分道扬镳,他们必然是“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一同回归北斗七群。
后来的《封神榜》模仿《水浒传》故事,只不过是把梁山好汉生前封神,改为《封神榜》中人物死后封神而已。
武松上应“天伤星”,说明武松已经封神,他就是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难道说,这颗星煞回归紫府时是一个残废?
续书为了瞎编,竟然篡改智真长老预言的鲁智深正果,让他孤独的自杀——所以,包道乙便不杀“天孤星”了。原著中,智真长老讲得十分清楚,鲁智深的正果是五台山自长老以下的僧众都不及他。也就是说,鲁智深将与智真长老一样,做到大寺院的住持方丈。别说包道乙不敢杀天孤星,谁也不可能让花和尚在浙江自杀了。
“天伤星”的真正含义从武松江湖上的故事来解读,武松从来都是伤别人的,无论猛虎恶汉,还是无耻宵小,招惹武松,不死既伤。因而,“天伤星”的含义是伤别人、伤猛虎。续书作者恶意颠覆《水浒传》,试图严惩梁山好汉,竟然把“天伤星”写成了武松伤自己,让一个妖道以妖术砍断了武松的左臂。
做了行者的武松,其实是回归到他“优婆塞”的本尊,此时的武松似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但是,武松毕竟是“天伤星”,伤人伤虎的故事肯定不会终结于二龙山宝珠寺。因而,在荡平曾头市的故事中,武松再度上阵厮杀。
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实际上是七十回书之后梁山好汉抗金的大伏笔。荡平曾头市之役,梁山好汉只是杀了金兵前驱“曾家五虎”,以及擒斩了两个效命于金国人的汉奸。梁山好汉尚未与正规金兵交战,照夜玉狮子的主人金二王子并没有遭到严惩。
因而,施耐庵在书中写了二龙山三大头领在追击苏定时,会师于“北地”。而以历史真实中的“招安巨寇”杨志为线索,武松也将与杨志一样“一刀一枪”去边上搏杀立功。这个边上,就是《水浒传》中“北地”。
因而,七十回书之后,必将有武松在抗金保境的战场上挥舞戒刀,大伤金兵。如此,才不负“天伤星”的威名,才是施耐庵笔下真正的英雄好汉武二郎。
武松不会被包道乙砍断左臂,鲁智深也绝不会在浙江坐化,他们是施耐庵“佛道合一”,佛道联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宗教思想的一大象征。
按照施耐庵的伏线,鲁智深将成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与“京国显英雄”的林冲一道,参加东京保卫战。而“景阳冈打虎”的武松,也将在此深入“景阳钟响”之地,再显打虎英雄本色。
这就是施耐庵原著中的“天伤星”,如猛虎一般的金兵金将,遇见武松不死即伤。
续书作者居心叵测,竟然放出来一个妖道伤害“天伤星”。这也证明了这等忠君思想的怯弱与无能——都到了借助妖术吊命的地步,如此忠君其实就是妖魔,妖魔很快就被扫平荡尽了。
水浒传中,包道乙为何只敢飞剑砍武松,却不敢伤鲁智深?
反王方腊的部将包道乙虽然有妖法,但是他伤得了花和尚鲁智深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自古就是邪不压正,花和尚鲁智深是罗汉出生,自然有八大金刚护体,包道乙学的是邪法,是奈何不了花和尚鲁智深的。
而行者武松被方腊的部将包道乙的飞剑剁了一只手,这是因为佛祖要度行者武松成佛,就必须去掉他身上肮脏的东西,而他的那只手被嫂子兼淫妇潘金莲挑逗时捏过,因此为了佛的纯洁性,必须剁掉,佛祖就借包太乙的剑,剁了武松的受污染的手,这也是命中注定的,非人力所能为,这也是让武松渡劫。
后来行者武松在杭州六合寺出家,守师兄花和尚鲁智深的佛塔,最后成佛,就是这个道理。此乃天意,并非人为。
水浒传中,包道乙为何只敢飞剑砍武松,却不敢伤鲁智深?
在水浒中,最受读者喜爱,被宋江所忌惮的就要非鲁智深与武松二人了,因为在宋江一心招安时,二人都是持反对态度的,宋江不敢得罪二人却单单只大骂了随声附和的李逵。鲁智深为人洒脱,而且是施耐庵老先生在水浒中着重描写的好汉。鲁智深一心为他人抱打不平,从三拳打死镇关西到征方腊坐化圆寂,鲁智深一路都是行侠仗义堪称水浒第一好汉。
武松作为水浒中的打虎英雄,但命运十分坎坷,在杀了西门庆与潘金莲后,一路奔逃,先后“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最后不得已在二龙山落草,虽然危机重重但也算化险为夷,凭借自己这双拳头杀出了一条血路。
鲁智深与武松二人,都是梁山一等一的好汉,俗话说“马上林冲,马下武松”,武松被很多人看成是梁山马下第一战力。但读到原著后期就会发现一个问:方腊国师包道乙为何只敢飞剑砍武松,却不敢伤鲁智深,这是为何呢?其中有什么玄机吗?
在宋江带着众兄弟招安后,本想忠心报国,却遭到了高俅等奸臣的排挤。宋江不得率军出征,先后平定了辽国、田虎与王庆等叛乱。最后刚到京时,又闻听江南方腊作乱,于是马不停蹄地杀奔江南。然而此次出征不同,方腊手下能人辈出,宋江虽然也算攻城拔寨,但死伤惨重,兄弟接连战死。打到睦州时,南军见抵挡不住宋军攻势,方腊于是请出天师包道乙支援前线。
包道乙为何人呢,本来是在金华山出家的道士,之后跟随方腊,图谋造反。但遇交锋,必使妖法害人。包道乙更厉害的是有一口玄天混元剑,能飞百步取人,堪称是南征大军的强敌。而且他还有个徒弟,叫郑彪,绰号郑魔君,也同样会法术。
水浒中的道士,基本上都是能呼风唤雨的大神。既然是这样的人物出场,必定有一场腥风血雨。话说南军大战梁山好汉时,包道乙与郑彪退军途中,正好撞到了鲁智深与武松二人。当时鲁智深挥舞禅杖,武松也挥动双戒刀直取郑彪,包天师恐徒弟有失,二话没说,直接念动咒语祭出宝剑,那宝剑从天而降,一剑砍断了武松的左臂,让武松瞬间失去战斗力。
这不禁让人奇怪?按理说,鲁智深冲在前面,又是个偌大的块头,肯定是第一打击目标啊,为何这包天师不来个擒贼先擒王,却直接攻击第二目标要反其道而行,难道是不敢与鲁智深对战?其实细细分析原著,就会发现端倪。
其一,前文已有预言,不可违背。
鲁智深是水浒中少有的预言型人物,在鲁智深回五台山文殊院拜见智真长老时,长老就曾给留下了几句真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虽然鲁智深最后听潮坐化,但此时还没有“遇腊而执”生擒方腊,所以是不能死的。既然是高人所说,必定自有天意,所以按照情节需要,鲁智深主角光环在身,包道乙不得伤鲁智深。
鲁智深与武松都是梁山上的强人,生擒方腊必须由大人物来完成,最好是出家人,这样才能不辱方腊,代表上天的意志。鲁智深是受过剃度的真僧人,武松只是换了装扮的行者。而且武松杀戮过重,不适合生擒方腊,完成梁山最后的征战。
其二,鲁智深武艺更加强悍。
鲁智深与武松都是步战高手,在水浒步军头领中排名数一数二,实力十分接近。但鲁智深却更加强悍,因为在包道乙击败武松时,鲁智深也在场,并且鲁大师表现出的战力直接惊呆众人。
原著中写道:那包天师在马上见武松使两口戒刀,步行直取郑彪,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剑来,从空飞下,正砍中武松左臂,血晕倒了。却得鲁智深一条禅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时,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将断。却夺得他那口混元剑。
由此可以看出,武松都不能防御的宝剑,在鲁智深看来就是破铜烂铁,一禅杖下去,立马将它打落。鲁智深此战不但救了武松,还夺了包道乙的宝剑。所以在临阵作战时,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本事,武松还真不敌鲁智深。
综上所述,无论从战力分析,还是从书中情节需要来看,虽然武松战力过人,但终抵不过鲁智深的主角光环,将来擒方腊的还要“吾师”鲁智深来完成。所以包道乙面对二人,只得去袭击武松了。宝剑已被鲁智深击落,又怎能再与鲁智深对战呢。
以上资料主要参考《水浒传》。
水浒传中,包道乙为何只敢飞剑砍武松,却不敢伤鲁智深?
并不是包道乙不敢飞剑砍鲁智深,而是包道乙只有一把飞剑,他用飞剑砍了武松就没法砍鲁智深了。包道乙是金华山道士,乃方腊帐前天师,此人懂道术善使一把玄天混元剑,可以让宝剑飞起来百步之内取人性命。
梁山大军在攻打睦州时,方腊派天师包道乙和殿前太尉郑彪前去迎敌。郑彪也是左道之人,他是包道乙的徒弟,号称“郑魔君”,两个会道术的师徒一起来对付梁山好汉双方注定是一场凶杀恶战。果不其然,面对强敌宋江安排矮脚虎王英和一丈青扈三娘出战。
郑彪果然使用旁门左道之术来对付王英扈三娘,只见郑彪头盔顶上,流出一道黑气来。黑气之中,立着一个金甲天神,手持降魔宝杵,从半空里打将下来。王英本来就能耐不大,哪见过这种邪术,手忙脚乱之下乱了方寸,失了枪法,被郑魔君一枪挑落马下。
扈三娘一看丈夫落马,挥舞双刀前去救援,郑彪便来交战。略战一合,郑彪回马便走。郑彪从身边锦袋内摸出一块镀金铜砖,扭回身,看着一丈青面门上只一砖将扈三娘打落马下身死。
可见包道乙、郑彪师徒二人确实是梁山大敌,对梁山好汉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宋江深知不派硬手难以对付。于是他派出两名最强步军头领出战,他们正是花和尚鲁智深与行者武松。包道乙之所以用飞刀砍武松是因为他在马上看到武松率先跟自己的弟子郑彪交手。
旁观者清,包道乙发现武松战力强悍,并非等闲之辈,两把雪花戒刀左右开弓舞得风雨不透,郑彪虽然有旁门左道之术但不得施展。他很难像对付王英、扈三娘那样有机会使用邪术伤人,再这么打下去郑彪有性命之忧。
包道乙护徒心切,于是祭起那口玄天混元剑从空飞下偷袭武松。武松不提防小人暗算,宝剑正砍中他的左臂,武松顿时血晕倒了。鲁智深奋力救得武松时,武松已夺得那口混元剑,并把左臂砍断。既然宝剑落入武松之手,包道乙就失去了二次祭剑伤害鲁智深的机会了。
因此并不是包道乙不敢用飞剑砍鲁智深,实在是因为包道乙手里已经没有了玄天混元剑,他的法力还没达到可以让宝剑来去自如的境界,没有了宝剑包道乙道术无法施展,他也就跟常人无异了。
水浒传中,包道乙为何只敢飞剑砍武松,却不敢伤鲁智深?
武松的功夫有很大的缺点,他的防御能力有破绽,在和西门庆打斗时就被对方一脚踢飞,还有就是武松的两口戒刀远不及鲁智深的禅杖和林冲的枪可以拨开对方的兵器,所以武松被包道乙的飞剑所伤,而鲁大师已有了提防再加上情急拚命,一把禅枝舞得密不透风自然飞剑伤不到他了。
水浒传中,包道乙为何只敢飞剑砍武松,却不敢伤鲁智深?
包道乙,原本是金华山出家的道士,但是其却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在跟随方腊期间,包道乙谋叛造反,以邪作正。其擅使妖法,有一把名为玄天混元剑的宝剑,能飞百步取敌首级,被方腊尊为灵应天师。
宋江接受宋朝廷招安之后,奉命征讨方腊。在东管之战中,宋江大军于乌龙岭关隘打败了方腊麾下的邓元觉和夏侯成,并马不停蹄地引军来到睦州。收到睦州的告急信后,方腊连忙派遣包道乙、郑彪等人前往驰援。
那么,在睦州之战中,包道乙为何只用飞剑砍武松,而不敢伤鲁智深呢?
实际上,并不是包道乙不敢伤鲁智深,而是包道乙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救援徒弟郑彪。
郑彪原本是婺州兰溪县的都头,擅使枪棒。后来,郑彪加入了方腊势力,被方腊升任为殿前太尉。因为郑彪深爱道法,便拜了包道乙为师。郑彪也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在跟随包道乙学习道法期间,把包道乙的大部分法术都学的七七八八了。
在睦州之战时,郑彪便是先锋军。在最初和宋江大军对阵的时候,郑彪和王矮虎对战八九合,而后施了一道法术,只见黑气之中立着一个金甲天神,手持降魔宝杵。王矮虎看着空中的金甲天神,不由愣神,最后被郑彪一枪刺死。
而在刺死王矮虎后,郑彪又和一丈青对战一合,而后出其不意地暗掣镀金铜砖,一丈青当时正策马追赶,没有料想到郑彪会放暗器。最后,在无备之下,一丈青也被郑彪所杀。可以说,郑彪虽然武艺不行,但是却手段百出,一下子就杀掉了梁山的两位将领。
在收到王矮虎和一丈青被杀后,宋江引军来战,而包道乙和夏侯成的中军和后军也感到了睦州。在睦州之战中,郑彪再次施法,把宋江等人困在了黑雾中。而看到宋江有难,武松和鲁智深前来驰援。
当时,武松是冲在最前面的,而后再到鲁智深。郑彪是包道乙的徒弟,而且郑彪很有天赋,包道乙也不想失去这么一位有才的弟子。所以,看到武松想要杀郑彪时,包道乙虽然距离郑彪比较远,但是他会飞剑,能够远程支援。
所以,包道乙便直接施法,祭出了玄天混元剑,从空中对着最前面的武松砍了下来。武松当时心神都放在郑彪身上,想要为王矮虎和一丈青报仇,并没有过多的注意到包道乙和空中的情况。所以,武松最后被包道乙的飞剑砍断了左臂。
武松被砍断左臂后,鲁智深才赶了过来。鲁智深一到来后,便一边护着武松,一边用禅杖把玄天混元剑打了下来。包道乙虽然会道法,但是近战却不厉害,而且其杀敌一般都是用飞剑。飞剑已经被鲁智深夺取了,包道乙缺乏杀敌的利器,自然也就不敢上前和鲁智深对战了。
所以说,包道乙之所以用飞剑砍武松,完全是武松冲在最前面,而且离郑彪最近。
此外,当然还有一丝玄学的因素。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样,都带有一丝神秘学的因素存在。托塔天王梦中显圣;梁山排座次时天降石碑;宋江梦九天玄女和乌龙神君等等,这些都带有一些玄学的因素在里面。
五台山的智真长老,其是鲁智深的师傅,在鲁智深下山时,智真长老曾对鲁智深说“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闻信而寂。”在这方面,就和罗真人给入云龙公孙胜的箴言一样,“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这些都是预言,而且都成功的灵验了。所以,智真长老之所以说鲁智深会在钱塘江潮汐起时才圆寂,那鲁智深在睦州之战中自然也不可能会受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