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在白门楼上为何听从刘备的意见杀了吕布?

吕布在下邳被活捉,押到了白门楼。吕奉先打仗勇猛,却贪生怕死,求曹操不要杀他,说原意投降做曹操的副将以定天下。

曹操似乎被吕布这句话说动了心,没了主意便回头看着刘备,问了一声“何如”。

原本,吕布背着曹操先求了刘备,请玄德说服曹操。刘备当时点了点头,好像是答应救吕奉先了。然而,关键时刻刘备却做了最无信的大耳贼,提醒曹操丁原、董卓是怎么死的。刘备话音刚落,曹操便下令将吕布绞杀。

这段故事不过寥寥百余字,但却充满玄机,甚至充满杀机,曹操不但要杀吕布,而且,对刘备也起了杀心。

这是怎么回事呢?

曹操绝不会留下吕布

曹军攻破下邳城,活捉了吕布以及陈宫、张辽、高顺等人,这些人全部被押到白门楼,曹操一个个的收拾他们。

首先被押上来的,当然就是吕布了。但是,曹操只是把他紧紧捆绑,并没有先做处置,吕布手下第一个被杀掉的是高顺。

高顺被押到时,曹操问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高顺不答,曹操大怒,喝令斩杀。假如高顺向曹操求饶,曹操会不会饶过他呢?恐怕不会,假如曹操有意留高顺,高顺不答,曹操反而会劝降。

所以,当陈宫被押上来时,也是不屈的表现,曹操却极力想留下陈宫。但是,陈公台誓死不肯投降,自己走向了刽子手。陈宫慷慨赴死,曹操起身以泪相送,还试图以情打动陈宫,大声说了一句:“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

陈宫不为所动,引颈就戮。

杀了这两个人之后,就轮到吕布了。缢死了吕布,便要杀同样不愿意投降张辽。多亏刘备、关羽求饶,曹操才放下手中的利剑,将张辽收归帐下。

所以,吕布阵营中,曹操只想留下陈宫一人,吕布、张辽、高顺都在被斩杀的名单之中。

既然曹操原本就打算杀掉吕布,还用得着听刘备的意见吗?曹操问刘备,其实有其他的企图。

我这么分析,是有版本支持的。

吕布自己找死提醒曹操

这两个版本指的是最接近罗贯中原本的嘉靖壬午本,这个本子的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另一个版本,就是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校订修改的《三国演义》。我们不妨把两个本子对照一下,看看曹操到底想不想杀吕布,需不需要征求刘备的意见。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说,吕布被押到白门楼时,对曹操说,绑得太紧了,请求松一松。此时,书中是这样写的:曹操喝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曰:“容伸一言而死!”操曰:“且稍解宽。

曹操答应吕布,稍微松松绑。此时,一个叫王必的主簿上前劝道:“布,勍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

曹操于是对吕布说,我本来是要给你松一松的,没奈何,主簿不听我的。

曹操下令,主簿说话管用吗?但是,到了《三国演义》这里,便删掉了曹操答应松绑,王必劝曹操,曹操又戏弄吕布的这段文字。

为何毛纶父子要删掉这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呢?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维护刘皇叔的正统,掩盖罗贯中的真相而抬高刘备,是刘备劝曹操除掉了吕布这个心腹大患。

再往下读,两个版本又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描写。

罗贯中原著中,吕布说,只要明公肯饶我,则“明公为步将,令布为骑将,则天下不足虑矣。

原著不是说吕布原因做曹操的副将,以平定天下。吕布狼子野心,是要与曹操平分天下。虽然吕布说是听令曹操做骑将,但却把曹操说成了步将。骑将才是打天下的主力,吕布这番话不是服从曹操,而是要压倒曹操。

在罗贯中的原著中,吕布的话已经提醒了曹操,丁原、董卓之死极有可能重演。所以,曹操必杀吕布。如此,还用得着刘备提醒吗?

吕布自己找死,不能怪大耳贼无信。

刘备所言,全然为了自保

还是接着说版本的事情。

且说曹操挽留陈宫,亲眼目睹陈公台引颈就戮之时,吕布便背地里央求刘备说情。书中写道,刘备听了吕布相托之言,并没有出声,只是点了点头。罗贯中在这里特别交代了一句:“操知其意,令人押过吕布来。

也就是说,曹操看到了吕布、刘备在交流,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三国演义》中,又删掉了原著中这一句交代,说曹操上了楼,吕布就开始求饶了。毛宗岗父子说,曹操没有看到吕布与刘备在楼上的表现。

这一处修改,毛纶父子似乎有些道理,因为,陈宫是从楼下押过来的,曹操下楼去劝降陈宫。而罗贯中却似乎忘记了这处细节,没写曹操上楼,因而,也就不可能知道吕布与刘备说了些什么,刘备又是什么样的表现了。

这是罗贯中的一处文本逻辑错误,写得不周全。但是,罗贯中的意思却是很明确的,曹操压根就不打算饶过吕布,而且,知道了刘备有可能劝自己留下吕布。

吕布是什么人,曹操简直比刘备更熟悉。当年,曹操献刀杀董卓被吕布撞破。后来,发矫诏讨伐董卓。就凭曹操与董卓打交道这一点,难道会忘了丁建阳、董卓之事?难道没有刘备明白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罗贯中文本细节出了问题,但所表达的内容却自始至终是非常一致的,无论刘备提不提醒,曹操肯定不会留下吕布。

这个文本细节没有交代,其实也是暗中交代了。吕布、刘备正在交流时,曹操已经快上楼了。刘备见曹操来了,便不出声,只是点头而已。

于是,曹操问刘备:“吕布欲如何?”

刘备答道:“明公不见事丁建阳、董卓乎?”

这里,罗贯中是这样描写曹操的表现的:“操颔之”。接下来,便是吕布说愿意降服,曹操做步将,布为骑将这话。曹操再不搭理,便绞杀了吕布,然后枭首。

毛纶、毛宗岗父子此处又删掉了“操颔之”这个小细节。曹操“颔之”,并不是指得刘备提醒而点头赞同,而是含有还算你刘玄德晓事的意思。

幸亏刘备说了这么一句话,假如刘备真的蠢到给吕布说情的程度,恐怕曹操迟早都会收拾了刘备。这不是摆明了要借吕布之手害曹操吗?刘玄德可不干这种傻事呢。

在那个一句话就要命的非常时代,如曹操、刘备这等人中龙凤,一代枭雄,能不各自防着对方吗?

后来,曹操煮酒论英雄,只吓得刘玄德魂飞魄散。刘备从白门楼时起,就处处防着曹操了。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白门楼上为何听从刘备的意见杀了吕布?

大家都知道,刘备非常知人善任,善于用人,*虽然谋略方面并不出众。他个人的事迹(如果没诸葛亮参与)乏善可陈,看人却从没走过眼,这一点比诸葛亮都强,不然马谡的脑袋就不会搬家。曹操就很佩服刘备,不然曹操就不会把他当成英雄。所以刘备的话曹操还是愿意听的。

曹操爱才心切,知道吕布是难得的虎将,当年刘关张弟兄三个都拿他不住。听吕布说愿意为他效劳,当时就动了心。可刘备一句话就要了吕布的小命,“子不闻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就是让曹操想想丁建阳、董卓这俩吕布的“义父”是怎么死的,言外之意是说吕布就是一条喂不熟的狗!他只对权利,金钱和美女感兴趣,什么感情,恩德就像旧衣服,随时都可以脱下来扔掉。

丁建阳是吕布的第一个”义父“,面对董卓派人奉送的财物和高官、厚禄,吕布当时就迷了心窍,稍经“开导”,一剑就把义父杀了,董卓是吕布的第二个义父,二人为了个美女明争暗斗,吕布气急了,又不拿义父当回事了,恶狠狠地用方天画戟把“义父”送回了“老家”。这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主,谁还敢养着他呀?不定什么时候你的老命就被谁“买”走了,“经手人”当然是吕布。

在徐州时刘备与吕布有过“交集”,刘备出于好心,接纳了被曹操打败,从兖州被赶出的吕布,谁知吕布恩将仇报,趁张飞喝酒误事夺取了徐州。刘备对吕布的这一“闷棍”一直耿耿于怀,深刻领教了吕布的为人,洞悉他的狼子野心,加上他的那些“前科”,刘备怎么敢让曹操留下他呢?但我认为刘备应该劝曹操留下吕布,要是吕布一生气把曹操“咔嚓”了,刘备不是少一劲敌吗?也许当时曹刘矛盾还没尖锐化,吕布杀曹操毕竟不像杀个鸡子那么简单。如果吕布和曹操合了伙,刘备压力太大。所以让吕布先死了,刘备喘口气再说。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白门楼上为何听从刘备的意见杀了吕布?

对于“曹操为何听刘备的意见杀了吕布”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而这些原因,都有必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去一一分析。

白门楼事件

说起这个事件的背景,中间有着一连串的事件,我们需要耐心地梳理一下。起初,吕布在“连环计”事件中杀了义父董卓后,便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火并争权。结果,对方兵多,任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也是双拳难敌四手,大败而逃。先是北投袁绍,但是袁绍一看这人连杀两任义父,吓坏了,坚决不接纳吕布。吕布没办法,只能又灰溜溜地南下在河内郡驻扎。河内郡离曹操的根据地兖州比较近,当时曹操正在攻打徐州的陶谦,原因是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的父亲。而陈宫和张邈抓住这个机会引吕布入兖州,起兵造反。老窝被端,曹操只能回头反攻吕布,经过一番对战,吕布又一次败退,向东投靠徐州的刘备。此时陶谦已病逝,让徐州牧于刘备,被刘备接纳后,吕布又一次忘恩负义,将刘备击败,反客为主,占据下邳。而一年多后,曹操在完成迎献帝、击袁术等大事后,再度发兵攻打徐州,欲灭吕布。结果,吕布节节败退,最终被曹军围困在下邳。由于当时发生粮荒,曹操欲速战速决,便采纳郭嘉、荀攸的计策决了泗水、沂水,淹了下邳城,最终俘虏了吕布。

据《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记载: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

在白门楼上,吕布乞求投降,曹操便问刘备意见,结果刘备出言提醒曹操丁原和董卓的下场,那意思自然是吕布此人留不得。

不得不杀

前面说过,曹操之所以听从刘备建议杀吕布有两方面原因。而这两个原因从上段的事件脉络种不难发现。

一是因为吕布此人反复无常太甚,毫无忠义之心,坑人无数。曹操当时正在为对抗袁绍做准备,需要将周边的势力都清除一遍,稳定后方。若是不杀吕布,一旦吕布再次起兵造反,那可就追悔莫及了。

二是因为吕布毕竟是当时的有名人物,一方诸侯,若是随意加害,曹操的容人之量可能会被人诟病,要知道当时一个主公的名望是招揽人才的重要法宝,只可强化不可毁伤。曹操算准刘备不愿自己如虎添翼,顺势借刘备之口说出吕布该死的原因,这样自己也不会因杀吕布而有什么副作用。

其实,曹操并非是听从了刘备的建议才会杀吕布,当时就算是刘备不那么说,曹操出于第一个原因,也会杀了他。而这一切,都是吕布自己毫无底线地恶劣操作所导致的,怨不得别人。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白门楼上为何听从刘备的意见杀了吕布?

吕布必杀是势所必行。征求下刘备的意见,是说给和做给大家看的。同时,也体现出煮酒论英雄时,对刘备的高看一眼。这是曹操的高人之处。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白门楼上为何听从刘备的意见杀了吕布?

吕布是三国时代最强的武将,他弓马娴熟,号称“飞将”。在很多的战场上,都能够看到吕布的身影。他率领的骑兵是当时最精锐的骑兵,而他和他的坐骑赤兔马被人称作“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称雄一时。

但是,吕布此人虽然武力超群,但是声誉极差。最主要的一点,他是被当时的人公认的见利忘义,轻于去就的人。他在刚开始是丁原的部下,后来被董卓引诱,就杀了丁原去投奔董卓。在董卓那里,他受到董卓的器重重用,情同父子。可是就是因为和董卓的小妾有私情,就翻脸杀了董卓。

后来在关中战败后,他来到关东。先是投奔袁术,后又投奔袁绍,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被陈宫推举,袭取曹操的兖州,逐渐成为一路诸侯。他和曹操作战失败后去投奔徐州的刘备,不久就趁刘备出征袭取了徐州。

最后吕布在袁术、曹操和刘备这些势力中来回争斗,最终被曹操和刘备一起包围在下邳。最终,背信弃义的吕布众叛亲离,在白门楼被曹操擒获。

吕布被擒后,为了活命对曹操百般乞怜。史书在当时是这样记载这段历史的:

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缢杀布。

我们看这一段历史,就感觉有几个疑点。那就是,刘备和曹操之间的关系。曹操和刘备是表面和睦,内心猜忌的关系。在处理吕布的问题上,为什么曹操会听取刘备的意见,他不怕上了刘备的当吗?

其实,我们看这一段记载,就应该能够看出来,如何处理吕布,曹操在事先已经有了打算。只是在最后实施的时候,他犹豫了。这是因为,吕布给他的诱惑太大了。

我们知道,曹操本身就是个爱才之人。他用人的标准就是唯才是举。吕布的武力是当时最强的,尤其是他的骑兵更是天下无敌。如今吕布满口讨饶,要归降于自己。这样杀了他似乎十分可惜,这让曹操感到迟疑。

曹操犹豫主要还是两个原因,一是当时马上要对袁绍作战,正是用人之际,对吕布这样的武将杀之可惜。如果能够收为己用,肯定会大大提高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二是吕布口口声声投降,杀了他对自己的名声会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个时候,刘备看出了曹操的犹豫,于是他向曹操劝说,让他汲取丁原和董卓的教训,免得将来落得个丁原和董卓的下场。曹操同意了刘备的意见,杀了吕布。

刘备和曹操互为死敌,他这次向曹操进言,实在让人难以捉摸。如果他真的想害曹操,那么他应该让曹操收下吕布,然后再从中取事才对。为什么要替曹操除了这个隐患呢?

这是因为,刘备已经看出了曹操的心意。曹操肯定要杀吕布,那种迟疑只是故作深沉。刘备如果不按照曹操的心意说话,反而会引起曹操的猜忌。因此,刘备选择了进言杀了吕布。

这是因为,刘备曾经想将吕布收为己用,可是反而被吕布抢占了基业。但是,刘备心里知道,自己收服不了吕布,曹操可不一定收服不了。如果曹操收服了吕布,那曹操的势力如虎添翼,更无法对敌了。所以,让吕布去谋害曹操这一招是有风险的。

如果杀了吕布,就消除了一切风险。吕布一死,对大家都没有影响。而且刘备在曹操那里还得到了信任,两全其美,刘备何乐而不为。

而曹操自己呢,他本意就是要杀吕布的。在听到吕布的乞降后,曹操马上在心里开始了盘算。他在衡量留下吕布会出现哪些利弊。

留下吕布,曹操就多了一员大将,正如吕布所说,自己的骑兵在吕布率领下,肯定会战斗力大大提升,会对以后的战争有很好的作用。

可是,从弊端来看,留下吕布的好处也就仅此而已,而弊端则是一大堆。首先是吕布这个人狼子野心,两面三刀。他不是屈居人下之人,在利害面前,他丝毫不讲道义。留下吕布,以曹操多猜忌的性格,怎么能够放心?

第二,曹操马上就要和袁绍交手。袁绍的势力要远强过自己,以吕布的性格,到那个时候,吕布再反叛自己,投奔袁绍。那么曹操就成了养虎为患,自食其果了。

第三,自己手下收降了大批的吕布的将领和士卒。这些人中,有背叛吕布的,见到吕布被重用肯定会心里不安。而那些同情吕布,被迫投降的人,会暗中拥戴吕布。这无异于曹操自己分裂自己的军队,得不偿失。

曹操经过一番的考虑,已经下了杀吕布的决心。但是,他为了考验刘备,故意给刘备说话的机会。当刘备说出吕布不能留的意见后,他就坡下驴,杀了吕布。

曹操用采纳刘备的意见的形式杀了吕布,既向大家显示了他爱才不忍的一面,又将罪过推给了刘备。果然,吕布临死不抱怨曹操,反而谩骂刘备是无信之人。这样一来,投降曹操的吕布军队,都会感恩曹操,不齿刘备。这样,曹操也就达到目的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白门楼上为何听从刘备的意见杀了吕布?

谢谢平台,巜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能听吕布的话绞死吕布呢?公元“189年,董卓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任董卓做了相国。,董卓控制了朝政大权,无恶不作,残暴无道,老百姓恨之入骨。好多英雄豪杰想除掉他,都因董卓加强安全防护外,主要是身边有一个少年英雄一一一那就是吕布。吕布字奉先,是一名无敌天下的英雄。武艺十分高强,他原来是丁原的部下,是丁原的义子,董卓带兵攻打洛阳时候,派人许以高官厚禄,令他杀了丁原。结果,按照董卓的计划,果然,杀了义父丁原,接着投靠董卓,认贼作父。无论董卓走到那儿都把吕布带着,吕布头戴花冠,骑着一匹赤兔马。手使一杆方天画戟,唇红齿白。英雄威武,所向无敌。因为大家惧怕吕布的勇猛,一直没有人对董卓下手。结果,董卓为笼络吕布,认他为义子。怎样才能了董卓,这就是王司徒′王允使出连环计。用家里歌女貂蝉使用美人计。离间了董卓和呂布关系。吕布一怒之下为红颜。又杀了董卓。接着吕布在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l97年),这时吕布带兵离彭城二百多里下邳住扎。这时,曹操联合刘备,‘(刘备还没成气候只带几百小兵)于第二年正式征讨吕布。当时,因吕布在彭城已经大战几次。都因呂布有勇无谋,未能取胜,这才在离彭城正东方向下邳州,关上城门,以逸待劳。曹操在梁地遇到刘备经在彭城(徐州)商议,这就是上面介绍征讨下邳的呂布。曹操兵还未到达目的地,就写信给吕布,向他分析利害得失,劝他投降,吕布虽然勇猛,但缺失布局谋落,但曹操大軍战将很多,吕布心中害怕,因为上面交待过,吕布杀了义父董卓后,董卓亲信杀了王司徒,又追杀吕布,吕布骁勇但连日苦战,筋疲力尽最后带亲信逃往彭城,迎头又遇曹操几次败于曹军,才住扎下邳城。上面说曹操送信劝降吕布,吕布心中摇摆不定,手下陈官献计,但吕布听信妻子建议,偷偷派遣部下官员许汜、王楷向袁术求救,可袁术为了保存自已,坚决不派兵。呂布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其它′各派势力也不敢与曹操抗衡。只有苦战曹軍,吕布在曹軍围困下愈战愈败。于是曹操令人开凿沟渠,将沂水、泗水引灌了下邳城。下邳城水深没膝,士兵厌战,吕布站在白门楼上。望着黑鸦鸦,密密麻麻曹軍。吕布无妥之下打开城门迎接曹军进城。吕布见到曹操,还不死心。并向曹操说我已归顺与你,请你放了我吧。而曹操望着吕布心中爱才之心陡起想收为已用。曹操回到帐与刘备说到吕布归降之事。刘备深知曹操,但吕布不仁不义连杀两位义父。留下千古骂名。不能放虎归山。曹操经刘备这一提醒,这样三姓家奴有奶便是娘,一但他得手,连我也杀。曹操想到这儿,即命人捆绑好呂布,吕布想通过刘备说服曹操,但结果恰恰相反促成曹操决心杀吕布。吕布临行前大骂刘备知恩不报,反而为仇。最后被吊死在下邳东门一一一白门楼。刘备深知吕布曾在袁绍的大帐里救过他的命。而他为什么要借曹操之手绞杀吕布,这就是刘备有他雄心的想法,那时,各路地主武装割据,军阀混战,刘备的雄才大略,恢复汉室,他是皇室后代。每杀一个本领高强的人,为他复辟皇室扫清路障。如果留着吕布。曾经三兄弟都败于他手,留着他是他的后患,反复跟曹操交代,此人不可留,就这样东汉未年。群雄逐鹿中原,曹操势力最大,刘备过着颠沛流离流浪生活。一无軍队,二无大将,只有张飞、关羽跟着他东跑西颠。连一块共发展根据地也没有,所以,要图大业。不能有妇人之仁。这就是刘备借刀杀人之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