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之死林冲发现了什么?

晁盖之死,林冲不是发现了什么,而是参与了什么。这段曾头市疑案,其实并不是疑案,是施耐庵《水浒传》围绕主题故事,留下的一段悬念。

那么,林冲在晁盖之死这个迷案中到底看到了什么,或者参与了什么呢?晁盖之死又意味着什么呢?

曾头市晁盖中箭的前前后后

阅读小说,首先得关注它的文本结构,作者通过巧妙的安排叙事顺序,表述人物与事件的因果关系,达到以故事表达作者意图的目的。

施耐庵的《水浒传》,故事的大脉络基本上出自《大宋宣和遗事》。这部笔记体野史中,晁盖因智取生辰纲,得到宋江报信而上的梁山。晁盖做了梁山的第一任寨主,派刘唐给宋江送了一对金钗作为酬谢,由此引发了宋江杀惜。

杀了阎婆惜,宋江便逃到玄女庙,得到了一卷天书。这卷天书上有三十六人名单,指定宋江为主帅,召集三十六人聚义。宋江于是带着天书来到梁山,此时,晁盖已经去世,宋江以天书为凭,做了梁山寨主。

施耐庵根据蓝本故事的大线索创作《水浒传》,为了表达自己的主题,改写了晁盖的死亡时间,以曾头市的故事,完成了梁山寨主的交接“仪式”。说是“仪式”,当然得有仪式感,晁盖曾头市中箭故事的开张仪式,就是“芒砀山公孙胜降魔”。

《水浒传》是一部以天罡地煞联合降妖除魔的道家神话为总线索,以梁山好汉的故事为基本架构,隐藏着历史真实与家国情怀的史诗级巨著。道家天罡地煞“替天行道”,扫荡妖魔,以公孙胜降魔、晁天王中箭为大关节,梁山好汉的故事开始升级,《水浒传》的终极主题也自此进入高潮阶段。

公孙胜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就是放走天罡地煞,以天罡地煞“替天行道”的总策划者张天师的徒孙,上清宫住持真人罗真人的徒弟。者三代一脉相承的道家神人,以“五雷天罡正法”引导、监督梁山好汉从妖魔“还道”,然后替天行道。

“五雷天罡正法”就是放走妖魔的那位张天师虚靖先生发明的“雷法”,“雷法”是有历史记载的,曾经帮助宋徽宗杀掉了盐池怪蛟,是道家的最高法术。这个道具,点明了公孙胜与张天师的关系,公孙胜就是奉命执行道家的法旨,监督梁山好汉的总监军。因而,芒砀山必须由公孙胜来主持攻打,“妖魔”也必定是公孙胜来降服。

樊瑞的投降,基本标志着梁山好汉完成了由妖魔而还道的经历。接下来,佛教的护法天王就该退位,梁山寨主就得交由“呼群保义,把寨为头”的道家天魁星来掌管,一百单八将的大聚义即将到来。

因而,“芒砀山公孙胜降魔”预示了晁盖之死。

晁盖在曾头市中箭中毒,坚持着死在了梁山。晁盖刚死,前番立晁盖为寨主的林冲,又是第一个站出来,连夜联络公孙胜、吴用,动员所有的头领立宋江为寨主。

这个细节有两处需要特别注意。第一处,为何又是林冲出头引发梁山寨主更替——这其中的寓意实在是太深刻了。另一处,林冲为何首先联络的是公孙胜,而有别于杀王伦立晁盖之前与吴用暗通款曲的情节。这不是为了避免文本重复,而是谁做寨主,必须得公孙胜点头。

那么,立晁盖为寨主为何不需要公孙胜同意呢?因为,晁盖是佛家的护法天王,公孙胜只管得着道家的事。而且,以晁盖接替王伦,其中另有寓意。究竟是什么寓意,下文再讲。

从晁盖之死的前后细节来看,林冲一定与晁盖之死有关。

晁盖曾头市中箭的几处疑点

晁天王率领五千兵马攻打曾头市,不幸中了法华寺两个和尚的计策,夜里中了埋伏,被冷箭射中了面颊。为何是和尚让晁天王中计了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晁盖就是佛家的护法天王,即将归位,当然得由佛门子弟来“引渡”了。

那么,晁盖的这一箭是不是史文恭射的呢?不是。史文恭没有射杀晁天王,曾头市的曾长官也没有认定是教师爷射杀了梁山寨主。因为急于要与宋江讲和,曾长官稀里糊涂的承认了是部卒无端施放冷箭,伤害了托塔天王。是不是曾长官有意保护史文恭呢?有这个可能,但当时的战况逼得曾弄走投无路只顾讲和,史文恭又算老几?充其量是一个被金国人利用的汉奸而已。

其实,晁盖中箭是有伏笔的,这个伏笔就是“小李广梁山射雁”。花荣在梁山一定要射第三只雁的头,意味着梁山第三任寨主的头部将挨这一箭。

梁山第三任寨主不是宋江吗?为何花荣这一箭要射在了晁盖的头上呢?

梁山到底有几任寨主,是《水浒传》一大终极密码,施耐庵藏得极深。搞清楚梁山究竟经历了几任寨主,等于读懂了《水浒传》的一半,也明白了晁盖为何死于曾头市的那一支神秘之箭了。

王伦曾经“蓦然寻思”:

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

原来,王伦是“合着”杜迁上的梁山,杜迁才是《水浒传》中的梁山开山之主。为什么这么理解,我在很多文章中反复做了解读,此处不再啰嗦,只点明梁山的几任寨主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王伦的这番话十分重要,简直就点明了晁盖的死因。这个话题,后文再讲。

花荣射雁预伏了晁盖之死,那么,这一箭是不是就是花荣所射呢?我们尽可以这样去猜想,但施耐庵就是没点明。而且,这一箭并没有毒。

很多朋友质疑我说的晁盖不是中的毒箭,也不承认晁盖中箭之后在马上冲杀四五个小时,回到营寨竟然看不出一点症状的文本事实,咬死了射中晁盖的就是一支毒箭。

文本“事实”明摆在那儿,说晁盖从三更天气中箭,一直杀到天亮的时候才在林冲的接应下回到营寨。以现在的时间来讲,就是子夜到天明这段时间,即便是三更末,也是零点到一点之间。晁盖打曾头市是春暖季节,即便是五点天亮,期间也过去了四个多小时了。

但是,晁盖是骑着马回来的,中箭之后便由刘唐、白胜扶上了战马,一直冲杀着,为何毒药一点都没有发作呢?这可能吗?

从书中的细节看,晁盖回来后是能够言语的,拔掉面颊上的箭后,晁盖只是“血晕倒了”。此处,施耐庵并没有交代晁盖的任何中毒症状,更没有写那支箭上刻着字。

“林冲叫取金枪药敷贴上”,于是,出大事了:“原来却是一枝药箭。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四五个小时毒药没有发作,为何敷上金枪药之后才知道是一支毒箭,晁盖才言语不得呢?

林冲到底看到了什么,参与了什么,这些细节已经说明了一切,无需我多做解读。

晁盖之死意味着什么

如此说来,晁盖之死就与宋江脱不了干系了,若不是统一步调,各个环节又如何衔接得如此紧密而又天衣无缝呢?

事后,宋江又把晁盖的遗嘱做了修改,指定了史文恭就是射杀晁盖的凶手。这样,晁盖之死与梁山好汉有关的嫌疑就越来越大了。为何?

史文恭是不是凶手,不由宋江说了算,因为,宋江并没有给晁盖报仇。很多读者认为,宋江请卢俊义的目的之一就是给晁天王报仇。其实,卢俊义上山与晁盖报仇毫无关系,宋江、吴用早就想把玉麒麟弄上梁山,为制服照夜玉狮子做准备。

书中说,晁盖丧事期间,来自大名府的大圆法主提到了“河北玉麒麟”,宋江、吴用“猛然省起”,说我们还没有老,怎么就这么忘事呢?接着,宋江细细地讲述了一番河北玉麒麟卢俊义。这些细节说明,晁盖还没有死的时候,宋江、吴用就有驯服玉麒麟的计划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宋江还真洗不脱谋杀晁盖的嫌疑。但是,施耐庵又不是这个意思。

宋江驯服玉麒麟,目的其实与晁盖是一致的,那就是书中讲的“晁、宋二头领一同替天行道”。梁山“替天行道”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招安吗?绝对不是。梁山大聚义时,宋江主张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说的就是打金国人,保宋境一方百姓平安,这是《水浒传》最大的主题,是施耐庵家国情怀的最高表述。

晁盖打曾头市,同样是抗击金兵,保境安民。但是,晁天王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汉奸史文恭得到了照夜玉狮子。这是金国王子的坐骑。《水浒传》的金国王子,施耐庵早就暗示了就是“金二”,灭掉北宋的完颜阿骨打的次子斡离不。

鲁达、曾头市的故事隐伏着令北宋迅速走向灭亡的“宋金海上之盟”,这个盟约引来了金兵的入侵,因而,宋江驯服玉麒麟的目的有两个:“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兵马,指的就是金国的兵马。

晁盖抗金失败,这件事情还得交由道家的天罡地煞来完成。因而,从另一个角度讲,晁盖是在抗金之战中归于本位,去做真正的托塔天王的。《水浒传》讲的是道家天罡地煞“替天行道”的故事,当然得由一百单八将来演绎抗金的故事了。

由此回顾文本故事,书中引发晁天王攻打曾头市的起因,就是照夜玉狮子。而晁盖前往偷袭时,林冲却没有跟着去,而是分兵一半做接应。林冲为何不随晁盖前往呢?是因为此处隐伏了另一匹战马:踢雪乌骓。

这匹马是宋徽宗的御赐,而灭掉宋徽宗的,正是照夜玉狮子的主人。踢雪乌骓怎么可能是照夜玉狮子的对手?因而,作为宋徽宗钦命的大将,呼延灼表现得极差。由此,可以这样解读晁盖抗金这件事:晁天王与金兵作战,一定是在宋徽宗时期。宋江二次攻打曾头市,恐怕就到了宋钦宗时期了。

施耐庵早就预告了梁山好汉将在宋钦宗时期参与抗金,这个预告就隐伏在“白龙庙英雄小聚义”的故事中。怎么回事?敬请关注本号其他文章的解读,施耐庵写得十分的神奇。

晁天王之死,与林冲有关,也与宋江、吴用、花荣有关,梁山礼送天王归位,“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责任由道家的天罡地煞继续。

因而,此番又是林冲出头,而且第一个找到了道家的总监军,再度确立了梁山寨主。这一次寨主易位,直接隐喻了北宋的灭亡。

林冲主导了北宋迅速灭亡的隐喻

这个隐喻同时也决定了晁盖之死,是施耐庵隐喻大历史的一个关键节点。

上文曾经讲到,梁山总共有四任寨主,杜迁是第一任。原本,杜迁也是《大宋宣和遗事》中三十六人之一,施耐庵故意把他打入地煞,而且写成了梁山开山之主。而王伦却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们做寨主,是施耐庵把《水浒传》一半的密码隐写在了这两个人身上。

很多学者考证王伦,说他的原型是北宋时期的某某义军领袖。这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臆想,施耐庵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

杜迁之所以被施耐庵写作梁山第一任寨主,意思就是“杜迁”,也就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涉嫌干预了北宋皇位的世系传承。赵光义违背“天道循环”,涉嫌伪造“金匮之盟”,而又打脸背弃盟约,没有把皇位传给老四赵廷美,而是让“宋三郎”赵恒成为了宋真宗。由此,北宋王朝进入“妖魔”时代。

关于杜迁的故事,我有专门的文章讲述,此处不再多重复。

因为“杜迁”,所以,原本只有做“王”资格的人便轮流做了皇帝,包括梁山时期的端王宋徽宗。这就是“王轮”。

林冲杀了王伦,之于梁山而言不是火并,但对于北宋王朝来讲,还真是火并:内部相互残杀,内部相互吞并。所以,火并的结果就是“朝改”,北宋即将被改朝换代了。到了“朝改”的历史关头,必将葬送江山——这就是宋江。

施耐庵之所以把晁盖之死写得扑朔迷离,原因就是要隐藏这段历史。施耐庵的潜台词应当是:历史发展到这个节点上,北宋王朝走向灭亡就是必然的了,人力焉能阻挡。因而,晁盖必死而宋江必定要登上梁山的寨主之位——宋江的身上同时贴着北宋皇帝与大明皇帝的标签。

杜迁是梁山第一任寨主,所以,宋万则是在王伦之后才上山的。这个时期,意味着即便是杜迁而王伦,北宋却依然希望“一万年”。所以,杜迁在前,宋万在后,杜迁是地妖星,宋万是地魔星,难道不就是“妖魔”吗?

到了大排名时,却是宋万在前,杜迁在后:你们都“杜迁”了,难道还想“一万年”吗?所以,紧随杜迁之后的就是“病大虫”。

终止“王轮”的人是林冲,参与“朝改”的人也是林冲,断“送江”山的人还是与林冲有关。所以,林冲不仅在晁盖之死中发现了什么,而是参与了什么。

关于林冲与晁盖之死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本号将继续解密《水浒传》,为所有今日头条关注我的朋友彻底打开《水浒传》这座神秘的殿堂。

晁盖之死林冲发现了什么?

《水浒传》晁盖之死,豹子头林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晁盖率领兄弟们攻打曾头市,结果被和尚陷害,落入了曾头市的埋伏圈,中药箭不治而亡。

  晁盖的死有很多疑点,除去疑点之外,豹子头林冲此役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此次出征,晁盖点了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欧鹏、杨林、白胜二十个头领的将。

  其中,豹子头林冲、金枪手徐宁曾是禁军教师,双鞭呼延灼、病尉迟孙立、镇三山黄信都曾是朝中武官。

  有他们五位在,攻打曾头市并不难,并且还有三阮、刘潭等好汉。

  可是,晁盖败了,有他自己急功近利的原因,也有豹子头林冲的原因。

  原著道:“晁盖大怒,回头一观,早有一将出马去战曾魁。那人是梁山初结义的好汉豹子头林冲。两个交马,斗了三十余合,不分胜败。曾魁斗到二十合之后,料道斗林冲不过,掣枪回马,便往柳林中走。林冲勒住马不赶。晁盖领转军马回寨,商议打曾头市之策。林冲道:来日直去市口搦战,就看虚实如何,再作商议。”(施耐庵《水浒传》百回本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林冲此战非常可疑,三十回合拿不下曾魁吗?我看不是。

  后来宋江攻打曾头市的时候,曾魁与梁山泊好汉对阵的记录极少,最后乱军中马踏为泥而死。

  这样的曾魁,显然不可能与林冲斗三十合,且能全身而退。

林冲为何不杀?很简单,他要制造假象,制造曾头市很强的假象,让晁盖知难而退。再腹黑一些,他要让晁盖更加焦躁,让他在焦躁中犯下大错。

  之后,面对两个和尚,晁盖上当,林冲识破。

  原著道:“林冲谏道:哥哥休得听信,其中莫非有诈……晁盖道:兄弟休生疑心,误了大事。今晚我自去走一遭。林冲道:哥哥休去,我等分一半人马去劫寨,哥哥在外面接应。晁盖道:我不自去,谁肯向前?你可留一半军马在外接应。林冲道:哥哥带谁入去?晁盖道:点十个头领,分二千五百人马入去。十个头领是:刘唐、阮小二、呼延灼、阮小五、欧鹏、阮小七、燕顺、杜迁、宋万、白胜。”

  林冲明知有诈,还故作发问,晁盖已如热锅上的蚂蚁,乱了分寸,有诈也分不清了。

  林冲的确劝了晁盖,可他千不该万不该真的带一半人马在村口接应。

  原著道:“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喊声振地,一望都是火把。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却得呼延灼、燕顺两骑马,死并将去。背后刘唐、白胜救得晁盖上马,杀出村中来。村口林冲等引军接应,刚才敌得住。两军混战,直杀到天明,各自归寨。”

  村中厮杀,金鼓齐鸣,喊声振地,一望都是火把,林冲听不见?看不见?绝对不可能。

  看见,且早已怀疑有诈却不杀进去,非要等到晁盖杀出来。

  林冲这是在做什么?见死不救。

  假如在晁盖进去之后,听到厮杀之时林冲便带部分人马冲进去增援,晁盖很可能不会中箭。

  所以,晁盖之死,林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先有敌不过曾魁,后有不及时增援,林冲显然是要将晁盖置于死地。

  结果也是如此,晁盖因林冲都敌不过曾魁而急躁上当,因林冲没有及时增援而中箭。晁盖只说接应,没说增援,林冲就不敢去吗?我看不是,林冲还没傻到那种程度。

  晁盖之死,林冲也是有过的。

晁盖之死林冲发现了什么?

晁盖之死林冲发现了什么?

林冲能发现什么?

只能发现晁盖格局太小,头脑简单,爱呈匹夫之勇,还不相信手下头领,所以晁盖绝非能成大事之人。

这从晁盖死前于林冲的一段对话就能看出来:

一连三日,曾头市并不见一个人,第四日,忽有两个僧人直到晁盖寨里投拜。

军人引到中军帐前,两僧人跪下告道:小僧是曾头市东边法华寺里监寺僧人;今被曾家五虎不时常来本寺作践罗造,索要金银财宝无所不至!小僧尽知他的备细出没去处,只今特来拜请头领前去劫寨。剿除他时,地方有幸!

晁盖见说大喜,便请两个僧人坐了,置酒相待。

独有林冲谏道:哥哥休得听信,其中莫非有诈。晁盖道:他两个出家人,怎肯妄语?我梁山泊久行仁义之道,所过之处并不扰民;他两个与我何仇,却来诓我?况且曾家未必赢得我们大军,何故相疑?兄弟休生疑心,误了大事,我今晚自去走一遭。

林冲苦谏道:哥哥必要去时,林冲分一半人马去劫寨,哥哥只在外面接应。

晁盖道:我不自去,谁肯向前?你却留一半军马在外接应。

看到没有?这就是晁盖,轻信他人之言,不听林冲苦谏,还呈匹夫之勇以身犯险,结果中了埋伏,被史文恭一箭谢死。

晁盖之死林冲发现了什么?

曾头市篇章,林冲恐怕最先发现的就是自己“所托非人”。而在晁盖死后,林冲发现了契机,自己“从龙之功”唾手可得,可惜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林冲斯人

毫无疑问,林冲是悲催的。原本他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不小的知名度以及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一次外出为他招来了无妄之灾。

由于妻子张氏生得貌美,被高俅的干儿子“花花太岁”高衙内看中调戏,书中明言,假如高衙内一开始就知道张氏是林冲的妻子也就没这些事了。有的朋友或许会问,难道高衙内不会暗中直接动手吗?个人觉得这个可能不大,因为如果一开始林冲就和妻子在一起,高衙内可能就生不出别的心思。但是在调戏之后再知道,事情就不同了,念头一旦有了就很难抑制,于是便有了高俅父子后来对林冲的构陷。我想如果能重来,林冲一定选李白……呃,不,一定会陪娘子上香,而不是去菜园子看鲁智深练武。

如果不分是非曲直,只从律法的角度讲,整个梁山只有林冲一个人是毫无罪过被官府逼迫而落草的,从内心而言,他不愿走这条路,他的心愿和杨志差不多,都是希望凭借自己的本事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出一个前程来。可是事已至此,林冲无路可走,只好上梁山栖身。

林冲从来不是招安的反对派,这和很多朋友的认知不同。三败高俅时,高俅被俘,林冲全程除了在开始时对其怒目而视再无其他过激反应,甚至在高俅主动声称为梁山招安一事出力时,林冲与其他人一样陪其推杯换盏,这里虽然让人“意难平”,但作为被封建礼教禁锢又生活在官场无比黑暗年代的人而言,这些举动并不奇怪。

当然了,林冲虽然支持和赞成招安,但和其他朝廷降将不同,如果梁山真的拼死与朝廷一战,林冲也同样会战到最后,即便身首异处,也算求仁得仁了,起码轰轰烈烈。

晁盖的本质和林冲的失望

说白了,梁山的路有两条,一条是招安,相对稳妥;一条是正式插旗,虽然必将失败,却不枉走这人间一遭。林冲当初之所以在火并王伦后让位晁盖也是因为敬晁盖是顶天立地的汉子,能将梁山带起来,可惜他看走了眼。

晁盖顶天立地、义薄云天这些都不假,但是眼界太有限,甚至于对于梁山的未来根本没有一个规划。很多人认为晁盖是反对招安的,所以后来和宋江水火不容,甚至将晁盖之死阴谋论,说成宋江杀人夺权。其实这多少有些抬举晁天王了。

晁盖根本没那么多花花肠子,对于招安他不是反对,而是没态度。反正没有拿到台面,何必去费心思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多惬意,不如“明日愁来明日忧”。其实有关梁山的未来早晚是要提上日程的,个人觉得以晁盖的性格很大几率会被宋江和吴用说动,接受并积极参与招安之事,只不过万事没如果,晁盖没活到那一天。

不过,眼见着宋江一而再再而三取得不俗成绩,作为梁山的大当家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以晁盖的心胸和对宋江的认可,他不至于嫉妒,不过大哥有属于自己的骄傲,于是曾头市之战,晁盖不顾劝阻,执意出征。

也正是在这一战中,林冲首次对晁盖失望。由于急于求成,晁盖不听林冲的苦心相劝,轻信两个来历不明的和尚,还试图以“出家人不打诳语”这种鬼话来解释自己所作所为的合理性,结果中计重伤,以致身死。

所以说,有关晁盖之死,林冲首先发现的是自己印象中的晁盖与实际不符,说难听点不仅志大才疏,而且刚愎自用。这和林冲印象中的“大哥”不同,此时的林冲多少有些“错付了”的感觉,所以对晁盖必定是失望的。

拥立宋江

由于不听忠言,晁盖死于曾头市之战。这时林冲发现了一个新的契机。

“蛇无头不行”,晁盖过世,遗命哪个为他报仇便为梁山之主,可是会有人执行吗?宋江的人望本就不输晁盖,虽然名义上是二当家,但他的话语权丝毫不比晁盖小,刚上山时晁盖就曾提出让位,以晁盖的心性相信他是真心的,不过宋江没有接受。所以晁盖死后,宋江是接任寨主的不二人选,包括刘唐和阮氏三雄也不可能接受“哪个为晁盖报仇便为寨主”。所以此时的宋江称得上是众望所归。

不过要打破前任的遗命,必须有人带头“逼宫”,论资历、能力,林冲是最合适的,别看吴用平时权利很大,但他永远只能做个副手,这种事他挑不了头。

宋江是坚定的招安派,在各种场合都透露过这一主张,这与林冲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林冲站了出来,率领众头领拥立宋江为山寨之主。通常来说,这样的人物在主子上位后都是好处大大的,林冲大概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思。但宋江不按套路出牌,从后面看他丝毫没觉得林冲立下什么大功了,不然林冲也不会在座次上位居关胜之下,职务仅仅是五虎大将的第二位。

这里可以看出宋江的城府不是林冲可以窥见的,这样的功劳可大可小,而林冲很不幸,什么也没捞到,可以说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说林冲的一生很悲催,从被逼上梁山开始所有事情的发展都和他预计的都背道而驰。最后好不容易得偿夙愿招了安,却在南征后患上了风瘫,半年后病故,就这样走完了窝囊的一生……

晁盖之死林冲发现了什么?

林冲在《水浒》里算得上“三朝元老”了。

林冲刚入梁山王伦疑心重,得不到重用,火并王伦,晁盖上位,上位前有让林冲做第一把交椅,林冲拒绝了,又让林冲做老二,也被林冲拒绝,最后林冲自己让吴用、公孙胜排自己前面,而位居老四。在这里也说明,林冲是有心机,也是聪明的,第一,他火并了王伦,本来对外人家就会说他不仁不义,做老大只会把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第二,如果他做第一把交椅,自己是孤家寡人,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等,完全把自己架空,并且随时有可能被他们给杀掉的可能,虽然晁盖这人讲义气,但并不代表吴用与其他人也这样讲义气,所以把第一把交椅交出来是最明智的选择,在一没口碑,二没背景,三没跟班的情况下,这是最好的保命之举,那有人肯定会说,他不做第一把交椅,做第二第三总可以吧,其实这又是林冲的无奈之举了,按能力来说,他做个老二是没问题的,人家鲁和尚还在双龙山做老大了,林冲有勇有谋,做老二是绰绰有余,但是还是回到开始的,这一伙人里,晁盖,吴用,公孙等已经抱团共犯过难,同生死过了,自己短时间很难融入这个圈子,哪怕当个老二,人家照样不鸟你,那又有啥用呢?所以做了个老四,至少在晁盖那里,得到了个人情,也在众兄弟面前,落了个好名声,林冲在梁山本身也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好在晁盖活着时,一直还是蛮尊重他,毕竟他的在卢俊义等没上山前,在武力这一方面,他是唯一的存在,所以大家对他也是客客气气的,相敬如宾。

那晁盖死,对于林冲来说发现了什么或是意识到了什么?

很多人说晁盖死与林冲有很多关系,其实是不可能的,首先,他没有想让晁盖死的任何动机,这里面最不希望晁盖死的估计林冲算一个,毕竟晁盖不死,他稳做第四把交椅,并且他与晁盖经历了这么久的感情,也谋合的差不多了,他和晁盖的关系总比和宋江的关系要好得多,并且晁盖死时说谁能为他报仇,谁做大哥,当时梁山在武力上能为他报仇的也只有林冲,可见,晁盖对林冲是有栽培与传位之意的,另一方面,英雄惜英雄,在当时的社会情况,晁盖也更喜欢光明磊落且武功高深的林冲些,所以晁盖一死,林冲也就意识到自己的位置将更加的尴尬,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晁盖死后为了不让林冲的武力一家独大,宋江又拉来了卢俊义,后面又陆续拉了更多能人入伙,林冲的位置也从第四降到了第六,虽然看似降的不多,但是已经完全不是宋江核心圈的人。

如果晁盖不死,后面抓到高俅时,肯定是支持林冲把高俅杀掉,报仇雪恨的,而事实,当抓住高俅时,宋江阻止了林冲杀高俅,林冲当时是气急攻心,对宋江等人也是失望之极的吧,但对于林冲来说,又没有办法,他是朝廷的钦犯,外面没有现好的什么地方值得他去,至少在当时,也没有比留在梁山更好的去处。

所以,晁盖的死,对林冲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晁盖是真正的讲义气,只要他不死,林冲一定会一直得到他重用,但宋江就不同,宋江是表面的讲义气,内心里一堆的阴谋,他的义气是做给外人看的。

晁盖之死林冲发现了什么?

纵观晁盖的死亡之路,林冲的表现十分蹊跷,不由得让人怀疑,晁盖之死难道与林冲有什么干系?

晁盖要去攻打曾头市,点了二十个头领,几千人马,排第一位的便是林冲,接着是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三阮氏三兄弟、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鸥鹏、杨林、白胜。

这里面谁是晁盖的嫡系?

刘唐、阮氏三雄、白胜,这五个人,最早跟着晁盖智取生辰纲的,与晁盖老家住的不远,既是老乡,又有过命的交情。

呼延灼、徐宁,这两个人,是宋军降将,不是嫡系,他俩反宋意志薄弱,之所以投降梁山,是因宋江忽悠他们,早晚要招安,他们还能回去继续做官。

杜迁、宋万,是梁山的元老,后来林冲杀了王伦,他俩就投降了晁盖,因为他俩曾是王伦的人,不受待见,排位靠后,估计心里是极为不爽的。

最后,来说一说林冲。

林冲是晁盖的嫡系吗?

很难说!林冲比晁盖上山还要早,但在梁山遭遇不公和羞辱,他这么大的本事,居然排在杜迁、宋万之下,他岂能甘心,后来,晁盖来了,林冲有了外来势力的支持,才壮着胆子,火并了王伦。

林冲有了杀旧主的案底!

应该说林冲是晁盖的恩人,晁盖也是林冲的恩人,他俩互相成全,从晁盖点名要林冲,这充分说明,在晁盖眼里,林冲是他的嫡系,是自己人。

至于林冲怎么想的,不得而知!

再来看林冲在攻打曾头市过程中如何表现的:

晁盖是个老农民,没读过兵法,读书也不多,并且一直坐办公室,缺乏指挥经验,晁盖认为打仗,就是带头往前冲!

第一阵:梁山大败,折了不少人马,令人诧异的是,曾魁居然与林冲打了二十回合,不分胜负,可见曾魁十分了得。

然而,曾魁死得又极其窝囊,后来,宋江亲自攻打曾头市,曾魁不慎落马,被马踩死了!

堂堂一员大将,居然会从马上跌落,是发挥失常,还是本来水平就不高。

既然武功不高,怎么会与林冲打了二十回合,林冲故意让他的嘛?

之后,来了两个假和尚,假装投降,要与晁盖里应外合,晁盖居然不做分辨,一拍脑门就答应了,智商令人捉急。

林冲苦劝,但晁盖不听,林冲又劝,晁盖答应分一半人马留在村口接应。

后来,林冲引军接应,众人杀了出来,之后几天,梁山又损失了人马,狼狈逃回梁山。

当天夜里,晁盖死了,之后令人瞠目结合的事情出现了,林冲为首,吴用在后,二人当着众人的面,一起劝宋江为山寨之主。

林冲如此急不可待,这是为何呢?

因为林冲是个官迷,日思夜想地就是当官,甚至不惜出卖娘子,出卖朋友,然而,晁盖不愿意招安,经常散布言论,说咱们兄弟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有什么不好,招什么鸟安!

之后,宋江上了梁山,宋江与林冲是一路人,官瘾也很重,林冲见了宋江,就像见了恩人一样,期望宋江为山寨之主,带领大伙奔仕途,可晁盖是一把手,他不死,招安大计就打水漂了。

随意,林冲跟随晁盖出征,根本没尽力,纯属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晁盖死了之后,林冲内心狂喜。

所以,晁盖尸骨未寒,林冲便第一个冲出来,要拥护宋江为山寨之主,可见招安的心情多么迫切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