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公孙胜被列为梁山好汉之后,为什么却要赶紧离开梁山?
“水浒传”中,公孙胜有两次离开过梁山,题主问的,应当是《水浒传》中宋江接了父亲、兄弟回到梁山后,公孙胜以回乡探母为由,“赶紧”离开了梁山。
公孙胜的这次离开,几乎所有的读者都是一头雾水,历来也都没有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因而,干脆就抛出公孙胜早就看透了宋江,不愿意追随招安派而保全自己的解读。因为,后来在“水浒传”中,公孙胜心灰意冷,提前脱离了梁山队伍,按照罗真人“逢幽而止,遇汴而还”的嘱咐,回蓟州九宫县二仙山修道去了。
这样解读,更是令人感到一头雾水,公孙胜真成了能掐会算的半仙,早就预料到宋江要招安,所以便“赶紧”离开了梁山。
既然如此,公孙胜为何在打高唐州时又回来了呢?不仅回来了,还为梁山立了好些功劳。不仅为梁山立下功劳,还帮助宋江完成了梁山大聚义,一同受了朝廷招安。不仅招了安,还参加了攻辽之战。更为奇葩的是,公孙胜并没有按照罗真人的指令“逢幽而止”,继续与梁山好汉并肩作战,灭掉了田虎、王庆。
公孙胜的故事最为玄幻,历来都没有人解读出来,这个人物的故事,其实就隐藏着施耐庵《水浒传》的主题,是一条衔接全书,乃至收束全书的重要线索。本回答就从题主的提问切入,简单的讲一讲公孙胜为何被列为梁山好汉后,便“赶紧”离开了梁山。
公孙胜离开梁山的时间节点非常重要本回答导语中讲到,公孙胜的离开,是在宋江接宋太公、宋清父子上山之后,忽然想起家中老母,便在酒席上向众头领辞行,打算回蓟州三五个月,照看老母。
晁盖十分挽留公孙胜,但却不忍阻拦,便在梁山关下摆酒饯行。临别之时,晁盖特别叮嘱公孙胜“百日之外,专望鹤驾降临,切不可爽约”。公孙胜十分爽快的答应了晁盖,“重蒙列位头领看待许久,小道岂敢失信!回家参过本师真人,安顿了老母,便回山寨。”
以晁盖的嘱托,公孙胜应当在三个月后回山寨。也就是说,晁盖只批了三个多月的假,公孙胜就得归队。因为,此时的公孙胜早就是“梁山好汉”了。
然而,按照《水浒传》的时间节点来看,公孙胜大概应当是爽约了。那么,公孙胜去蓟州住了多长时间呢?话休絮烦,公孙胜从离开梁山,到高唐州归队,期间恐怕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因为,公孙胜前脚走,李逵也下山探母。黑旋风前往沂州道上,秋叶正黄。而引发高唐州之战的沧州城杀小衙内,则是七月初一。打高唐州至少又折腾了一个多月,高廉箭伤都养好了。
公孙胜去了这么长时间,假若不是宋江、吴用派戴宗、李逵苦寻到二仙山,公孙胜是不是就不回来了呢?公孙胜是一定要回梁山的,因为,在这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公孙胜受了罗真人的特殊使命。
公孙胜究竟受了罗真人什么样的特殊使命呢?且让我们回到公孙胜离开梁山之前的故事中,来简单解读一下,公孙一清先生为何要在加盟梁山之后,“赶紧”离开,此时的梁山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从故事的文本看,公孙胜大概是因为宋江接了老父上梁山而触景生情,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很自然的想到了离开梁山去探母参师。宋江在送别公孙胜时,也印证了文本故事。宋江说:“先生何不将带几个人去,一发就搬取老尊堂上山,早晚也得侍奉。”
然而,这只是文本故事,施耐庵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节点让公孙胜离开梁山,更是在点明《水浒传》的主题。公孙胜其实并非是因为宋江接了父亲上山而动了回蓟州的念头,而是因为宋江去九天玄女庙走了一遭。
难道宋江去了九天玄女庙,就是公孙胜离开梁山的原因吗?
九天玄女庙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回书的回目叫“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讲的是宋江回乡接宋太公、宋清上梁山,遇到郓城县新参的都头赵能、赵得追捕,逃到了还道村,躲进了九天玄女庙,遇到了九天玄女的故事。
宋江逃难便逃难,施耐庵为何要让他逃到“还道村”呢?郓城县真的有这么个村子吗?大致是没有的,这个村子应当是个虚构的地名。那么,为何要把这个村子写成“还道村”呢?施耐庵虚构这个地名,原因就是为了照应《水浒传》开篇故事——洪太尉误走妖魔。
梁山好汉都是“妖魔”,但他们都不是一般的妖魔,而是北斗七星群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妖魔是道家的妖魔,张天师引诱洪太尉将他们放出,是有特殊使命的,这个使命,就是九天玄女讲的“替天行道”——这就是《水浒传》的核心主题。
妖魔,原本是专门作乱的,要他们去“替天行道”,当然得先“还道”了。“妖魔”还于道家正道,才能去“替天行道”。所以,“还道村”寓意梁山妖魔从此开始“还道”,此后的故事,就是围绕“替天行道”来展开的。
然而,宋江进的玄女殿,其实就是皇宫,书中有“龙墀”一词,指代的就是皇帝。因而,宋江所遇见的九天玄女,实际上隐射着北宋两代皇帝,即宋真宗、宋徽宗。这两个皇帝都是北宋十分迷信道教的皇帝。
宋真宗崇道,伪造三卷天书,所以,九天玄女便授予了宋江三卷天书。从《水浒传》的故事来看,这三卷天书根本就没有一点用,根本就不是九天玄女的真天书,而是伪天书。
宋徽宗比宋真宗有过之而无不及,自封上帝长子“道君皇帝”,大搞“崇道抑佛”,施耐庵说他是个失道之君。北宋即将走向末路,所以,九天玄女下天言,要求宋江“替天行道,辅国安民”。
这是《水浒传》中第一次写到“替天行道”,但是,此处的“替天行道”,大可解读为“替天子行道”。因为,九天玄女“替天行道”的目的是“辅国安民”。
公孙胜正是因为宋江受了三卷天书,九天玄女命他“辅国安民”,便立即动身,前往蓟州去搬师父了。
这就是梁山第二次排座次,公孙胜位居第四位之后,“赶紧”离开梁山的真正原因。
张天师—罗真人—公孙胜,一脉相承的嫡派书说简短,罗真人应当就是龙虎山上清宫的住持真人,按照张天师的意图,引诱洪太尉放走妖魔之人。为何?
公孙胜再次离开蓟州二仙山时,罗真人特地传授他“五雷天心正法(五雷天罡正法)”,这是《水浒传》中的最高道家法术。那么,罗真人的“五雷天心正法”是谁传授的呢?毫无疑问,就是张天师。
《水浒传》中,龙虎山上的张天师是宋徽宗时期的虚靖先生,他是穿越到了宋仁宗时代,取代虚白先生放走了妖魔。那么,施耐庵为何要让虚靖先生穿越呢?原因也不复杂,因为这代张天师发明了道家最高法术——“雷法”。
“雷法”,在《水浒传》中就写成了“五雷天心正法”。这就是说,张天师虚靖先生把“雷法”传给了罗真人,罗真人又把这个道家最高法术传给了公孙胜。
于是,公孙胜的真实身份就昭然若揭了。此人就是一以贯之的“收放”妖魔的道家张天师传人,来到梁山可谓“超级卧底”,要监督梁山按照《水浒传》开篇故事设定的“替天行道”,来完成梁山大聚义,共同演绎梁山英雄好汉从“还道”,到“替天行道”的传奇故事。
这是《水浒传》贯穿主题的一条重大线索,这条线索的重要道具,就是“五雷天心正法”。
道家认为,宇宙间威力最大的是雷霆,因而,雷部就是道家上界最权威的部门,“雷法”当然是道家雷部的法术了。《水浒传》写了北宋九代皇帝(九纹龙),第一个出场的是开国皇帝赵匡胤。赵匡胤是“霹雳大仙”,当然也是雷部的。“霹雳大仙”结束五代战乱,开创太平之世,这就是“替天行道”。
《水浒传》中的“道”,讲的就是“天下太平”。施耐庵对“天下太平”的最直接描述,就是:“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百姓受了些快乐”。
九天玄女的“替天行道”,虽然也强调“安民”,但却是以“辅国”为前提的。辅国,在当时来讲,其实就是辅佐皇帝。而《水浒传》是明确的反宋徽宗的,龙虎山伏魔大殿“替天行道”的妖魔们又怎能辅佐导致天下大乱的道君皇帝呢?
因而,宋江在九天玄女庙接受的是伪“天言”,如果按照九天玄女的天言去聚义梁山好汉,便将偏离道家的“替天行道”。
宋江从九天玄女庙回到梁山,隐瞒了九天玄女庙一节,但公孙胜如何不知?即便是公孙胜不知,罗真人岂能不晓。因而,这位梁山“替天行道”总监军便“赶紧”离开梁山,去罗真人那里领“法旨”去了。
《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三个阶段上面讲了那么多,十分的玄幻离奇,是不是绿野老道脑补瞎猜的呢?且继续往下看。
经过一番折腾,罗真人终于肯放公孙胜下山了。临行前,罗真人对公孙胜讲了一番话,说的是:
弟子你往日学的法术,却与高廉的一般。吾今传授与汝‘五雷天罡正法’,依此而行,可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休被人欲所缚,误了大事,专精从前学道之心。你的老母,我自使人早晚看视,勿得忧念。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
高廉的法术近乎妖术,公孙胜原本也是龙虎山伏魔大殿地窖中的“妖魔”,其法术当然与妖术一般了。可见,宋江被九天玄女忽悠,“还道”不正。公孙胜离开将近一年时间,似乎也是在“还道”。魔心退去,便可学“五雷天罡正法”了。这与后来公孙胜传授混世魔王樊瑞这一道家最高法术是一样的,樊瑞继续做混世魔王,肯定就学不成“五雷天罡正法”。
那么,公孙胜参与生辰纲行动时,为何罗真人不教他“五雷天罡正法”呢?因为,当时的带头大哥晁盖并非道家“妖魔”,而是佛教的护法天王。这是题外的话,搁下不表。
公孙胜上应“天闲星”,原本,罗真人就知道这个《水浒传》最高机密。由此,也可看出,罗真人与张天师虚靖先生的关系。因而,在这段话中,最紧要的四个字就是“保国安民,替天行道”。假如按照统一句式来写,便可将这八个字颠倒过来:“替天行道,保国安民”。
罗真人的二仙山原本就是龙虎山的“分号”,妖魔放出来了,但绝不能让他们失去约束,罗真人就是以张天师的名义,来约束“妖魔”的。所以,他纠正了九天玄女的“替天行道。辅国安民”。不是为“君”,而是为“国”。
公孙胜再度回到梁山队伍之前,宋江已经连吃两场败仗。其中,宋江以九天玄女的伪天书“回风返火法”与高廉斗法,同样遭到了惨败。施耐庵说,九天玄女之法肯定是没有用的,梁山不能按照九天玄女的“天言”去“替天行道”。只有道家“正道”才能破敌,才能“救宋江”,“替天行道,保国安民”。
所以,公孙胜在宋江受到九天玄女哄骗后,立即动身,学道家“正法”,以纠正梁山有可能出现的道路偏差。
但是,《水浒传》并没有受任何“天言”约束,施耐庵的人文思想也绝不会低俗到“迷信”的程度。因而,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又在罗真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那么,“替天行道”在经历了两个阶段后,又将如何发展呢?
简短的说,梁山好汉最终完成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抗击金兵、保境安民。宋江因战败而投降张叔夜,然后接受了朝廷招安。此后,梁山好汉参与了征方腊、攻幽州之战。金兵大举进犯北宋时,梁山好汉便投入了抗金之战。此时,北宋矛盾上升,梁山的“替天行道”,也挣脱了道家的束缚,由“保国安民”而上升为“保境安民”。
虽然北宋王朝覆灭了,天下再也不能回到北宋开国时代,或者宋仁宗“三登之世”。但是,《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却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施耐庵著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
因而,从公孙胜离开梁山这段故事中,同样可以解读到施耐庵蕴藏在《水浒传》的伟大人文精神。
公孙胜没有“逢幽而止”,但在打完王庆之后却“遇汴而还”,这都是续书《征四寇》胡编的。从林冲在朱贵酒店的题诗,以及九天玄女庙“二龙戏水”的隐喻看,《水浒传》将要写到梁山好汉的汴京保卫战,见证宋徽宗、宋钦宗“坐井观天”的历史。尚未完成“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监军职责,公孙胜岂能临阵脱逃?
水浒传中,公孙胜被列为梁山好汉之后,为什么却要赶紧离开梁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公孙胜的高明之处。
公孙胜在江湖上也是有名的,道号一清道人。
他的武功很厉害,晁盖的十多个庄客都拦不住他。
但公孙胜厉害的不仅仅是武功,还在于江湖经验。
书里说,公孙胜行走江湖多年,江湖上所谓一清道人也是赫赫有名的。
他和晁盖一伙抢劫了生辰纲案发,被迫逃上梁山。在逃上梁山之前,公孙胜也和阮氏三雄他们一起杀了不少官兵。
到了梁山以后,晁盖他们发现王伦不愿意收留,又无处可去,就联合林冲火拼了王伦。
当时,公孙胜就感到了危险。
外面是大宋官兵围剿,内部还有这些火拼的可能。
好在晁盖这个老大很讲义气,也重情义,将公孙胜列为第三位,仅次于晁盖和吴用。
但是,公孙胜以自己的江湖经验,认为晁盖这个人头脑比较简单,不够心狠手辣,怕是不能成就大事,也难以约束住部下的野心派。
自然,那时候晁盖的部下还比较简单,不过是阮氏三雄、刘唐之流,都是比较直爽的汉子。
但宋江上山以后才几天,公孙胜就借口回老家探望母亲,一去不回。
大家注意,晁盖拿出一盘金银作为路费,公孙胜只拿走了一半。
要知道,当时十万贯生辰纲可是公孙胜出力抢走的,他应该至少分1万贯巨款。
但现在公孙胜连一盘金银都只拿走一半,一是装作真的是回去看望母亲,另外则是说明他是不惜代价,宁可不要钱也要离开梁山。
为啥?
公孙胜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知道宋江绝对不是什么好角色。
以当时江湖名气来说,宋江名气远远大于晁盖,也强于柴进,堪称江湖第一人。
以手腕来说,宋江毕竟是个官吏,很懂政治,精通尔虞我诈的政治手段,这是老粗晁盖比不了的。
而且,宋江这人心狠手辣,也不是相对仁慈的晁盖可以相比的。
宋江为什么杀阎婆惜?并不仅仅是阎婆惜接着梁山的书信敲诈他。
其实阎婆惜就是个弱女子,宋江劈头盖脸捶几拳,抢回书信烧掉就是了。
空口无凭,阎婆惜没了证据还能要挟他吗?
而宋江却直接杀人,摆明了是灭口,不让他私通梁山的风声泄露出去。因为私通贼寇,是满门抄斩的罪名,宋江不愿意冒险,就干脆杀人。
阎婆惜虽然不良,好歹是宋江的小妾,一日夫妻百日恩。
宋江杀起来毫不手软,头都割了。
再看,宋江为了招收霹雳火秦明,不惜派人假扮秦明杀死了青州城外无数百姓。
这些百姓又有什么罪?仅仅为了招募一个将领,宋江就能残杀这么多无辜,可见这个人的狠毒程度。
相反,晁盖主政梁山以后,下令不得滥杀无辜,连抢劫也是只要东西不杀人。
这些公孙胜都看在眼里,他明白晁盖绝对不是宋江的对手。
宋江上山以后,梁山的局势会发生变化,下面肯定是一场内斗。
后来聪明的如吴用、林冲、刘唐之流,直接倒戈投靠到宋江那边去了,不和晁盖一条心了。
相比起来,公孙胜聪明程度不亚于吴用,但他比较正直,不愿意背叛之前的大哥,就干脆离开梁山这个是非之地,跑路了。
事实证明,公孙胜跑的很正确。后来没多久,晁盖就不明不白被射死了,宋江成为梁山大哥。
之前就投靠宋江的吴用、林冲、刘唐大体被重用,但阮氏三雄则被冷冻。以阮氏三雄的武艺,又是对于梁山极为重要的水军,阮小二不过排列36将的第27位,阮小五第29位,阮小七第31位,几乎都是最末流了。
书中最后写道,平定淮西后,公孙胜就脱离了宋江阵容,回到老家继续做道人,最终得以善终。
而其他107个兄弟,善终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吧。
公孙胜,也是一个高人。
水浒传中,公孙胜被列为梁山好汉之后,为什么却要赶紧离开梁山?
刀墓观点:特性,不如说是心性。作为道人,他是失败的;作为英雄,他是成功的!
在一百单八将里,最神秘的要数入云龙公孙胜。之所以神秘,不仅因为他能呼风唤雨兴云起雾,还因为他的一些行为确实让人捉摸不透。相比吴用,公孙胜才是最懂政治的人。
除去法力第一不说,他还占着两个“一”:
他是一百单八将中唯一一个中途出走“躲猫猫”的人,也是第一个和宋江说再见拜拜的人。单就这两个一,就很值得同大家讨论一番。
生辰纲东窗事发后,公孙胜和晁盖等人死力杀退官军,逃到梁山泊,火并王伦,晁盖当上梁山泊的老大,公孙胜也扶摇直上,成了梁山泊的三当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公孙胜始终是积极主动、全力以赴的。他为的是什么?是权力。半生的拼打,不正是为了今天吗?志得意满、功成名就的公孙胜怎么会去做道士呢?怎么会突然离开权力场,躲进了深山呢?
因为一个人——宋江。
公孙胜判断:一个不爱钱财也不好色的人,一定会热衷于权力;一个热衷于权力而放着二把手不当的人,就是想当一把手。可是,梁山泊已经有一把手了,那就是晁盖。
如果宋江真的当上了老大,梁山泊还会有晁盖的立身之地吗?而没有晁盖,还有公孙胜吗?是晁盖让公孙胜当了三把手,是晁盖给了公孙胜现在拥有的一切权力和富贵。他们同甘共苦、并肩战斗,才开创梁了山泊的今天,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已经看出了宋江不是个好鸟,与自己的革命理想有所分歧,于是借探母之机返回二仙山跟随罗仙人继续深造。
但是即使公孙胜在看清了宋江的为人之后,对于自己昔日的战友们还是放心不下,在打高唐州时再度出山,显示了其对革命战友的同情心理。
除此之外,也很有理由怀疑“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把戏就是他一手操作的,毕竟他是这49名道士之中的一员,很难想象没有他这样的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宋江怎么能如此完美的泡制这一子虚乌有的事件。
如果第一次出走完全是他自己做的决定,那么第二次彻底离开宋江就不只是自己的意愿,还是遵从师父罗真人的法旨。
这一点五十三回反映的很清楚。戴宗找到公孙胜时,高唐州的军情已是十万火急,可公孙胜还跟戴宗,因为这回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他师父这个强有力的“后盾”。罗真人当戴宗面替徒弟回绝“吾弟子已脱火炕,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
这个“火炕”,很显然是公孙胜对罗真人述说的那个梁山,也许是晁盖式的梁山,也可能是宋江式的梁山,公孙胜跟戴宗走,完全是被动的服从师命而并非出于真心。总而言之,公孙胜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是梁山英雄智慧者的代表,也是洒脱道家不甘沦落红尘的体现。
尊师重孝、足智多谋、道术多变、嫉恶如仇。但是,他也有其他道者不同的一面。重视友情,体恤民生,拥有了一个道家不该有的济世情怀。
辨别善恶忠奸,把自己的能力用在合适的地方,公孙胜用俗人的肉体完成了济世,用道人的仙骨,完成了他的终其一生的修道生涯。
水浒传中,公孙胜被列为梁山好汉之后,为什么却要赶紧离开梁山?
谢谢邀请!
宋江上梁山,先是回家接父亲上山,接着受九天玄女天书,大家一起庆贺,入云龙公孙胜却感到不安。
公孙胜是梁山排行第四位,也算是军师吧,只他一个人是宗教人士。宋江的天书表明了只可他和吴用同看,很明显有点轻看公孙胜。
当年,智取生辰纲时,晁盖留公孙胜与刘唐住在庄上,吴用和阮氏兄弟住别处,公孙胜当然知道关系的远近。只是,他想不到吴用很快靠上了宋江,排挤晁盖,他想保晁盖,也无能为力。
于是,公孙胜回家探母。宋江说“专听尊命,只望早早降临为幸”。而晁盖取出一盘红白之物相送,公孙胜不敢收,晁盖要他收下一半,他将金银拴在腰间。
梁山晁,宋之争,公孙胜看的很清楚,他有自知之明,主动退出,才得以保存性命。即使打高唐州,公孙胜只是帮忙之后,就远遁江湖,闲云野鹤而去,至于宋江搞得那个排名次,公孙胜早已看的云烟一般了。
宋江吴用领着众人招安,捞着一个芝麻官,最终使兄弟们死伤大半,自己也搭上了性命。那里有公孙胜看的远,看的清,看的真切。人一旦急功近利,就会利令智昏。
水浒传中,公孙胜被列为梁山好汉之后,为什么却要赶紧离开梁山?
水浒好汉一百单八将,公孙胜排名靠前。三十六员天罡星中,公孙胜名号天闲星。
公孙胜与吴用,同为梁山军师,吴用是正职,公孙胜为副,共掌山寨机密军事,公孙胜不简单呢。
公孙胜,河北蓟州人氏,自幼爱好习武,精通十八般武艺。又师从罗真人,进一步深造,学得些法术,能呼风唤雨。公孙胜早年丧父,高堂有老母在,家中有些田产,雇有佣仆数人。
公孙胜其人,是个不安分的人,不喜欢呆在家里,喜欢出外面胡混。师父罗真人,是一位高手,公孙胜学了半瓶子,行走江湖已够用。公孙胜离开家乡,经年不回,他喜欢这种日子,江湖阅历很丰富。
晁盖在江湖上名气大,公孙胜打听得生辰纲之事,自忖一人之力弱,遂至晁盖处邀外援,撺掇伙伴,共取一场富贵。
生辰纲案发,晁盖、公孙胜等人,逃往梁山避难,官兵追的紧,咬住不放。水洼里,公孙胜施法,火烧大船,官兵被困泥沼里无数,公孙胜大喊:休教走掉一个。并指挥参与,搠杀官兵许多人。公孙胜,也算一位狠角色呢。
上梁山,王伦之事略过,晁盖等人,鸠占鹊巢,把持梁山。每日里,晁盖、吴用,公孙胜和林冲,做为梁山的大领导,四人喝酒吃肉,过的好不快活。
后来,宋江上山,接得父亲宋太公,兄弟宋清等家眷,上山团圆,其他好汉,也有接家眷上山享福的。一者公孙胜心烦山寨杂务,二者公孙胜想念母亲,他便向天王及宋江告假,回家乡一趟。
公孙胜的本意,是回家一趟便回山,无奈被师父罗真人绊住,母亲也死劝不舍,无奈,公孙胜只得隐名居家不出。
宋江破高廉,受阻,派戴宗和李逵,去请公孙胜出山相助,李逵威胁放火,又斧劈罗真人,逼迫公孙胜,用下三槛的手段。
罗真人知公孙胜上应星相,天意不可违,遂派人安顿公孙胜老母,放公孙胜去助宋江。罗真人又授公孙胜五雷天罡正法,公孙胜得真传功夫大进。真人又送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拜领诀法。
宋江破辽后,班得胜之师,路过五台山,拜见智真长老,智真是鲁智深的师父,乃是得道高僧,智真言谈禅理,公孙胜心灵受振动。
北方事平,南方方腊又闹事,宋王天子,不让宋江闲着,又派梁山人马,去征讨方腊。
公孙胜厌倦军旅生活,思母心切,他想起罗真人八字嘱言,时辰已到。南方气候苦热,也是原因,公孙胜遂萌生退意,于是向宋江辞行。
世上百事有因果,能知进退独善身。首先脱离梁山队伍的,公孙胜当算第一人。
公孙胜去后,《水浒》中有诗赞一首,借录之,曰:
数年相与建奇功,
斡运玄机妙莫穷。
一日浩然思旧隐,
飘然长往入山中。
水浒传中,公孙胜被列为梁山好汉之后,为什么却要赶紧离开梁山?
公孙胜受过高人指点传授,是一个得道的高人。他早己看破红尘,视钱财、利禄、功名如粪土,他也先知先觉,知宋江还未彻底放下功名仕途,早晚走招安之路,梁山好汉迟早散伙。所以提前隐身而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