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晁盖不死,是否可以推翻朝廷建立新王朝?
《水浒传》中,到底谁是招安派,谁是造反派,一直以来都被读反了。从原著故事中解读,宋江才是造反派。而被历来认定的造反派晁盖,才是梁山上的招安派。
因而,如果晁盖不死,肯定是不会推翻朝廷,建立新王朝的。题主说,晁盖绝不会被招安,宋江因为晁盖的存在而不敢再提招安之事。
这其中的“再”字,也就表明宋江曾经提到过招安。宋江确实在上梁山之前,提到过招安。但是,宋江是因为武松先提出了招安,尚未打算造反的宋江才以招安劝诫武松。因而,武松是《水浒传》中先于晁盖提出招安的人。假如一定要说梁山最后分裂成两大阵营,宋江也绝对不是招安派。
宋江肯定是没有死在晁盖前面,高举造反旗帜的宋江,最终也没能推翻朝廷,建立新王朝。造反派没能推翻朝廷,何况主张招安的晁天王呢?
梁山真的是晁盖要招安吗《水浒传》“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这回书中,梁山第一次出现“招安”二字。因为彭玘被扈三娘活捉,宋江很快的就劝降了他。但是,这是梁山第一次招纳朝廷降将,宋江心中没有底,便把彭玘送到了晁盖的大寨。需要说明的是,宋江在劝说彭玘归降时,绝没有提“招安”二字。
经历第一场败仗,呼延灼又调来了轰天雷凌振,炮轰水泊梁山。于是,晁盖用计,梁山活捉了凌振。因为把彭玘送到晁盖身边后,一直没有音讯。所以,宋江便没有敢再下说辞说降凌振,而是拉着他的手,一同去见晁盖。
到了大寨,晁盖带着彭玘前来劝降,彭玘说:“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凌振答应入伙后,晁盖大喜,吩咐摆宴席庆贺。
晁天王为何大喜?因为自己的招安主张得到响应,劝降朝廷将官很管用。很明显,彭玘劝降凌振的话,原本就出自晁盖之口。
后来,徐宁上山,宋江这才按照晁盖的主张,以“招安”去劝降。俘虏了呼延灼,宋江也以招安劝降了他。但是,晁盖死后,宋江再也没有说“招安”二字了。
这些细节表明,梁山要招安的人不是宋江,而是晁盖。
宋江绝对不会向朝廷乞求招安,否则,就不会攻打朝廷州府,斩杀国舅慕容知府了。《水浒传》中的宋江,是道家“妖魔”中的天魁星,从龙虎山伏魔大殿逃出来后,就是要与宋徽宗作对的。在“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的结尾处,是这样写的:
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神蛟。
龙虎山下的“妖魔”让皇帝寝食不安,难道是招安派吗?而聚集虎豹神蛟之人,就是宋江。因而,梁山大聚义之后,书中这样写道: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
宋江不愿招安,那么,晁盖为何要主张招安呢?
托塔天王为何主张招安上文讲到,梁山主张招安的人是晁盖,而不是宋江。为何?因为,晁盖是佛教的护法天王,不是道家的“妖魔”,龙虎山伏魔大殿地窖中,没有晁盖。
伏魔大殿地窖中的魔君,是大唐洞玄国师镇锁的。晁盖是“毗沙天人”,北方多闻天王,怎么会被道家张天师镇锁呢?
因为是佛教护法天王,晁盖当然就不愿意上梁山造反了。晁盖在梁山落草为寇,是因为吴用借劫取生辰纲,瞒着晁盖,暗中联络阮氏三雄,早就策划好了往梁山落草的计划。去石碣村说三阮撞筹,这件事晁盖知道,但打探水泊梁山情况,鼓动三阮上山落草,并且规划了上山的路线,这些事情,晁盖并不知道。
宋江报信,吴用告诉晁盖赶紧跑。晁盖不知往哪里跑,吴用这才把早就规划好的路线告诉了晁盖,还责怪晁盖“兄长,你好不精细。”
都说吴用“智取生辰纲”计划错漏百出,吴用就是“无用”。其实,智取生辰纲的“智”,就是体现在“天机星”吴用成功的逼晁盖上梁山,迈出了龙虎山妖魔大聚义的第一步之上。
上了梁山,做了寨主的托塔天王,依然是佛门天王慈悲心肠。当刘唐他们下山抢劫客商时,晁天王反复交代,只可善取财物,不可伤害一人。刘唐、三阮他们劫了很多金帛,晁盖并不十分开心。当天从小喽啰嘴里得知没有伤害一个客商时,晁天王这才“大喜”,还赏了小喽啰一锭银子。晁盖十分感慨的说道:我等自此以后,不可伤害于人。
做了强盗,竟然要“善取财物”,竟然不可伤害于人,那还造什么反?
因为晁盖被写成了托塔天王,所以,他才是梁山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既然如此,推翻朝廷,建立新王朝又从何谈起呢?
武松会反对招安吗武松在十字坡改扮成行者,前往二龙山落草,途经孔家庄时,与宋江重逢。在二人即将分别时,武松不舍宋江,因而说道:
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因为武松渴望招安,所以,准备去清风寨的宋江劝诫武松道:“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
武松要招安,只是希望得到朝廷宽宥,与宋江再次相逢。宋江劝诫武松,如得朝廷招安,便凭借一身本事:“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宋江此时尚未准备造反,如此劝诫武松,却是《水浒传》“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主题的体现。从《水浒传》前七十回的伏笔来看,武松、杨志、鲁智深肯定会去边上与金兵交战,“保境安民”。
武松虽然也与鲁智深、杨志一道,占据了二龙山,造了宋徽宗的反。但心中的招安念头一定是不会泯灭的,因为,武松与晁盖一样,都有佛门的符码。不过,武松也是道家的“妖魔”,追随宋江造反,同样,也会追随宋江招安。反正,宋江去哪儿,武二郎也会去哪儿,怎么会在“菊花之会”上跳出来反对宋江呢?
梁山会分裂成两大阵营吗绝对不会,即便是晁盖代表着佛家,宋江代表着道家,佛道两家都主张“替天行道”,而且,都愿意“保境安民”。所以,彭玘首先说:“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
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打的就是金兵,是梁山“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在前七十回的预写,或者伏笔。第二次攻打曾头市,施耐庵写得更为明白,直接隐藏了历史。书中照夜玉狮子的主人金国王子,就是灭掉北宋的斡离不,“招安巨寇”杨志就与此人有过交手。
曾头市大战即将收官时,鲁智深、武松与杨志会师于正北大寨,便是他们实践宋江的劝诫,这三人最终都将招安,都将去边上杀敌立功,“保境安民”。
如此明确的伏笔,梁山会分裂成两大阵营吗?晁盖、宋江都发起了抗金之战,二龙山的佛门弟子与道家“妖魔”会师于北地,这是施耐庵在书中寄托的“佛道合一”思想,因而,晁宋两个头领都主张“替天行道”。
佛道合一,梁山怎么就分裂成两个阵营了呢?
说梁山有派系,梁山好汉闹分裂,是续书的续书“菊花之会”乱写的。试想,武松是《水浒传》第一个提出招安之人,怎么会是个出尔反尔,自己打脸呢?
“菊花之会”这段书,大概是1940年之后才塞进去的。这一点,绿野老道早有文章解读,此处不再啰嗦。
正是因为是后人塞进去的“伪书”,那么,说武松反对宋江招安,便一定就是“伪言”了。说李逵当场造反,鲁智深扬言散伙,当然也是胡言乱语的。
试问,鲁智深散伙了吗?前言不搭后语,“菊花之会”这段故事显得十分突兀,与文理不合。
宋江不会在梁山主张招安,最先提出招安的武松也绝对不会反对宋江。但是,即便是梁山铁板一块,也无法推翻朝廷,建立新的王朝。
梁山最终被招安了吗金圣叹斩掉最反《水浒传》的续书《征四寇》之后,补写了一段梁山好汉的恶梦。这个恶梦写的是张叔夜擒获了卢俊义,宋江为救卢员外,便率领所有好汉投降了。投降之后,金圣叹借张叔夜之口,大骂梁山好汉是“万死的枉贼”,借张叔夜的屠刀,斩杀了一百单八将。
宋江之投降,金圣叹没有写错,但说张叔夜斩杀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却毫无道理。李若水说“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宋江等人在战败投降后,宋徽宗下诏招降了他们。
《宋史·徽宗本纪》、《宋史·张叔夜传》说,宋江四处袭扰州府,宋徽宗派出将领去征讨,但却没有成功。听闻宋江即将到达海州,宋徽宗改变策略,下诏命海州知府招降宋江。
宋江拒不投降,还“声言将至”,挑战张叔夜。张叔夜只得招募死士,埋伏在海边,烧毁了宋江的船只,断了梁山好汉的后路。然后,活捉了宋江的“副贼”。宋江无奈,只得率领全伙投降。因为张叔夜是奉旨“招降”,便一定不会讲已经投降的宋江他们斩杀。
相关历史资料也证实,宋江他们参与了征讨方腊,北上攻打幽州,以及抗金金兵等等北宋大事。
《水浒传》第一回,施耐庵就以朱武苦肉计救陈达,预写了宋江投降,然后被招安的故事。
宋江如此义气,梁山好汉还有谁会反对他呢?还有谁不愿意救兄弟,跳出来反对宋江招安呢?武松会吗?
而且,从宋江被迫投降这段真实的历史,以及朱武苦肉计救陈达的文本故事看,梁山是不具备与朝廷相抗衡的实力的。张叔夜仅用一千死士就击败了梁山三十六天罡院猛将,宋江他们真的与朝廷大队官军抗衡,能不遭团灭吗?
所以说,无论晁盖、宋江,无论是招安还是造反,都不足以推翻朝廷,建立新的王朝。
如果晁盖不死,是否可以推翻朝廷建立新王朝?
不可能,因为晁盖并非是夺天下的大才之人,晁盖权谋也差,性情太耿直,对部属驾驭能力又差。宋江上山后,晁盖每次对梁山的问题提出安排,都被宋江的相反意见否决,梁山属众听他的话的越来越少。晁盖也缺乏杀伐决断之能力,显然没有帝王所需的才干和气质,很难聚集众多人员来夺取天下。再说晁盖也没有这些大目标和理想,就更说不到能推翻宋王朝了。
如果晁盖不死,是否可以推翻朝廷建立新王朝?
如果晁盖不死,也是不可能推翻当时的政府的。因为梁山好汉们没有一个政党,没有一个目标。所以,他们不会去推翻当时的政府。
水泊梁山众位好汉的组成部分,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以宋江,卢俊义,杨志等为首的,在当时社会有一定地位。
有一定的资金,有一定的家产,他们只不过,是由于某些原因受到当时社会的排挤和打击。
受到迫害而逼的没有办法,才逃到梁山上,与众好汉在一起。
他们心中根本没有一点想法,想去组成政党,统一一个目标。
来推翻当时的政府,重新建立一个为民的政府。
他们只是想到一有机会,他们可以回归到社会,成为一个正常人。
而另一批人,以晁盖阮氏兄弟,武松,鲁智深等为首的。
他们心中,充满了对这个社会的不满。
这个社会上的蔡京,高俅等团伙,迫害忠良收刮民财。
使国家内忧外患,他们心中一直想寻求,对这些奸贼进行讨伐。
但他们也没有一个想法,想组成一个政党,最终的目标是推翻这个社会,建立新的社会。
所以,水泊梁山这些好汉,即使晁盖不死,他们也会在晁盖的领导下。
不会起义,成为推翻政府的起义军,他们只是希望,在水泊梁山能站住脚,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罢了。
如果晁盖不死,是否可以推翻朝廷建立新王朝?
晁盖必须死,不死宋江哥哥怎么登顶?我们都知道水泊梁山有几任寨主,第一位就是白衣秀士王伦,王伦可是水泊梁山创寨之人,刚开始手下只有杜千、宋万两位头领,这二位头领在后来108将排名也很靠后,不堪大用,后林冲上山,引来青面兽杨志,再到晁盖等人上山,梁山初见规模!
但是这个时候问题也来了,王伦这个人很看重人才,但是又嫉贤妒能,这个就矛盾了,托塔天王晁盖,却是义薄云天、仗义疏财之人,比王伦可得人心多了,还有王伦本身没有太大本事,来了高手也压不住,一山不容二虎,后被吴用用激将法,让林冲杀了王伦,晁盖当了梁山第二任寨主,为什么林冲不自己当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晁盖底子太厚,林冲知趣!晁盖、刘唐、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这可是一起截过生辰纲的,势力太大,功高震主!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有什么想法?第一,一山容不得二虎,第二,山头势力太大,功高盖主!这两点是王伦被杀的原因,也是宋江上山后和晁盖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曾头市之战,晁盖临死要说那一番话了,晁天王曾头市被射,临死留下遗嘱,谁给自己报仇了谁才是梁山之主,按理说晁盖以后梁山之主非宋江莫属,为什么还多此一举?因为晁盖是不想传位给宋江的,临死虽然不能改变现状也要恶心宋江一下!晁盖好心收留宋江,谁知道是引狼入室,晁盖知道自己再不刷存在感,自己梁山之主的位置就坐不稳了,所以曾头市不用亲自上场的,但是还是上场,落的中箭而亡!但是这种结局也好,至少避免了兄弟相残!
如果晁盖不死,是否可以推翻朝廷建立新王朝?
晁盖宋江起义,规模实际上很小,影响远远小于方腊起义。从可能性分析,宋江没有这个企图,从第一谋士吴用的水平看,就没有干利索过几件事,比如劫生辰纲,都麻翻了,咔嚓几刀,挖坑埋了就完了!武将水平多是民间乡勇层级。从文武层次看,宋江这些人都成不了大事。
如果晁盖不死,是否可以推翻朝廷建立新王朝?
完全不可能成功。晁盖不降,梁山鸡犬不留。
你得这么想,梁山当时的对手是谁?对于大宋朝廷来讲,梁山起义虽然在故事里被描述得好像很厉害,但终究是癣疥之疾,根本就不足为道。
梁山上有什么高手?说到底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被描述得很厉害,打仗很强,那是因为梁山遇到的朝廷军队都是守备部队,而不是野战部队。守备部队和野战部队的战斗力差距是天壤之别的。
梁山的遇到的朝廷军队指挥官,也都是废柴档次的。他们若再不消停,那就要有大佬出手了,比如,宗泽。几个梁山的实力够宗泽凑一盘菜的?朝廷军队方面,童贯也好高球也罢,他们懂军事啊?
如果朝廷真的被激怒了,来的是王彦、宗泽、杨再兴、韩世忠这样的大将,梁山拿什么跟这些战神去斗?人家想要血洗梁山,梁山无力抵抗。
《水浒传》不是架空历史,故事发展下去,必定绕不开那几位青史留名的战神。梁山势力,说得好听叫英雄,说得不好听那就叫乌合之众,一群土老冒。
乌合之众对抗王彦、宗泽?就梁山这点实力,八字军杀梁山反贼比杀鸡都容易。晁盖当然可以不受招安,那下场就是个鸡犬不留。所以,梁山当然可以不接受招安,但是他们用什么去抵抗那些盖世名将的精锐大军?不用妄想建立自己的政权,随便来一员真正的大将,梁山面临的问题就是,该怎么不被全灭,好歹逃出一两个人去。
晁盖一介莽夫,不懂轻重利害。他死了,梁山受招安,才能避免梁山被杀得鸡犬不留。若晁盖活着,一直把持着梁山的政治方向,宁死不受招安——那就死呗。剿灭梁山,在那几位盖世名将的眼里恐怕都算不上什么值得称道的战果,如此大的差距,不是晁盖的死活能扭转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