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不提建安七子,尤其曹操父子文学方面的成就?

《三国演义》是以历史线索为题材而创作的小说,虽然“演义”的历史,但却不是历史书。因而,不可能像正史那样,全方位的反映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这部小说主要是以魏、蜀、吴争霸为主线索,以大量的战争场面与战争智谋“演义”了一段精彩的历史。因而,在反映建安七子、三曹文学成就方面就显得很弱了。

那么,除了小说取材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三国演义》没有更多的描述建安七子,以及曹操父子文学方面的成就呢?

《三国演义》也有蓝本

实际上,《三国演义》是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定的书名,罗贯中的原著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而在罗贯中作书之前,却有一部名为《三国志平话》的话本小说。对比这两部著作,二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主体故事和人物,《三国志通俗演义》基本上是借鉴了《三国志平话》。

正史大致分为三种体例,即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记载历史,国别体则是以诸侯国或者同时存在的几个王朝分类进行记载,编年体则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述历史事件,类似于现在的大事记。《三国志》大概属于纪传体与国别体的综合,陈寿分别编辑《魏书》、《蜀书》、《吴书》等史料,为人物立传,修成了《三国志》。

国别体,尤其是纪传体不是通史,需要从不同的人物纪传中理出一条时间线索,通过不同人物的事件相互印证、补充,才能完整的看到一个时期或者一个朝代的历史。《三国志平话》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就做了这样的工作,东汉末年至三国建立,以及西晋灭亡时期的历史脉络已经基本理了出来。虽然平话的历史线索显得有些粗糙和单薄,但却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提供了蓝本,也奠定了基础。

这部平话总共才12万余字,却跨越了从黄巾起义到南朝刘宋建立的237年(184-420年)历史,因而,只能以历史主线为主,不可再涉及其他。同时,评书是民间艺人的作品,说书人需要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也不允许有太多高雅难懂的文化内容,能听懂故事就行了。所以,这部平话故事也没有更多的涉及建安、三国时期的文学成就。

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量参阅正史,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进行再梳理、再加工、再创作。虽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字容量是《三国志平话》的十倍,但基本套路仍然与蓝本息息相关。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学成就要远远高于《三国志平话》,但很多故事却是从平话中移植过来的,其中包括不见于正史的“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平话中是周瑜借箭)”……等等。而且,刘关张的相貌、兵器等,《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基本上照搬的平话描述。

因为蓝本就是以三国争霸故事作为全书主线,并未涉及建安时期的文学成就,从而,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罗贯中的创作,《三国演义》中对这方面的描写也就不多了。

《三国志》原本就有缺憾

纪传体正史以帝王纪传为纲,以人物传记为目,同时,要记载一个朝代的天文、地理、人文、文艺、刑法、职官、方技、志表、典籍、食货……等等,可谓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正史的这个体例,是从《史记》开始的,《汉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除了帝王纪传与人物传记外,还有表八卷、志十卷,其中《艺文志》详细记载了商周以来的百家经典、诗歌辞赋,西汉以前的文学成就几乎全部都有记载。

陈寿编修的《三国志》共有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全部都是人物纪传,没有志表。而且,《武帝本纪》、《文帝本纪》中也没有收录或者提到曹操父子留下的文学作品。即便是《武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五年曹操作铜雀台这件事,也没有提到曹植著名的《铜雀台赋》。

《三国志》没有建安时期(“建安七子”)文学方面的记载,似乎情有可原。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大致属于“前三国”时期,没有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大致也讲得过去。但“三曹”却是《三国志》必须记载的人物,陈寿没有收录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成就,却有点讲不通。这也难怪王安石说《三国志》编得不好了。

倒是《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记载了陈思王曹植“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建铜雀台时命其作赋,“植援笔立成”,也涉及到了曹氏的文学。但是,陈寿依然没有说曹植写了些什么。裴松之注中,却收录了《铜雀台赋》的一段。

《三国志通俗演义》讲明了就是本于《三国志》而演义的小说,大致走这部正史的脉络,没有重点突出“建安七子”、“三曹”的文学成就,也就势所必然的了。也因为《三国志》不仅缺少志表也存在史料不全甚至不精准的缘故,罗贯中写书时还参考了《后汉书》、《世说新语》、《资治通鉴》等史料。而这些史料中,同样没有特别详细的记载“建安七子”以及曹氏父子的文学成就。

大约,曹丕提出了“建安七子”,范晔估计没有采信罢。而《后汉书》没有收录“三曹”文学成就,原因就更简单了,曹操、曹丕在《三国志》中被列为帝纪,《后汉书》当然不能为他立传。曹植却是曹魏皇室成员,《后汉书》也没有给他立传。《后汉书·文苑列传》没有完全记载“建安七子”,也没有提到三曹文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依据史料写书,罗贯中虽然做了大量的文学加工,但同样如史料所提供的素材那样,有所取舍。

《三国演义》中还是写到了历史背景中的文学成就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为了丰富人物性格,增强小说的文学色彩,还是根据故事情节,写到了建安七子、三曹的文学成就。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公分兵拒袁绍”,袁绍与众谋士商议是否起兵伐曹,一番争论后,袁绍决定出兵攻打曹操。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写得比较简单,这一段中没有写到袁绍命陈琳作讨曹檄文。《三国演义》中却有陈琳写檄文骂曹操的情节,而且,檄文原文全部照录。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讨曹檄文可谓《三国演义》中十分精彩的文章。曹操读后惊出一身冷汗,头风顿时痊愈。毛纶、毛宗岗父子增补了这个情节,使罗贯中的著作提升了文学品位。

嘉靖壬午版中,罗贯中写了一段“诸葛亮智说周瑜”,诸葛亮当着周瑜的面背诵曹植的《铜雀台赋》,篡改其中的“连二桥”为“揽二乔”,智激周瑜。

在“曹孟德横槊赋诗”故事中,罗贯中收录了曹操的《短歌行》。此后,还有曹子建的七步诗。曹植作七步诗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

无论罗贯中的原著,还是毛宗岗父子的批注本,书中都提到了曹氏父子的文学成就,至少是写到了曹操、曹植的诗赋。因为如此,《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才得到提升,这部被称为通俗平话小说的著作,其文学成就要远高于平话。

除了曹操父子的文学成就外,书中还多次提到了“建安七子”。比如孔融,书中是这样写的:“文章惊世俗,谈笑侮王公”。荆州王粲也在书中有出场机会,罗贯中说他:“幼时往见中郎蔡邕,时邕高朋满座,闻粲至,倒履迎之。”

王粲确实是蔡邕所赏识,此人文才出众,记忆力惊人,是建安七子中比较独特的一位。《三国演义》中陈琳、孔融、王粲是给予了一定笔墨的,在这样一部讲述百余年历史的书中,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其他如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四人虽然很难在书中见到,但有三位人物做代表,至少说明《三国演义》还是提到了建安七子,也写到了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

罗贯中以及毛宗岗父子搜罗相关典籍,让读者领略了建安时期以及三国时期的文学风采。

本回答参考了几种史料,也是有所取舍,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教正。

为什么《三国演义》不提建安七子,尤其曹操父子文学方面的成就?

如果把《三国演义》改成《三国文史演义》,曹操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是绝对碾压刘备、孙权和司马懿,估计也只有“建安七子”和诸葛亮、周瑜能和他们抗衡!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是一座丰碑,魏晋风骨的形成就在这一阶段,并成为唐宋文学复古运动竞相效仿的主要部分。

东汉中叶,随着宦官弄权、良臣散野,文学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也出现严重滑坡,一些赞扬盛世的大赋开始转向抒情小赋,文学作品凋零。

直到董卓、袁绍、曹操、孙权等人开始了诸侯割据,对家国、志向的思发情感才由寂灭转为活跃。在文学方面,开始进入真正的“文学自觉时代”,文人们不再为赞美、忧叹本身而兴发,开始摆脱经学、儒学独立发展,播下百花齐放的种子。

曹操和曹丕的诗风趋于一致,风格沉稳雄壮,体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以孔融、陈琳为首的“建安七子”,其文分诗风多沉郁悲切,体现出家破国亡的哀叹和为国为民的忧叹。

作为天下才占了八分的曹植则和王粲合称“曹王”,文风细腻、思维天马行空、辞藻清丽雅姿,体现了和乱世截然不同的气象,也开启了现实主义文风。特别是曹植的《洛神赋》、《白马赋》,自魏以后,除王勃可与之拮抗外,已成绝响!

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前后《出师表》,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造诣毫不逊色“建安七子”,特别是金句频出:“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诸葛亮的《出师表》:“志尽文畅,表之英也”,陆游则夸赞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治世结合文学,经政融合典故,诸葛之文采,绝对是妥妥的文赋大师!

至于“羽扇纶巾”的周瑜,又怎么可能没有超绝的文学才华呢?

在赤壁之战后,周瑜上表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只是这一句被后人借用了几千年的‘非池中物’,足以证明其文采斐然!

所以,如果以”文学造诣“论成败英雄,孙权、刘备、董卓、袁绍、司马懿绝对是干不过上面这些牛人的!

《三国演义》是一本历史演义小说,通过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塑造一些英雄人物事迹,来向后人传递历史经验教训和忠君思想。

罗贯中写此书的着眼点是战争、政治和人物塑造,通过朝堂诸侯的明争暗斗、历次战斗,展现多方政治和智囊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形成,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和思维深度。

如果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若重点提及曹操父子的文学成就,就必然要相应对比其他人物,增加的这些情节无益于体现小说的主题,反而枝枝蔓蔓,弱化了英雄形象和忠君主题,让这部小说变得不伦不类。

因此,《三国演义》根本无需提人物的文学成就,避免弱化主题。

为什么《三国演义》不提建安七子,尤其曹操父子文学方面的成就?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实,著者抬高刘氏撑控中国的合法性。认为刘为正统,所在把刘备写的大仁大义而把曹氏写的有点厚黑。更不提曹氏父子的文学成就了。

为什么《三国演义》不提建安七子,尤其曹操父子文学方面的成就?

曹操有才是公认的,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不提曹家父子的才高八斗?这是作者有意矮化曹操,夸赞刘备的仁义治国,兴扶汉室所造成的。

在《三国演义》以外的书籍中,记载了曹冲称象的故事。

说的是曹操时期,有外国进贡来一头大象,大象的重量的单据,被送大象的使者丢失。

为了搞清楚大象的重量,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也没有测量出来,大象的重量是多少斤?大象非常笨重的,没有今天电子秤。

正当大家忙的,不知所措如何称象的时候。在一旁看热闹的曹冲,笑呵呵的说,他自己有办法来称大象的重量。

大家也是好奇,就开始询问曹冲如何称象,曹冲叫大家准备一艘船来到水边。

将大象运到船上,船上画上记号,然后,从船上把大象卸到岸边。

再用石头装船上,装到画印的位置,最后,将石头的重量计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流传了几千年,是中国人的智慧,曹操的儿子聪明绝顶。

在曹操死后,曹操的大儿子,曹丕听信谗言,同室操戈想杀掉兄弟曹植。

在大堂上,命令曹植在七步内,做出四句诗来,做不出来诗句,将以欺君之罪加害。

曹植看到如此兄弟,相互残杀的情景,心中悲愤满怀。

在大堂上走了三步,就做出了今天,许多人朗朗上口的诗句来。

煮豆诗做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围绕这诗句,比喻很多的事情,诗句概括了人生,真是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主要是讲三国鼎立时期,曹操与刘备,孙权政治斗争。

作者将曹操塑造为反面角色,将汉室刘备,作为正面人物进行宣传。

所以,作者不会称赞曹操及子女,文学奇才的。

为什么《三国演义》不提建安七子,尤其曹操父子文学方面的成就?

"三国演义"的主题目材是魏、蜀、吴如何″三足鼎立″三分天下,以及用兵的战略战术,对人物的″文才"方面只是一代而过,对曹氏父子也是如此。谢谢!

为什么《三国演义》不提建安七子,尤其曹操父子文学方面的成就?

这里面原因是:

一、这是由小说这类文学作品的体裁觉定的。

一般认为,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因此,《三国演义》的小说体裁的特征决定了《三国演义》只能以人物为中心,以情节推动故事的演进。在各类环境中升华人物形象。所以,除非情节的需要,不能在小说中罗列某人物的文学作品来代替小说语言的描述。

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将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整理成书的。

据史料记载,从西晋时期,就有学者用文学的手笔记述东汉末年的英雄故事。

尤其时到了宋朝,城市里遍布瓦市,市民听评书成主要的一项精神生活。于是,说书人开始对东汉末期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了深入的演绎,人物对话栩栩如生,情节生动如一波三折,身临其境。

为了吸引听众,说书人只能对听众熟悉的故事再加工,添枝加叶,丰富细节。于是出现了“马太效应”,情节越丰富的越精彩,越精彩的越入神。

也就是说,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素材孕育之时,受众是广大的低层次的市民和儿童,对它们能产生较大吸引力的是栩栩如生的人物,波澜壮阔的事件!因而群体的性质决定了作品的内容和编排。比如《红楼梦》,读者多为才子佳人,因此可以有大量的诗作。也可以有大段的黛玉教香菱如何作诗。

当然,在《三国演义》小说里,为了使曹操的性格圆,满突其文学才能,也分别缀入了他的几首诗词。比如赤壁大战之前的夜宴。也衬托出了大战之前难得的静谧,烘托出即将到来的赤壁大战的惨烈。同时又展现了曹操投戟杀人的情节,暗示了的曹操赤壁战败的宿命。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