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死后谁率领梁山一众起兵反宋,为什么水浒中并未提及?

《水浒传》前七十回书中,施耐庵确实预伏了梁山好汉的第二次造反。因而,《水浒传》中已经隐写到了这段故事,并不是未提。而且,梁山二次造反(或说反宋),领导者还是宋江,不是梁山中另外的“谁”。

绿野老道通过对《水浒传》前七十回书的细读、探轶,借此问题,与各位水浒爱好者分享梁山一众在招安后再度起兵造反的故事。

宋江见证了北宋灭亡

施耐庵的《水浒传》只有七十回书,写到梁山大聚义排定座次后,就被腰斩,后面的故事就都是续书了。七十回之后的故事大约是在嘉靖年间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时期,由明朝御用文人或者刊书商陆续编写的。因而,把施耐庵的原著完全反转,《水浒传》的真故事也被删掉。续书颠覆了原著精神,把宋徽宗写成了一个体恤梁山好汉的好皇帝。因而,题主说的“宋江死后”梁山一众又起兵反宋,“水浒传”中当然就不会提及了。

读《水浒传》应当分清楚版本,把续书完全抛开,才能读到施耐庵为七十回中的伏线,探轶七十回之后的真故事。

按照《水浒传》的伏线,宋江并没有在宣和六年时被毒死,而是见证了“二龙相戏”,“二龙戏水”这一段北宋灭亡的历史。这段历史分别发生在宋钦宗靖康元年和靖康二年,也就是说,宋江及梁山好汉的故事也将写到这个时候。

容与堂本《水浒传》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中写道,宋江在皇宫中接受了“替天行道,辅国安民”的法旨,带着三卷天书走出了玄女殿,经过一座石桥时,被两个青衣女使推了下去。

石桥下面,先后出现了“二龙相戏”,“二龙戏水”的场景,施耐庵以这两个场景为宋江的结局伏线,也为《水浒传》的终局埋下伏笔。

所谓“二龙相戏”,讲的是靖康元年(1126年)时,已经做了太上皇的宋徽宗与童贯、蔡攸偷偷南渡,到镇江复辟,与宋钦宗争夺皇权。一年之后,金兵攻进汴京,宋钦宗、宋徽宗先后被金兵拘禁,押往五国城坐井观天——二龙戏水。

仅从《水浒传》隐写的北宋兴亡历史来看,梁山好汉的故事将写到宋钦宗靖康年间,甚至是靖康之难之后。续书让宋江在宣和六年时被毒死,完全违背了施耐庵的本义,抹掉了前七十回书的伏笔。因而,当然也就不会提到宋江的二次造反了。

宋江被两个青衣女童(疑似影射童贯、蔡攸)推下了石桥,说明宋江活到了靖康之耻时期,见证了北宋灭亡。那么,宋江在这段历史中又干了些什么呢?是不是一直在为朝廷充当鹰犬呢?

《水浒传》续书中,把宋江及梁山好汉写成了摇尾乞怜,向宋徽宗跪求招安然后四处征讨,充当了朝廷的鹰犬。实际上,施耐庵在“九纹龙大闹史家村”时,就预写了梁山好汉是如何被招安的。

按照历史的记载,宋徽宗曾经下诏,命张叔夜招降宋江。宋江及梁山好汉拒不投降,这才引发了张叔夜在海州伏击梁山好汉,烧毁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船只,擒获了宋江的“副贼”。为了救人,《水浒传》极有可能重演朱武、杨春投降的故事,投降了张叔夜。

此后,宋江参与了征方腊、攻幽州、抗金兵,然后,镇江二次起兵造反。纵然打方腊是充当了朝廷鹰犬,但打幽州,抗金兵则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义举。宋徽宗是导致北宋灭亡,引狼入室的罪人,宋江再次造他的反,《水浒传》中早有伏笔,肯定是提到了的。

梁山好汉荡平曾头市是抗金英雄

梁山好汉两次攻打曾头市,这个地方是金国人把控的集市,晁盖攻打时是私人集市。一年之后,曾头市发生了质的变化,“曾长者”升格为“曾长官”,与北宋官府是同盟关系,这个金国人把控的地方就变成了金国在北宋境内的“榷场”。

施耐庵这一笔,写的是宋金海上之盟。因为与金国相约夹攻辽国,辽国被灭掉后,金兵看破北宋军力孱弱,立即发起了灭宋之战,从而导致了北宋的速亡。宋金海上之盟是宋徽宗葬送北宋王朝的最大失误,脱脱说:“宋不立徽宗,不纳张觉,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评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宋江在攻打曾头市之前,先打掉了曾头市的两个盟友青州和凌州。青州的慕容知府是宋徽宗的舅子,正牌的国舅,梁山好汉造宋徽宗的反,施耐庵是以这样巧妙的笔法,隐写在《水浒传》之中的。

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起因都与“照夜玉狮子”有关,这匹战马是金国王子的坐骑。而最终灭掉北宋的就是金国王子,宋江荡平曾头市,伏写历史是肯定的。

宋江几乎倾梁山之众,发誓要荡平这个集市,为的就是照夜玉狮子。无论曾头市开出任何条件,得不到照夜玉狮子,宋江绝不收兵。这其中的寓意,从来就没有被解读出来,因而,施耐庵《水浒传》将把宋江及梁山好汉写成抗金英雄的深意,也就被深深掩藏。续书抹掉了这出伏笔,以屈膝投降污蔑梁山好汉,为亡国之君宋徽宗唱赞歌。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招安巨寇杨志”当时是“选锋首”,将选锋军,在种师中手下抗金。种师中收复榆次等地时,杨志率领先锋敢死队作战勇猛,深得李纲、刘韐等将领嘉赞。榆次等地被宋兵收复,金兵立即组织重兵反扑,带兵之人就是金国王子斡离不。

假如施耐庵七十回书之后的故事能够流传到现在,那么,一定会写到梁山好汉与照夜玉狮子的主人有一场血战。因为,以史料对照《水浒传》,施耐庵在书中有太多的信息与史料相符。

“招安巨寇杨志”先后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做先锋敢死队队长,这两人早在鲁达-鲁智深的故事中就已经出场,施耐庵不会把他们写丢了。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中,小种经略相公曾经留下一句话,说的是:“怕日后父亲处边上要这个人时,却不好看”。所以,鲁智深也是要出现在抗金队伍中的。

荡平曾头市之战,其实写的就是梁山好汉抗金。金兵攻打北宋,一年之后,北宋就亡了。然而,梁山好汉却在荡平曾头市之后,又向北宋官府发起了挑战。东平府、东昌府两场战斗,意味着宋江率众又反了。

宋江为何在江州题写反诗

施耐庵的《水浒传》就是一部北宋兴亡史,梁山好汉的故事只是这部大书的文本线索,文本的背后隐藏着真历史。因而,打掉曾头市之后的两场对北宋官府的战斗,便是梁山的二次起义。那么,这次起义的首领又是谁呢?

有观点认为,“招安巨寇”杨志是这次反宋的首领,因为宋江此时已经死了。能做出如此判断,绿野老道深感佩服。但是,这个观点有一个硬伤,恐怕难以成立。因为,此观点深受续书影响,以宋江被毒死为前提,其结论当然就是错误的了。

梁山好汉的第二次造反,头领还是宋江。这一点,“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可以作证。

江州,原本是一个经常出现在杂剧、话本小说中的虚拟地名,并不一定特指某个地方。施耐庵移花接木,仿佛写的是江西九江,实则隐写的是江苏镇江。为何《水浒传》中的江州是江苏镇江呢?

其一,地理位置错乱,“江州”的对岸没有揭阳镇,更没有无为军,无为军在安徽境内。施耐庵这样写,是有意无意的回避“对号入座”。因为,这里除了隐写宋江二次起兵,还伏藏着大明王朝的一段秘史。这段大明王朝的秘史涉及到《水浒传》为何被腰斩,究竟是怎么的一段秘史,不在本回答之内,略去不讲。

其二,江州知府蔡得章(蔡九)是有原型人物的,书中说他是蔡京的第九个儿子。其实,蔡京只有八个儿子,老大是蔡攸,而曾经出任过镇江留守的,则是蔡翛。施耐庵几乎是“实名制”的写小说中的人物,也是为宋江的二次起兵伏线。梁山好汉的这次起义,地点就在镇江。

其三,宋江已经在诗中点明了“心在山东身在吴”,九江不属于吴地,即便是“吴头楚尾”也不能称之为“吴”。

综合三条理由,《水浒传》中的江州就是指江苏镇江。

宋江的反诗中明确提到“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从文本故事解读,看不出当时宋江与谁有这么大的冤仇,梁山好汉虽然劫了江州法场,宋江智取无为军,但却远远达不到“血染浔阳江口”的程度。宋江虽然杀了黄文炳,与与“血海深仇”不相匹配。何况,黄文炳是宋江题写反诗之后才产生的仇人,更不至于让宋江陡发“敢笑黄巢不丈夫”的雄心壮志。

原来,宋江浔阳楼的反诗与智真长老的偈语一样,是施耐庵的“预言诗”。也就是说,宋江的反诗也是为七十回书之后的故事伏线——宋江将在江州再度造宋徽宗的反。

上文讲到,宋江在九天玄女庙中见到了“二龙相戏”,且被推到了这个场景之中。宋徽宗镇江复辟,宋江揭竿而起,反对分裂朝廷,“替天行道”,因而“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起兵并非反宋

纵观《水浒传》全书,一直围绕着“替天行道”讲故事,是这部伟大著作的核心主题。而“替天行道”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升级,梁山好汉也随之步步被写成了大英雄。

开篇故事中,施耐庵为全书确立基调,赵匡胤扫灭五代狼烟,开创“天下太平无事日”,让老百姓“受了些快乐”。这样的表述,正是“替天行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宋江进入九天玄女殿,施耐庵在描写这个所在时,用到了一个词“龙墀”,这个词专门指代皇帝。九天玄女所授三卷天书,实则暗指宋真宗伪造的三卷天书,《水浒传》中的“天书”一点用都没有。因而,九天玄女的“天言”实则北宋皇帝的伪言。在这一大段伪言中,便提到“替天行道,辅国安民”。皇帝诏令,当然是要招降宋江为他效命了。此处所提到的“替天行道”,涉嫌“替天子行道”。

书中以宋江对天书使用和态度,表明了梁山好汉渐渐的不再听命与皇帝,而是做了反宋徽宗的造反派。

宋江第一次使用天书,是可以在马上背诵的,一打祝家庄时,相信天书的宋江遭到失败。第二次使用天书,则是在高唐州遭遇了高廉的法术。此时,宋江则是需要按照吴用的提醒,临时翻看。“功课”日疏,宋江根本就不再尿它。这个时候,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道明了梁山的主张,命公孙胜以道家“五雷天罡正法”去监督梁山“替天行道,保国安民”。

保国安民,一字之差,梁山好汉便不再是辅佐皇帝,而是保家卫国。

宋江荡平金国人的曾头市,挑战灭掉北宋的金国王子,则是北宋社会矛盾的升级。此后,宋江便在梁山大聚义时,率领全体好汉对天盟誓,要“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金兵灭宋,“国破山河在”,保境才能安民。

上文讲到,宋江二次起兵,针对的是宋徽宗镇江复辟,分裂朝廷。因而,梁山好汉的这次造反,并非反宋,而是反宋徽宗。因为,没过多久,梁山好汉时代的“宋”便不存在了。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确实会二次起兵反对宋徽宗,首领还是宋江。无论哪一种版本的《水浒传》,在梁山大聚义的结尾处都这样写道:

一百八人,人合一心,心心皎洁。乐必同乐,忧必同忧;生不同生,死必同死。

因而,二次造反时,一百单八将并肩完成“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也终结了传奇故事,以英雄般的结局收束了《水浒传》。

宋江死后谁率领梁山一众起兵反宋,为什么水浒中并未提及?

宋江喝下毒酒死后,在梁山还活着的人当中,已经没人能挑头造反了。而施耐庵先生书写《水浒传》的初衷也已经达到,所以书中也就不可能再提及起兵反宋的事了。

只要熟读《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宋江被毒死后,最能挑头造反的就是对宋江忠心耿耿的李逵。李逵被授的官职是镇江润州兵马都统制,手下还是有几千兵马的。宋江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在自己喝下毒酒后,让李逵也喝了下去,与他一起同赴黄泉。

其他剩下的人员中,根本就不具备起兵反抗的条件:

1、坐梁山第二把交椅的卢俊义,被授予的官职是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这是仅次于宋江的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的职位。想必是考虑他职高权重又武功超群,奸臣们擒贼先擒王,便先行对他下了手。因此卢俊义是早于宋江误喝下高俅等奸臣送来的毒酒,返程乘船时毒性发作,站立不稳落水而亡。

2、宋江的亲信吴用和花荣,分别被授为武胜军承宣使和应天府兵马都统制。他们见宋江已死,知道大事已去,自然是同病相怜万念俱灰前途渺茫,眼看奸臣们不可能放过他们,与其坐等受辱不如自己了断,于是便双双吊死在宋江坟前,随宋江而去了。

3、梁山的四把手公孙胜,这个散仙早在南征方腊之前就已飘然而去。他名义上是四把手,其实就是个打酱油的,在梁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就没好好在山上呆几天。等到用着他的时候,还得派人去山下寻找。事到如今就更指望不上了。

4、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也最容易闹事的其他几个人,鲁智深已坐化而去,武松已断臂成了残疾,林冲得了风瘫卧床不起。武松不愿回京接受封授,主动要求留在杭州六合寺里照顾风瘫的林冲。他们三人一死一残一瘫,也就更没能力起兵造反了。

5、当初劫取生辰纲的七个人,只剩下阮小七被授予盖天军都统制。按理说,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活阎罗,凭他的性格应该起兵反抗。可惜他没当几天官就和同僚们尿不到一个壶里,开始和人家打架斗殴。于是便有人打小报告,重提他当年穿上方腊的龙袍纵马狂奔的前科。上头一看,这人积习难改,长此下去必起祸端,干脆革职为民。阮小七正好也过不惯那种官僚生活,便带着老母亲一起,又回石碣村打鱼去了。

6、阮小七的离去,影响了小旋风柴进的命运。柴进是被授予沧州都统制。他想到,既然阮小七穿方腊的龙袍是罪过,我柴进曾卧底当过方腊的驸马,日后也必成奸臣陷害他的口实。识时务者为俊杰,三十六计走为上。他当即称病辞官,告老还乡了。

7、扑天雕李应,在《水浒传》中虽然出场不多,却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在梁山英雄排座次时,与柴进并列主管钱粮,位置是很靠前的。南征回朝后,他被授予中山府都统制。他和柴进都属于显贵之家,门当户对的人最容易攀比,当李应看到柴进都不干了,觉得自己再干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莫不如一走了之。于是便推说得了风瘫难以视事,辞官回独龙岗老家养老去了。

8、神行太保戴宗是被授予衮州府都统制,早在宋江没死之前,他就莫名其妙地做了一个梦,梦里泰安岳庙里有高人在召唤他。于是他便辞官去庙里出了家。当时宋江还觉得纳闷儿,曾劝他再考虑考虑。但戴宗依然走了,不久便无疾而终。

9、大刀关胜是个例外。他被授予大名府兵马总管,由于原来就是体制内的军官,如今又升了职,加之上梁山不长时间就被招了安,说良心话他对梁山是没啥大感情的。正因为这几方面原因,他在任上干得比较顺心,与同事的关系处得也比较融洽。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也许是得意忘形,也许是天不照应,一次饮酒大醉后,竟落马摔死了。

10、双鞭呼延灼,被授予御营指挥使,是离皇帝最近的官职。原本就是朝庭命官的将门之后,呼延灼自然不甘寂寞勇于表现,结果在征伐大金兀术时,不幸战死沙场。说来说去,梁山南征方腊回朝接受封官授禄的人当中,只有呼延灼一人是为国尽忠战死沙场。

11、最后,在能上阵厮杀的梁山将领中,只剩下个美髯公朱仝,在保定府都统制任上干得风生水起,也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可是,朱仝本来就是被蒙骗上山的,当时若不是他看管的小衙内被李逵所杀,断了他的后路,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上山的。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在重回体制后,怎么可能再起兵闹事呢。

12、还有原水军头领李俊,领着童威和童猛哥俩儿跑国外去了,据说混得还不错,当上了什么国王。童威童猛哥俩也跟着风光无限。只是他们本身就是水军头领,不能在陆地上厮杀,在自已的一亩三分地上小打小闹还可以,想起兵反宋干大事是不可能的。

13、燕青已经隐居民间,不知所踪。这是个目光远大洞穿世事的高明之人,他早看穿了朝纲被奸臣把持,前途险恶,所以他婉拒主人卢俊义的再三挽留,拒不回朝接受封官,只身一人隐匿而去。事实正如他所料,主人卢俊义回朝不久即被奸臣所害。所以燕青也根本不存在起兵反宋的事。

14、顾大嫂是梁山三员女将中唯一还活着的人。按顾大嫂的性格和能力,本是个干大事的人。但她被封授的是东源县君,这是个文官,大概朝廷考虑正规军里面没有女将,所以才封了这么个不大不小的官职。这种情况下,她一人女人还怎么带头起兵反抗呢!

15、再有就是安道全这个医生,金大坚这个刻字制印的,皇甫端这个兽医,萧让这个文书,乐和这个唱曲儿的,蒋敬这个会计,蔡庆这个刽子手,宋清这个摆酒席的。这些人不说也罢,说了也是白说,根本不具备反抗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宋江死后,原梁山人马分崩离析,非死即残即告老还乡或隐匿民间,已经没有人有条件起兵反抗了。

宋江死后谁率领梁山一众起兵反宋,为什么水浒中并未提及?

宋江死了之后,谁能带领梁山反宋呢?

李逵,喝毒酒死了;卢俊义,吃水银死了;鲁智深,坐化了;武松,出家了;公孙胜,云游四方了;花荣,上吊了;吴用,上吊了;戴宗,回乡务农了;关胜,跌死了;呼延灼,战死了;李俊,去外国做皇帝了。

这些好汉之中,要数李俊最为聪明,见势头不妙,撒腿就跑。

击败方腊之后,宋江带着残兵剩勇马不停蹄地往东京进发,半道上,李俊装病了,卧床不起,宋江亲自来探视,关切地问道:

“弟弟,你要保住身体,这次咱们回到东京,皇帝肯定赏赐不少,博个封妻荫子,光耀门楣,岂不乐哉?”

李俊“有气无力”地说道:

“哥哥,我没这个命啊,怕不能鞍前马后服侍哥哥了,您不要为我耽误了兄弟们的前程,让我在此稍事休息,要是病好了,我就去东京找您!”

宋江点了点头,留下李俊的两个好哥们童威、童猛照顾他,之后,宋江率领人马走了!

宋江走了之后,李俊忽然从床上跳了下来,对童威、童猛说道:

“兄弟们,咱们走吧,东京有高俅、杨戬等一批奸臣,哥哥此去凶多吉少,咱们不如去外国发展吧!”

五年之后,李俊成了暹罗国国王。李俊会帮宋江报仇吗?

不会的!一则他打不过北宋,二则暹罗国离的太远了,三则放着好日子不过,谁愿意天天打仗啊!

除了李俊,还有美髯公朱仝混得相对不错,他干了节度使,是个实权派人物,有权力,有军队,有威望,如果他愿意反宋,替宋江报仇,成功率相对较大。

可朱仝愿意反宋吗?愿意替宋江报仇吗?

不愿意!宋江死了,朱仝不仅不伤心,反倒很欣慰,很高兴!为何这么说呢?

朱仝是个极其圆滑,极其聪明之人,很会来事,这样的人,天生是会做官的料。

举个例子:

一私放晁盖。

晁盖抢了生辰纲事发,县令派朱仝和雷横去捉人,朱仝让雷横守前门,他跑去了后门,恰好晁盖出来了,朱仝对晁盖说:

“哥哥快走吧,我怕雷横不知好歹,捉了哥哥,特意把他支去了前门,哥哥,此处最好投梁山,我听说那边很好!”

朱仝一席话,卖了许多人情,又把雷横拿来做对比,显得自己绝对够意思。

二私放宋江。

宋江杀了阎婆惜之后,躲在了地窖里,县令派人来捉他,朱仝再一次把雷横支在外头,自己进去,打开了地窖,对宋江说:

“哥哥,快走,雷横那厮被我支在外面了,您快逃吧!”

朱仝又卖了个人情。

三被迫上梁山。

朱仝如此圆滑之人,不论在哪,都会吃得开的,后来,朱仝受到了新县令的赏识,提拔了他,朱仝是如何受到赏识的呢?

小衙内!

小衙内就喜欢和朱仝叔叔玩,就喜欢让他抱,朱仝通过小衙内,成功取得县令的信任,混得风生水起,前途一片灿烂,可惜最后,朱仝着了宋江的道,李逵斧劈小衙内,朱仝的大好前途一下子没了!

后来,朱仝无奈上了梁山,虽然深恨李逵,但发了一通邪火,也就安于现状,该干嘛干嘛了。

看了这么多,你认为朱仝会替宋江报仇吗?

不会的!朱仝才不傻啊,个人前途才是最重要的,梁山不过跳板而已,宋江也不过跳板而已,总的来说,梁山108好汉,只有李俊、朱仝二人活得最通透。

宋江死后谁率领梁山一众起兵反宋,为什么水浒中并未提及?

宋江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水浒传”是施耐庵经过艺术加工后的话本故事。宋江死后,现实中,他的手下确实有人再次起兵反宋。而“水浒传”中之所以没提,是因为在书中,这位重新起兵的被写死了。

他就是书中的“九纹龙”史进!

施耐庵写的《水浒传》祖本,早已不存。现在流传的主要是70回本、100回本、120回本三种,我们经常所说的就是120回本。

七十回本是金圣叹弄出来的,删去了受招安、 征方腊等情节,加续了“惊恶梦”作为结尾,成为七十回本,即《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现在一百回本采用的底本,是北京图书馆印藏明万历末年杭州容与堂刻本。原书一百卷一百回,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在一百回本中,最早的当属明嘉靖行定侯郭勋的刻本,今仅存数回。较早的另有明万历年间刊刻的天都外臣序本,其后为容与堂本。

一百二十回本是明袁无涯刊本《新镌李氏藏本忠义水浒传》,增加了百回本所没有的宋江征讨田虎、王庆的情节。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此本是以明万历年末杨定见序的一百二十回本为底,校定后排印的。

因为版本众多,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水浒传”,你就不敢确定,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出自施耐庵的手笔。现在很多人认为,真正属于施耐庵手笔的,只有前面的70回,也就是和金圣叹的70回本不谋而合。而后面的内容,因为不可知的原因遗失了,后面的内容都是后人续加的。不能不说,这样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就书中所言,前后矛盾之处也有很多。今天,我们主要说的就是“九纹龙”史进。

史进是书中出场的第一位梁山好汉,在第一百一十八回“卢俊义大战昱岭关”中被人拿箭射死了。为什么单单要将九纹龙史进当作排头兵来描写?金圣叹曾点评:以名为引,盖因史进寓意“历史在前进”之意。不过也有人认为,史进谐音“史记”,说的是施耐庵的这本“水浒传”虽然讲的是故事,但也是写的历史上的事。但就以书中而言,不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他都比不上林冲、武松、鲁智深、卢俊义这样的光芒四射,连花荣、燕青都比不上。那之所以第一个出场,唯一能想到的理由,就是施耐庵是有意的。

施耐庵让史进第一个出场,难道就是为了让他在后面被人拿箭射死?当然,这不是质疑的理由,很多作家就喜欢这么写。最大的问题是,第一个出场的史进,施耐庵给他的人物造型太特殊。外号“九纹龙”,身上纹了九条龙的纹身。

梁山上纹身的不在少数,比如鲁智深他的纹身是花样图案,所以他叫“花和尚”。浪子燕青的纹身更讲究,叫“凤凰踏碎玉玲珑,孔雀斜穿花错落”。再有刺豹子的阮小五,刺飞天夜叉的解珍解宝,刺老虎的花项虎龚旺等等。但是唯独史进身上刺了龙,而且还是九条龙。

当然,在宋朝,龙这个图案并没有多少忌讳。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宋代的民用瓷器上面就有龙纹,形象与宫廷用的龙纹有所区别,宫廷龙纹是突出龙的威严,样式精巧繁缛,民间龙纹则较为素雅秀美,主要象征着人们对美好吉祥的精神追求。

而且,宋朝的皇帝是不穿龙袍的。宋代崇尚“淡雅朴素”的美学,为了和大臣们、老百姓拉近距离,宋朝皇帝穿的是红色的官服。

但是,施耐庵他不是宋朝人,他是元末明初人。不管是汉、唐,还是元、明,皇帝身上穿的都是龙袍,龙的形象是黄室专用,而“九”乃至尊之数,所以皇帝都是“九五至尊”。那史进的这个形象,施耐庵是有意还是无意呢?

书中的“九纹龙”是有原型的!

水浒传中很多人物是有原型的,比如宋江是历史上就有的,比如武松、吴用、李逵、李俊等等。水浒传中的地煞三十六星也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参与了宋江领导的起义。

二十四史《宋史》中记载北宋宣和年间,朝廷昏聩腐败,以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人率领一支起义军“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在南宋画家龚开的作品《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对于宋江起义军36名头领有着确切的描绘,并且跟后来《水浒传》中各自的江湖绰号基本一致,只是有少量人物被施耐庵改动。

宋江的这36个手下有一个叫史斌的,这应该就是“九纹龙”史进的原型了。当时,宋江被朝廷的大军击溃接受招安,被编入了童贯的军队序列。史斌跟随宋江接受招安之后,和属下被分散打乱分配到了陕西地区。没过多久,宋江再次造反被朝廷抓住给咔嚓了,史斌得到了老大宋江被杀的消息,为了不让自己落得这么一个下场,于是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造反。

史斌和宋江不同,史斌率军攻克了兴州以后就直接自立为帝了,摆出了要和大宋朝廷分庭抗争的架势。随后史斌想要占据蜀地发展人马,可是却被成都府的兵马挡在了剑门关外。史斌见攻占四川不可为,于是准备进军关中,以关中作为据点,可是史斌在攻打现在的陕西汉中市的时候再度受挫。

随后,在宋军一番围追堵截之下,史斌的部众被宋军打散了,之后史斌不得不率领溃败的残余士兵逃跑,最后在西安市鸣犊镇被宋军大将吴玠俘获,并且被直接处死,据说是被凌迟处死的。

综上所述: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根据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水浒传依然讲的是历史的事,作者将“九纹龙”安排在书中率先出场,应该带有明显的目的。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是因为高俅的迫害。因为宋徽宗的喜爱,高俅做到了殿帅府太尉职事,而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曾担任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傅。很有意思的一个安排,因为这两个人的职位非常近似。

因为王进,引出来了“九纹龙”,史进身上的龙纹我认为,就是预示着北宋的灭亡。赵匡胤建立北宋,而相近职位的高俅在开篇的穿针引线,以历史为背景,北宋走到了末路。

水浒第一章写到,洪太尉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这是天魔下界为祸人间,而紧随其后的高俅出场,这是人间的奸臣横行。作者的这个寓意,一目了然。

史进作为梁山好汉的第一个出场,一身的龙纹,无疑就是整部小说的龙头。在史进的身上,施公开篇花费了大量笔墨进行描述,与最后史进身死的只言片语,这无疑是龙头蛇尾,施公怎会如此?

历史上的史斌虽然最后和宋江一样事败身亡,但他却是真正的自立为帝了。史进身上的这九条龙,显然是施耐庵刻意为之,放在第一个出场,显然是有伏笔。但是这个伏笔在第118回被一通乱箭给掐断了,每次看到这里,就有一种扔书的冲动,这到底是谁写的呢?

宋江死后谁率领梁山一众起兵反宋,为什么水浒中并未提及?

“水浒传”中,唯一明确记载受封后仍有强烈反抗欲望的,应该只有黑旋风李逵一人。得知朝廷赐下毒酒时,李逵当即怒不可遏,痛骂朝廷奸臣,并极力劝说宋江举兵造反。

只可惜宋江一意孤行,早已料到自己死后李逵必反,因此提前召李逵至帐前,骗其同饮了毒酒。

——那么除了李逵之外,梁山泊此后还有人继续跟朝廷对抗吗?答案是有……

宋江等征讨方腊凯旋时,梁山泊仅剩下36员头领【不包括此前被朝廷任用的安道全等人,以及不包括提前出离的公孙胜】。

这36人分别是:

宋江、卢俊义、吴用、关胜、林冲、呼延灼、花荣、柴进、李应、朱仝、鲁智深、武松、戴宗、李逵、杨雄、李俊、阮小七、燕青、朱武、黄信、孙立、樊瑞、凌振、裴宣、蒋敬、杜兴、宋清、邹润、蔡庆、杨林、穆春、童威、童猛、时迁、孙新、顾大嫂。

事实上,经过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并替朝廷征讨四寇的一系列经历之后。大部分的幸存者都已经心灰意冷;——不仅对朝廷心灰意冷,更对宋江心灰意冷,甚至对反抗失去了信心;

首先是鲁智深与武松,这两人在“招安”前反抗朝廷的意志最为坚定,而且拥有相对独立的三山派团队,最有能力号召梁山泊余下兵马继续反宋。

但是,征讨方腊成功后,两人明显对推翻朝廷不再报有太多幻想,况兼武松被砍断一臂形同废人。因此,鲁智深与武松最终均决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选择坐化,一个则真的出家了。

紧接着,在返程途中,林冲、杨雄、时迁身染重疾而死;另有燕青在劝卢俊义隐退未果后自行离去;李俊又装病骗走了童威、童猛,到暹罗国做了国主;

真正到朝廷受封的,仅剩下27人。其中大部分人接受朝廷封赏主要为了给宋江面子,实际上也早已死心。包括以下几人:

首先是戴宗心灰意冷辞官出家,数月后“大笑而终”;

再是柴进、阮小七、蒋敬、穆春、蔡庆几人返乡做了良民;

而朱武、樊瑞相约追随公孙胜求道;

李应与杜兴本就没想过涉足朝廷与梁山泊纷争,因此返回独龙岗继续做财主;

宋清也返回山东做了农民。

除去以上人等,梁山泊还剩下的将领包括宋江、卢俊义、吴用、关胜、呼延灼、朱仝、花荣、李逵、黄信、孙立、凌振、孙新、顾大嫂、杨林、裴宣、邹润共计16人。

其中,卢俊义、关胜、呼延灼、朱仝、黄信、孙立【还包括孙新、顾大嫂】、凌振,原本就招安意愿强烈,希望继续为朝廷效力,封妻荫子!

因此,最终有可能再次拉杆子反抗的,仅宋江、吴用、花荣、李逵、杨林、裴宣、邹润七员头领。

而宋江曾一力维持“招安”,即便被朝廷毒杀也毫无怨言,绝不肯因再次反抗把好不容易打造的“忠义“名声毁于一旦。

吴用、花荣、李逵是宋江的死忠,吴用与花荣再无反抗欲望,因此宋江死后宁愿吊死于其坟头;

唯一有反抗欲望的李逵却因宋江害怕其继续反抗而将其一并毒死;

宋江等人落得如此悲惨下场,唯有带领一干冤魂找宋微宗托梦道明真相,可惜已于事无补。

宋江等人去世后,真正还有可能继续与朝廷作对的,唯有杨林、裴宣、邹润三人。三人受封后不久辞官,且后续事迹书中无明确记载。

不过,作者在书中埋下一个伏笔,其他头领辞官后,要么看破红尘出家,要么心灰意冷化为良民,要么继续为富户,结局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唯有这三人的后续结局未曾明示。

杨林与裴宣回的是哪里?是当年邓飞与裴宣等人落草的饮马川。而邹润呢?回的是当年与邹渊落草的登云山。显然,三人各自回到当初拉杆子的地方,明显有继续为匪与朝廷对抗的意图。

由此可见,根据“水浒传”的剧情,宋江失败后,唯有杨林、裴宣、邹润三人继续为匪与朝廷对抗。

宋江死后谁率领梁山一众起兵反宋,为什么水浒中并未提及?

  • 首先强调一下,“反宋”从来都不是《水浒传》的主题,也自然就不会有人替宋江起兵造反,而宋江唯一担心做傻事的李逵也死了。所以《水浒传》的故事也随着宋江的死接近了尾声,没有后续了。
  • 宋江的死不是大宋皇帝的阴谋,也不是大宋帝国的意愿,而是高俅、潼贯、蔡京等这些把持朝纲的贪官污吏所做的事。他们对宋江这种眼中钉肉中刺早就恨之入骨,这回可好,既然成了体制内的同僚,暗害暗杀可不就更容易了。
  • 对于宋江来说,回归体制内为大宋王朝效力,谋个封妻荫子是他必生追求的人生理想。而他身边一百多位江湖好汉,虽然很多都厌恶朝廷的昏庸无道,但他们从来没有改朝换代当家做主的想法。
  • 至于宋江死后再无下文,也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已经到来。北宋王朝也即将走到时代的终点,战乱频发刀兵四起,宋江的梁山集团和当时无数南征北战的组织一样,只不过是帝国争斗的筹码和牺牲品,而当一切风平浪静,硝烟散时,只剩下历史和传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