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汉不降曹的投降宣言成了高大上,成了关羽的忠义,你怎么看?
降汉不降曹,这是关公失守下邳,被曹兵围困在土山时,对前来劝降的张辽提出的投降曹操的条件之一。这句话不见于正史,是《三国演义》为了表现关羽的忠义而虚构的。仅从“降汉不降曹”这句话来看,《三国演义》大有美化关羽,抬高刘备,贬低曹操的虚构情节,为关羽战败投降找借口之嫌。但是,从关羽后来的表现看,却又不是这么回事。
那么,关羽这句为投降找借口的话为何被宣扬成尚大尚,成了关羽的忠义之言呢?
关羽有没有开出三个投降条件建安五年(公元210年),曹操率兵东征,刘备不能抵敌投奔了袁绍。关羽则据守下邳小城,孤军面对曹操大军。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关羽向曹操投降。《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这样记载当时的情况:“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此处,陈寿并没有提到关羽在投降前提出任何条件,并且,关羽还是被曹操活捉的。大概是被生擒,关羽才被劝降的,是不是在这个时候,关羽提出了“降汉不降曹”的投降条件呢?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说“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这里虽然没有讲到关羽被擒,但确实也是投降了,而且,也没有提到关羽约定了三个投降条件。其他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资治通鉴》等,都没有讲到关羽在投降前与曹操有这样三个约定: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史籍中没有提到关公土山约三事,那么,《三国演义》的这段故事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三国演义》这个版本之前,罗贯中的原著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原著中,罗贯中也讲到了这个故事,关公约三事同样也没有史料依据。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有一部《三国志平话》,这部书却写到了张辽进入下邳城劝降关羽。在张辽的劝说下,关羽开出了三个投降条件,其中就有“降汉不降曹”这一条。
《三国志平话》是《三国演义》的祖本,无论罗贯中还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在写到关羽投降这件事情上,照搬了祖本故事。所以,给关羽设计三个投降条件,原本就是小说家言,目的似乎就是为“尊刘贬曹”这个主题服务的。
演义小说中的合理情节各类史料中不仅没有记载关羽投降所开出的条件,在投降之时也没有做好“降汉不降曹”的打算。而且,以史料来看,关羽投降还有自保的嫌疑。
《三国演义》中说,张辽对关羽说,如果不投降就犯了三个大罪。其中一个罪说的是关羽倘若战死,就辜负了刘备所托,两位嫂嫂也难以保全。实际上,这一条也很难得到史料的支持。《武帝纪》、《关羽传》,以及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都是曹操先击败了刘备,擒获了甘夫人、糜夫人,然后才在下邳迫使关羽投降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与上述记载略有出入,说的是:“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这处记载有点模糊,到底是在击败刘备时曹兵虏了甘夫人、糜夫人,还是在下邳一并擒了刘备的二位夫人与关羽呢?我觉得,应当以多数史料记载为准,曹操攻下邳时,刘备的两个夫人已经被擒,并不在关羽身边。所以,关羽投降并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出于自保是其降曹的主要原因。正因为此,关羽没有理由开出前面两个条件,尤其是很难说出“降汉不降曹”这句话来。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建安五年时军阀混战,割据一方,但东汉王朝仍然存在。曹操是东汉臣子,没有建立自己的王朝,关羽讲这句话等于没讲。
然而,小说中却把这个情节设计得很合理。听到关羽的这个投降条件,微微一笑说:“吾为汉相,汉即吾也。此可从之。”其实,曹操对关羽这句话断章取义的理解了,关羽所开出的第三个条件,与“降汉不降曹”有内在关联。从后来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及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情节看,他的确做到了“降汉不降曹”。
既然关羽兑现了若言,演义小说美化关羽,投降反倒成了忠义之举,便也合情合理,为所有读者所接受了。而且,关羽投降自保,似乎也是为了寻找刘皇叔。罗贯中曾经讲到,张辽奉曹操之命去试探关羽说,假若皇叔已死,君侯怎么办?关羽慷慨而言:愿从之于地下。
《三国演义》对关羽的投降写得非常符合逻辑,于是,“降汉不降曹”就得到了文本的有力支持,让关羽的忠义形象立了起来。
关羽以实际行动赢得忠义美名《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说,关羽投降之后,曹操十分欣赏关羽的勇猛,但是,经过观察,发现恐怕不能久留关羽。于是,曹操便让张辽去打探关羽的想法,关羽说: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张辽了解了关羽的想法,便写信告知了曹操。曹操看完张辽的信,对关羽的忠义很赞赏。
从史料记载来看,关羽投降曹操之后,确如《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在白马之战中于万军阵中斩杀了颜良。解除白马之围后,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寿侯。《关羽传》、《资治通鉴》中都详实的记载了这件事情。
史书继续写道,关羽立功之后,曹操知道关羽即将离开,便以重赏笼络,试图留下这员虎将。但是,“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关云长挂印封金而去,曹操手下便要去追赶,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这段历史被《三国志平话》据实演义,罗贯中也按照平话故事,以“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把关羽的忠义渲染到了极致。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却符合正史记载的逻辑。同时,似乎也解释了关羽当初为何要投降曹操,原来,应当是有条件的。甚至“填补”了正史留下的空白,关羽来得清楚,去得分明,是有义有礼的大丈夫。而且,正史上也确实有关羽与张辽有事先约定,报答曹操之后便要离去。
无论正史记载,还是故事演义,关羽“降汉不降曹”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故主的忠诚,对曹操的义气。所以,《三国演义》虚构的关羽投降宣言便显得很高大上,虽然略有拔高,但却非常准确的诠释了关羽的忠义。
关羽的投降宣言美化了关羽,也美化了曹操,纵关羽而去,既是斩将也不追究,这样的曹操难道不也是很守信誉,很讲义气吗?三国时代风云际会,英雄辈出,有关羽这样的忠勇之士,更有曹操这样的济世雄才,是一幅令人观之而肃然起敬的英雄画卷、壮美诗篇。假如只读到“尊刘贬曹”,恐怕就有点狭隘了。
降汉不降曹的投降宣言成了高大上,成了关羽的忠义,你怎么看?
首先,这与我们中国人忠君爱国的传统价值观有关。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三纲五常”理论,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 三纲五常”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关羽之所以降汉不降曹,正是受上述思想的影响,其认定汉家皇室为正统君主,而曹操为国贼,故而成就其忠义之名。
降汉不降曹的投降宣言成了高大上,成了关羽的忠义,你怎么看?
《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
从这段记述,关羽可不是投降,是被活捉了,那也根本不存在什么降汉不降曹的问题。
《三国演义》是本小说,当然要进行艺术加工,但如果把他当历史看,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在小说中,曹操爱惜关羽的才能,不忍心把他宰了,于是派张辽去劝降关羽。关羽身边还有刘备的两位老婆,为了保护二位嫂嫂的安全,没有办法不得不选择投降,并约法三章: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这三个条件后面二个,说明了对刘备的义气和关心爱护嫂嫂,这完全可以理解。但第一条,大家都在疑惑。
事实上,这个说法完全没有问题,在三国时期,权倾一时、统领百官的大员,在皇帝的特许下是可以开府的,建立独立的办事机构。比如:被吹上了天的“诸葛孔明”在刘备死后,也一样开了府,完全架空了刘禅。
汉朝开府制度从西汉就开始了,汉武帝之后,一般是丞相开府,唯有霍光是以大司马的身份开府。到了东汉中后期,都是儿皇帝,就造成了外戚专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就要把军队抓在手中,比如何进就是以大将军身份开的府。
开府就是成立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办事机构,官员的仼命都不需要朝廷的认可。为自己服务,但却又拿着朝廷的俸禄。
小说中,关羽称降汉不降曹,说的是自己要当汉室的官员,向皇帝效忠,而不是投降于曹操的小衙门。
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曹操才真正代表了汉朝的正统,刘备才是乱臣贼子。关羽放弃原来的立场,投降对方。不管说什么降汉不降曹,对曹操的意义都是一样,所以曹操才答应这个条件,从中也说明了曹操爱惜人才。
对关羽来说,降汉不降曹也是一个心理安慰,本来刘备打的就是匡扶汉室的旗号,和汉家朝廷不是敌对关系,不存在投降,反而是从个小跟班一下变成了中央干部。
在小说原文中,关羽的“三者缺一,断不肯降”,也说明了在他内心深处,对“降”的认可,只不过嘴巴硬,要找个台阶。
总之,关羽之所以能留得性命,关键在于张辽的帮忙,他利用了曹操的爱才之心。不然关羽提出这样一个儿戏的条件,曹操怎么可能答应。
这也是三国演义的精彩之处,罗贯中对一个在绝望时,想苟且偷生的人,心理描述把握得非常之妙。
关羽的可贵在于曹操的荣华富贵没有留住他,他心中对刘备的忠诚是真实的,这也是关羽可以讴歌的地方。
降汉不降曹的投降宣言成了高大上,成了关羽的忠义,你怎么看?
关羽的降汉不降曹实际上是钻了曹操对他宽大政策的空子。因为曹操一心要降服关羽,一爱其貌,二爱其才,三爱其忠。其中还有最终达到收服关羽背叛刘备,使刘备断其一臂的用心。所以对关羽网开一面,对关提出的"降汉不降曹"的宣言也欣然接受了。这时的曹操有点爱屋及乌,尽可能的去自圆其说。认为自已是汉相一手遮天,汉已名存实亡,即能挟天子以令诸侯,难道还不能驱使关羽么?所以曹操为答应降汉不降曹的誓言找到了理由。作为关羽实际上也明白,名义上降的是汉,实际上降的是曹。不然关羽何以不受曹操的赏赐,降曹是为盛情难却,记下这份情义,但决不是关羽的信仰和志向。这就是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汉是刘备。如果说关羽降曹还能算上高大上作为忠义来标榜,那就是关羽并没有被曹操的极高恩宠而动心,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大丈夫本色。
降汉不降曹的投降宣言成了高大上,成了关羽的忠义,你怎么看?
首先要明确一点:“关羽降汉不降曹”的故事,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只能放在小说《三国演义》的背景中作评论;如果把这一故事以及由此产生的忠义问题参照《三国志》等其他正史或野史、传说来进行对比评论,那就失去了评判的准绳,依据不同,结论就不同,势必造成认知混乱,论辩就失去了意义。
首先我们了解在关羽“降汉不降曹”之前发生了什么。早在小说第一回中,刘备、关羽、张飞就在桃园结拜为志同道合、誓同生死的异姓兄弟,因刘备为长,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故而实际成为三人之主。三人招兵买马,共图匡扶汉室之大业。在小说第二十五回中,曹操大军直取徐州,欲诛杀刘备。刘备求救于袁绍而无果,故依张飞之计,乘夜劫曹营,不料反中曹计,兵败而逃。曹军围下邳,曹操依程昱之计,将关羽诱至土山而围歼。张辽为报关羽相救之恩,自谏劝降关羽。关羽先誓死不降,后经张辽再三劝导,为长远之计而约三誓: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由此三誓可知:关羽之所以强调降汉不降曹,一是为保刘备两位夫人之安;二是不知刘备张飞生死去向,无主可尽忠,权且寄人篱下自保,作长远打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是虽实际投在曹操麾下,但因为是降汉,眼前不用担背叛刘备之罪名,今后去寻刘备也不用担背叛曹操之罪名。
本来开出这样的条件,正常情况下对方是不可能接受的。但偏偏遇到了爱才心切的曹操,正如曹操《短歌行》诗中所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关羽对旧主之恩,反而让曹操更加敬重。而曹操自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再加高官厚禄、“糖衣炮弹”,何愁不能让关羽归服?
我们不妨再往后看,曹操与关羽都坚守这“约法三誓”,谁都没有违反。曹操害怕失去关羽,不想让其立功,又因局势危急,不得不让其出马。而关羽为报曹操抬举之恩,斩颜良,诛文丑,不仅受封“汉寿亭侯”之荣号,又为之后挂印封金寻旧主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曹操的“伯乐”精神,没有关羽的忠肝义胆,就不可能有“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传奇与壮举,也不可能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的“千里马”报恩义举。信守“三誓”,让曹操与关羽互相成全了对方高大上的光辉形象。
我们重点再分折一下“降汉”的妙处。首先汉献帝理所当然赞成。张辽正好两全其美,也赞成。关羽自己提出的,就不言而喻了。刘备从自身利益、兄弟盟誓、匡扶汉室三方面考虑都不会反对,当然张飞也就不反对了。而曹操为什么赞成呢?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都得听他的,降汉不就是实际降曹吗?这样在国家道义上丶军事利益上和“伯乐”品质上都成全了曹操。大家别忘了,这样也成全了作者罗贯中,他的尊刘思想也可以自圆其说了。真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谁也不用担什么道义骂名。
总结:降汉,都是大汉子民,都打着匡扶汉室之旗,有何可降;汉皇室正统几近衰竭,汉政权已名存实亡,群雄都想夺取天下,取而代之,忠君爱国已无意义。所谓忠义,不过是对各自军事集团之主的忠义。关羽的忠义之所以显得更高大上,一者是因为所忠之主为汉室后裔、仁德爱民的刘备,二者是因为历尽生死之劫始终不背桃园结义之誓盟,三者是因为其对上不卑不亢、对下体恤不欺、为人信义至上的春秋大义,四者是因为其武艺高强、勇猛无敌并有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武德修为。从“桃园结义”到“降汉不降曹”再到“过五关斩六将”再到“古城相会”最后到“华容道义释曹操”,把关羽的忠义演义得酣畅淋漓,至高至上,再加之历代皇帝之推崇,直到现代被尊为华夏之“武圣”。
降汉不降曹的投降宣言成了高大上,成了关羽的忠义,你怎么看?
毕竟还是“投降”了。那只是给自己蒙上一张遮羞布而已,关羽并非传说中的那样高大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