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宋江死后,谁做了梁山的头领,你怎么看?
这个题目出得很有水平,大概是出自梁山招安后第二次造反的推论。也就是说,在宋江被朝廷奸臣毒死之后,梁山好汉再次揭竿而起,反叛朝廷。果真如此吗?
绿野老道认为,恐怕还真有这么回事,梁山好汉有可能造了两次反。这是怎么回事呢?假如梁山真有第二次造反,谁又是首领呢?
历史上梁山招安后的情况《大宋宣和遗事》中写道,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聚义后,就遵照晁盖遗嘱,带领全伙去东岳庙烧香,感谢东岳大神的庇佑。梁山好汉一路之上,劫掠州府,朝廷无奈,只得出榜招降。当宋江到达海州(今连云港)时,被张叔夜招降,朝廷给宋江等三十六人封了官,分配到各地任职。宋江则去征讨方腊,立功之后,做到了节度使这么大的官。
《宋史·徽宗本纪》、《张叔夜传》的记载与《大宋宣和遗事》基本一致,但却没有提到宋江做官打方腊的事情。《宋史·侯蒙传》倒是写到了侯蒙曾经建议宋徽宗招降宋江,然后命他去打方腊赎罪。宋徽宗是不是采纳了侯蒙的建议,《宋史》中没有记载。不过,《皇宋十朝纲要》却说:六月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看来,历史上的宋江肯定是去打方腊了。
那么,宋江是不是在做了节度使之后,又召集好汉们造反了呢?
据李若水《捕盗偶成》记载,宋江打完方腊后,率兵北上去攻打幽州。途径大名府时,跨马游街,引来士女围观。李若水当时在大名府附近的元城县当县尉,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才转任别地。所以,宣和三年七月童贯在东京汴梁献俘,第二年就应金国之约去夹攻辽国,梁山好汉大概因此到了大名府,时间正好与李若水诗作吻合。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招安巨寇”杨志先后在种师道、种师中首先担任先锋敢死队队长,参加过攻打幽州、抗击金兵的战斗。
杨志因为是招安巨寇,便被北宋将领嫁祸。杀熊岭一战因粮草不继,又遭遇金国重兵,种师中不幸阵亡殉国,杨志则带着残兵从小路上撤退。《三朝北盟会编》中却说“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李纲为此抱打不平,为杨志辩解,而且为他请功,这件事被记载于《梁溪集》中。
因为李纲的辩解,杨志又转入到刘韐的抗金部队,继续在边境为国杀敌。到这个时候,梁山还没有二次造反。
折可存墓志的疑点梁山好汉二次造反的史料依据,大约出自《折可存墓志铭》。这篇铭文中有这样一句:
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对这个墓志铭,绿野老道一直持怀疑态度。《宋史》等资料非常一致的记载了宋江是在方腊被擒之前就招安了,还用折可存去缉捕吗?尽管《东都事略》在宋江招安时间上与《宋史》等资料有出入,但也只是打没打方腊问题上有时间上的误差而已。古人美化先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墓志铭不一定就能成为史料铁证。
因为折可存墓志与史料存在严重矛盾,便由此作出了宋江二次造反,折可存顺手将他们剿灭的推论。不过,这种推论也是有疑点的。
折可存攻打方腊时,宋江在辛兴宗手下干活,献计破了上苑洞,折可存难道是在班师凯旋之后,奉旨就地擒获了宋江?难道是宋江之功不能折罪,宋徽宗出尔反尔还是要秋后算账?诸多史料都表明,宋江不仅参与了征方腊之战,还北上攻幽州、抗金兵。
史料中也明确的记载,擒获宋江的人是张叔夜,并没有提到张叔夜是在折可存的指挥下打败并活捉宋江的。因而,折可存墓志说缉捕宋江一事有造假之嫌。
既然如此,宋江是不是没有二次造反?我认为是有的,但依据不是折可存墓志。这件事情,《水浒传》中早就有伏笔,要搞清楚梁山好汉是不是第二次造反,谁又是这次造反的首领,还得去施耐庵的原著中找线索。
宋江就是二次造反的首领因折可存墓志的缘故,得出了梁山二次造反的结论。但是,受《水浒传》续书《征四寇》的影响,二次造反肯定不能由宋江发起了。找来找去,便找到了青面兽杨志,由杨志挑起了造反旗帜,梁山好汉二次反叛朝廷。
但是,新出土的“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中清楚的记载了杨志在刘韐部队抗金时,被直接上司王渊寻衅杀害。是不是因为造反被杀的呢?恐怕不会。杨志墓志中是这样记载杨志之死的:
靖康初,大军攻太原,都统王渊率师往援。时公受制于渊,不意缘私憾虚,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
据此记载,杨志死后一年,北宋就灭亡了,还造什么反?同时,李纲、刘韐等很多将领替杨志打抱不平,宋徽宗亲笔批示嘉奖杨志,杨志怎么能在抗金前线造反呢?杨志墓志与史料所记载的杨志抗金事迹高度吻合,应当是可信的。
其实,梁山好汉二次造反的秘密就隐藏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但这事与杨志无关,主角还是宋江。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这个故事,隐藏的就是宋江在招安后再次造反的信息。细读文本会发现,宋江题写反诗毫无由头,此时,宋江跟谁都没有深仇大恨,更不应当找江州报仇。而且,据绿野老道分析,《水浒传》中的江州并非写的是江西九江,而是江苏镇江。在此,简单说两条理由。
第一,宋江的七绝头一句就点明了施耐庵虚指九江实写镇江:“心在山东身在吴”。第二,蔡九知府的原型应当是蔡京的儿子蔡翛,此人就做过镇江留守,但却没有到九江及其他地方做过官。
宋江在镇江题写反诗,施耐庵恐怕在后文故事中要写到与北宋王朝有关的镇江故事,这就是宋徽宗镇江复辟。《水浒传》的主题是“替天行道”,宋徽宗逆天而行,在国难当头之时分裂国家,梁山好汉肯定要造他的反。
《水浒传》中其他线索表明宋江二次造反“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可谓《水浒传》的总纲,施耐庵写玄女庙实际上指的是皇宫,宋江见到的人应当就是宋徽宗。施耐庵写得很巧妙,用“龙墀”、“龙凤砖阶”这样的词,明确的写皇宫的事。
宋江从玄女殿出来后,见到了北宋亡国之前的“二龙相戏”,以及亡国之后的“二龙戏水”。这两个标识,就是隐写宋徽宗、宋钦宗在金兵压境时争夺皇权,宋徽宗镇江复辟的真实历史。而靖康之难后,宋徽宗、宋钦宗被押到五国城坐井观天,两条龙都去戏水了。
脱脱在《宋史·徽宗本纪》中对宋徽宗镇江复辟的事情写的讳莫如深,只提到“幸镇江”这三个字。而从童贯、蔡京等人的传记中则可知这次镇江复辟后,童贯、蔡攸、蔡翛、赵良嗣等人被宋钦宗诛杀。
再回到宋江题写反诗的情节,那首七绝的最后一句,说的是“敢笑黄巢不丈夫”。黄巢造反,推翻了唐朝,自己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而宋江却没有称帝,所以,敢笑黄巢不丈夫的人应当指的是宋徽宗。
施耐庵的《水浒传》摆明了就是一部北宋历史,“九纹龙”史进就是指的北宋九代皇帝,这些人都被施耐庵写进了《水浒传》。既然是历史,那么,施耐庵便以历史为大线索、大背景来写梁山故事。按照施耐庵的故事架构,杨志继续留在北方抗金,而宋江在带着部分梁山好汉随童贯到了镇江。因为,宋江被招安之后,就被编入童贯的部队,童贯与蔡攸带着宋徽宗南渡时,便把自己的胜捷军一起带走,宋江及部分梁山好汉有可能就在这支部队中。
在蔡攸的运作下,蔡翛则从礼部尚书到镇江任留守,先期到达了镇江,也就成了《水浒传》中蔡九知府的原型。
宋江被推下“二龙相戏”、“二龙戏水”的场景之中,预示着宋江也参与了这段历史,在镇江二次造反,然后终结了梁山故事。
遗憾的是,因为这段故事中还隐藏了大明王朝的“二龙相戏”的秘史,不幸被腰斩。但是,从施耐庵留下的线索来看,梁山好汉确实二次造反了。当然,施耐庵是不是掌握了确凿的历史证据,是不是按照历史来写宋江到达镇江之后二次造反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水浒传》写的就是造反的故事,是造宋徽宗这个亡国祸民皇帝的反。宋江二次造反,符合施耐庵《水浒传》的主题,梁山好汉因造反聚义,因造反终结。
《水浒传》宋江死后,谁做了梁山的头领,你怎么看?
作者也换了;水浒后传。混江龙李俊做了头领,率领阮氏兄弟等一干人马,小打小闹的干了一番,已经是强弩之末。后逃到了暹罗岛上抗击倭寇;之后销声匿迹。
《水浒传》宋江死后,谁做了梁山的头领,你怎么看?
宋江死了以后,小李广花荣会成为下一任首领。首先,他是将门之后,宋江一直在把他当接班人一样耐心培养,宋江没有把花荣作为五虎将之末,而是作为骠骑之首来使用,大有深意。其次,花荣有得力干将辅佐,吴用是他的死党,吴用是山寨里最精通权力运行潜规则的人。最后,花荣大局意识强,为了利益可以不惜牺牲一切,是担任首领的有利条件,他把漂亮妹妹嫁给大老粗秦明就是佐证。总之,花荣技术精湛,箭术好,群众基础好,大局意识强,有背景有贵人相助,是宋江以后担任首领的最佳人选。
《水浒传》宋江死后,谁做了梁山的头领,你怎么看?
本没有梁山,水浒只是一个梦,宋江也不过一个寄托。
《水浒传》宋江死后,谁做了梁山的头领,你怎么看?
一个错误的时期选择了错误的决定,导致梁山好汉死伤过半。宋江死后如果由柴进能挑起大梁,重整旗鼓,也许还会出现一种新的局面。
《水浒传》宋江死后,谁做了梁山的头领,你怎么看?
应该是公孙胜,朱武和樊瑞后来都去拜在公孙先生的门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