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中,“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是怎么回事呢?

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卷三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则,大概就是题主所讲的王安石三难苏东坡的“民间故事”吧。

在这个故事中,王安石在一年之中出了三道题,将博学多才,聪明过人的苏东坡“烤糊”了。那么,王安石为何要如此为难苏学士,这两人之间又是怎么的关系呢?

苏东坡恃才抬杠被贬黄州

却说宋神宗时,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凭借高妙的天赋,过目成诵的本事,出口成章的才华,一举成名,官拜翰林院学士,人称“苏学士”。苏东坡自恃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表现得很傲慢也很轻浮。冯梦龙说,苏轼在王安石门下做事,王荆公很欣赏他的才华,也很看重这个年轻人。

王安石从政之余,闲暇时作学问,著《字说》,逐字解读其义。苏东坡对王安石的《字说》颇不以为然,多次讥诮,王安石没太当回事。这天,两个大学问家闲聊,王安石说起“坡”字,是从土从皮,是土之皮。苏东坡立即反讥道,既然“坡”是土之皮,那么,“滑”就是水之骨了?苏子瞻这一杠抬得王安石哑口无言。

还有一次,王安石解读“鲵”为鱼之子,四马曰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定非无义。苏东坡反应敏捷,又抬了一杠,问道:“鸠字九鸟,可知有故?”王安石虽然知道这是苏轼给自己下的套,但不知其中典故,就虚心请教。苏轼便引经据典,说:“《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

苏轼连续两次恃才讥诮抬杠,仿佛很有些道理,但却涉嫌混淆概念,卖弄才华。王安石说字,固然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鲵”并非“鱼儿”。但苏东坡所言,也不靠谱,纯属抬杠。造字之法是需要分类的,不能一概而论之,苏轼偷换概念,形成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逻辑关系,王安石当然无言以对——当然,这都是小说家言,史籍上不一定有记载。

王荆公虽然很赞赏苏轼的学问,但心中“恶其轻薄”,找个机会,把他贬到湖州去了。

在湖州三年任满,苏轼回到京城。想起当年曾经抬杠得罪王安石,这天,苏轼便去拜访老首长。恰好,王安石公务在身,苏轼便在管家的引导下,来到书房等候。

苏轼到了书房,见书案上有一首没有作完的诗,起首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见了,叹道:“呀,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乱道。”,菊花哪有落瓣的?菊花不落瓣,又哪来的“满地金”呢?于是,苏轼在后面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苏轼就回寓所去了。

冯梦龙说,王安石回相府,见到苏轼留下的两句诗,心中踌躇:“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疏才浅,敢来讥讪老夫!”于是,再上一本,将苏轼谪贬到黄州,做了一名团练副使。

苏轼固然恃才自负,但王安石却涉嫌徇私报复,事情的真相果然是这样的吗?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

苏轼被谪贬,有口难言,但还是处于礼貌,前来相府辞别。王安石很客气也很简朴,请苏轼吃了一顿饭,褒奖了他的才华,然后,携手对苏轼说:我早年读书太用功,眼神不好,圣上关心,贡品阳羡茶。但太医院官说须用瞿塘中峡水煎服才有疗效。子瞻此去黄州,麻烦带一瓮水来,老父晚年就靠子瞻延年了。

王安石的话,苏轼当下便记住了。到了黄州,转眼间便是秋九月了。这段时间连日大风,苏轼便想起定惠院长老曾经送他好几种菊花,栽在了后园,于是,便前往欣赏菊花。到了菊棚,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苏轼顿时吓得口瞪目呆,半晌言语不得。

原来,王安石见到苏东坡留下的两句诗之后,十分恼怒,便动起念头,要将这个轻狂之子削职为民。但转念想道:“他也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便以谪贬黄州为名,让他亲眼见识一番菊花落瓣,以此惩戒,别再恃才自傲,轻薄无状了。

这大概是王安石一难苏东坡的故事了。

苏轼自知理亏,暗自佩服王安石见多识广,很有点惭愧。不久,黄州长官马太守委托苏轼进京,给神宗上贺表。苏轼应承下来,便忽然想起王安石之托,前往瞿塘峡取水。到了瞿塘峡,苏轼从当地老者了解到,三峡相接,瞿塘峡上中下水都是一样的,并无区别。于是,又暗暗责怪王荆公矫情,非得取中峡之水煎药。看看上京日期将近,便在下峡取了一瓮水。

但是,当王安石一见那瓮水,便知道是取自下峡而非中峡。王安石说,子瞻很聪明,但误听了老者之言,凡事若非亲历,不可妄下结论。

从这一瓮水,王安石知道苏轼尚未完全服气,便又出了一道题。这道题很特别,是要苏轼考王安石。王荆公让苏轼在书架上随意取出一本书,随便翻到哪一页,随意读一句,王安石便接下句。苏东坡心中老大不然,便在积灰最厚的书丛中抽出一本,翻了一翻,念道:“如意君安乐否”,王安石几乎是不假思索的接了下一句:“窃已啖之矣”。苏轼大惊,不敢言语。

王安石此时反过头来考苏轼,说,子瞻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苏轼不知,但经过前几次的事情,再也不敢轻妄作答,心想:“不要惹这老头儿。千虚不如一实。”于是,苏轼老老实实的说,晚学生不知。王安石便一五一十的讲了这句话的典故。王安石的博学,让苏轼很是敬佩。

王安石说,你刚才考过我了,也该礼尚往来吧。不过,这样考你,显得我欺负后学,那么,就以你最擅长的对对联来请教于你苏学士吧。当下,王安石就以当年年头年尾都交立春为题出对: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又以苏州、润州为题,出了两个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苏轼当下无从觅对,羞惭满面,告辞而出。

王安石就此完成了三难苏学士,瞿塘峡水、“如意君安乐否”典故、三则上联,苏轼都没能给出正确答案。

王安石与苏东坡文人相惜

冯梦龙的这则故事,寓意很明确,就是教人虚心做学问,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可只唯书本,需知行合一。苏东坡恃才自傲,不知尊重他人,最终闹了个大红脸。

当然,这都是小说家言,苏轼总不至于如此狂迈无羁,轻浮如斯。但是,历史真实中的王安石曾经还真有点看不起苏轼的学问。

王安石主张变法,是为新党。苏轼反对变法,是司马光旧党的核心骨干。新旧两党之间经常以文论战,苏东坡才思敏捷,文采华丽,经常博得朝臣喝彩。王安石则不以为然,讥讽苏轼文章:“全类战国文章”。王安石的话虽然是站在不同立场说的,但之于文风而言,苏轼的文章还真是被王安石一语中的。

王安石主张政论文应当:“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这段话,在冯梦龙的故事中得到了照应,王安石知行合一的观点,也体现在这段话中。

宋神宗虽然力主变法,但对旧党骨干苏轼也是赞赏有加,称他文学出众,为人也很平实。神宗的评语,得到了司马光等人的赞同。而王安石则认为,苏轼“邪险之人”,上书神宗,说对待苏轼,必须像驯服恶劣的马那样,“减刍秣,加笞扑,使其服贴乃可用”。意思是,减少他的草料,用鞭子抽,让他服服帖帖的,这样才可以任用。

王安石对待苏轼的态度,在《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则故事中得到体现,只不过,冯梦龙写得很有点温度。同时,角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王安石是在苦心孤诣的提点后辈,并无恶意。苏轼则是恃才轻狂,接受长官长辈的教诲,理所应当。

其实,冯梦龙这样编故事也没有大错,王安石与苏轼除了政见上的不同,经常相互攻讦、排斥外,私下里却总是文人相惜。在人文主义的范畴里,这两位文坛巨匠,唐宋八大家的两颗巨星根本就没有“文人相轻”而欲置对方于死地的企图。

乌台诗案,苏东坡下狱,自度必死。王安石在江宁给宋神宗上书,力保苏轼,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宋神宗于是没有杀苏轼,不久,还赦免了他的罪。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来到江宁,看望退居八年的王安石。这次见面,两人捐弃前嫌,相互赠送诗作,相互唱和,相互点赞对方精彩的诗句。苏轼在《次荆公韵四绝》中写道: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诗中对王安石的真情流露,读来情真意切。这种情感超越了政治本身,也超越了人情世故,是人文光芒对世间的温暖。

我从来就不信“文人相轻”这四个字。

民间故事中,“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是怎么回事呢?

王安石难苏东坡是为了让他多学点东西而已。

民间故事中,“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故事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其题材确实来自民间故事。我们来看三难苏学士是怎么回事。

一难:王安石当宰相的时候,苏轼拜访他,看到他未写完的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回诗两句讥笑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意思是黄花(菊花)不像春天的花风吹会落瓣,黄花只会慢慢枯萎不会落瓣,也就讥笑王安石不懂常识。王安石厌他轻薄,将他贬到黄州,黄州的菊花秋天刚好会落瓣,王安石也是想让苏轼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二难:苏轼去黄州前王安石嘱咐苏轼抽空帮带一瓮三峡里的中峡(瞿塘峡)的水给他泡茶治病,苏轼送夫人回老家,返回的时候从四川回黄州坐船,但到中峡的时候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想起带水这事,问过当地人后,以为中峡下峡的水质一般,于是在下峡取了一瓮水给王安石,以为王看不出。谁知王安石一眼看穿,点破了他,让苏轼很尴尬。

三难:苏轼从黄州回来拜见王安石,王安石出对联考苏轼,一连出了两联,苏轼都对不上。

  • 这个故事讲的道理倒是很浅显:像苏轼这种有大才的人尚且有不知道的,答不上来的,何况学问才华不如苏轼的,所以做人要谦虚好,别信口开河、自以为是。
  • 但是这个故事毕竟取材自民间,苏轼和王安石的交往在这里都曲解了历史,把历史上的真实事件都抽离了。王安石并非恼他轻薄将他贬到黄州,事实真相大家都知道是因为“乌台诗案”。王安石的学问和著书立说都有粗糙的地方,苏轼对他的讥笑也不无道理。最后两人的交往是惺惺相惜的,而且苏轼之才和学问都在王安石之上,苏轼不至于在王安石面前如此难堪。

民间故事中,“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是怎么回事呢?

在明末学者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两拍》之《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可以说是演绎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与苏东坡智力大比拼的绝世精彩的经典故事啦。开篇一首诗说道:“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这四句诗是奉劝世人“虚已下人,勿得自满”的。

第一难:菊花究竟何时落?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苏东坡平时看到的菊花,都是只会枯萎,不会落瓣的,因此他就得出了“天下的菊花都是不会被秋风吹落的”这样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他用这个全称肯定判断来衡量王安石的咏菊诗,就认为王安石的诗写得不对。等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黄州这个地方的菊花,是会被秋风吹落的。这可以说是一个极难出现的反例,但它又确实存在着。

第二难:三峡之水谁能辨?

荆公对苏东坡说:“老夫幼年寒窗灯下日久,染成陈疾。今觅得一偏方,须用中峡巫峡之水服之。”随请托其相捎。

东坡回来时,正好从三峡经过。哪曾想东坡太专心于赏景吟诗了,及至忽然想起时,所乘船只早已过了中峡,而入下峡归峡了。正发愁之际,属下劝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上峡流入中峡,中峡流入下峡。本是一江水,咋分好和歹?”东坡思之再三,无奈之下随取下峡之水而归,意欲蒙混过关。

荆公略试,直言道:“又欺老夫!此乃下峡之水,怎假名中峡?”东坡大惊,请教如何辨之。荆公细言道:“三峡之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过急,下峡又太缓,中峡则缓急居中。太医院医官乃举世名医,知老夫之变症居于中脘,故宜用中峡之水作引。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起,故知是下峡水也。”东坡至此对老师荆公佩服之至。

第三难:蹊跷对联谁能对?

荆公对苏东坡言道:“考别件事,又道老夫刁难!出个对子吧!今年润八月,正月十二月两头立春。出对为:‘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此联蹊跷,东坡久难对出。

荆公又言道:“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一带,叫做山塘。其间约有七里之遥,名为半塘。润州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叫做三山。出苏州对儿为:‘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润州对儿为:‘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东坡思想多时,一个也不能对出,只得谢罪而出。

这正是“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啊!

这“三难”很显然是以王安石的胜出为结局的。但是,你想过没有:王安石身为苏轼的老师,又贵为一国之宰相,何以要为难身为晚辈兼下属的苏东坡呢?原来是因为苏东坡自幼聪慧,少年成名,自恃才高,狂放桀骜所致啊!在王安石三难苏东坡之前,苏东坡狠狠地难了王安石一难的!

话说宋神宗皇帝在位时,有一名儒,姓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乃四川眉州眉山人氏。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此人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在宰相荆公王安石先生门下,荆公甚重其才。东坡自恃聪明识广,对荆公反倒颇多讥诮。

荆公因作《字说》,一字解作一义。偶论东坡的坡字,从土从皮,谓坡乃土之皮。东坡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一日,荆公又论及鲵字,从鱼从儿,合是鱼子;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定非无义。东坡拱手进言:“鸠字九鸟,可知有故?”荆公认以为真,欣然请教。东坡笑道:“《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荆公默然,恶其轻薄,左迁为湖州刺史。

这一段典故据苏轼自己的《调谑编》也是有过记载的——

其“字说”条下云: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荆公又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似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又“水骨”条下云:“东坡尝举‘坡’字,问荆公何义?公曰:‘坡者,土之皮。’东坡曰:‘然则滑者,水之骨乎?’荆公默然。”

苏东坡的这“一难”可以说是狠狠地“将”了王安石一军,击在了王安石的软肋上,戳伤了荆公的痛处!王安石在这个问题上几乎上是无力反驳、束手无策的,他随后对苏东坡的“三难”让明眼人总感觉到有点儿像是围魏救赵似的权宜之计,仅仅起到了一个暂时的缓和的作用。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在实质上几乎上于事无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王安石的《字说》终究成了个历史的笑谈,并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民间故事中,“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是怎么回事呢?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在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叫《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其中写的是王安石教训苏东坡的几个小故事。故事中有这样的一则: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二、王安石难倒苏东坡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在宋神宗统治年间,王安石曾做过宰相,苏东坡官卑职小,郁郁不得志,甚至被流放到了海南岛.

据说王安石曾出题刁难苏东坡,他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联.这副对联的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原来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的的确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另外,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也具备同样的特征,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难度.

苏东坡虽是奇才,但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耻笑.不过,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亮出他的下联.苏东坡挨了“整”,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三、 王安石再难苏轼联

相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学土(即苏轼),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学士虽是奇才,一时却寻对不出。但后人,已代东坡学士对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苏东坡学士虽是奇才,一时却寻对不出。但后人,已代东坡学士对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假托乩语,对了出来: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

民间故事中,“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是怎么回事呢?

诗圣相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