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吴用原型是施耐庵作者自己吗?
施耐庵究竟何许人也?他的人生经历怎样,是不是《水浒传》的作者,都是一个聚讼纷纭,难以得出一致性结论的大悬疑。因而,说《水浒传》中的吴用是作者自己,也无从进行比较而得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
但是,假若仅从吴用这个文学形象来看,恐怕《水浒传》的作者不会以此自喻。假若作者把自己比作吴用,那就等于自败人品,自毁形象。这是为什么呢?
吴用心机很深,实乃“心机婊”一枚吴用很有点诸葛孔明的架势,计出多端,算无遗策,堪称梁山第一军师,《水浒传》第一智谋之士。但是,有两件大事,吴用似乎都失算了。
第一件大事,便是晁盖智取生辰纲。施耐庵的这个回目,似乎与内容不相一致,有文不对题的嫌疑。因为,吴用的计谋显得很拙劣,竟然被何清这个市井赌徒给识破了,根本就谈不上“智取生辰纲”。
却说何清在安乐村酒店帮店家登记住宿时,见到了七个贩枣客商,一眼就认出了其中一人就是东溪村保正晁盖。吴用是晁盖的发小,凡事都相互商议计较,一定知道晁保正最爱结交江湖人士,只要有人前来投奔,一般都是来者不拒。何清曾经到过东溪村,当然认得晁盖了。但是,吴用却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很轻易的将晁盖暴露了。
白日鼠白胜一大早便挑了担酒出门,店家问他挑的是什么,白大郎答道是一担醋。这事,又被何清遇见了。后来,黄泥冈事情传开,何清前后稍微一联想,黄泥冈七个枣客不正是出现在酒店中的晁盖等人吗?那个挑了担“醋”的汉子,不就是白胜吗?
吴用“智取”竟然如此破绽百出,难道是他的智谋不行吗?假若吴用的智谋不过如此,《水浒传》的作者也不会把自己比作“无用”了。
其实,“智取”生辰纲的“智”就体现在吴用巧妙的暴露了晁盖,巧妙的帮助官府破了案。吴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逼迫晁盖上梁山。此前,吴学究自告奋勇前往石碣村,在说服三阮参加劫案行动的同时,特意打探了水泊梁山的情况,早就做好了上梁山的准备。得到宋江报信后,吴用也早就将打包了行装。宋江转过身去,吴用便带着刘唐,押着五六担生辰纲立即上路,前往石碣村。
这等心机,晁盖根本就没有丝毫怀疑。不仅晁盖没有怀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论金圣叹、李卓吾等高人也没有识破吴学究的心机。这段另有所指的“智取”故事,还被收录到中学课本里。
另一件大事,则是梁山传假信救宋江。这封假信也是吴用故意筐瓢,让江州官府识破,然后逼晁盖下山劫法场救人。因为,吴用犯的错误是常识性的,好比现在用名片,谁也不会在做了主管之后,把刚刚入职时的片子递给客户,吴用竟然用了蔡京在翰林院时的图章,此时,蔡京已经是太师了,级别相差实在是太悬殊了。
但是,吴用却只承认一处差错,说是父亲给儿子写家信不该使用图章。
晁盖在梁山上不思进取,这就是在混吃等死,一心想上梁山的吴用非常担心,这样下去,迟早要被消灭。于是,逼迫晁盖大闹江州,宣布与官府为敌,这才能够让梁山壮大起来。事实证明,吴学究的选择是正确的。
正确归正确,但此人的心机实在是太深了,谁愿做这等“心机婊”呢?
吴学究心狠手黑,遭到作者无情诅咒这件事情就是李逵斧劈小衙内。
为诓骗朱仝上梁山,吴用设计,把沧州知府四岁的孩子从朱仝身边盗走。书中说:李逵拿些麻药抹在口里,直抱出城来。这是梁山惯施的黑手,是孙二娘、李立这等黑店老板谋财害命的勾当,早就已经不用了。吴学究却拿来拐骗小孩,施耐庵这是在说吴学究比江湖黑店的手段还黑。
李逵把小衙内抱到郊外,在树林里一斧子劈开了他的小脑袋。可怜一个四岁的天真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惨死在了吴学究的毒计之下。
后来,朱仝不能原谅李逵,吴用还联手雷横推卸责任,劝说:“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分付如此。”宋江想让朱仝上梁山,这倒不假。但是,计谋一定是吴用出的,吴学究罪责难逃。
《水浒传》中,吴用设计杀小衙内是有大背景的。施耐庵特别交代,朱仝因为不忍雷横老母亲无人照顾,便在押解途中私自放走了插翅虎。“走了”雷横,朱仝投案自首,承担了责任,被刺配沧州。美髯公私放过晁天王,帮助宋江逃跑,这两件事都是朱仝出于个人义气,也是朱仝的私心所致。但是,放走雷横,则不仅是义气,也是“孝悌的勾当”。
所以,施耐庵说,朱仝带着小衙内去看河灯的那天,恰逢“时过半月之后,便是七月十五日,——盂兰盆大斋之日”。
所谓盂兰盆大斋之日,讲的就是救母脱离苦难的事情,是朱仝放雷横故事的注脚和寓意。吴用设计,以残忍的手段害朱仝,是要受到“报应”的。
盂兰盆节前半个月,则是七月初一,中国的“鬼节”。传说这一天,地狱解脱鬼的锁链,“放风”半个月。在这半个月中,在世的亲人祭奠先人,讲的也是孝悌。七月十五盂兰盆节这天,地狱又把鬼戴上锁链,结束“放风”。
施耐庵以此作为吴用使李逵劈杀小衙内,给他人制造苦难,到了盂兰盆节,吴用将被锁拿,“罪下酆都”。施耐庵在“九天玄女庙”故事中,隐喻吴用与宋江同观天书,宋江罪下酆都,吴用也跑不掉。
如此吴用,施耐庵能说的是自己?
施耐庵足智多谋吗?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还是比较一致的认可了施耐庵就是这部书的作者。但是,施耐庵就是江苏白驹场的施彦端,或者说,施耐庵是江苏人这个几成事实的结论,则又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绿野老道无比较赞同施耐庵不是施彦端,也不是江苏人这样的观点。按照“钱塘施耐庵”的说法,《水浒传》的作者应当是浙江杭州人。
由于籍贯的“大迁徙”,便牵扯出一系列问题,其中与本回答最相关的一条,就是施耐庵是否参加过元末张士诚的起义。
假如把施耐庵说成是江苏人,那么,此人就有可能成为传说中做过张士诚幕僚,也有可能与张士诚手下战将卞元亨是表兄弟关系。既然是幕僚,施耐庵也就与《水浒传》中的吴用又几分相似了,都是义军中的智囊。但是,这件事情说的是“施彦端”,而不是真正的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施耐庵是不是智囊,还真的值得推敲。
据说,朱元璋立国后,屡次征召施耐庵,但施耐庵却拒绝出仕。朱洪武之所以三番两次的请施耐庵,是因为此人是刘伯温的好友,当然也就是足智多谋之人了。《水浒传》中的吴用,计谋多段,简直就是赛诸葛、比伯温的存在,施耐庵以此自比,似乎也印证了朱元璋征召这回事。
但是,这则传说,绿野老道并不认可。朱元璋建国后残杀武将,猜忌谋臣,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等人都没得到善终,又何必要征召施耐庵呢?假若是担心施耐庵智谋过人,朱元璋忌惮他搜罗张士诚旧部造反而要引其入彀,然后再加以残害。那么,施耐庵还能在几番拒绝后全身而退,得终天年吗?
所以,即便是能够锁定施耐庵就是《水浒传》的作者,他的经历也是值得怀疑的,是否做过张士诚的幕僚以智谋见长,且引其朱元璋的关注,都是一个大大的疑问。既然是疑问,也就不能肯定的说施耐庵把自己的多智写进了《水浒传》中,以吴学究自喻了。
而且,从《水浒传》所体现的思想来看,施耐庵绝不会像吴用那样,心机很深,手段毒辣。更不会写自己反人伦杀无辜孩童,诅咒自己下地狱。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施耐庵究竟是不是施彦端,他的经历如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这一篇问答是绝对讲不清楚这个疑点的。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施耐庵,或者说《水浒传》的作者绝对不会把自己比作吴用。
《水浒传》中吴用原型是施耐庵作者自己吗?
这只是一家之言吧,但却非完全“空穴来风”! 有一种说法是张士诚是宋江的原型,而施耐庵曾经做过张士诚的幕僚,张士诚有“18条扁担起义”,而水泊梁山有好汉108位,。张士诚的根据地在高邮,高邮有高邮湖!梁山有梁山水泊。张士诚,也有被元朝招安的经历,而宋江的水泊梁山有被宋朝招安的经历!施耐庵是盐城人,盐城和郓城发音比较接近。水浒传中有很多山东方言证明施耐庵去过山东,而且部分史料也证明施耐庵在山东教过私塾。
只是施耐庵把智多星取名“吴用”,发音接近“无用”,是否说明作者在控诉“即便你有真材实学也难以施展,不得善终”。而书中轰轰烈烈的“梁山起义”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书中主人公大多落得悲剧收场!只有有官方背景又投靠朝庭的少数人关胜、呼延灼等日子好过一点,出家的鲁智深、武松也得个善果,浪迹天涯的燕青过得艰辛却逍遥,李俊等外出他邦还开辟了新的天地!
《水浒传》中吴用原型是施耐庵作者自己吗?
这话问的好!
没有体验何能写出这么好的书?
是不是吴用,
这是天机,也是未知数!
《水浒传》中吴用原型是施耐庵作者自己吗?
吴用是小说《水浒传》中的角色,梁山起义军军师,梁山排名第三,上应天机星,绰号“智多星”。 吴用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曾与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为了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几乎策划了梁山所有的军事行动。受招安后,因宋江被害,他与花荣一同自缢于宋江墓前。
王进的原型才是作者自己。然而,关于王进,他既不是《水浒传》中108条好汉之一,也不是梁山好汉的敌人,相反,他与梁山好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梁山重量级人物史进的师傅,而且在《水浒传》中开始的第二回就出现了,并且引出了梁山中难得的真正好汉鲁智深。然而,王进这个人物在《水浒传》中是虎头蛇尾,开始对他有详细的介绍,介绍了他与高俅的恩怨,也介绍了他因此逃离的行踪,而且其行踪正如后来介绍的梁山好汉在上梁山前是如出一辙,带着老母去延安府投靠老种经略公,在途中夜宿史进家,因此引来史进拜王进学艺的故事,而史进的功夫在梁山好汉中属于上乘,曾与鲁智深相斗也不占下风,可见,王进的武艺应该不在林冲之下。后来,引出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三名好汉,史进因此与他们结缘上了少华山,然后史进寻师不着,遇到鲁智深,接着演绎出鲁智深一系列故事,直到遇到林冲,这样开始了好汉啸聚梁山的故事。所以,在《水浒传》中,王进一位穿针引线的重量级人物,然而,在故事的后来,王进再未出现,即使史进百般寻找,也未见其踪迹,从此再也没有王进的任何消息。
《水浒传》中吴用原型是施耐庵作者自己吗?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我严重怀疑,他就是军师吴用的原型,而张士诚就是宋江的原型。因为我写的不是严肃的历史题材。有人说水浒传是一本魔书。我当然不信,于是拿回来重新看了一遍,精读之后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我严重怀疑施耐庵就是军师吴用的原型,而张士诚就是宋江的原型。因为我写的不是严肃的历史题材。所以只是简单考证。施耐庵是做过张士诚的幕僚的。张士诚有18条扁担起义,梁山好汉刚好有108个。
而张士诚的根据地在高邮,高邮有高邮湖,梁山起义有梁山泊。张士诚有被元朝招安的经历,宋江梁山泊有被宋朝招安的经历。施耐庵是盐城人,盐城和运城,发音比较接近,书中使用很多山东的方言,证明是施耐庵是去过山东的,而且部分史料也有说明是施耐庵在山东教过私塾。张士诚“少有膂力,负气任侠”,水浒传里说宋江“精通刀笔,力道纯熟”只不过是把武的张士成换成了文的宋江。这点就有可以只出了。纯属本人猜测。
还有,张士诚是个仗义疏财的人,这和宋江的习惯是非常相符合的。水浒传里说宋江江湖好汉见到此人纳头便拜,这和张士诚在盐民众的心中有很高的声望也是相呼应的。张士诚和盐民结拜的地方在海边草堰场的北极殿,而宋江等人结拜是在湖边梁山坡的忠义堂,何其相似。梁山好汉的口号是劫富济贫,而张士诚结拜之后也劫掠了很多当地的富户。这点没有错吧。
元朝对张士诚有多次的围剿和招安,一样的宋朝对宋江也有多次的围剿和招安。吴用给宋江的计策大多数是在招安之前,到了征方腊的时候反倒没有什么计策,这和施耐庵的人生经历也是吻合的,因为施耐庵在张自忠投元之后,就已经离开了张士诚。而张士诚是什么人?他可是有实力去做皇帝的。由以上几点不难看出,施耐庵可能就是吴用的原型。
《水浒传》中吴用原型是施耐庵作者自己吗?
《水浒传》中这样形容吴用:谋略敢欺诸葛亮……略施小计鬼神惊,吴用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如《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攻打青州时,因有呼延灼作为青州主力,一时很难拿下,呼延灼上梁山之前为汝宁郡的都统制,武艺高强,骁勇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使一双铜鞭,骑一匹踢雪乌骓马,交锋三五次,各无输赢。
吴用听此情况后,提出“先用力敌、后用智擒。”随即利用呼延灼骄傲的心理,用计骗出呼延灼追赶梁山兵等到伏击圈内,呼延灼方知上当被生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