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晁盖之死为什么多阴谋论?譬如花容射死了晁盖,你认为呢?
晁盖之死绝不是什么“阴谋论”,而是施耐庵写得很明白,晁天王就是被谋杀的。如果细读文本,把书中隐写的线索、施耐庵的创作思想综合起来,就不难读出:花荣射了晁天王一箭,林冲在金疮药上下毒。吴用在宋江的指使下,设“连环计”谋杀了晁盖。
那么,宋江为何要谋杀晁盖,其中的细节又怎样呢?
花荣射箭、林冲下毒,晁盖归天晁盖攻打曾头市不利,心中很焦躁。于是,跟随法华寺和尚,前去偷袭。没想到,中了曾头市的埋伏,黑暗之中,被来历不明的飞箭射中了面颊。但是,从书中的情节看,这一箭没有毒,为什么呢?
晁盖从大营出发,时间是“夜色将黑”。到了法华寺,“只是二更天气”。“三更时分,他无准备”,四个和尚便带着晁盖从法华寺出发。“行不到五里多路,黑影处不见了两个僧人”,晁盖情知中计,呼延灼便寻旧路往回走。“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斋鸣,喊声震地,一望都是火把。”这段时间,最多不会超过半个时辰。
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弯,撞见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扑的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却得三阮,刘唐,白胜——五个头领——死并将去,救得晁盖上马,杀出村中来。村口林冲等引军接应。刚才敌得个住。两军混战,直杀到天明,各自归寨。
书中写得非常明白,晁盖中箭时,大约是在三更天,也就是子时,夜里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中箭之后,晁盖便被身边几个兄弟救上了马一起杀了出来。林冲引军前来接应,晁盖依然裹在军中混战,直到天明才回到营寨。这是春暖时节,大约是阴历三月份,公历四月底,天亮大约在卯时。换算成二十四小时,就是早上五点到七点之间。也就是说,晁盖从中箭到回营,至少经过了四个小时。在这四个小时时间里,晁盖在马上冲杀,何以没有中毒迹象呢?
箭是无毒的,因而,“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拔箭不用工具,可见射得不深,箭拔出后,晁盖只是因为血晕才倒下的,并没有中毒症状。于是,“林冲叫取金疮药敷贴上。”林冲敷上金疮药后,“原来却是一枝药箭。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为何此前没有发现是一支药箭?为何敷药过后才写中毒,为何敷药过后,才言语不得?施耐庵写得层次分明,丝毫不乱,文字逻辑十分清楚的告诉读者,问题出在金疮药上。所以,才是一支“药箭”。
林冲下毒确信无疑,那么,花荣射箭有何凭据呢?
小李广射中了梁山天空中第三只雁的头回到《水浒传》第三十四回“石将军村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这回书,来找一找花荣射晁盖一箭的伏笔证据。
书中写道:梁山设宴,款待从清风山前来入伙的兄弟。酒席上,晁盖不相信新来的花荣箭法如此神乎其技,竟然能射断吕方郭盛画戟上的绒绦。酒至半酣,众头领一齐去山前游玩。当一众人等行至寨前第三关时,只听得空中数行宾鸿嘹亮。花荣暗想,何不趁此露一手绝技,以免让梁山兄弟把自己看扁了。于是,花荣取过一把弓一支箭,对晁盖说:
恰才兄长见说花荣射断绒绦,众头领似有不信之意。远远的有一行雁来,花荣未敢夸口,这枝箭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
于是,花荣张弓搭箭,一箭便将第三只雁射了下来。众人拾起这只大雁一看,果然射中了头部。
小李广这一箭明里射的是大雁,暗里却射的是晁盖。为何?因为这段文字中,出现了很多对应晁盖的信息,施耐庵在此伏笔:日后,花荣将在曾头市一箭射中晁盖的头部。
且说梁山之上,前后共经历了四任寨主,第一位是杜迁,第二位是王伦,第三位是晁盖,第四位才是宋江。杜迁才是梁山的开山之主,王伦是“合着杜迁”才上的梁山。此时,杜迁早就让位,王伦则死于林冲的谋杀,前面两只雁已经飞过,花荣偏偏要射第三只,而且,讲明了是要射头部。而且,花荣射箭的地点,不偏不倚,正是寨前第三关。为何如此凑巧?难道硬是施耐庵随手一写?
容与堂本《水浒传》在花荣射雁后,有一首赞诗,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天汉雁行惊折断,英雄雁序喜相联。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的赞咏诗词都不是出自施耐庵之手,绿野老道深以为然。这首赞花荣箭术的诗,恐怕也不是出自原著,而是后来文人加进去的。但是,这个文人似乎读懂了施耐庵的原意,认为,花荣这一箭将冲断梁山好汉的阵容,然后重新排列而“喜相联”。这就非常清楚的告诉后来的读者,宋江做寨主,梁山好汉才“尽皆欢喜,拱听约束”。
小李广梁山射雁是大庭广众之下的献技,曾头市射晁盖,则是混杂在了军中。那么,花荣能混进曾头市的伏军之中射箭吗?施耐庵为此,在后文专门设计了一个情节,“保送”花荣装扮成曾头市的弓箭手,夹杂在了敌人的军中。
这是第六十七回书中所写的,吴用“再使时迁扮作伏路小军,去曾头市寨中探听他不知何意;所有陷坑,暗暗地记著,离寨多少路远,总有几处。时迁去了一日,都知备细,暗地使了记号,回报军师。”
从这个细节看,曾头市只注重村庄内的防御,外围警戒并不是很严。因而,时迁可以扮作曾头市的伏路小军,轻而易举的把所有陷坑都摸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做上了标记。大白天的都可以装扮成敌人的士兵,何况三更时分呢?
宋江为何要谋杀晁盖无论是花荣,还是林冲,借他几个胆都不敢谋杀晁天王。《水浒传》这桩迷案应当是宋江、吴用在背后策划操纵的。那么,宋江为何要谋杀晁盖呢?
却说宋江从芒砀山降魔归来,金沙渡前遇到了金毛犬段景住。这个北地盗马贼言明来意,说是要给宋江献一匹宝马照夜玉狮子。金圣叹在此处夹批道:
文情由前踢雪骓生来,马名照后玉麒麟立出,前映后带,绝世奇文。
以金圣叹的夹批来理一理三匹《水浒传》最著名的战马:踢雪乌骓是宋徽宗的御赐,照夜玉狮子是金国王子的坐骑,而玉麒麟将为宋江所得。这三匹宝马中,照夜玉狮子能制服踢雪乌骓,因为,灭掉北宋、将宋徽宗父子押往北地的正是金国斡离不(完颜宗望)。而玉麒麟则是神仙坐骑,属于神驹级别,当然可以制服照夜玉狮子,这就是“卢俊义活捉史文恭”的缘故。
从第五十四回,直到第六十七回,《水浒传》故事就是在这个连环套中展开的。宋江从降服踢雪乌骓开始,设计收服玉麒麟,然后以玉麒麟制服金国王子坐骑。以此解读施耐庵的创作思路,很明确的有这样一条主线:梁山好汉与宋徽宗作对,然后,将与金国王子照面。宋江攻打曾头市,便是梁山好汉最终将与金兵作战,以“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伏笔、前哨战。
那么,宋江为何又要阻止晁盖攻打曾头市,阻止不成便要谋杀呢?
宋江收服玉麒麟之前,曾经说过一句话:“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这句话的隐语便是:若收服了玉麒麟,便能制服照夜玉狮子,梁山马匹得到保障,便不怕官军缉捕,兵马来临了。
几乎所有读者都认为,卢俊义武功天下第一,若上了梁山,宋江胆子便肥了,便不怕官军了。其实,在宋江说这句话之前,怕过官军吗?卢俊义尚未上山,宋江已经打了很多次仗,除了击溃呼延灼、关胜两次征剿外,梁山都是主动出击,攻无不克。若是宋江惧怕,梁山能打出如此威风来吗?请卢俊义上山,绝不是宋江需要仰仗他的武功,卢俊义的武功其实最多只能排在梁山二十名左右。
所以,还是金圣叹说得好,卢俊义就是象征着一匹神仙坐骑——玉麒麟。宋江对待曾头市的策略,就是要解决梁山战马问题。晁盖却不知深浅,强行攻打曾头市,这等于断了梁山赖以生存的军事保障。威胁到山寨众兄弟的生存,宋江便不得不出手了。
但是,宋江不赞同晁盖打曾头市,为何自己又带兵扫平了这个集市呢?
曾头市之战为全书关键一役如果稍微留心一下,就能读到曾头市在梁山两次攻打时的一个变化,即:“曾长者”升格为“曾长官”。也就是说,曾头市的老子曾弄把控着这个集市,晁盖攻打时,只是私营。而到了宋江发兵时,就变成了金国的官办市场——榷场。而曾弄也由一个私营业主,升格为金国榷场的“提辖”,这可是《水浒传》中唯一一个货真价实的提辖官。
这样的变化,导致曾头市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此前是民间集市,宋江完全可以通过疏通,或者交易,打通梁山战马的输入通道,确保梁山军队的战斗力。
北宋时期,北地少数民族对南方实施严格的马匹控制,以此限制北宋的国防力量。为此,宋真宗专门成了群牧司,王安石制定了“保马法”,以保障军队的战马需求,提升骑兵的战斗力来争取对北方作战的优势。
晁盖死后,宋江在林冲的串联下,做了临时寨主。宋江一坐到头把交椅,就成了一个新的部门——北地马匹采购三人组,由杨林、石勇、段景住负责,专门去北地为梁山买马。这就表明,金国虽然对马匹严格控制,但却可以进行民间私下交易,也就是“走私”。
段景住的第一次走私,便被金国人缴获。此时,曾头市还是民间私营,完全有回旋余地。宋江试图通过斡旋,以争取直接从曾头市交易马匹。所以,宋江见到段景住时,得知此人乃北地盗马贼,对北地战马情况非常熟悉,便不仅不为曾头市对自己的污言秽语气恼,反倒“暗喜”。于是,一边带着段景住上梁山,一边命戴宗前往曾头市,打探照夜玉狮子的下落。
晁盖却毫无远见卓识,像当初要杀杨雄、石秀那样,一意孤行要打曾头市。杀杨雄、石秀是极端错误的,宋江却意识到,这不仅断了贤路,还断送了梁山三五年军粮。好在晁盖听从了劝阻,宋江三打祝家庄成功,梁山得以迅速壮大。此番,晁盖要断的不是贤路,而是梁山的生路。因而,金圣叹说:“则夫晁盖虽未死于史文恭之箭,而已死于厅上厅下众人之心非一日也。”
当玉麒麟被收服后,曾头市已经变成金国官办榷场,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私下里交易已经不可能。不仅不可能进行走私交易,而且,曾头市可以名正言顺的查禁马匹走私。段景住三人从北地采购来的马匹,便被曾头市缉私队队长郁保四查禁没收。
到了这个份上,宋江只有出兵攻打,必须荡平这个大宋境内的金国榷场,才能确保梁山生存与壮大。
这场战役打得十分精彩,梁山战力十分强大,几乎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得曾头市毫无招架之力。
曾头市是金国人的势力,史文恭则为虎作伥,帮助金国整治梁山。这也是一重隐喻,说的是梁山打曾头市这一年(宋徽宗宣和三年春暖时节),宋金已经达成海上之盟,相约攻打辽国。
这是一个导致北宋灭亡、直接引发靖康之难的盟约,施耐庵为此痛心疾首,以宋金攻打曾头市这个故事,希望打掉宋金联盟。所以,在梁山攻打曾头市之前,关胜先攻取了凌州,此前还打破了青州。这两个州府都与曾头市有盟约关系,他们之间相互救应,相互报仇。而宋江以必须得到照夜玉狮子为由,坚决不同意与金国人媾和,坚定的要活捉史文恭,也是施耐庵通过这个故事,强调夜打曾头市的创作意图。
但是,历史真实却是宋金联手灭掉了辽国,然后,完颜宗望、粘罕迅速南下,北宋灭亡。
曾头市一战牵扯到大宋王朝、金国王子,这就为《水浒传》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一个重大伏笔:梁山好汉招安之后,曾经参与了太原一带的抗金战斗。假如容与堂本《水浒传》不腰斩施耐庵原著,则有可能写到宋江骑着照夜玉狮子,与完颜宗望照面……
这便是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宋江谋杀晁盖的大致过程和深层原因。绿野老道曾经考证了梁山好汉抗金,历史上确有记载。这不是阴谋论,而是《水浒传》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
《水浒传》晁盖之死为什么多阴谋论?譬如花容射死了晁盖,你认为呢?
晁盖之死之所以会被许多人阴谋论,应从晁盖的临死遗言和宋江继位后的行事风格有关。
晁盖攻打曾头市不利,被人射了一箭于面门,并因此丧了性命,他临死之前,本应顺理成章的将位子让给坐第二把金交椅的宋江,但是却没有,而是许给了将来能为自己报仇的那个人。而这一要求,很明确的切断了宋江的升级之路。因为宋江文不成,武不就,根本没有能力抓住武力高强的史文恭,为晁盖报仇雪恨。宋江曾经救过晁盖的命,晁盖为什么还如此讨厌宋江,不愿意让宋江顶替自己的位置呢?这不由得让读者大开脑洞,以为宋江与晁盖暗地里会有什么样的尔虞我诈,阴谋诡计呢!
.
宋江如果尊守了晁盖要求,也许人们会打消宋江阴谋的嫌疑,偏偏,此后宋江不忙着计划如何攻打曾头市,为晁盖报仇,却急着设计收服卢俊义。如果收服卢俊义非常重要,为何攻打曾头市之前不做这项工作,而在晁盖死了之后才做。而且晁盖实际上死于不死,并不影响攻打曾头市,因为在之前的计划里,宋江吴用并不愿意让晁盖去参与攻打行动的。这一点儿不能不让人怀疑。
另外,宋江做事,其风格并不是他所自诩的忠义二字,而是狠辣无情,虽然他没有做什么,但他所护着的李逵,信任的吴用,为了逼别人投靠梁山可没有少做。如果宋江不默许,恐怕谁也不敢违背宋江的底线。正因为晁盖的遗言和宋江做事的风格,才让许多读者对晁盖之死产生了很多的猜疑。
虽然很多人把宋江黑化了,而宋江也确实很难洗白,但对于他阴谋害死晁盖,我去认为确实是子乌须有。因为他与吴用的计划是把晁盖架空,并且实行的非常顺利,眼看着大功告成,当然人愿再节外生枝
至于有人猜测是花荣射死了晁盖,我觉得这一个还不至于,花容是与宋江的关系不错,但是他不敢做主张,而宋江为了维护他仁义的假面,也不敢做这方面的暗示,而且,宋江当时已经把架空晁盖的计策进展顺利,完全没有必要冒这一个险。
《水浒传》晁盖之死为什么多阴谋论?譬如花容射死了晁盖,你认为呢?
假如你的爹走丢了,你是不是摸着胡子就可以把他认做爹?这句话说出去,肯定招人骂。因为不可能凡是长了胡须的就是爹。所以尽管花荣神箭,箭无虚发,但不能因为他的箭术高超就说他是射杀晁盖的凶手。这个论点和摸着胡子就是爹没有任何区别。
史文恭也是箭术高手,他和晁盖对阵的时候弯弓插箭,如果他不会射箭,他把弓箭带在身边作战干什么呢?难道好看?耍酷?肯定不是,只能说他也是箭术高手。射箭没有两把刷子,是不会把弓箭带在身上作战的。
在祝家庄的客店里,里面的兵器全部都刻了名字,杨雄想买一把刀枪都不行,因为那个是客店里的私人物品,不卖的。如果这些兵器的主人拿着这些刻了名字的兵器杀了人,是不是就不能判断他们杀过人?是不是只能怀疑别人偷了他们的兵器行凶?肯定不能如此单方面的否认。有时候就可以肯定他们是凶手,如果有别的疑点,再否认不迟。
刀枪上可以刻名字,为什么弓箭不能刻名字?
射杀晁盖的箭上刻了史文恭的名字,这不能否认史文恭就一定不是。因为晁盖是梁山的首领,擒贼先擒王,抓住晁盖去京师可以得到皇帝的赏赐,可以升官发财,史文恭为什么就不是射杀晁盖的凶手呢?为什么断定史文恭不会这样做呢?
如果凶手不是史文恭,史文恭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被剖腹剜心惨死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没有深仇大恨,史文恭怎么可能落得这样的下场?宋江放过了多少败军之将和俘虏,连高俅都放,为什么不放史文恭?曾父都向宋江服软,史文恭为什么要抗争到底?没有深仇大恨,一匹照夜玉狮子马怎么会让史文恭丧命?唯一的答案就是:史文恭就是射杀晁盖的凶手,他无可辩驳,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他只有死一条路。
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几次了,其他的理由就不多说了,再说下去,二十个理由都列得出。
《水浒传》晁盖之死为什么多阴谋论?譬如花容射死了晁盖,你认为呢?
关于《水浒传》中的晁盖之死,多年来一直都有各种说法。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圣叹在《贯华堂刻七十回总评》中就说《水浒传》“通篇皆用深文曲笔,以申明宋江之弑晁盖”,并且按照这个思路对原文做了不少修改和批注,更加露骨的暗示宋江就是真凶。
比如晁盖率军下山后,原文是“宋江再叫戴宗下山,去探听消息”,金圣叹改为了“宋江密叫戴宗下山去探听消息”——这个“密”字,把宋江的用心刻画的栩栩如生。再比如晁盖中箭之后,原文是“却得呼延灼、燕顺两骑马,死并将去,背后刘唐、白胜,救得晁盖上马”,金圣叹改为了“却得三阮,刘唐,白胜五个头领死并将去,救得晁盖上马”,还特意加了个批注:十个人入去,却偏是五个初聚义人(三阮,刘唐,白胜)死救出来,生死患难之际,令人酸泪迸下。单写初聚义五人死救晁盖,便显出满山人无不心在宋江,而视晁盖如无也。还有后来宋江生病晁盖托梦时,原文“贤弟有百日血光之灾”改成了“如今背上之事发了”,更是暗指宋江背地里干的好事。
到了近代,胡适对金圣叹虽然极为推崇,但是对于他把《水浒传》“凌迟碎砍”的做法并不认可。同时代的鲁迅先生,也觉得金圣叹的版本不怎么样。在这些大师的影响下,后来新修订出版的120回版《水浒传》相比于金圣叹的版本,又有了不少差别。也正是因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水浒传》已经经过了多次修改,各种版本内容不一,所以在分析“晁盖之死”时,经常会从书中得到前后矛盾的结论,所以有不少人就干脆认定晁盖就是被史文恭射死的,没有那么多阴谋诡计。
目前网络上比较常见的有两种120回版《水浒传》,一种是金圣叹修改的版本(简称“金版”),以“楔子”开篇、以“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为大聚义结局,原本被金圣叹砍成了70回,后来又被其他人补成120回出版。很多人咬定宋江就是凶手,基本上也都是以金版为依据。第二种是后人在明代袁无涯刊本基础上修订的版本(简称“袁版”),未经过金圣叹的改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等都采用了这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
《水浒传》到底有没有“深文曲笔”的阴谋论?晁盖到底是被谁杀害?由于金圣叹的修订褒贬不一,我就以流传最广、内容也更接近原始的120回袁版《水浒传》为依据,来对晁盖的结局做一个最终研究。
1. 晁盖遗嘱不愿传位宋江
在攻打曾头市之前,晁盖的地位已经逐步被宋江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为由架空,为了夺回指挥权和树立威望,晁盖不顾劝阻执意出兵。晁盖这次带了二十个头领:林冲、呼延灼、徐宁、穆弘、刘唐、张横、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杨雄、石秀、孙立、黄信、杜迁、宋万、燕顺、邓飞、欧鹏、杨林、白胜——注意其中林冲、刘唐、三阮、杜迁、宋万、白胜都是老梁山的嫡系,其余则大都是新近上山的头领。宋江的主要亲信花荣、李逵、戴宗、张顺以及军师吴用,晁盖一个都没有带。
但是心急如焚的晁盖,轻易中了两名法华寺僧人的反间计遭遇埋伏:
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弯,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却得呼延灼、燕顺两骑马,死并将去,背后刘唐、白胜,救得晁盖上马,杀出村中来……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林冲叫取金枪药敷贴上,原来却是一枝药箭。
众将得令,引军回到水浒寨上山,都来看视晁头领时,已自水米不能入口,饮食不进,浑身虚肿。宋江等守定在床前啼哭,亲手敷贴药饵,灌下汤散。众头领都守在帐前看视。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付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瞑目而死。
以上就是晁盖死亡的整个过程。注意晁盖的遗嘱是“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箭上明明白白刻了“史文恭”三个字,晁盖为什么却说捉得“射死我的”,而不直说“史文恭”?更蹊跷的是,晁盖一死,宋江就是几乎无可争议的继任者,但是晁盖却不直接传位,偏要让捉住凶手的人来当老大——晁盖这是摆明了不给宋江面子?
而没过多久,宋江就篡改了晁盖的遗嘱:“晁天王临死时嘱付‘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今骨肉未寒,岂可忘了?又不曾报得仇,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紧接着吴用就站出来附和:“晁天王虽是如此说,今日又未曾捉得那人,山寨中岂可一日无主?”李逵则继续添油加醋:“哥哥休说做梁山泊主,便做了大宋皇帝,却不好!”——这几位一唱一和之间,就算是给史文恭定了罪,也让宋江顺理成章的当上了老大。
2.史文恭从未承认自己射死晁盖
晁盖没有说史文恭是凶手,史文恭也从来没有承认自己射死了晁盖,书中也始终没有写明是史文恭本人射的毒箭。晁盖中伏时,书中并没有写明这支兵马来自哪里、带头的将领是谁,战役结束之后一直到死,史文恭也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既没有吹嘘炫耀,也没有向朝廷请赏,被抓后也没有追悔道歉。
在梁山军第二次攻打曾头市的时候,曾头市作战不利,曾长官逼着史文恭写了一封求和信:“向日天王率众到来,理合就当归附。奈何无端部卒,施放冷箭,更兼夺马之罪,虽百口何辞!”——这里只说“部卒”放冷箭,没有说射死了晁盖,更没有承认是史文恭所为。假设真的是史文恭射死了晁盖,他不会不知道自己的箭上刻着名字,想要蒙混过关是万万不可能的。如果要减轻罪责,也应该是说“不知天高地厚、冒犯将军虎威”云云,而不是把责任推给部卒,反而更加得罪梁山。
除此之外,从客观情况来推测,史文恭也不太可能射死晁盖:
第一,史文恭是全军主将,面对敌军劫营就直接冲到前线放冷箭,似乎不合身份。
第二,作为一个顶尖高手,很难想象史文恭会做出箭头淬毒这样的事情。
第三,戴宗带回的情报是曾头市要“剿除晁盖上东京”,曾魁也在阵前叫嚣“拿你解官请赏”,言下之意都是要活捉晁盖,直接射毒箭的做法不太符合曾头市的既定战略。
第四,如果史文恭铁了心要弄死晁盖,就应该像《三国演义》中的落凤坡之战那样,全军瞄准了晁盖,直到把晁盖射成刺猬——但是史文恭只是自己放了一支冷箭,却没有让全军齐射(而是无差别乱射),还让晁盖成功逃离了战场,难道是因为只有史文恭戴了夜视仪?
以上种种疑点,仅凭箭上的名字就把史文恭定为杀死晁盖的凶手,理由并不充分。而如果是史文恭的部下放冷箭,又怎会在箭上刻“史文恭”的名字?所以,杀死晁盖的真凶或许另有其人。
3.晁盖死后宋江并不急着报仇
晁盖中毒卧病,宋江守在床前“敷贴药饵,灌下汤散”,但是宋江的亲信张顺却绝口不提自己认识神医安道全的事情。而晁盖一死,宋江看上去非常哀痛,每天披麻戴孝无心理事。但是一等正式即位,宋江就立刻发表了一篇八百字的就职演讲:
如今山寨,人马数多,非比往日,可请众兄弟分做六寨驻扎。聚义厅今改为忠义堂。前后左右立四个旱寨,后山两个小寨,前山三座关隘,山下一个水寨,两滩两个小寨……掌文卷,萧让;掌赏罚,裴宣;掌印信,金大坚;掌算钱粮,蒋敬。右一带房中,管炮,凌振;管造船,孟康;管造衣甲,侯健;管筑城垣,陶宗旺。忠义堂后两厢房中管事人员:监造房屋,李云;铁匠总管,汤隆;监造酒醋,朱富;监备筵宴,宋清;掌管什物,杜兴、白胜。山下四路作眼酒店,原拨定朱贵、乐和、时迁、李立、孙新、顾大嫂、张青、孙二娘,已自定数。管北地收买马匹,杨林、石勇、段景住……
不仅把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连谁管吃饭谁管酒醋都安排的明明白白,你能相信这是一个“每日领众举哀,无心管理山寨事务”的人?
至于为晁盖报仇,刚开始宋江还表现的很积极,但马上被吴用以服丧为由劝了下来,之后宋江就好像完全忘了这回事。书中明确写到,梁山军攻打华州发生在二月中旬,随即是芒砀山之战,紧接着就是晁盖攻打曾头市,时间估计在三月。晁盖死后,宋江先是派吴用去招卢俊义,卢俊义被抓后宋江攻打大名府——此时天降大雪,已是冬天。后来宋江生病退兵,等到第二次再打大名府,已经是第二年的元宵节。大名府之战结束后,梁山上“连日杀牛宰马,大排筵宴”,好像完全无所事事一样,对报仇的事情只字不提。
又过了一段时间,段景住来报信说郁保四夺了马匹送往了曾头市,宋江这才想起来:“前者夺我马匹,今又如此无礼。晁天王的冤仇未曾报得,旦夕不乐,若不去报此仇,惹人耻笑。”这个时候已经是春暖花开,距离晁盖之死整整过去了一年,如果不是曾头市抢马,宋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想起报仇。
此外,还有一个更不可思议的疑点:宋江第二次攻打曾头市的时候,带了吴用、花荣、秦明、鲁智深、武松、李逵等28个将领,但是其中居然没有一个是曾经跟随晁盖打过曾头市的——两军交战,熟悉敌情有多重要不言而喻,放着林冲、三阮、刘唐这些和敌军交过手的将领,宋江却偏偏弃之不用,难道是怕他们回到曾头市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
4.宋江是晁盖之死最大的嫌疑人
以上的这些疑点,都可以说明晁盖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死于史文恭的毒箭。但是如果不是史文恭射死了晁盖,那么真凶是谁?
金圣叹认为宋江就是主谋,但并没有说具体的手法。还有很多网友认为是宋江授意、吴用设局、花荣射箭,合伙害死晁盖,但是这个说法从书中的描写来看也只能算是推测,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还有一种观点则是宋江和曾头市合谋,戴宗在其中传递情报,借史文恭的箭射死晁盖——这个说法也存在漏洞,因为宋江似乎并没有给曾头市或者史文恭什么好处,如果曾头市这边在战场上将这个秘密大白于天下,那么宋江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宋江和晁盖的内斗并非偶然。历史上,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在农民起义军,朋友兄弟甚至父子反目成仇、手足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李密与翟让、李世民与李建成、赵匡胤与赵光义、朱元璋与韩林儿、雍正与八阿哥、洪秀全与杨秀清——而这些事情中的一部分真相,都已经在当事人篡改记录后湮没了,我们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做一些推测。比如说赵匡胤是不是赵光义杀的?很多专家学者翻遍典籍,至今也没有得出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我们可以看这些事实:
第一是赵光义继承了皇位,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第二是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忽然暴毙的死法,颇为离奇甚至不合常理;第三是赵匡胤死前,已经和赵光义产生了诸多矛盾,比如赵匡胤打算从赵光义根基深厚的开封迁都到洛阳,并且开始逐步扶持自己的儿子;第四是赵光义即位之后,四弟赵廷美多次遭贬斥后忧愤而死,大儿子赵德昭在两年后自杀,小儿子赵德芳在五年后病死;第五是赵光义对相关历史档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第六是赵光义死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赵恒——以上六点,虽然不能下定论一定是赵光义谋杀了亲哥,但不影响我们大胆推测:赵光义,就是赵匡胤之死的最大嫌疑人。
与此类似,如果从《水浒传》的记载来看,并不好直接定论宋江有没有在曾头市事件中设计阴谋害死晁盖,毕竟在书中并没有找到具体的作案手法和直接凶手。但是作为晁盖之死最大的受益者,再加晁盖的遗言、史文恭的表现和宋江的行为,宋江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5.晁盖迟早会死于和宋江的权力斗争
不管宋江到底没有在曾头市事件中搞什么阴谋,我们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宋江是逼迫晁盖走上不归路的幕后推手。
在攻打曾头市之前,宋江已经连续四次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为由将晁盖按在山上,自己带兵出征不断积累声望。在大破连环马之战时,宋江和晁盖的位置已经平起平坐:“聚义厅上,当中晁盖、宋江,上首军师吴用,下首法师公孙胜并众头领”,而且宋江俨然一呼百应,一说自己要带兵出征,“说言未了,厅上厅下一齐都道:愿效犬马之劳,跟随同去”。
相比之下,晁盖几乎已经成了光杆司令,除了林冲、三阮、刘唐这几个老兄弟之外再无亲信,所以晁盖在攻打曾头市时不得不身先士卒,甚至不惜以身犯险。劫营的时候林冲提议自己带队,让晁盖在外围接应,晁盖却说“我不自去,谁肯向前?”——这是怎样的无奈?而在晁盖受伤之后,林冲派了三阮、杜迁、宋万护送晁盖回山,护送伤员几乎调集了所有当年劫生辰纲的老兄弟,如果不是担心回山途中出现什么差错,也实在是难以理解。
在梁山上,晁盖的周围也全是宋江的人:晁盖、宋江、吴用居于山顶寨内。花荣、秦明居于山左寨内。林冲、戴宗居于山右寨内。李俊、李逵居于山前。张横、张顺居于山后。杨雄、石秀守护聚义厅两侧——除了花荣、戴宗、李逵这些心腹,还要特别注意杨雄和石秀,这两位来投靠梁山的时候差点被晁盖砍了脑袋,宋江偏偏让他们守在聚义厅两侧,除了针对晁盖之外想不出任何其理由。再看晁盖的人:杜迁、宋万守把宛子城第二关,刘唐守把大寨口第三关,阮氏三雄守把山南水寨——如果晁盖和宋江真的在山上火并,这些人连赶过来都来不及。
呼延灼攻打梁山时,宋江初战不利,晁盖也曾经试图命令宋江回山,自己接管指挥,却被宋江断然拒绝:“晁盖便传号令,分付水军牢固寨栅船只,保守滩头,晓夜提备,请宋公明上山安歇。宋江不肯上山,只就鸭嘴滩寨内驻扎,只教带伤头领上山养病。”
作为起义军的首领,晁盖不会不知道当年隋末瓦岗寨创始人翟让的结局。翟让主动将老大之位让给了能力更强的李密,最后却还是没逃过被李密谋杀的下场——面对笑里藏刀、步步紧逼的宋江,晁盖心里也必然清楚,如果不在众头领面前拼死一战证明自己,那么就算不死在曾头市,迟早也一样会死在别的地方。
所以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不管曾头市有没有陷阱,晁盖都只能咬着牙一马当先冲进去了。而等待他的,正是一去不回的命运。
《水浒传》晁盖之死为什么多阴谋论?譬如花容射死了晁盖,你认为呢?
谢邀,《水浒传》晁盖之死为什么多阴谋论?譬如花荣射死了晁盖,就这个问题可能是有的人过度解读了小说故事,从而产生了对故事情节中作者好像没有交待清楚的疑问,当然这也就对晁盖之死产生了推理上的各种可能性。
但作者在写史文恭逃跑途中被晁盖阴魂缠住,才等来了燕青、卢俊义,这就不难看出作者本意;晁盖就是史文恭射死的。
《水浒传》晁盖之死为什么多阴谋论?譬如花容射死了晁盖,你认为呢?
话说《水浒传》中梁山泊的总寨主晁盖,正气凛然、光明磊落、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但对于晁盖的真正死因?却很少有人对其有所关注,其实晁盖之死疑点众多,我总结了一下几点,各位看官不妨瞧瞧。
其一:书中从未提到是谁射死晁盖,尽管很多人都认为是史文恭用毒箭射杀的晁盖,细品《水浒传》,事实却并非如此。书中并未明确写到是史文恭射杀的晁盖,只提到是一支黑暗中的伏兵,而伏兵的来龙去脉,不仅在交战时是个谜,事后也没有任何交代。这位带头大哥死得这样不明不白,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极为少见的,作者居然不做交代,这不能不令人生疑。
其二:史文恭自己从未承认过,是箭上的名字,将晁盖之死和史文恭联系在一起的。单凭这一点,就确定杀人凶手未免太苍白无力,而且没有丝毫说服力,史文恭为什么要在箭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何况在箭上抹毒并不光彩,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为了炫耀,但是,在射杀晁盖之后,书中看不到一处史文恭夸耀功绩的地方。后来被卢俊义生擒活捉,剖腹剜心,他也没提及事。如此低调之人,竟然能干出在毒箭上刻名字的蠢事,不让人费解吗?
其三:宋江篡改遗言栽赃史文恭。晁盖去世后,宋江装模作样不再理事,后经众人劝解才再次主事。且看他是如何向众家头领转述晁盖遗言的,宋江道:“晁天王临死时嘱付,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仔细回味一番,这岂不是偷梁换柱,晁盖临死前只是说捉到射杀他的人,并没有说是史文恭,而宋江一口咬定史文恭,众人也都默许了。其中还有一个重点,宋江强调“此话众头领皆知”,此意旨在混淆视听,宋江看似强调的是都知道晁天王嘱付这事,实际上想让众人认定真凶就是史文恭。可笑的是,事发之时,宋江远在千里之外的梁山,却一口咬定凶手是史文恭。可谓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个人看法,无聊推测 只为消遣,不喜勿喷!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