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讨论《三国演义》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没有著作权纠纷的古典文学巨著。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世说新语》、《后汉书》以及宋元话本,创作了这部白话小说。罗贯中最先给这部小说所定的名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因而,其主要取材于《三国志》基本无疑。

不过,罗贯中的原著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而是经过明末清初毛宗岗父子的润色的。经过毛氏父子(主要功劳应归功于其父毛纶)修理文辞,增补内容,增强了这部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更加凸显了贬曹尊刘的正统思想。

因为本于正史,而且绝大多数人物、故事、诗文等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很容易让人把这部著作与正史联系起来,放下《三国演义》,便去查阅《三国志》,想对号入座,找到原型人物的事迹。这种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心态。

阅读的好奇心

很早以前,绿野老道家中只藏有两部半书,一部是《忠义水浒传》、一部是《西游记》,还有半部就是《三国演义》。大约是五六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那种版本,繁体竖排,便于躺在床上卷起来阅读。这半部书大概分为上下册,我家的是上册,从黄巾起义到张松献图,恰好六十回。读完这半部三国,后面就没有了。而当时古典文学基本上不出版,想看也没有地方去找。

后来,义务做学校管理员,从尘封的仓库里找到了《三国志》,因为有日思夜想的“三国”二字,便囫囵读了起来。当然,最先读的就是《蜀书·关羽传》。因为老父亲熟读《三国演义》,曾讲到关胡子被东吴人杀害了。所以,想一探究竟。也是从这时开始,便喜欢边看罗贯中的故事,边从陈寿那里求证,看看那些文学人物与历史真实有多大的差距。

这种阅读的好奇心,影响到后来的文学情趣,写东西总要去考证,或者验证所写的东西是否真实可信。后来,读金大侠的小说,也是想去历史中找到其中的真实。这样读书似乎很累,但从一本喜欢的书出发,辐射更广的知识面,却也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演义就是演义,两者之间不可划等号的。虽然如此,也不妨拿《三国志》来讨论一下《三国演义》,这样也有益于增强文学、历史知识,毕竟文史不分家嘛。

抬杠者的专属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卖油翁挑着一担油上街卖。经过一个所在,一群人正围着树下坐着的老人谈三国,卖油翁便站在一旁听。正讲到入巷时分,卖油翁忽然大喝一声:“曹操明明是带了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打孙权,你怎么讲只带了八十一万呢?还有两万人哪里去了?”

老者抬头一看,见是一个乡下卖油翁,有点不屑,说道:“我说八十一万就是八十一万,不信,你翻书啊。”卖油翁当然不服气,嚷道:“你欺负乡下人不识字是吗?告诉你,我爷爷就是教书先生,是他说的,曹操带了八十三万人马去打孙权的。”

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相让。试想,一个乡下卖油翁哪讲得过识文断字的说书先生呢。这卖油翁争着争着就急眼了,油桶担子一撂,撸袖上前与之理论。看热闹的人一见,急忙叫道:“老师傅,你的油泼了。”那卖油翁竟然也不回头,径直挤到树下,便挤嘴里还叫嚷:“曹操的两万人马都没了,老子这一担油算什么。”众人一听,尽皆大笑。

此时,走过来一个读书人,听见众人起哄,便好奇的问了问状况。书生一听哑然失笑,上前叫住争着争论的两个老汉:“你们两个老先生都不要争了,当年周公瑾火烧赤壁,曹操带的人马不是八十一万,也不是八十三万,没这么多,最多只不过二十万人。”一听这话,两个老者不干了,一齐调转矛头,跟书生大声理论起来。这三人各据其词,互不相让,一直吵到天黑。

这三人属于典型的抬杠型大师,两个老者是《三国演义》的忠实拥趸,而书生则是半桶子《三国志》迷。大概是书生平日读《三国演义》,又去翻看《三国志》,与人争辩就拿《三国志》说事。虽然书生的话更有道理,但场景不对,跟《三国演义》迷哪讲得这个?!

这也是《三国演义》深入人心,才有这样的场面。有人说:不读《三国志》没遗憾,不读《三国演义》特遗憾。也正是有了罗贯中,陈寿才有很大的名气,《三国志》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感谢那些抬杠者吧,他们才是《三国演义》最忠实的传播者。

历史学家们的较真

抬杠书生是半桶水,而历史学家却是精通《三国志》的人,考证是其必修课和看家本领,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做学问,有三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

问题就出在这里,罗贯中当初写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简单地说把高大尚的文言文传记体《三国志》贯通成故事,以便于阅读。但罗贯中的著作有不同于“史通”之类的历史著作,除了“通”而外,更强调一个“俗”,而且是演义。这样一来,就难免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有作家虚构的元素了。因为俗,而且进行了文学加工,就无限扩大了受众群体,一般识文断字的人能看得懂,没有文化的人听得懂。因为《三国演义》无限接近历史,久而久之,最广泛的读者群就真的把它当做历史了。

即便是以阅读兴趣去《三国志》中找原型,也是以《三国演义》先入为主,即便也时常拿正史来说事,但主流观点还是《三国演义》。历史学家正好相反,是拿《三国志》的真实来看待《三国演义的虚构》,历史与文学就这样打架了。

文史原本就不分家,听历史学家讲讲正史,也能为更好的阅读、理解《三国演义》以帮助,从中还可以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品三国,引经据典,听来也是津津有味。易先生粉丝众多,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国民素质提高,《三国志》已不再是高端读物,它也通过文史这条通道,进入了更为广泛的阅读群。

历史学家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名著与大众分享,这原本也是一种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一大善举,不再是绿野老道故事中所讲的抬杠的层面了。因而,我们不妨接受这样一种方式,打通一条又一条通道,去探寻更多更大的知识宝库。

为何有人讨论《三国演义》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谢谢邀请。

既然提到是什么心理?显然与精神活动有关。

人是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他具有丰富而复杂的精神活动。

社会是五颜六色的大家庭,由社会人和现实人构成,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是各不相同的。

在谈论文学作品,比如巜三国演义》时,由于和历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有名有姓的。

我自从归纳到历史领域后,可能回答了至少100道关于汉未三国时期的题,既有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也有正史的巜三国志》巜后汉书》等等,我感到并不矛盾。

(庞统和蒋干,巜三国志》绣图)

在我接触的《三国演义》迷中,有个别人是不习惯旁人用正史评价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比如关羽,在文学作品、戏剧、宗教中,关羽被塑造成仁义大哥,从文学作品和正史来看,差别不大,但是陈寿作为国史人物传记撰写者,也提到关羽的骄傲自大,以至荆州失去而导致蜀汉政权衰落。

陈寿的心理是极为正常的。

但是在公开場合是不能批评关羽的,否则将引来一片嘘声。

尤其是清代以来,关羽被捧上与文圣同等的地位,比如大军阀吴佩孚,他崇拜二个武圣人、关羽和岳飞,他的中军帐必须悬挂两圣的肖像,他也以二圣为激励,我认为很正常。

而民国时期的青红帮和四川袍哥则信奉关羽为偶像,他们推崇的关羽是一位虽然受到曹丞相"上马银、下马金"的礼遇,外套锦衣却旧袍不脱的"千秋大义"。

当然,如果只是局限于谈论巜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那就大可不必用正史来纠正、䃼充,因为文艺作品允许棌取"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张冠李载"的手法。

当然,双方由于文学作品与历史资料发生不愉快的争论就大可不必。

正常的,与心理无关。

为何有人讨论《三国演义》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这也是我自己有时要问的问题。

正史是正史。小说是小说。这两者各有各的功能,不应该混淆。

《三国志》固然更真实一点儿。但为什么又有《三国演义》出世呢?而且喜欢《三国演义》的人,明显比读《三国志》的人要多得多呢?

我自己是绝不敢去批评别人的。因为我知道,我即不如陈寿,能写出《三国志》,也不如罗贯中,能写出《三国演义》。

那些动辙以正史去教训别人的人,大概以为自己即不低于陈寿,又高于罗贯中吧?

当然那些认真的并不以高傲态度教训人的,而纯是为了善意的印证二者的人,不在此例。

其实老百姓是願意有真知卓见的专家学者给他们普及一些历史知识的。

欢迎点评。

为何有人讨论《三国演义》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感谢邀请

事实上,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因为明清时候,人们就没把《三国演义》当小说看,而是当成用来补充史书的东西,要知道《三国演义》那会儿可是用来“羽翼信史”的,这就有点把它抬到裴注的地位上的意思了,不信看张尚德怎么说的:

“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间,鲜不便思困睡。故好事者,以俗近语, 檃括成编......是可谓羽翼信史而不违者矣。”

这种情况其实不奇怪,因为古代人在史书、稗官野史和小说之间本身就没有那么清楚的概念,不信看看李贽是怎么给书籍归类的:

宇宙五大部文章:《水浒传》、《杜子美集》、《苏子瞻集》、《李献吉集》、《史记》

李贽直接把小说、诗词集和史书归到一块去了。包括今天的四大名著,其实原来都不叫四大名著,叫四大奇书,而且四大奇书的形成过程也是很坎坷的,有一段时间经常有人把史书混进来,后来人们才慢慢觉得小说应该和史书区分开来,到了李渔那儿才正式提出了“四大奇书”的说法。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几种原因。这里列一种:

实际上,古时候看史书的人绝对是不少的,起码比现在多,但是因为史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以及种种原因,导致史书连古人看起来都不是那么顺畅,拿《春秋》来说,要没《左传》佐着看,很多事情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懂的,所以历史上关羽喜欢看《左传》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好理解嘛,总比干巴巴地看《春秋》好得多。

不容易懂,古人就会寻找别的方法来理解史书,臆测也好,道听途说也好,这种时候,《三国演义》的诞生就有必要了。

但是到了现在就不一样了,因为现在的人太闲了,对这些事上头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看完《三国演义》以后,道听途说了一些有关正史的内容,开始觉得自己被《三国演义》欺骗了,认为《三国志》说的才是真的,才值得去深入,开始批判《三国演义》的不真实性,指责其他看《三国演义》的人,似乎道听途说过一些有关《三国志》的东西后,内心就油然而生了无限的成就感,急于要表现自己——我了解的是历史的真相,你们看的都是冒牌货。

这才是关键所在,现在的人太喜欢为人师表,殊不知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为何有人讨论《三国演义》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说起三国演义,可能是大家最早接触的三国题材作品了。但是很多人都把三国演义当成了正史,因此,让很多人产生了误会。今天就要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演义是什么意思:以一定的历史事迹为背景,以史书以及传说的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 为什么那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正史,你还要被网文骗多久 你会相信周武王是在一群神仙的帮助下打败了同样又一群神仙帮助的商纣王么?你不相信吧。你会相信玄奘是在一只猴子一只猪还有一个吃人的妖怪的保护下取得了经书么?你也不相信吧。那你怎么就相信描写了张角能呼风唤雨,关羽追魂杀吕蒙,诸葛亮五丈原借命的三国演义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呢?虽然说随着后人的修改,三国演义中出现跟神仙鬼怪有关的剧情越来越少,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剧情还真是三国演义中没办法完全删除的东西……或者说,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已经算少了,其他朝代演义中出现的比例可能更大。 为什么那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正史,你还要被网文骗多久 《三国演义》不会骗人什么,作为家喻户晓的名著,它只会通俗易懂地向人们介绍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真正会骗人的,则是网上四处流传的“真正的三国其实是这个样子”,预设立场、断章取义、张冠李戴甚至胡编乱造。谁和你有经济利益的关系,谁才会去骗你。 为什么那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正史,你还要被网文骗多久 一位网友表示:初次认识三国,就是喜欢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英雄武将,佩服着运筹帷幄的军师谋士。但当我初中真正去认识历史,你更多地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不再是仅仅表面上的儿女情长。你会去感叹,会去流泪,会去替他们悔恨。我不认我《三国演义》是一种欺骗,相反,我对三国历史的兴趣更加浓厚,我去书店买《三国志》读,去买《后汉书》,哪怕仅仅是跟三国有关的后代记录史书,我也会去读其中的篇章。就像我支持蜀国,羡慕大汉的正统思想,后来却也会觉得魏国的思想也丝毫不差,只是他们各有自己的信仰追求。得以天下归一,百姓归于安乐,三国也就落下了帷幕。或许我们应该抱有一种认识: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三国,正史让我们认清了历史的轨道。所以,多去了解真正的历史,让你心中的三国,更加真实。 为什么那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正史,你还要被网文骗多久

为何有人讨论《三国演义》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跟历史有关系的名著,不戏说不好看。《戏说乾隆》为什么好看,只因为它是戏说;而《三国演义》为什么不好看,因为它太拘泥于原著、拘泥于早已被戏说了的三国史。结果是,看过原著的,感觉跟书里面写的一般无二,总感觉味同嚼蜡。而没看过原著的,因为电视剧的信息量太大、而且编剧有借助于观众读过原著这样一个前提;结果就使得没有读过原著的人,很难得到要领。再结果就是,编剧导演费劲巴力整的一部电视剧,并不被普遍看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