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典故“身在曹营心在汉”到底是说的徐庶,还是关羽?
“身在曹营心在汉”原本是一句民间俗语,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就成为一则比较著名的三国典故了。从当时的历史看,关羽没有条件成为这则典故的主角,徐庶也需要进行考察才能确定这则典故说的是不是他。
题主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三国演义》讲的两个既在曹操手下打过工,也在刘备帐前效过力的两个三国时期非常著名人物的故事。
刘备占徐州,因衣带诏事件而遭曹操攻击。张飞献计,乘曹操新到立足未稳之际夜间劫营。不料,曹操早有防备,刘备、张飞两路劫营人马皆被杀散,兄弟两人一人往投袁绍,一人逃亡到芒砀山,徐州、小沛也相继失守。此时,关羽守下邳,在曹操的强势攻击下,中了诱敌之计而退守到土山之上。
曹将张辽前往说服关羽投降,迫于形势以及刘备家眷的安危,关羽接受劝降投奔曹营。但是,关羽提出三个条件: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对这三个条件中的前两条爽快的答应了,尤其是第一条,曹操看得很清楚:“吾为汉相,汉即吾也。”确实,曹操当时是东汉献帝时的丞相,可以代表汉朝政府,关羽降汉不降曹实际上是一种找面子,或者平息天下悠悠之口的托词,并没有实际意义。
而当时的刘备虽然到处宣扬自己是汉室宗亲,本朝皇帝的远房远房远房叔叔,但他只是左将军,没有资格代表东汉政府。而且,这个时期的刘备虽然有光复汉室的雄心壮志,但却没有建立蜀汉政权的任何预想。因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汉”在关羽投降曹操时根本就不存在。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事迹,如果一定要比照“身在曹营心在汉”,用一句话来概括关羽这一段经历,那也应该是“身在曹营心在刘”。关羽日思夜想的是桃园结义兄弟,尤其是大哥刘备。所以,土山约三事中最令曹操犯难的是第三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后来,关羽、曹操共同兑现了这条约定,成为魏晋风度中最为著名的典范。
《三国演义》中“身在曹营心在刘”的典故主角不是关羽,那么,三国真实的历史又是怎么说的呢?《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也有这么一段记载: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罗贯中虽然演义了三国历史,但在关羽这一段事迹上,还是基本遵循了历史记载,只是在具体细节上进行了文学加工。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关羽也不符合“身在曹营心在刘”的历史条件。因而,这则典故说的不是关羽。那么,徐庶是不是就是这则典故的主人公呢?
依据民间的典故来源,说的就是徐庶。但是,绿野老道有不同看法。
《三国演义》中,徐庶遵照司马德操的建议,化名单福,在新野县投奔了思贤若渴的刘备。曹操为解决荆州问题,为下江南统一全国打基础,便派遣大将曹仁、李典率领袁谭降将吕旷、吕翔攻打刘备。在徐庶的策划指挥下,刘备击败曹仁、李典,斩杀吕旷、吕翔,夺取曹操所占领的樊城,取得了对阵曹操的前所未有的大胜。
曹仁经此大败,感觉到刘备帐下必有高人相助。于是,在败走许昌的路上打听到,刘备是得了单福之助才有如此战力的。曹仁逃到许昌,报告了战况并告知单福用计帮助刘备破了曹兵。于是,曹操在程昱的计策下,假传徐庶母亲的书信,将徐庶诓骗至许昌。
当时,徐庶接到假信,也不仔细分辨便向刘备辞行。临别之际,徐庶举荐了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同时,还许下诺言:“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这便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出典之处。
但是,徐庶还是给曹操献了一计。那是在火烧赤壁之前,徐庶为免遭玉石俱焚而向曹操争取守散关所献的计策。曹操采纳了徐庶的建议,派遣大将臧霸协助徐庶前往散关把守,以防止西凉韩遂、马腾造反。
徐庶领兵去后,《三国演义》从此就没了徐庶的下落。韩遂、马腾后来果然与曹操对抗,此时,没有徐庶的消息。再后来,马超为报父仇攻打潼关,徐庶也没有露面。徐庶去向和结局在《三国演义》中成了一个谜。但是,不管怎样,徐庶肯定是在曹营完成了生命旅程的。那么,问题来了。徐庶是真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吗?绿野老道并不认可。
首先,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讲法,徐庶自赤壁之战后便没了踪影。此时,三国鼎立局面尚未形成,所谓的“汉”也不是指刘备的“蜀汉”,徐庶之“心”无所依托。
其次,既然“心在汉”,何不前往投奔?这种事情在三国时期很是平常,只要不像吕布那样无信无义,不做违背道义之事,改换门庭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何况,罗贯中尊刘贬曹,弘扬汉室正统,徐庶再投刘备,绝对是“弃暗投明”的大义之为。徐庶没能做到这一点,乃至到三国相继建立政权,也没有抛头露面。罗贯中没有再写徐庶,大概是因为他已经安心曹营不再思汉了。
按照《三国演义》的故事,徐庶不符合“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条件,这则典故的主人公不应当是徐庶。
《三国志》没有给徐庶单独立传,《魏略》中将徐庶以其本名徐福的名字与严干、李义、张既、游楚、梁习、赵俨、裴潜、韩宣、黄朗等共十人合为一卷。罗贯中作《三国演义》,也是基本遵从历史进行了文学创作。历史上的徐庶,在曹魏、蜀汉相继建立政权后,随曹入魏,在曹丕手下做官,一直做到中郎将和御史中丞。曹丕时期的五官中郎将职位相当高,相当于副丞相。汉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中执法。西汉末期,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长官。也就是说,徐庶在曹魏政权中,官直副国级。
在三国战乱时期,没有建立功业是不可能得到如此高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大概是罗贯中的演义而已。曹营给了徐庶很高的官职,也不是一步登天的无偿恩赐,一定也是一步一个台阶逐级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升迁的。所以,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过只是民间依据《三国演义》而演义的罢了。
关羽不为曹操高官厚禄所动,也不为曹操的恩惠所移志,坚贞的守护着自己的初衷,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徐庶则安心事曹,甚至于当初舍弃刘备而去的原因,还不一定就是曹操用计诓骗。个中缘由似也与罗贯中的正统观念有关,如徐庶这样的人才都舍刘备而去,对“尊刘贬曹”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讽刺了。
当然,既然民间认可了这则典故,那也不妨信以为真。因而,也不妨认定徐庶就是这则典故的主人公罢了。
三国典故“身在曹营心在汉”到底是说的徐庶,还是关羽?
一切皆有可能,“人在曹营心在汉”是后人对前人的评论,并没明确指向谁,对这样的提问早前己回答过,在此不再多赘。
🙏🙏🙏谢谢!
三国典故“身在曹营心在汉”到底是说的徐庶,还是关羽?
其实在对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究竟说的是谁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徐庶和关羽他们自身的经历确实很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什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个进曹营一言不发,一个是过五关斩六将寻找大哥,但是我认为这个典故说的是徐庶而非关羽,具体有以下理由:
1. 徐庶与刘备的关系。公元201年刘备投靠刘表驻扎在新野,徐庶因刘备为汉室皇亲,以仁义号令天下,所以徐庶主动前来投靠,刘备求贤若渴,当然两人一见如故。于是徐庶就在刘备账下辅佐,作了很多事情,最大的贡献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最终将诸葛亮请出山共同辅佐刘备,在公元208年,在与诸葛亮、刘备一同逃亡的过程中,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掳,并设计将徐庶骗至曹营,从此离开刘备。在这个过程中,刘备与徐庶是一种君臣关系,只不过这种关系是君臣互相欣赏、互相信任的关系,正是因为有这种关系,徐庶才说出,虽身在曹营,但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这就表明其对刘备的忠诚和赏识,其认为汉室的江山唯有汉室血统的人才能够恢复,一心向汉,而曹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不耻的行为,所以这个典故说的是徐庶。
2. 关羽与刘备的关系。桃园三结义流传至今,刘备、关羽、张飞义结金兰,他们三个是友谊的象征,彼此之间虽然是结拜兄弟,但是比亲兄弟还亲,常一起同床而睡,关羽和张飞为了大哥的大业也是义无反顾,在不同的战争中身先士卒。自刘备被曹操打散之后,兄弟三人彼此失联,关羽为了保护两位嫂嫂被迫接收张辽的建议,暂时投降曹操,但条件是一旦知晓大哥的去向立即离开。曹操为了能够留住关羽,上马赠金,下马赠银,还将吕布的赤兔马给了关羽,三天一小请五天一大请,希望能够留住关羽,怎奈兄弟情深,最后关羽还是离开曹操去寻找大哥。正是因为关羽在投降曹操之前与刘备就是结拜兄弟,而且关系非常不一般,义气冲天,在投降的时候又讲明一旦知晓大哥的去向立即离开,这都说明他本来就是刘备的人,只是兄弟之间的失散,而心在曹营心在汉有一种想离去而不得的意味,关羽此点不符。
三国典故“身在曹营心在汉”到底是说的徐庶,还是关羽?
都不是!我们都知道,徐庶身在曹营心在他妈;关羽身在曹营心在秦朗他妈;这二位实际上都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有没有人身在曹营心在汉?有,刘备!汉,就是指的刘备。后人把刘备窃取得政权称作蜀,当时,刘备的政权名字清清楚楚就是——汉!
三国典故“身在曹营心在汉”到底是说的徐庶,还是关羽?
说的是关羽。徐庶虽身在曹营,但心却不一定在汉。他不给曹操出一计,那是因为母亲的事。
三国典故“身在曹营心在汉”到底是说的徐庶,还是关羽?
徐庶因孝心弃刘入曹,后一言不发来表对汉的忠心,后来关羽入曹也是一个心态,其实说的是他们两个人,后世演化出来身在曹营,心在汉 就是因为他们二人的事迹演化而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