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董卓战斗力很强吗?
谢谢邀请。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董卓就出场了。当时,刘备引关羽、张飞参加征讨黄巾军队伍,并投奔到老师卢植的旗下。后来,卢植战败,又无钱贿赂前来探军的黄门左丰。卢植因而被朝廷问罪,下了囚车。卢植告诉刘备,取代他职务的是一个叫董卓的人。这是董卓的暗出场。
刘备送别了卢植,往北行军打算回涿郡。大概走到第二天的时候,就听得背后喊杀之声震天动地。刘备三人登高观察,只见汉军大败,黄巾军漫山遍野地追杀。刘备从旗帜上辨认出追杀汉军的,正是“天公将军”张角。于是,率领关张冲杀。黄巾军因此大败,退了五十多里。这一仗,刘备救下了一个人,此人正是接替卢植职务的董卓。这是董卓的明出场。此时的董卓官职仅是中郎将。
东汉时期的中郎将职位并不是很高,大致介于将校之间,相当于二战时期英美系列的“准将”。中平元年,拜东中郎将,持节,代卢植击张角于下曲阳,军败抵罪。董卓被革职,贬回陇西。罗贯中移花接木,把董卓升迁与刘备的起家联系起来,演义了这一段历史。《三国演义》中说:“朝廷以董卓屡败,命嵩代之。”大概讲的就是这段历史。
董卓(?-192年),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后汉书·董卓列传》是这样描述董卓的:
性粗猛有谋,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可见,董卓膂力过人,能在马上左右开弓,飞马射箭。董卓是非常有战力的,《三国演义》是从镇压黄巾军开篇的,董卓与羌人作战,维护东汉疆土勇猛作战的事迹并没有写入罗贯中的书中。《后汉书》所说的“为羌胡所畏”,董卓由于战力过人,不仅乡人怕他,羌人也不对他十分忌惮。
东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跟随中郎将张奂,任军司马,共击汉阳叛羌,破之,拜郎中,赐缣九千匹。
汉灵帝光和七年(也即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冬月,北地郡的先零羌和枹罕县的群贼反叛,拥立羌族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死护羌校尉冷征。
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今甘肃兰州市西北)边章、韩遂,使专任军政,共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明年春,将数万骑入寇三辅,侵逼园陵,托诛宦官为名。诏以卓为中郎将,副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征之。皇甫嵩征战无功,朝廷又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执金吾袁滂为副将。并拜董卓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一同在张温手下作战。起初,汉军战况不利,众将领皆有殆意。有一天夜里,天上有一颗火一般的流星,光焰有十余丈长。这颗流星的光焰照在边章、韩遂的军营里,引起驴子战马一齐鸣叫。边章、韩遂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便要撤退。董卓认为,这正是击败敌军的大好时机。第二天,与右扶风鲍鸿等合兵一处,大破敌军,斩首数千级。
董卓作战,每次身先士卒,奋勇冲杀,经常扮演游侠豪杰的角色,在当地享有“健侠”的美名。因而,很多落魄之人,或者浪荡无赖都死心塌地的追随于他。在征服羌人的作战中,表现出智勇双全的战斗力,很多“羌胡”也很服他。后来,中平六年,朝廷征召董卓为少府,董卓不肯接受,于是上书道:
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于是朝廷命董卓驻兵河东,以观时变。董卓负责带兵巡守边塞,维护地方治安。这样,董卓便以羌地为基础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名震陇西的显赫人物,不仅羌人怕他,官府百姓也对他敬畏有加。
从董卓的发迹史来看,此人是非常具有战力的。一方面膂力过人,精通骑射,另一方面颇具智谋,英勇善战。但是,此人暴戾残忍,野蛮粗鲁。而且,表现欲、征服欲极强,对人傲慢无礼,动辄武力相加。这些性格,在《三国演义》中也被罗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三国演义》也从细节上还原了《后汉书》关于董卓武力的记载。
汉灵帝驾崩后,国舅爷何进准备谋杀十常侍。何太后不同意,就私下里召董卓来为自己站台。《三国演义》说,董卓得到诏书时,已经是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了。当时,董卓便留下女婿牛辅守住西凉,自己则带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员大将提兵进京。
且说董卓手下的四员大将,个个武力超群,尤其是李傕、郭汜两人,堪称三国之前的一流武将。
李傕曾经在董卓被杀后攻打长安,大破吕布,杀死王允。兴平元年(194年),与郭汜等人大败马腾、韩遂,斩首万余。
李傕、郭汜武力比吕布稍差,攻打长安期间,郭汜在城北,吕布打开着城门,和郭汜单挑决胜负。吕布以矛刺中郭汜,郭汜被左右军队所救,双方遂各自罢兵。李傕郭汜后来反目内讧,《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写到两人屡次亲自交手,都是不分胜负。双方打了将近两个月,也分不出胜负。
后来,李傕郭汜经人说和,又兵合一处。此时,曹操已领兵前来勤王。第一仗就派出许褚、曹仁、典韦三员猛将。可惜,李傕郭汜都没有出战,许褚只斩了李傕的两个侄子李暹、李别。李傕郭汜被曹操击败后,再无与后来三国猛将交过手。按照董卓手下战将的排名,第一吕布,第二李傕,第三郭汜,第四华雄。出身西凉,跟随董卓威震羌胡的李傕,战力恐怕不会输于后来三国中的诸多名将。
邓艾曾经这样评价李傕、郭汜:“坚用兵不如李傕、郭汜。……坚虽时见计,故自不如李傕、郭汜。”
这是董卓的手下,属于嫡系猛将。董卓是凭借武力征服别人,建立自己武装的,若干不过李傕郭汜,恐怕早就被这帮脑后长反骨的烂崽给灭掉了。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说的是董卓扰乱朝纲,激起大臣们的公愤。有一天,董卓上朝,越骑校尉伍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董卓。董卓气力大,两手抠住,伍孚竟然动弹不得。随之,吕布赶到,擒下了伍孚。
为谋杀董卓,曹操想出了献刀计。这个计策曹操与王司徒谋划得相当详细,曹操也不怕死,唯一忌惮的就是董卓力气大,不敢正面行刺。
董卓残暴无比,朝廷人人义愤填膺,恨不得亲自手刃此贼。但是,却屡屡刺杀失败,再也无人敢去撩拨于他。这便是因为董卓武力超群,谁也不敢近他。万般无奈之下,司徒王允才想出了连环计,策反吕布来刺杀董卓。
整部《三国演义》中,吕布的武力数一数二。即便如此,也不敢直接与董卓交锋,而是要先麻痹于他,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突下杀手。董卓致死也不敢相信,杀死他的是自己最信任的人。所以,临死还留下六个令后世耻笑的大字:“吾儿奉先何在!”
《三国演义》中,董卓战斗力很强吗?
谢邀。
这题问的有问题,你是问董桌个人的战斗力很强?还是问他的军队战斗力很强?
如果问董桌个人战斗力如何?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没有描述董桌的武功,在凤仪停中董桌用吕布的方天画戟掷吕布,吕布没还手,只是逃跑,如果吕布还手,估计董桌也不是对手,一个声色犬马,精于酒色的肥猪,如果上阵,怕是三合之内就会被人斩于马下。
如果是问董桌军队的战斗力如何?我可以告诉你,董桌军队的战斗力不怎么样。
西凉兵素以强悍著称,但在董桌统帅之下,西凉兵就如豆腐般的没有战斗力,堂堂的西凉正规军,被乌合之众般的黄巾军打的狼狼大败,没命的逃窜。幸亏遇上了刘关张率一帮农民杀散了黄巾军才救了董桌一命,由此可见董桌军队的战斗力如何了。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桌时,各路诸侯各怀私心,根本就是一盘散沙;而董桌仗着吕布的勇猛,仍抵敌不住各路诸侯的攻击,不得不弃长安迁都落阳,你说董桌军队的战斗力如何?
《三国演义》中,董卓战斗力很强吗?
《三国演义》对于董卓武力的描写很少,其实董卓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他年少时行侠仗义,武艺高强,力大无比,与敌作战身背双弓,擅长骑马飞驰左右开弓,使得羌人、胡人深为畏惧,所以董卓才能成为掌控凉州军政大权的要员。
当时的羌、胡以彪悍粗犷闻名,崇尚武力,而董卓却能让他们害怕,说明了董卓武力不可小觑。《三国演义》中多次提到董卓的膂力过人,从侧面说明了他的武力值还是可以的。比如伍孚想要刺杀他,“披小铠,藏短刀”用偷袭的手段对付赤手空拳的董卓,都不能成功,可见董卓的勇猛,并非浪得虚名。
《三国演义》中,董卓战斗力很强吗?
在三国演义中,对董卓的描述是膀阔腰圆,膂力过人,而且蛮狠粗暴,凶残至及。这样一个人,其战力在年轻时肯定是相当恐怖的。
据资料显示,董卓在公元166年就已经在凉州与作乱的鲜卑人和羌人打战了,且屡立战功,那时年龄差不多二十来岁左右,由于膂力奇大,能左右手开弓,一些凶猛好斗的胡人都很害怕他。所以董卓的官职是凭自已一路打出来的。到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的时候,董卓已是河东郡太守了,成为镇守边境的一方大员了。
但到董卓进京的时候是公元189年,此时的董卓年龄应该在五十岁上下。由于多年的养尊处优,形体偏胖,但凭一身蛮力,对付同样在朝中养尊处优的文臣武将,还是绰绰有余的。从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时不敢硬来就能看出,近距离的肉搏,董卓的杀伤力还是蛮大的。
如果进京后董卓个人的战力,放到与十八路诸侯对阵的战场上,那肯定是不够看的。而此时战力真正恐怖的,是他的凉州兵,或者说,他的义子吕布及手下猛将才是董卓真正的战力。这样的战力无疑是非常强大的。
《三国演义》中,董卓战斗力很强吗?
谢邀。
董卓确实是个很有一些本事和能力的武将。当时,天下大乱,朝廷昏庸,官僚之间互相倾轧,董卓要是没有些真才实料,早已经不是战死沙场就是斩首菜市场了。
董卓是现在的甘肃岷县人。自幼生活在汉、胡杂居的边疆地区。当时的胡人主要有匈奴、鲜卑和羌人。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与汉人发生战争。董卓年轻的时候,与一些羌族人交好,所以后来他能够深得羌人的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董卓学得了一身好武艺,马上射箭的功夫更是一绝:他在马上,左右各悬箭壶,左、右两手都可以开弓射箭,而且百发百中。加之他天生神力,人又生得威猛,可以说很少有敌手。他奉命征讨黄巾军和匈奴等少数民族叛乱,几乎没有败绩。《三国演义》中描写他在张温手下时,五路出击,只有他一路人马保全,可见也很有一些智谋的。
董卓不但本事好,而且深谙一些旁门左道、人情世故。他为人对于对手凶残狠辣,对自己的部下却放任自流,除了军令外,几乎没有纪律约束,任部下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所以他的部下很愿意为他卖命。他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军权。朝廷几次要夺他的兵权,他都以士兵抗命挽留他为借口,拒不从命。其实他的士兵们也确实是不敢放他走的,他要是走了,派一个军纪严明的将军来,这些士兵差不多都是死罪了。
《三国演义》中,董卓战斗力很强吗?
谢邀@悟空问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三国演义》中,董卓给大家的感觉就是残暴、好色、嚣张跋扈、独断专行、倒行逆施、恶贯满盈,董卓在入主洛阳后,肆虐后宫,把持朝政,废立皇帝,并且后来携天子迁都长安,将洛阳搜刮一空后焚烧,董卓死后,其尸体被点了天灯,天灯三日三夜不灭。
那么,董卓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小哥详细分析。
董卓称霸西凉。董卓自幼家贫,但是为人讲义气,和当时的少数民族胡、羌都有往来,话说又一次有羌人朋友来访,董卓杀了自己家唯一的一头牛来接待这些人,让这些人大为感慨。
《三国志》说,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其骑术、射术和力量都很厉害。又说,董卓好游侠,在凉州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并且在羌民中颇有威名。郡太守和州刺史非常欣赏他,都曾招他做官。董卓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游牧民族的战斗中打出了名声,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后汉书》记载,北地羌人反叛,拥立边章,韩遂为将军,董卓率军平叛,大破敌军。
汉桓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而“羽林郎”这个职位,就是皇帝的侍卫,可见董卓的武功肯定不弱。
董卓因为地处汉朝边境,所以和游牧民族的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后来黄巾军起义,董卓奉诏前往讨贼,结果因为敌我实力悬殊,董卓大败,被免职赋闲在家。
后来羌地豪强叛乱,拥立韩遂等为首领,朝廷军马不能抵御,董卓奉命前往平叛,结果在所有平叛的军马中,唯有董卓部大获全胜,其他的都得叛军打败了。
董卓霍乱洛阳。汉少帝刘辩继位后,由于年幼,由何太后垂帘听政,大将军何进主持朝政,但是何进和十常侍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后何进招董卓进宫,诛杀十常侍,但是张让(十常侍之一)先下手,董卓到来之时,何进已经被杀了,袁绍退走,董卓进京后,迅速的收编了何苗的部队,实力快速提升,他盘踞皇宫,最终把持朝政,废刘辩立刘协,因为董卓认为刘协要比刘辩更加聪明,可堪大任。
改立献帝后,董卓自己升迁官位之太尉,成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事和前将军事务,后又自封郡候,拜国相,位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权利,此刻的董卓,虽然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其实际权利,是高于皇帝的,他拥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特权。
董卓这人穷苦出生,纵观历史,如果说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发挥到极致的,非董卓莫属,因为董卓掌权后大肆封赏董氏族人,“卓侍妾怀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董卓为了更好的控制皇帝,他迁都长安,并且自己修建了与长安城规模相当的坞堡,高厚达七丈,明目张胆用“万岁坞”来命名,并且规定任何官员经过,都要下马,恭恭敬敬的给他行大礼。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一方面发展自己的军队,一方面收买士大夫,不能被他收买的,他就想办法除掉。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大文豪蔡邕,董卓想招纳蔡邕,但是被蔡邕拒绝,所以他威胁蔡邕,如果不从,诛杀全族,蔡邕无奈答应了董卓的要求出仕,董卓非常器重蔡邕,先任职他为祭酒,后“三天之内,历遍三台”,官至宫廷随从官。
如此嚣张跋扈,可谓千古第一人。
董卓之恶行。董卓进洛阳的时候,看这里的人们家境殷实,生活富足,所以当他掌权洛阳的时候,就放纵士兵烧杀抢劫,奸淫辱掠,当他迁都去长安的时候,他下令放火烧了洛阳城附近两百里的宫殿庙宇,书馆酒肆。
董卓迁都长安后,为了补充军费,派士兵四处抢掠,实行所谓的“收牢”,同时他还派吕布洗劫皇家陵墓和公卿坟墓,尽收珍宝。
董卓为了显示军工,经常派士兵去偏远的山村屠杀,然后斩杀全部男子,把头颅挂在战马上,宣扬自己平乱凯旋而归,而村子里的妇女,董卓则赏赐给部下。
董卓性格变态,以杀人为乐,他又一次宴请群臣,大家酒过三巡,气氛热烈,董卓突然起身,告诉大家要表演一个特殊的节目,紧接着他派人押解上来几百个俘虏,当着群臣的面“抜舌挖眼,斩断手脚”,其状惨烈,让很多人当场瑟瑟发抖,筷子都拿不稳。
还有一次,董卓命令把俘虏来的义军用布条缠绑,头朝下倒立,然后浇上油膏,活活将这些人烧死。
董卓掌权后,致使法令混乱,“朝令夕改”说的就是他,他对百姓用以酷刑重法,动不动没收家产,令人充军,对亲信族人则不闻不问,一切法度取决于他的个人意志。
董卓为了敛财,他下令废除通行的“五铢钱”,下令将所有铜人,铜钟,铜马等铜制器物打碎,重新铸造成小钱流通,粗制滥造的小钱比五铢钱要轻,并且不耐磨损,质量极差,没有纹章法规,极易私铸。小钱的流通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致使买一石米需要几万钱,百姓苦不堪言。
董卓私生活也非常糜烂,他夜宿皇宫,淫乱皇帝的妃嫔,公主都不放过,整日歌舞升平,寻欢作乐,生活荒淫无度。
当时百姓到处传唱《千里草》,希望董卓早日死去。
曹操感慨当时世事混乱,董卓惑乱朝纲,还专门写了一首诗。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董卓之覆灭。董卓霍乱天下,很多人都想除之而后快,越骑校尉伍孚非常痛恨曹操,发誓要亲自杀死董卓,所以他处心积虑的谋划了很久,为了接近曹操不惜被众人误会,有一天他偷偷的藏了佩刀前去拜见董卓,交谈完毕后董卓起身送行,他亲你的拍着伍孚的肩膀一路出来,伍孚看准机会抜刀刺向董卓,但是由于用力过猛没刺中要害,被董卓奋力挣脱,最后伍孚被董卓的护卫合围,伍孚独自战斗,终因力竭被俘。这一段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伍孚刺杀董卓不成,被董卓本人当场制住。
董卓为人喜怒无常,曾经并州刺史丁原和董卓交恶,董卓欲杀丁原,但是丁原的义子吕布非常勇猛,多次打败了董卓的手下,后来董卓利用离间计,以大量金钱和宝马赤兔离间了丁原和吕布,吕布因此拜董卓为义父,保护董卓的安危,形影不离,但是一次办事不利得罪了董卓,董卓随手抽出刀戟掷向吕布,幸亏吕布身手敏捷,他及时躲开,但是吕布也不敢顶撞董卓,他赶紧向董卓道歉,董卓也原谅了他。董卓从此也没记恨吕布,但是吕布却以此为奇耻大辱,耿耿于怀,吕布也偷偷和董卓的婢女私通。而这件事被王允得知,王允也因此而离间了董卓和吕布,王允策划诛杀董卓的计划很久了,但是因为董卓身边有吕布保护,王允一直没有下手,现在吕布被策反,王允也就按计划行事,一日以皇帝大病初愈为由,请群臣于未央殿为天子祝贺为由,诱董卓前来,王允安排了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埋伏在普通士兵之间,董卓一来,这些人就一起下手,董卓呼吕布来救,吕布“正襟危坐,大声斥责董卓乃乱臣贼子,我等奉诏讨贼,你死有余辜”,董卓在绝望之际依然反抗,最终被诛杀,并诛连三族。
这一段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塑造了貂蝉这样一位角色美女,司徒王允以美人计离间了董卓和吕布,董卓最终被吕布所杀,并且尸体在长安街点天灯示众,三日三夜不灭,人油流了一地。
后世点评:陈寿: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以来,殆始未有也。
荀彧: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荀攸:董卓骄忍无亲,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
蔡邕:董卓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被王允杀)
王允:卓,国之大贼,杀主残臣,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同疾。
李世民:至如赵高之陨二世,董卓之鸠弘农,人神所疾,异代同愤。
刘知几:汉之有董卓,犹秦之有赵高。
苏轼: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肌脂自照不须明。
董卓的战斗力。在《三国演义》中,董卓赤手空拳制度伍孚,能拿起吕布的方天画戟远远扔出去,可见其力气非常大,并且董卓长年和胡、羌等少数民族作战,作风凶悍,屡立战功,可见其作战能力之强。
吕布作为三国第一战神,在面对董卓的追杀(扔方天画戟)夺路而逃,可见董卓自有过人之处。
所以说,在《三国演义》中,董卓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但是因为没有太多的出手记录,因此很难推断,小哥认为董卓的战斗力再差也应该和徐晃差不多。
谢谢大家。
欢迎大家多多点赞支持小哥原创。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