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李纨和尤氏听说宝钗要搬出大观园,为什么没挽留,反而相视而笑?

抄检大观园的第二天,宝钗来到稻香村,说要回家陪母亲。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她们为何不挽留?

薛宝钗要搬出大观园,发生在抄检大观园之后。

小说《红楼梦》的作者,对于宝钗的处事能力给予了非常多的笔墨,甚至能让读者可能误以为,无论嫁给谁,宝钗都是一个当家少奶奶的合适人选。

可实际上呢?

作者对于宝钗的能力是明写,可对于李纨和尤氏的处事能力,更多地是暗写。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能明白,在贾府这种公侯府第,李纨和尤氏都有本事体面地活着,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能力。

相较于宝钗,李纨和尤氏的生存能力,比她有过之而不无不及。

所以千万别以为宝姐姐才干一流,若论豪门女眷圈子中的弯弯绕,宝姐姐还是太嫩。

当时的薛宝钗根本算不得是有丘壑之人,她的那点本事,无论是李纨还是尤氏都能一眼看透……

一.李纨和尤氏有着相同的身份,但却有着不同的生存之道

李纨和尤氏都是贾府的少奶奶,她们有着相同的身份。但是由于人生的境遇不同,她们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之道。

先来说李纨:

因为丈夫贾珠的早逝,使她成为了寡妇奶奶。任何一个豪门府第,都是一个是非窝。在这样的地方生存,寡妇奶奶尤其不易。

那时的李纨,必须放弃所有能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东西。寡妇奶奶的身份,让她丧失了管家的权利;也让她丧失了整个贵族的社交圈。

无论是真的假的,她都必须把自己打扮得如枯木死灰一般,假装自己是一位大菩萨。

然后呢?

她必须主动地把自己的人生,禁锢在大观园的四角天空中。

这样她才能换来长辈的称赞,这样她才能得到财产方面的支持。

这样她才能体面地活下去。

她的工作范围,表面上只剩下了照顾小姑子们。

在大观园内住着两位表姑娘,一位是贾政的外甥女林黛玉;一位是王夫人的外甥女薛宝钗。

在这两位表姑娘之间,李纨要如何拿捏轻重?

很明显,李纨更不能得罪的是薛宝钗。

只因为宝钗是李纨婆婆的外甥女,一个豪门的媳妇若想日子过得舒服,婆婆是万万不能得罪的。

李纨可以谦卑、谨慎地过日子,但大前提是,她要用自己的青春去守节,来换取贾兰在荣国府独一无二的地位!

毕竟贾兰,才是贾政这一房的嫡长孙。

可很明显,王夫人有自己的盘算,王夫人根本是想把李纨、贾兰母子吃干抹净。

王夫人眼里,只有自己亲生的儿子贾宝玉。

王夫人想利用自己这个凤凰儿子,去控制整个荣国府。无论是荣国府的财产,还是贾母的私产,王夫人都想利用贾宝玉,把这一切握在自己的手中。

为此王夫人与妹妹薛姨妈,制造出了金玉良缘这个策划案。

如果薛宝钗正式上位成为宝二奶奶,不仅意味着王熙凤这个大管事奶奶要靠边站,李纨也将被挤压得毫无生存空间。

这么做必将被贾府的所有贵妇所不容,包括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和荣国府爵位继承人贾赦的妻子邢夫人。

在赤裸裸的生存空间面前,李纨与薛宝钗那点儿小姐妹的情谊,变得毫无意义。

为此李纨会静待时机,随时会给薛宝钗下套,最好能将宝钗挤压出局。

而尤氏呢?

尤氏是宁国府的少奶奶,荣国府的这些烂账事,其实与她毫无关系。

但正是因为这些事情都与尤氏毫无关系,她才能把一切都看得通透。

尤氏有着非常多的豪门宅斗的经验,从秦可卿开始,再到她的妹妹尤二姐、尤三姐,尤氏早就练就得火眼金睛。

薛家在对荣国府打什么主意,尤氏早就一清二楚。

尤氏这个女人十分厉害,若论起宅斗,王熙凤都不是她的对手。

当抄检大观园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怎么做对尤氏最有利?

当然是先装糊涂,到荣国府探听一番风声之后,再见机行事。

因为尤氏的小姑子贾惜春也住在大观园,所以她无法独善其身。

在贾惜春处,尤氏其实已经能把抄检大观园这件事情,分析得差不多了。

当尤氏到李纨那里时,几个女人一台戏,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些宅斗的小伎俩轮番上演。

可她们毕竟是一家人,表面上的脸面还要留着。当薛宝钗走来时,这两个八卦的妇人,又找到了一个八卦的突破口……

二.腹黑就是,丝毫不提醒,看薛宝钗如何演下去

其实薛宝钗的屋子蘅芜苑里住着两个姑娘,一个是薛宝钗、一个是史湘云。

要知道抄检大观园并没有抄检蘅芜苑,所以史湘云这个姑娘对一切还懵懂无知。

而薛宝钗呢?这时已经连退路都想好了。

可见抄检大观园这件事情,必然有人给薛宝钗做了耳报神。可见薛宝钗这姑娘,在大观园中布置了多少人脉,此时可想而知。

宝钗道:“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

①当宝钗一个人走进李纨的房中,身边没有任何其他小姐妹时,这对妯娌两个,就已经心知肚明,薛宝钗是来干什么的了。

可是有些事能看破,却不能说破。这就是豪门大族的生存之道,必然要话到嘴边留半句。

②此时看宝钗找了什么样的一个蹩脚的借口?居然是她母亲薛姨妈生病,这样的借口真是可笑。

如果薛姨妈真的生病了,王夫人一定会命荣国府的姑娘们去请安,这是豪门大族中不可缺少的规矩。

而这件事情并没有从王夫人的口中传出来,就足以说明这只是一个托词。

③其实当时的薛宝钗,已经在大观园中住很久了,应该总有四、五年的时间。

她住了这么久的时间都从未想过离开,当大观园中真的发生了事情,她马上就要撇清关系,马上就要离开。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极端不负责任。

要知道在那一个时间段,荣国府的当家可是李纨、探春和薛宝钗。

身为管理者,在出事的时候不想着如何挽回,却直接撂挑子,这样的行为让李纨和尤氏能怎么办?

只会觉得王夫人有眼无珠,居然信任宝钗这样的人。而这些话又不能明说,所以只能相视而笑。

④其实真正的亲戚,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可宝钗呢?不仅要有福同享,而且要有利一起分。

她在协理大观园的这一段时间,收买人心,为自己赢得好口碑。这还不止,她还让莺儿认茗烟儿的母亲做干娘,给茗烟的母亲叶妈谋了一个好差事。

此时好人都让她当了。

而当荣国府出事时,薛宝钗立刻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当时的李纨会挽留她吗?

其实如果李纨真的挽留,薛宝钗有十足的可能会留下来。

宝钗是一个要把戏做足之人,她要让自己在大观园中住得体体面面。

曾经她住进大观园,就是娘娘的意思;这一次她留在大观园,也要让众人挽留。

只可惜她完全盘算错了。

当时的李纨巴不得薛宝钗马上离开,所以在言语中,她没有丝毫挽留之意。

而尤氏呢?

尤氏深谙这两个人的心思,她对李纨笑,其中的意思大概是在说,李纨想达到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尤氏作为宁国府的女主人,荣国府之事不由她做主,所以她没有必要给薛宝钗一个交代。

薛宝钗留也好、去也罢,尤氏完全可以当一个吃瓜群众。

所以读者们千万别以为,薛宝钗在荣国府的日子过得有多顺当。

薛宝钗的确深得下人之心,可下人之心意味着什么?

只要赏赐多、自己得利,这样的主人,在下人中就会有好口碑。

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在驭下时必然要恩威并重,没有获得下人交口称赞的可能性。

当时薛宝钗的所作所为,已经损害了贾母、邢夫人、李纨、王熙凤的利益,除了王夫人之外,没有人会支持她。

薛宝钗自以为有谋算,可荣国府的那些贵妇,哪一个不比她有算计。李纨和尤氏早就看出,协理大观园,对薛宝钗来说就是一个陷阱。

可是这个陷阱,却被薛宝钗当成了馅饼。于是李纨和尤氏,就眼睁睁地看着薛宝钗掉进这个陷阱,然后呢?

腹黑地相视一笑。

《红楼梦》李纨和尤氏听说宝钗要搬出大观园,为什么没挽留,反而相视而笑?

抄检大观园,是继秦可卿丧事、元春归省、宝玉被打、除夕祭祖后贾府的第五件大事,而这一件大事,是贾府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观园抄检,缘由甚多。看似因园中发现绣春囊,有女儿妄动风月落人把柄而起,却不过是个启畔之由。事实上在此之前,大观园已经乌云压顶,黑风飒飒。

下人中婆子、媳妇屡生事端,各怀私怨;主子里邢夫人和王夫人的管家权之争,二人面和心违。此外邢夫人和凤姐婆子不合,勃豀已久;而王夫人亦有私心,只因贾府生齿日繁,出多入少,欲借故裁人,正好邢夫人用绣春囊发难,王夫人在王善保家的献勤使计下,遂成了抄捡之祸。

可以说,抄检大观园,看似邢夫人主动发难,但主动权皆在王夫人手里,王夫人只不过顺坡下驴,做了她一直想做的事。在抄检过程中,抄出司琪与其表兄的私信往来,并有私物相赠,信中写到二人在违规在园中幽会,司琪必定被撵。而王善保家的乐极生悲,兴头上戏弄了探春一把,被探春当众掌掴怒骂,颜面尽扫。这两人都是邢夫人一房的人,可以说王夫人大获全胜,出了气又赶了人。

然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王夫人想不到,因为这场战役,她素来心仪的儿媳妇人选薛宝钗也被逼搬出大观园。

大观园抄检次日一早,宝钗便来李纨处请辞,称家里婆子病了,自己母亲身上也不大好,要回去照顾,并且还说到“等我好了,横竖还进来呢”。彼时尤氏正在李纨的屋里,李纨听后,只看着尤氏笑,而尤氏也看着李纨笑。

论理,宝钗是贾家的亲戚,亲戚要走,做主人的多少该要挽留的,而带了这些姑娘这么多年的李纨,在听到宝钗的请辞后,并没有挽留,而是先和尤氏相视一笑,为何?

首先,二人都知道宝钗为何要走,心照不宣

在宝钗到来之前,尤氏已经因为入画一事与惜春拌嘴,为此憋了一肚子气。来到李纨处后,二人还对昨夜的事摇头叹气,称贾府是假体面,做出来的事都够使了。而遇到这等丑事,宝钗作为一个亲戚,主动逃避是非,是非常正常不过的。再者,宝钗素日就是个明哲保身的主,王熙凤都称其“事不干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样一个人,见到贾府内部是非滋生,自然不肯再住下去了,李纨和尤氏自身都在嫌弃这样的假体面的贾府,又怎能不理解宝钗的想法?所以李纨也没有挽留。

其次,李纨和尤氏的性格使然李纨是荣府的寡妇,一生的希望就是儿子贾兰,除了偶尔和姑子们作作诗社,素日里的热闹和繁华都与她无关。然而李纨形同槁木的表面下,并非心如死灰,她会觊觎栊翠庵里妙玉那火烈的红梅,也会趁平儿不注意摸了一把她腰里的钥匙,更能认出凤姐都认不出的林红玉是谁家的女儿。所以贾府很多事,李纨都心知肚明,看得极透,只是选择了默认。

而尤氏呢?贾敬死时她的才干不在凤姐之下,而且比起凤姐,她更知进退,善隐忍,有分寸,更知道经营人际关系,凤姐生日她私下退回几个大丫环的银子便可见一斑。

对于宝钗的为人,她们早就看的极透,也看得出王夫人对薛宝钗的特别对待,“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争在贾府由来已久,二人没有不知道的理,或许对尤氏而言,没有利害关系,但对李纨,贾宝玉的妻子是谁,与其母子利益相关,而宝钗城府心机非一般人可比,更得王夫人青睐,薛宝钗若嫁入贾府,李纨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

所以,宝钗要搬走,她不仅不挽留,可能还有点趁怀。

再次,宝钗的决定太过匆促,李纨尤氏看出其正在气头上宝钗刚到,便称要搬走,而对于贾母和王夫人这两位真正的当家人,宝钗却觉得“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宝钗在贾府住了几年,说走就走了,不辞而别,来去自如,完全不将主人放在眼里。如此失礼,与素日知书达理、行文豁达、大方得体的宝钗相去甚远。可知宝钗是压着一腔怒火呢。至于为什么就很好理解了,在抄检当夜,因宝钗是客居便没有被查抄,凤姐这种做法也没毛病,但对于宝钗而言,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大家的屋子都抄了独独自己的没抄,岂不是落人非议?更何况,连林黛玉都被抄了,自己也是住在贾府多年的人,终归还是不如黛玉,太值得气愤了。

所以,李纨和尤氏都没问缘故,仅仅心照不宣的笑,李纨则顺着宝钗的话说道:

“既这样,且打发人去请姨娘的安,问是何病。我也病着,不能亲自来的。好妹妹,你去只管去,我自打发人去到你那里去看屋子。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

果然宝钗一听沉不住气了,冷笑:

“落什么不是呢?也是人之常情,你又不曾放了贼”

可知宝钗愤怒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屋子没被抄,怕落人非议了。而李纨再小心翼翼,还是勾出宝钗的火来了。

综述,李纨和尤氏都是内敛不失心机的人,素日也看出宝钗的城府和脾性,所以在此事面前,采取的是作壁上观的态度,这与两人的生存理念也是息息相关的。

《红楼梦》李纨和尤氏听说宝钗要搬出大观园,为什么没挽留,反而相视而笑?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邢夫人在大观园发现了绣春囊,派人送给了王夫人,王夫人命令王熙凤连夜抄检大观园。在抄检大观园时,因为是亲戚,王熙凤提出不抄检薛宝钗的住处,第二天一早就到稻香村向李纨辞行,当时恰好尤氏也在,当二人听到宝钗说辞时心”相视一笑,这"相视一笑”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这宝姑娘终于走了。《红楼梦》中,李纨与尤氏都是木石姻缘的支持者。无论从自身还是将来考虑,李纨做为一个寡妇,儿子又是未来荣国府第一顺位继承人,都不愿意有一个强势的妯娌。而薛宝钗,无论手段,城府,还是与王夫人的关系,都比林黛玉要强势,如果宝姑娘嫁给宝二爷,李纨也是鸭梨山大啊。尤氏呢,寒门出身,也不希望再遇到一个王熙凤式的女汉子妯娌。

二,宝钗说辞有漏洞。宝钗辞行,借口是这两天母亲身上不自在,两个得力仆女都因时症未起炕,她要出去伴着母亲夜里作伴儿。薛宝钗这话一听就漏洞百出,若行孝,初得病时怎么不去陪伴,抄捡大观园时被当成外人了,才想着避嫌要离开,可惜晚了。昨天虽收获颇丰,却没抄检出绣春囊,只有你这院子没抄捡,你走与不走,都有嫌疑,更何况为了薛宝钗行走方便,还为她开了"东南小角门子”。李纨与尤氏心知肚明,却不便说破,只好心照不宣的相视一笑。

三,这下遂了凤姐的愿了。凤姐一直坚定支持宝黛爱情,这次抄捡,让薛宝钗能够离开大观园,主动退出金玉良缘,也算遂了凤姐的心愿了,要知道,王熙凤能不能继续管理荣国府,最大的关键就是宝玉的爱人是谁,如果是薛宝钗,王夫人定要王熙凤定让位,如果是林黛玉,王熙凤还可以在这个位子上继续为所欲为。

《红楼梦》李纨和尤氏听说宝钗要搬出大观园,为什么没挽留,反而相视而笑?

因为发生了抄检大观园,薛宝钗为避嫌搬出了大观园。其实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宝钗一家寄居荣国府最少也有五年时间,五年的朝夕相处无论怎样不满意,宝钗搬出大观园都需要与荣国府长辈和姐妹们告个别,这是基本的做人道理,也是最基本的礼貌,至少贾母、王熙凤、黛玉等对宝钗的离去,没主动发表过任何意见,就像此人从未出现过一样。这也是耐人寻味的。

薛宝钗身上是有几个标签的,最突出的就是稳重娴雅、知礼守循、入份从时。可是每每被人诟病,我们却可以从《红楼梦》原著的细节里,找出她不稳重、不知礼、不守循和不宽容的具体事例出来。不过一个“时”字,才是宝钗恒久不变的本色,也对应了今天要讲的这个主题。

抄检大观园在入夜,第二天一早,宝钗就做出了反应,她让同住蘅芜苑的湘云去约三小姐探春,到李纨的稻香村会合。自己一人先到了稻香村,恰好碰上从惜春那里过来的尤氏在和李纨聊天,尤氏感到奇怪问她怎么一个人走来,其他姐妹呢?宝钗就说了:

“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做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

二人一点也没有感到惊讶、没有挽留,不接话茬,而是相视而笑,如何理解二人这个表情呢?注意啊,李纨到这里还没发一言呢,和宝钗对话的是尤氏,尤氏是个宽厚的人,发的问、答的话,能起到的作用是避免尴尬,李纨平时是个木头,不干自己的事儿她才懒得操心,所以对于宝钗的去留,在李纨是无所谓。李纨尤氏两人不出风头,却都是极明白的人。

宝钗这一番话显然是托词,而她真正的目的是想马上脱身,立即离开。至于她说等薛姨妈好了自己还进来更不可能了。都不傻,宝钗这个话还真让人不好接。可是李纨毕竟是书香门第的小姐,相当有涵养,李纨就说了一番客套话,就说给姨娘请安,你出去过几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我会派人帮你看屋子,你只管放心。宝钗接下来又说了:

“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以我的主意,也不必添人过去,竟把云丫头请了来,你和他住一两日,岂不省事。”“我才打发他们(史湘云)找你们探丫头去了,叫他同到这里来,我也明白告诉他。”

宝钗的这番话太不近人情了,意思是我走我的,关你什么事呢?你有什么错呢?我回家陪我妈不是很正常吗?蘅芜苑根本不用添人啊,让史湘云跟你一起住,不就行了吗,多省事啊!

可是这是从宝钗的角度考虑的,她忘了,蘅芜苑是荣国府的蘅芜苑,不是薛家的,你走以后怎么安排,是贾家的事,史湘云住进稻香村,还真没看出来哪个地方就省事了,稻香村这里,李家婶母母女三人时不时会来住一阵子,再加上李纨母子,人已经够多了,不是李纨主要任务是教养儿子、清净守节吗?一会儿贾母把宝琴安排过来住,宝琴还没走几天,宝钗又把湘云安排进来了。而且湘云是个话口袋子,又活泼好动的,这和李纨明显不搭调呀,到了宝钗的嘴里,倒是一桩省事的事。屏山以为,既省不了李纨的事,也省不了湘云的事,倒是省了宝钗的事。

这还没完,从宝钗决定搬走一直到此刻,湘云是蒙在鼓里的,宝钗说的很清楚啊,一会儿湘云同你们探丫头来了,我也明白告诉她。两个人住在一起,这都过去一晚一早了,你怎么就这么能沉得住气,连个风儿都没透给史湘云。湘云可是对宝姐姐崇拜到认为有了这么个姐姐,没父母都没啥大关系。别说和湘云商量了,连通知都没有,想当初热心帮湘云办螃蟹宴的薛宝钗和此时此刻的是同一个人吗?

这时湘云探春就过来了,探春不比李纨尤氏,话说的那叫一个明白:

“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至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探春一语道破天机,宝姐姐这是要避嫌,不愿跟你们蹚浑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成全她呢!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研读《红楼梦》里的真故事。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通行本《红楼梦》(庚辰底本前80回)

图片来源:清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

《红楼梦》李纨和尤氏听说宝钗要搬出大观园,为什么没挽留,反而相视而笑?

王夫人派王熙凤带着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一帮丫头婆子秘密抄检大观园。王熙凤宝姑娘是亲戚,不该抄检亲戚家。于是便没有抄检蘅芜院。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宝钗就来到稻香村向李纨辞行,说母亲病了,要回家住。当时恰好尤氏也在,当二人听到宝钗说要搬出大观园时,二人"没有挽留而是”相视一笑。其原因如下:

一,宝姑娘消息太灵通了。

抄检大观园是悄悄进行的,等到晚上大观园园门关了的时候,内外不通风,凤姐等给园子里的人以猛不防,带着人到处搜查。只是说丢了东西,查一查,去去疑,没说是因为发现了绣春囊,而且没有搜蘅芜院。按理说,薛宝钗不应该知道消息,可是薛宝钗当夜就得到了消息,而且还知道为什么抄检大观园。第二天一大早就来找李纨说要回家去照顾生病的母亲。

宝钗消息如此灵通,说明她的心机手段实在太高。别看她是一个姑娘,可是她对贾府的风吹草动都了如指掌。也许自己的一举一动也在宝钗的监督之下,这姑娘实在太可怕。

当宝钗说要走时,李纨和尤氏都长出一口气,这个悬在头顶的剑终于要走了。因此她们会心一笑。

二,宝姑娘无论如何也洗脱不了嫌疑。

抄捡大观园时,宝钗被当成外人,没有搜查蘅芜院,搜查一大圈,也没有找到第二件绣春囊,因此绣春囊是谁的,仍然是一个谜。所以薛宝钗的嫌疑无法摆脱。

更令人怀疑的是为了薛宝钗回家方便,专门留下"东南小角门子”供她来往。那么这件绣春囊是否是从这个角门拿进来的呢?宝钗是有理也说不清。宝钗为了避免以后还有类似事件发生,所以决定搬出大观园。李纨与尤氏对于宝钗的想法心知肚明,因此相视一笑。

三,宝姑娘一个外人终于可以不掌管荣国府的大权了。

宝钗是薛家人,可是她在凤姐生病期间却和探春,李纨一起管家。她人还没进贾家,手却伸进来了。探春改革,得罪人的是探春,让一些下人得到实惠的也是探春,可是这些人感激的不是探春,而是宝钗。李纨一听说宝钗参与管家,就知道了这是王夫人为宝钗成为宝二奶奶提供的实习机会,也是王夫人让宝钗获取民心的一个举措。

宝钗的能力与心机是拔尖的,比凤姐更厉害一层,如果她嫁给宝玉,那么李纨和尤氏就又多了一个劲敌。如今宝钗要搬走,这妯娌二人心照不宣的相视一笑。

四,抄检大观园是愚蠢的行为,王夫人虽然战胜了邢夫人,但是牺牲了宝钗。

王夫人通过抄检大观园,因为司棋的私情曝光,所以打击了邢夫人,使邢夫人不再给王夫人出难题。王夫人还借机铲除异己,除掉了贾母放在宝玉身边的晴雯,告诉贾母她已经把袭人提拔上来了。而贾母对王夫人的公开挑衅没有多说一句话。

王夫人没想到,宝钗在这次事件中吃了哑巴亏,无法自证清白,只好搬走。即使王夫人亲自让宝钗回来,宝钗依然拒绝了。

王夫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李纨和尤氏自然乐见其成。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润杨的红楼笔记!

《红楼梦》李纨和尤氏听说宝钗要搬出大观园,为什么没挽留,反而相视而笑?

凤姐受王夫人和邢夫人的委派,无可奈何地去收抄检大观园。在这个过程中,她抄检了看起来是亲戚,同样是可以算作亲戚的黛玉,还有暂时居住在迎春处的邢岫烟,唯独单单撇下了宝钗处的蘅芜苑。并特意说道:

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起亲戚家来。”凤姐点头道:“我也这样说呢。”

结果第二天,宝钗也不和人打声招呼,就急匆匆地跑到李纨处辞行。

从道理上来说,薛家既然赖在贾府住了多年,贾母等人虽然明里暗里撵了他们很多次,但表面上还是很尊重薛姨妈和宝钗这样亲戚的。

然而,宝钗一家既然在人家家里一住多年,走时却不和主人打声招呼,实在有点令人诧异,至少于情于理上说不过去,一点礼貌也不讲。这是一种没有教养的表现。

即使贾母不赞成金玉良缘,但人家是长辈,你住在人家家里这么多年,至少要当面表示谢意。而凤姐等人,好歹也算尽心尽力地照顾她们母女多年,她突然间搬走,既没有向贾母和王夫人辞行,也没有向管家王熙凤辞行,而是跑到不问世事的寡妇李纨这里来告知,实在是有点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了。

宝钗已走进来。尤氏忙擦脸起身让坐,因问:“怎么一个人忽然走来,别的姊妹怎么不见?”宝钗道:“正是,我也没见她们。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

听了宝钗说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令人意味深长的是,尤氏、李纨两人听说后,居然连一个礼貌性的挽留也没有,而是两个人相视而笑。

如果宝钗人缘很好的话,李纨或者尤氏中的一人至少会出于面子说两句,毕竟大家已经在一起住了这么好几年了。另一个人在礼节性附和一下。然而两人却笑了。

这里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根本没有顾及宝钗的面子。

紧接着,刺玫瑰探春也赶到了。这个耿直Girl的话,更是彻底不留一丝情面:

探春道:“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尤氏笑道:“这话奇怪,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迅速地搬离。”

到底是谁“死住着”呢?探春的话说得再明确不过了。

有人认为,探春原本一直紧紧站队王夫人,而且特意和宝钗交好,这句话只是为了发泄对抄检大观园的不满,并不是对宝钗有看法。然而,既然如此,为什么说一句“死住着”这么重的话呢、这简直就是啪啪打脸啊。

而王夫人问起了凤姐是否有人得罪了宝钗,王熙凤应答得很坦率,丝毫不给宝钗回转的机会,恨不得立刻拍巴掌举双手赞成,并且用“这话竟是,不必强了!”这句话,一下子就把宝钗再搬回来的路给堵得严严实实,让宝钗毫无退路。

李纨为人冷漠自私,在贾府中和儿子贾兰是一个被忽略的存在。对此,李纨内心里是十分不满的。假如贾珠不死,荣国府里本应是她这个大奶奶当家。然而,王夫人却让自己的侄女凤姐管家,并且婆媳两人关系十分冷漠。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当然李纨也不喜欢宝钗。

而尤氏,虽说一直住在宁国府,她虽然无儿无女,比较尴尬,但心地善良,对宝钗这样城府很深的心机女,也喜欢不起来。

也因此 ,两人对于宝钗这时提出要搬出大观园,内心里的台词就是:“其实你早就应该搬出去了!到现在才说出来!”

但这句话却不能明确说出来,对于对方的心思,两个人都心知肚明,所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视一笑,表示互相明白。

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留言区讨论交流啊!

本文作者:木易杨,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欢迎关注“一入红楼深似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