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智武功尽失后,为什么没人找他报仇?
鸠摩智这个人在小说《天龙八部》中,绝对算不得一个反派。鸠摩智首先是一个僧人,并且是地位尊崇的吐蕃国师。
但在小说中,他刚出场的时候,鸠摩智这位吐蕃国师,贪、嗔、痴俱全。
他贪练各门派的顶级武学;
又常因得不到顶级武学,而嗔怒于人;
总的来说鸠摩智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武痴。
此时的他,真的无法称得上是一位高僧。但这位名高僧在名利场中走过一遭之后,终于得以顿悟,成为一代高僧。
鸠摩智这个人不贪富贵荣华,更不执着于地位,他只是争强好胜。他的某些执着和试图挑起他国争端,站在他的角度,可以算得上是爱国。这样的人,很难有大仇人。
其实在大宋那个时代,找人报仇是件很困难的事。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这就意味着找一个人报仇,会花费时巨大、且时间巨长,没有深仇大恨,很少有人会执着于报仇。
鸠摩智这个人,为了学习武功经常惹事生非。也得罪了很多人,但是……
一.鸠摩智虽然到处惹事,但极少出人命
刚出场的鸠摩智,凭着自带特效的火焰刀法,和偷学来的小无相功,开始了他到处惹是生非的历程。
首先这位吐蕃国师带了蕃僧,到大理的天龙寺去找麻烦。
他的借口是同慕容博有约定,但谁都知道,他就是冲着六脉神剑而来。
鸠摩智在天龙寺胡闹一番,可终究他吐蕃国师的身份,会让他注意,不要引起两国邦交上的麻烦。
事情的结果是六脉神剑剑谱被毁,段誉这位《天龙八部》中的男主角,被鸠摩智带走,开始了他江南浪漫之旅。
也就是说,鸠摩智天龙寺一行,虽然无耻,却没造成任何流血事件。
当段誉被鸠摩智带走之后,这个自幼养尊处优的大理世子,在生活上自然要吃很多苦头。
可是这一番江南之行,虽然鸠摩智每每说要将他焚化拜祭慕容博。但段誉心里非常清楚,他已经是六脉神剑的唯一传人,只要他不把剑谱说出去,他的命就保得住!
而且段誉最后还是凭着自己的聪明,从这为吐蕃国师的手下逃走,然后开启了他自己认妹妹、拜哥哥的过程和一段奇幻之旅……
其实鸠摩智真的没有得罪过很多人,他主要就是纠缠于天龙寺和少林寺这两个大寺之间。
鸠摩智没有从段誉那得到六脉神剑的剑谱,可是这位番僧却从游坦之的手中得到了《易筋经》。
然后他把眼光投向了少林寺,跟着几个人到少林寺去找麻烦,便想趁机学习少林寺七十二绝技。
鸠摩智与小无相功的内功,摆出少林绝技的招式,还真的唬弄了众多诚实的少林僧人。
说谎和吹牛不打草稿,同样有违僧人的戒律。
可在少林寺中,鸠摩智也没占到什么便宜。鸠摩智偷袭来的小无相功,哪会有逍遥派嫡派传人虚竹厉害。
于是鸠摩智这位虚张声势的吐蕃国师,惨败于虚竹这位少林寺无名僧人的手下。
少林寺一行,终究吃亏的还是鸠摩智。
想想这位鸠摩智大师还有什么恶行?
恐怕就是帮助他的主人吐蕃王子,去西夏国参选驸马的时候,杀了不少人。
但是冤有头债有主,这种事情如果算账,还真的算不到鸠摩智的头上。
这位吐蕃高僧只是一个武痴,他并不好色!
总体上来说鸠摩智孽并不重,《天龙八部》中的三个男主角,杀人比他杀得多。
如果认真算账,很少有人会去追究鸠摩智。
二.谁会追究鸠摩智?
在大理国的枯井底、污泥处,鸠摩智被段誉用北冥神功吸走了全部内力。
可那时谁会追究他曾经犯下的错呢?
段誉吗?不会的。
段誉本身就是一个品行端正,且正直、善良的一个人。(至于他的私德,暂且不论)
虽然鸠摩智抓他的时候没安什么好心,但终究也没有真的伤害他。
而且段誉的江南之行,让他遇到了他众多的好妹妹,最后抱得美人归。
这么看来,鸠摩智算是他的大媒人。
而且在枯井底、污泥处那种地方,鸠摩智对王语嫣那样的大美人都没有起色心,这样的品德已经足以让段誉敬重。
之后段誉本人与鸠摩智和解,他们算得上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而天龙寺呢?
因为段誉平安,那么天龙寺与鸠摩智之间,本来也就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可以谈。
最多就是天龙寺曾经被鸠摩智,折了点面子而已。
大理高僧精通佛法,当然不会过分去执着于世俗的面子。
而且天龙寺是大理国寺,如果他们出面找鸠摩智报仇,等于会使大理与吐蕃两国结怨。
大理国小兵弱,真的不是吐蕃的对手,他们更不会惹这些无谓的争端。
而且那个时候鸠摩智内力尽失,天龙寺的高僧们,绝不会趁人之危,在那个时间段去找鸠摩智报仇。
说完了天龙寺再来说少林寺。
在《天龙八部》中的设定是,少林寺在武林中有着重要地位。
这样武林泰斗级的大门派,做事更要考虑周全。
其实鸠摩智与几人来少林寺砸场子那一回,由于虚竹的存在,鸠摩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有道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鸠摩智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少林高僧们是不会再提。
少林寺玄字辈的高僧玄悲,是被慕容博所杀,并非鸠摩智。
鸠摩智与少林寺的恩怨,也只在于他曾经偷学《易筋经》。
但鸠摩智与慕容博和萧远山不同,慕容博和萧远山是在少林寺偷学少林武功。
所以扫地僧必须将此二人留下来,不能将其放走。
可鸠摩智不一样。
鸠摩智的《易筋经》,是从游坦之那里得到的。
而易筋经是怎么离开少林寺的?
是阿朱偷的。
如果少林是真的想要追究,追究的应该是偷书的阿朱。可阿朱已死,少林寺已无从追究。
极为讲道理的少林寺,对鸠摩智也只能选择不追究。
而且后来鸠摩智内力全失,少林寺若是再去对他进行追究,有趁人之危的嫌疑。
非君子之行径。
当天龙寺与少林寺同时不以鸠摩智为敌时,何人还能追究他,找他报仇?
最大的可能就是逍遥派,因为他偷学逍遥派的小无相功。
可逍遥派中狠辣的天山童姥和李秋水已死,现在的掌门人虚竹本着一颗慈悲之心,不会去追究他。
那就是说,鸠摩智曾经惹是生非得罪过的几个大门派,都不会去追究他。
至于其他的人嘛?
虽然鸠摩智内力全失,可不等于他的外功就白练了。参见内力全失时的令狐冲,等闲的二流高手也绝不是他的对手。
那些在吐蕃王子参选驸马时被杀的人,基本上报仇无望。
因一般素质的人,还真没有去找他报仇的能力。
在红尘俗世中的走一番的鸠摩智,终于大彻大悟。
后来的鸠摩智更是远离武林,勤修佛法,终成一代高僧。
其后天竺佛教衰微,经律论三藏俱散失湮没,在西藏却仍保全甚多,密教自此大兴,三藏典籍辗转传入中土甚多,其间鸠摩智实有大功。
鸠摩智是谁呀?
他的原型可是一代高僧鸠摩罗什,就是金大侠,也不敢把他改编得太离谱。
鸠摩智武功尽失后,为什么没人找他报仇?
鸠摩智哪是那么好对付的
鸠摩智因为强练易筋经等少林武功,结果走火入魔,幸亏被段誉吸光一身内力,解决了丧命之险,却也武功尽失。
那么,鸠摩智武功尽失之后,为什么没有人找他报仇呢?
一、鸠摩智没有仇人鸠摩智算是《天龙八部》中的反派,而且是大反派。现在鸠摩智武功全失,不正是报仇的大好时机吗?
可是整部书算来算去,鸠摩智根本没有什么仇人啊?
鸠摩智是个武痴,一辈子都在追求武功进境,无论是去抢六脉神剑,还是少林绝技,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武功更进一步,既没有滥杀无辜,也没有仗着自己是吐蕃国师大杀四方,人家凭借的是个人能力,武林中这样的事情不是很常见吗?
天龙寺会把鸠摩智当仇人吗?显然不会!少林会把他当仇人吗?似乎也没有!而段誉跟鸠摩智冰释前嫌之后,天龙三兄弟肯定也不会跟他为难了。
慕容博出家为僧,慕容复变成了精神病,谁还会找鸠摩智报仇啊?
鸠摩智在中原武林确实跟许多人结过怨,但是只是“怨”而已,远远达不到“仇”的地步!
二、鸠摩智背景厉害鸠摩智不仅仅是个武者,他更是吐蕃国明王、护法国师、大轮寺住持。
吐蕃兵马强盛,一般武林中人,谁要是动了鸠摩智,那不就是跟吐蕃为仇吗?再猛的武者,也没有实力跟一个国家为仇啊!
两者,难道吐蕃除了鸠摩智,别的人都不会武功吗?显然不合常理!像鸠摩智这样的高手,吐蕃可能就一个,但依旧有许多一流高手,寻常武林人士哪惹得起啊!
鸠摩智更为厉害的是他的宗教身份,他在吐蕃有着无数的信众、无数的徒弟,吐蕃百姓视他为神,谁吃饱了撑的,去惹一个国家的国师?
并且,鸠摩智大彻大悟之后,佛学修为精进,在百姓中的声望更高,动他一下试试?
三、鸠摩智未必那么好杀鸠摩智失去的是一身内功,但是他的眼光、境界还在。只要曾经到达过某个境界,就有了这个境界的眼光、体验、知识。
老鹰有时候可能飞得比鸡还要低,但鸡永远飞不了老鹰那么高,就是这个道理。
寻常武林中人,如果去杀鸠摩智,未必是他的对手。
更厉害的是,鸠摩智内功虽失,却得到了无上武学《易筋经》,这项绝学原本就是让人脱胎换骨的武功,最能化解异种真气、筑基培元。
鸠摩智就算从头学易筋经,以他的智慧、透彻,绝对事半功倍。并且鸠摩智失去内力之后,已经无人相、无我相、无所求,又有佛法加持护体,绝不可能再次走火入魔。
鸠摩智其后的武功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还真不好说!
结语:杀鸠摩智是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情,杀了他,没有任何好处。鸠摩智既不贪财,也不好色,只有一肚子的学问,杀了他能得到什么?反而会惹来一身麻烦。况且,鸠摩智也没有结下什么仇家,也没有做过大奸大恶的事情,谁去费尽千辛万苦去杀他呢?杀一个武功尽失的人,传出去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最后,鸠摩智那么可爱,你们忍心杀他吗?
鸠摩智武功尽失后,为什么没人找他报仇?
国师又没杀过人,为什么要找他报仇?
偷看点经书以慈悲著称的少林寺总不至于杀人吧,而且少林寺是信仰佛教的,很多佛教典籍都是鸠摩智翻译的,你总不能因为他偷看你点武功秘籍,在没有外人的时候去挑衅一下你们少林就杀一个经常开坛讲经的高僧吧,还想不想在佛教混了!
鸠摩智武功尽失后,为什么没人找他报仇?
鸠摩智是《天龙八部》里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他本来是吐蕃国师,位高权重,在吐蕃是神仙一般的人物。如果他一直停留在吐蕃,一定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不过鸠摩智是顶级聪明的人物,他虽然享有无上荣光,但是他不喜欢美色,对物质也没有追求,他唯一在意的就是绝世武功,并且可以称霸武林。
鸠摩智师承宁玛派上师,学得一身火焰刀功夫,后来还学会了小无相功。再到后面,鸠摩智遇到慕容博,得到了少林七十二绝技,以小无相功为根基,修炼七十二绝技,练得有模有样,甚至少林高僧都辨别不出来。
鸠摩智修炼的如此厉害,在吐蕃早已经纵横无敌,对于他这样骄傲的人物,肯定不满足只在吐蕃耀武扬威,毕竟要想真正称霸武林,必须征服中原武林才成。
不过鸠摩智也有顾虑,尽管他掌握了几十种绝技,可是当年慕容博曾经告诉他,天下最厉害的武功有两种,一种是大理段氏六脉神剑,另一种是少林易筋经。鸠摩智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他想在中原武林逞能,但是怕遇到修炼这两种神功的高人。另一方面,他本来就是武痴,对这种绝世武功也十分感兴趣,于是他就先去大理天龙寺谋求六脉神剑。
后来他用卑劣手段抓住了熟背六脉神剑的段誉,妄图套出六脉神剑秘籍,结果没有得逞。不过鸠摩智还真的和绝世武功有缘,后来他竟然从游坦之那里骗到了易筋经,于是他急不可耐的修炼起来。
本来鸠摩智用小无相功修炼少林七十二绝技就是大忌,造成内息紊乱,后来他又匆忙修炼易筋经,结果身体大受损伤。
易筋经是少林绝技,它是一门十分奇特的武功,修炼易筋经不看天赋,不看本身修为,看的是缘分。游坦之要天赋没天赋,要根基没根基,但是他和易筋经有缘,所以可以修炼。而鸠摩智和易筋经无缘,强行修炼易筋经,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正是由于鸠摩智贪多求全,练坏了身子,后来在慕容复刺激下走火入魔,马上就要性命不保。就在幸亏段誉在旁边,吸干了鸠摩智内力,鸠摩智得以保全性命。
写到这里,鸠摩智的戏份就结束了,书中有交代说鸠摩智一下子大彻大悟,对什么武功名利都放下了。鸠摩智本来就是国师,佛法精深,没了武功羁绊,于是潜心研究佛法,终成一代高僧。
鸠摩智前半生争强好胜,在吐蕃耀武扬威不说,还打伤了天龙寺、少林寺很多高僧,这时候鸠摩智已经武功尽失,那些人为何不报仇呢?
关于这点,实际上并不奇怪。首先在金庸武侠世界里,一个成名人物一旦武功尽失,他的仇人基本上就不会再跟他寻仇了。比如说《倚天屠龙记》的谢逊,杀人无数,他结下的仇恨可比鸠摩智狠多了,但是后来他双眼失明,自费武功,甘愿受他仇人唾弃侮辱,果然那些人不再杀他。
对于武林人士来说,打打杀杀很正常,技不如人被人杀了也不能抱怨。如果说一个人亲人被人杀了,那他最光荣的报仇方式就是苦练武功,正大光明的用武功击杀仇人。如果去欺侮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没有武功之人,一般武林高手都做不出来。何况鸠摩智击败打伤的都是一些武林顶尖人物,他们更不能做这种事情了。
除此之外,鸠摩智还有个身份很厉害,吐蕃国师,这在吐蕃是受万人景仰的,吐蕃王子都对他礼遇有加,这样的人物,别说是武林人士了,就算是大宋朝廷也不敢过于得罪。有了这层身份加持,鸠摩智更安全了。
哪怕有一些武林人士穷凶极恶,不讲什么江湖规矩,但是这种人往往是利益至上的。鸠摩智武功尽失,已经是废人一个,就算过去和他有过节,杀了他也没什么好处,还容易得罪整个吐蕃国,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肯定不会做的。
所以,鸠摩智就算武功尽失,也会非常安全。最多他可能遭遇一点昔日敌人的奚落羞辱,但是他已经大彻大悟了,也不会在意这些事情了。
鸠摩智武功尽失后,为什么没人找他报仇?
鸠摩智在《天龙八部》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你说他坏吧,他在小说中从头到尾好像只在大理身戒寺中以无相劫指杀害了少林玄悲大师,而且似乎也没有栽赃嫁祸之意,纯粹是为了博得强者之名,以便在中原武林中称雄。他的唯一爱好便是武学,大理的六脉神剑,少林的七十二绝技和易筋经以及逍遥派的小无相功,他都想尽办法,或偷或骗,就是没杀人;你说他好吧,他为了夺得武学秘籍,咄咄逼人之态在天龙寺以及少林寺中都有显现,而且和咱们的主角之一段誉也有过碰撞,确实算不得好人。
其实,我们对鸠摩智的印象,更多的是从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电视剧中得来。剧中鸠摩智的扮演者是李国麟老师。相信大家都记得这位身披深蓝色袈裟,脚踩拖鞋,肥头大耳的鸠摩智形象吧。其台词近年来也频繁出现在各种表情包中,诸如“能和我鸠摩智打成平手的世间没有几个”、“没有我鸠摩智的大会算什么英雄大会”,再比如一些名场面:前一秒还要试试乔峰有多少斤两,后一秒就被打得满口是血;每一次出场都威风无比,但最后的结局都十分狼狈。这样一个人物,我们也确实恨不起来。
后来,鸠摩智因为强练少林寺的易筋经,弄得经脉大乱,走火入魔,多亏了段誉及时用北冥神功吸走了他的内力,才得以保住一条性命。经此一劫,鸠摩智大彻大悟,对之前追求虚名,贪恋武学追悔莫及,发誓自今而后便于经书为伴,日日相伴佛祖,其后更是返回吐蕃,终生再未踏足中原,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因该是最好不过的。
至于报仇之事,一是他除了和少林以及段誉、慕容复有些恩怨,其他的倒还真没有什么仇人。段誉大大咧咧,又自幼崇尚佛教,既然鸠摩智已经大彻大悟,也就没有再纠缠的必要了;慕容复的结局后来我们也知道,他一生只为了光复大燕,其他之事基本就不叫事儿。鸠摩智武功尽失,已经是一个废人,对于慕容复来说,也就没有杀的必要了。至于少林,英雄大会后,玄慈方丈刚刚圆寂,寺内乱作一团,哪里还有时间再来追杀一个废人呢?佛门毕竟慈悲,苦海无边,既然已经回头,放下屠刀,那便可成佛了。
(全文完)
鸠摩智武功尽失后,为什么没人找他报仇?
因为有能力找鸠摩智报仇之人少之又少,而且当他一身功力被段誉尽数吸去,昔日的贪嗔痴三毒也消失得干干净净。此时,鸠摩智已无欲无求,所以没有人会找他的麻烦。况且以他的资质,在大彻大悟之下,修炼成“易筋经”并非难事,一身武功很快就能恢复旧观,又有谁敢找他报仇呢?
天才少年鸠摩智出身于吐蕃贵族,天资聪颖,过目不忘。鸠摩智七岁的时候,宁玛派上师索琼·喜饶札巴在空行神殿开坛讲法,父亲带了鸠摩智前往聆听。索琼·喜饶札巴在讲法时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个小孩,口中念念有词,心中大为惊奇,便在讲法结束后单独召见了他。谁料索琼·喜饶札巴一试之下,这个名为鸠摩智的小孩,竟然将他刚才所讲的佛经一字不差的诵读了出来。
震惊之余,索琼·喜饶札巴又用佛法查探鸠摩智的神识,竟然感受到他的识海之内,隐隐有一尊巨大的不动明王法身!索琼·喜饶札巴惊喜地告诉鸠摩智的父亲,他儿子与佛大大有缘,日后必成一代高僧大德,问他愿不愿意让儿子跟随自己修习佛法。鸠摩智的父亲虽然是贵族出身,但家道中落,早已不复当年的荣耀和富贵,正愁家中几个子女的出路,如今听说上师要收小儿子为徒,自然是千肯万肯。
此后十年,鸠摩智便留在了索琼·喜饶札巴身边,修习佛法和武功。由于他超卓的天分,很快便成为同一辈弟子中的佼佼者。十七岁时,上师将鸠摩智和其他六位杰出的师兄弟叫来,传授给他们一套驱寒之法,并告诉他们,凭着这套驱寒之法,在珠穆朗玛峰顶试炼,能够坚持七天七夜者,则传授无上秘法“火焰刀”。
阴极阳生七位师兄弟武功都是不俗,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攀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开始试炼。但其中两人,只坚持了三天便不耐酷寒,试炼失败。还有三人坚持了五天半,终究因为害怕死于极寒而下山。剩下的两人,就是鸠摩智和他的五师兄。到了第六天上午,峰顶突然下起了暴风雪,雪花片片似刀。五师兄劝说鸠摩智跟自己一起离去,无谓丢了性命,但鸠摩智心志坚毅无比,没有和五师兄一起下山。
其实,鸠摩智虽然一直运用上师教自己的方法驱寒,但那功法早已不再奏效,好在那暴风雪将他厚厚包裹住了,隔绝了一些酷寒,才让他支持到了第七天。然而,到了第七天中午,峰顶又刮起了大风,将他身上的积雪全部吹走,几乎带走了他身体的最后一丝温暖。此时,鸠摩智的全身早已被冻得僵硬,连血液似乎都不再流动,他的意识也渐渐模糊,只剩下一丝本能,还在运用着那驱寒的功法。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鸠摩智意识完全丧失,身体的最后一丝暖意即将消失之际,忽然否极泰来,阴极阳生。鸠摩智的丹田气海之内,一点暖意如烟花一般爆炸开来,凭空生出点点暖意,缓缓散入四肢百骸。这暖意在奇经八脉、十二正脉间运转了三十六周天,每运行一次便增长一分,直到鸠摩智身体和意识渐渐恢复正常。
在这一刹那,鸠摩智忽然有了一种明悟,上师所谓的驱寒功法,其实就是“火焰刀”。只是这种功法必须在极寒之地,生死之间,抓住那一丝“阴极阳生”的契机,才能练成。鸠摩智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心念一动,一股炙热的内力已经到了右掌边缘,他随手一划,虚无缥缈的内劲便激射而出,地上厚厚的积雪,已经出现了一道一尺多宽、三尺多长的裂缝。
以武修佛练成“火焰刀”之后,鸠摩智被上师封为大轮寺护法。又过五年,上师派鸠摩智讨伐黑教,鸠摩智三年间扫荡吐蕃境内的黑教寺庙二十七所,杀伤黑教高手七十一人,使其不得不承认失败,退出吐蕃。又过七年,鸠摩智佛法、武功俱已进入至高境界,被吐蕃国封为明王、护国法师、大轮寺主持,人称“大轮明王”。
1074年,索琼·喜饶札巴坐化于大雪山。临终之时,他为鸠摩智留下一句偈语:以武修佛,从心而行。鸠摩智本就痴迷于武学,如今见上师指点,与自己所求毫无二致,便开始四处游历,追求武学的至高境界。不久后,鸠摩智和慕容博结识,后者将“小无相功”传授给了他,并指出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和少林寺的“易筋经”,才是世间无上武学。
鸠摩智知道慕容博别有所图,但他反复思量,觉得对方所为,只对自己有利,于是便有了他天龙寺谋取“六脉神剑”剑谱,后又挑衅少林、强练“易筋经”之事。后来,鸠摩智因强练“易筋经”走火入魔,神志混乱,导致他在西夏皇宫枯井之底,被段誉以“北冥神功”吸走了全部功力。
鸠摩智功力尽失,整个人却变得无比通透、纯净,缠绕他半生的贪、嗔、痴三毒,也随着功力一同散去。此时,他才真正明白上师临终所言的意思。佛语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样,只有在贪、嗔、痴三毒侵入膏肓,整个人进入魔障之际,才能将其彻底抛去,顿悟成佛。于是,鸠摩智于入魔而出魔,终成一代高僧。
神功自成和段誉作别之后,鸠摩智一路南行,返回吐蕃。数日之后,鸠摩智在草原上遇到一股西夏溃兵,正在掳掠一个牧民部落。看到牧民四散奔逃,鸠摩智心生怜悯,双手在衣袖内捏了一个法印,心念一动,数丈外的三个西夏兵士,持兵器的手腕忽然感到一阵剧烈的灼热,不自觉的抛下了兵器。他们望向自己的右手,只见手腕处出现了一个成人指头肚大的黑点,正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的无相劫指。
接下来,鸠摩智游走于牧民部落,将那些西夏兵士的兵器一一击落。那些兵士以为出现了巫师,纷纷怪叫着仓皇逃去。被救的牧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看到鸠摩智一身僧衣,宝相庄严,便纷纷向他行礼。鸠摩智双手合十,颔首回礼。忽然间,他才想到自己已经武功全失,刚才却施展了“无相劫指”,且功力收发随心,更胜从前。
此时他佛心澄净,略一思索,便知道自己已经在无意中练成了“易筋经”。当日在少林寺中,鸠摩智听扫地僧说过,如果要修炼“易筋经”,必须勘破我相、人相,心中须不存修炼武功之念。鸠摩智虽因强练“易筋经”走火入魔,但他过目不忘,经文早已烂熟于心。数日前,他在枯井之中大彻大悟,早已放弃了武学,正是勘破了我相、人相,“易筋经”不练而成。
此前,除了“易筋经”之外,鸠摩智还练了逍遥派的“小无相功”,这门绝学是道家的顶级功夫,只是鸠摩智一直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威力。佛道虽然殊途,但到了至高境界,却是相通,所以当他领悟了“易筋经”之后,“小无相功”也不练自成,至此佛道交融,功力尽复。
在回吐蕃的途中,鸠摩智还遇到了几个黑教弟子,但他此时已经知道,宁玛派与黑教之间,只不过是理念不合,抛开俗世中的利益之争,两派之间,并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过那几个黑教弟子中,有人认出他就是大轮明王,便唤了同伴远远避开。鸠摩智微微一笑,继续飘然前行。
回到吐蕃之后,鸠摩智辞去了护国法师、大轮寺主持等职务,专致佛法。有人问鸠摩智,当年他锋芒毕露,风光无限,如今没有了俗世中的职务,救不怕仇家找上门吗?鸠摩智笑而不答,心中却知天下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伤得了自己,而像扫地僧这般绝顶高手,心中自有更高的追求,同样不会来找自己的麻烦。
如此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