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发现鳄雀鳝,被男子一铁锹拍晕,中国吃货能对付它吗?

近日有网传,河北石家庄槐安路与阿里山大街交汇路口的一个人工湖里,发现了一条鳄雀鳝,正好被一位钓鱼爱好者给钓住。由于这条鳄雀鳝比较凶猛,钓鱼爱好者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周围群众的帮助下,才将这条鳄雀鳝拖出来。

只见这条鳄雀鳝,体长近一米,对着围观的人群,张着长长的大嘴,露出满口尖锐的牙齿,围观群众都不敢下手去抓。钓鱼男子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把铁锹,对准鱼脑袋,三下五除二一顿拍,把鳄雀鳝拍晕了。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鳄雀鳝的报道不绝于耳,特别是河南汝州甚至不惜抽干20多立方米的湖水,也要将两条鳄雀鳝捉拿归案一事,更是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人们那么讨厌和惧怕的鳄雀鳝,难道就不能吃吗?

不建议吃。

吃鳄雀鳝与吃河豚都有同样的问题,就是有毒。

这两种鱼,都是血、内脏、卵和鱼皮有毒,一般很难处理干净,所以吃鳄雀鳝需谨慎。

鳄雀鳝与河豚有毒这一点是一样的,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河豚,处理好了以后,肉质细腻鲜美,是饭店做“熘鱼片”的最佳鱼种。但是,由于国家为了饮食安全,禁止食用河豚,使得饭店的“熘鱼片”不再使用河豚做主要材料,改用了其它鱼类,质量就差了太多。

但是鳄雀鳝却不行,鳄雀鳝的鳞片坚硬、肉质柴老、粗糙奇腥,远远没有河豚的肉好吃。而且鱼骨坚硬,如果不小心扎破嗓子,必须马上就医。

很多人可能会说,听说美国人很喜欢吃鳄雀鳝,既然美国人能吃,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吃呢?

1、口味难吃

美国人吃鳄雀鳝也是非常麻烦,由于鳄雀鳝的鱼肉太腥,通常都会使用各种调味品进行长时间腌制,然后蒸熟,再将鱼肉捣碎成泥,油炸,最后沾着佐料吃,这种西餐做法,显然不适合中国家庭。

2、不易处理

鳄雀鳝的鱼鳞坚硬,普通方法难以切开,必须用刀在鱼背上,配合锤子,才能切开一条缝,然后将整张鱼皮剥下来,一般家庭难以操作。

基于上面的几个原因,所以不建议大家吃鳄雀鳝。

河北石家庄发现鳄雀鳝,被男子一铁锹拍晕,中国吃货能对付它吗?

鳄雀鳝的内脏和卵子有剧毒,且肉质粗糙不建议食用。

吃货们爱吃的东西要么美味,要么对身体有好处,就是大家俗话说得“大补”。像鳄雀鳝这种不好吃还有中毒风险的不会引起我们国家吃货的兴趣的。

鳄雀鳝是原产北美的一种大型食肉鱼类,最大体长据说能达到3米。作为肉食鱼类,它的出现会对当地的水体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不挑食的它几乎对水体里的活物做到了通吃。同时如果受惊,或者被人招惹,它还会攻击人类。

图源网络侵删

鳄雀鳝一次产卵有14-20万枚,在原产地只有少数能躲过天敌成功孵化,可在我们国家作为外来物种,鳄雀鳝没有天敌,一旦在水体里面开始繁殖,就很容易泛滥,大肆吞吃当地水体里面的本土鱼类,可能会造成本地水体鱼类的区域灭绝。鳄雀鳝寿命悠长,最高可达75年,且食量巨大,一次最多可吞吃体重四分之一的食物,可以说,一条鳄雀鳝吃光一个鱼塘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图源网络侵删

鳄雀鳝因为最近在河南汝州的抽水事件中爆红网络,通过这件事也让许多人了解到了鳄雀鳝对本土鱼类的巨大危害。一些人对自己养的鳄雀鳝所谓的善意的放生,却成为了对当地水体带来灭顶之灾的恶行。

外来物种的放生换不来你所想要的善行,只会是对当地物种造成毁灭般的恶行。请约束好自己的行为,遇到外来物种你要做的不该是“善意”的放生,而应该帮它们早日超度,对外来物种肉体的消灭就是对当地物种最大的善行。

图源网络侵删

河北石家庄发现鳄雀鳝,被男子一铁锹拍晕,中国吃货能对付它吗?

最主要是!这种水生动物,是否有毒,假如它没有毒,那就好了,没有中国人不敢吃的,上餐桌就是时间的问题了!一时还找不到充足的货源呢!

河北石家庄发现鳄雀鳝,被男子一铁锹拍晕,中国吃货能对付它吗?

这么问的明显不是中国人,中国吃货只问怎么吃。

河北石家庄发现鳄雀鳝,被男子一铁锹拍晕,中国吃货能对付它吗?

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吃吧?大家可能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外来物种-清道夫鱼,它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大,成活率也很高,还会打洞进行产卵繁衍,对环境的危害很大。自身也是不断的攻击国内的淡水鱼,在国内的大部分水域,只要有它,都是称王称霸。而且它的壳比较硬,肉也很少,腹腔内有很多的细菌和寄生虫,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通过吃来解决他们。而鳄雀鳝也和清道夫差不多,是外来物种,其繁殖能力强大,寿命长。只要在水里的活物,它基本都吃。曾经有过试验,半年它就能灭绝同水域的其他鱼类。并且它自身有细菌众多,内脏还有剧毒,如果要吃,加工起来非常麻烦,稍有不慎就会中毒。虽然都说国人爱吃,但也不是什么东西都能用吃来解决的。相信相关部门会妥善的处理好事关生态环境的问题!大家也要主动监督。发现有类似的情况,及时报告就能挽回损失。

河北石家庄发现鳄雀鳝,被男子一铁锹拍晕,中国吃货能对付它吗?

不建议吃。它的卵有剧毒。建议无害化处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