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他到底去了哪里?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世间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其中,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关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
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厉乡人,一位非常有名气的学者,甚至传说连孔子都登门求教,可见老子的名气之大。
据传说,老子因为对周朝的衰败感到无可奈何,便准备到处走走,他的第一站便是向去往泰国,但是要去泰国,必须经过地势险要的函谷关。当时在函谷关守卫的总兵尹喜在一天夜里,见到紫气横空,知道必有贵客到来。
尹喜经过一番打探 ,知道老子要经过这里,尹喜知道老子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智者,便嘱咐守城的士兵严加把守,如果发现老子经过 一定将老子请到府上。
这一天,守城士兵因故离开城门,恰好这时候,天空出现瑞彩万道,异香扑鼻,老子骑着青牛来到了这里。老子一看城门吊起来了,无法通过,便让青牛架起一道彩虹,青牛托着老子踏上彩虹飞过来城墙。
总兵尹喜一听说老子出了城,立刻骑马追赶,在尹喜执意劝留下,老子便答应在尹喜府上暂住几日。在老子居住的这些天尹喜盛情招待,三天一小宴,九天一大宴,并亲自安排老子的作息。老子念尹喜的盛情,在离开前,写了一篇文章留给了他,这篇文章就是后世非常著名的《道德经》。
那么老子离开了函谷关去了哪里?这一点众说纷纭,不过集中起来,主要有下面三个去向 :
1、隐居昆仑山得道成仙
老子出了函谷关,一路向西,其实并没有去泰国,而是来到了仙山--昆仑山,在那里继续修炼,最终得道成仙,成了法术无边的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有很多徒弟,个个都是法力非凡。其中最著名的有五大高徒,他们是八仙之首的铁拐李、张道陵天使、尹喜、轩辕黄帝、玄都大法师,个个都是无所不能。
2、到天竺去见释迦摩尼
老子出了函谷关向西直奔天竺,在天竺,老子见到了释迦摩尼,两人在一起谈天说地,对于宇宙本源从佛、道两方面的理论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揭示了天地万象的各种变幻。将复杂的宇宙进化化繁为简,归纳总结,把万千变化的天象归纳为几大类,简化了人们对于天体的认知。
3、寿长101岁,享寿百年
还有一种观点大家比较认可,就是胡适先生推测,老子生于公元前570年,出了函谷关以后,大约是在公元前471年仙逝,真正做到了长命百岁,福享天年。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他到底去了哪里?
老子出函关其实是在逃亡。出了函谷关以后,老子到了秦国,在昆仑山转了一圈后回到故乡。
老子之前的经历很简单。初时,老子任东周守藏室史,按现在的职务来解释就是朝廷的博物馆馆长。后来,姬朝叛乱,携带了博物馆里的许多书籍跑到了楚国,而老子出身楚国,瓜田李下,被免职。
老子闲下来,就开始追寻理想,于是逃亡往秦。
也就是在这时,【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写下了《道德经》。
老子属于用《道德经》收买令尹,才得到了出关的许可,不然是出不了关的,所以是“逃亡”,而非正式周游。
老子西出函关到了秦国,然后在昆仑山转了转,最后回家了。因为孔子后来又见到了老子,这是他们第三次见面。
这是有明确的历史记载的。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孔子51岁的时候,地点在老子的老家苦县厉乡。这时候,距离老子西出函关已经过了十多年了。
1992年时,安徽省亳州市安溜镇出土过“问礼宫石刻” ,与史料记载是对应的。
如果老子西出函关一去不返,孔子在厉乡见的是谁呀?也就是说,老子之前出函谷关,之后就回来了,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老老实实在家待着,跟孔子见了一面。
——说老子出了函谷关就不知所踪,是《后汉书》里瞎编的。《后汉书》是南北朝时写的,距离老子出关已经过去900年了。隔了这么久,啥瞎话都敢编。
老子至秦后到底干了什么,这就难说了。不过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逛了逛昆仑山。老子在昆仑山寻访,这也是有诸多史料证实过的了。
你想,老子当守藏室史的时候看了一大堆神话故事,尤其读完《穆天子传》,指不定对昆仑仙迹有多向往了,离职以后留下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快牛加鞭就往昆仑山跑。
至于老子在昆仑山找到什么没有,那就不知道了。反正老子总算游历了一回心心念念的昆仑山,也算达成曾经的心愿了。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他到底去了哪里?
神秘的骑牛牧童和我讲老子到底去了哪里?
我有一次去河南省鹿邑县出差,去到后,才发现原来那个地方是老子的故乡。心生敬仰,便到处游玩一下,看看是否有老子的遗迹。
我当时走到一个山村里,没什么人,很是宁静祥和。我在一颗大树下休息,忽然一个牧童,明眸皓齿、垂髫粉面,正骑在一头青牛上,缓缓而来。
我一看这个景致,跟一副国画似的。便拿出相机给他照相。
牧童看到,便走了过来,下了牛,问我道:你是来旅游的吗?
我说:我是来寻找老子的遗迹的。
他说:老子的遗迹怎么可能在这里,应该在这里。他说着指了一下心。
我一看这个牧童,还挺不错,应该懂点东西。
便试着问他:你知道,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他到底去了哪里?他说:你管他去了哪里?
我说:我很好奇啊。他写完道德经之后,去了哪里呢?是不是去了昆仑山,还是去了印度化胡了。
他笑着说:先生实在是辜负了老子。
我惊异道:你这个小子,怎么这么说呢?
他说:老子写了这五千言,希望大家好好领略,可是你不但不领略,却关心他的去向,你这只不过是猎奇考古心态,对老子来说,他根本不希望人家关心自己的行踪。
他只希望人们能够真正领略道德经里面的义理,得到启示和智慧。除此之外,他个人的其他事情,何足道哉。
我见这牧童说话倒也挺有见地,于是问道:那你说说,我们是不是应该不去管他最后去哪了,毕竟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圣人,搞清楚不是很应该的吗?
他说:考古家历史学家,应该去干这个事,你与我,却不应该过多关注。
你即使知道了他去了哪里,又如何?还不如读读道德经,多读几遍,可能更加通透。老子他老人家也许很是慰藉了。
一个像他这样的圣人,其实最不喜欢的,就是世人以他为圣。他希望大家理解什么是无圣之圣,达摩祖师说:廓然无圣。我问:什么是廓然无圣?
他说:心中了无滞碍,不执取于空、有、圣、凡任何一边,不对圣者的觉悟起分别,不把某某人、某某事分别看取为圣人圣事,不起圣意,不作圣想。一切回归平凡,返璞归真。达摩祖师的意思,当然也是老子的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绝圣弃智。和达摩祖师殊途同归。
我说:那照你这样说,无圣的话,绝圣弃智的话,老子为何还要写那五千字呢?不多余吗?
他说:慈悲应缘。老子在函谷关被尹喜所求,于是应缘写了五千字,并非刻意,而是慈悲。把智慧,把大道和盘托出,公开于天下,这是无私的慈悲。
不像现在很多人,要传道还得收一大批供养,绕很多弯子最后神神秘秘告诉你一点东西。老子没有那么小气,你看他一气呵成五千言搞出来,自己就挥挥袖子撤了。大道是天下的,不是我老子的。
我也不要钱我也不开发布会,我也不录个视频要点赞也不开直播也不带货。你们看去吧,看懂了最好,看不懂也看个热闹。
但是你们别关心我去了哪里,我是去了印度吃点干净卫生的咖喱饭化化胡,还是回去老家建个别墅养老了,你们别管。最重要的是,你们有没有看懂我写的东西,有没有抓住精髓。
释迦牟尼在《金刚经》里不断强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你看佛陀也是敦敦教诲,大家不要分心,抓住精髓,好好传颂布施,这才是他希望的。
老子也一样,希望这五千言能够帮助人,虽然说并无众生可度,但是还是要度啊。
我问:老子为什么能这样无私呢,难道没有一丝毫的名利之心吗?
他说: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还贪图名闻利养呢?无私是因为无我,无我是因为做到了无为,无为是因为本来如此,老子就是活自然了而已,自然而然的活着,他根本不需要额外再加负担。在轻松逍遥这块,他是拿捏得死死地啊。
牧童说完,骑着牛缓缓走了,我看着他的背影,独自沉吟。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他到底去了哪里?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本来与任何人无关。但是,他被"扣押"在海关,当关的司令早知他是大周的图书馆长,要他留下一点墨迹,才能予以发行。
老子就坐下来了,挥笔写了《道德经》。后来,老子就凭这本《道德经》,被后学者捧为道家开山鼻祖,并被列为道教基本教义,同样被捧为道教精神教主。
同时,《道德经》和西方的《圣经》并列为世界最畅销书,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这样,老子出了函谷关,却消失了,再也无音讯了。而他通过了《道德经》却成为了世界古代百大名人之列。
这是古代未解的一大秘密。老子倒底去了哪里?在哪里隐居?而且,他的大弟子鬼谷子在春秋甚至在战国,培养出了许多风云人物,比如苏秦、张仪,比如孙膑、庞涓,比如范蠡、文仲,等等。
有人说,鬼谷子不能够从春秋穿越到战国,鬼谷子起码有两个。因而也有人说,有其师,必有其徒。这样老子也有二个说。或许就是一个人。彭祖有八百寿,难道老子、鬼谷子就不可以八百寿?
这样,好像老子、鬼谷子都变成了百变金刚,分身有术。也许他乔装打扮,混在人堆里;也许他神通广大,穿越了历史;也许他就和徐福呆在扶桑国里,就是尧舜所在地
"芙蓉国里尽朝晖!"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他到底去了哪里?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老子在完成《道德经》的写作后,感觉思想豁然开朗:水无常式,人无常形。天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传言昆仑山是西王母的修行之地,何不前去拜访?
于是老子决心前往昆仑山。他用一本《道德经》买通了关令尹喜,然后骑着青牛过了函谷关,化胡为佛,一路顺风,终于见到了西王母。在和西王母一番谈经论道之后,大得西王母赏识,于是把他举荐给了玉皇大帝。
玉帝大悦,于是特批斗率宫为老子修行研道之处。因为是玉帝的红人,被天上众仙尊称为老君。随着道行的越来越深,对天庭的影响越来越大,后来就被称为太上老君。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他到底去了哪里?
老子是乘青牛出函谷关,那么写了一本书叫道德经,就是老子五千句。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老子《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文,因为文句里有五千个字的缘故。
这本书很有价值,版本也有很多,比如马王堆汉墓就有不同的版本。上面一部分被称为道经,下面一部分被称为德经,统称道德经,也就是我们说的老子这本书。
这本书不像孔子的论语是弟子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论而编辑的,这本老子是老子自己写的,所以可以说得上是古代的原创作品了。老子洞悉世间的情况,明白周王朝势必会走向没落,所以在周王朝没落之前,提前辞职归隐。现在说的他出了关,其实就是归隐到了比较远的地方去了,当时的人不知道而已。[呲牙][呲牙]
老子其实不走在周地也是可以养老的,虽然他是皇家图书馆馆长,职务不是很高,但是养老是可以的。他之所以要走,是因为周王室腐败,颓败,衰弱而令老子不忍在周地呆着看着他一步步走向灭亡。老子有高端的预测能力,他提早预测了周朝衰败,那么他提前出函谷关,也不见周朝衰败了。跑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去隐居度日,多么的好啊。[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这就是老子出关的主要目的。[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老子出关去了哪里?据说去了流沙以西的地方,有记载有人在流沙以西的地方看到过老子。后来就不知所终了。[呲牙][呲牙]老子确实是一代大哲学家,孔子曾经两次问礼于老子。以老师之礼仪对待老子。[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
庄子里有记载老子死了,但是其他古籍里没有记载,这也是千古之谜,不过按照正常的人的状态,是有生老病死的,可能老子的寿命比较长,超过了当时人吧。)
(图来自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