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以前大铁锅6印、8印、10印,这个一“印”具体是多少?

印,不是一个法定长度单位,而且只是用在农村人使用的铁锅上,是该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

一般农村使用的铁锅,普通人家大多使用6--8印的,再大一些就是生产队使用的了,比如10印大锅,一般生产队用来熬猪食等用,普通人家用不了。

那么这个“印”,到底是多大尺寸?

一印就等于一个人

农村一般一家子5--6口人居多,一般这样的家庭大多都是使用6印锅,人口再多一些,就要使用8印锅,不然,做稀饭做汤可能就不够喝了。所以有人认为,一印,就相当于一个人使用,6印锅,就相当于6个人,8印锅,就相当于8个人。比如在农村去集市买锅,如果你说不清楚要买多大锅,卖锅的都会问你家里几口人,如果你要是说6口人,他就会建议你买6印锅。可见一印等于一人这种说法有他一定的道理。

一印等于一个小婴孩的脚印

还有人认为,这个印,就是指刚满月的小婴孩的小脚印,一般这么小的孩子,脚印大小基本上都是在10公分左右,而普通的6印锅的直径是58公分,和这个尺寸相符,这种说法听起来也很有道理。

古代留下了的尺寸

中国古代有一种尺寸就是仞,人们形容高高的悬崖,往往说“高万仞”、“高千仞”,这个仞流传下来,人们就用在了形容大铁锅的尺寸上。

但是这种说法被考古学家推翻了,因为在中国古代,一仞,相当于现在的1.6米,要是6仞锅的话,那就是9.6米的直径,这也太吓人了吧!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这个印,来源于英寸“IN”,这种说法更不靠谱,因为在英制长度进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大铁锅就使用印作为锅的尺寸。再说,一英寸才2.54厘米,6印锅的直径才15.24公分,还没有一个巴掌大,显然与实际相差甚远。

不管怎么说,用印来形容铁锅的尺寸,已经延续了很多年,农村人已经习惯成自然,人们一说几印锅,锅的大小自然就会出现在脑海里。买锅也很方便,如果换成另一个说法,不说印,而是说买一个58厘米的锅,农村人还要找一把尺子,到市场上挨个的量尺寸,这就显得太麻烦了。

虽然说这个印,到底是什么尺寸?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也没有人对这个问题深究,但是却并不妨碍农村人头脑里已经存在的清晰概念和使用的方便性,这就足够了。

农村以前大铁锅6印、8印、10印,这个一“印”具体是多少?

这个六印锅八印锅,甚至更大的铁锅,最近这些年是越来越少见了。记得上世纪的北方农村,家家户户都是用大铁锅做饭。俺奶奶在八印的铁锅里面做玉米面大饼子,然后还在锅中间放上一个铁帘子,在上面一块儿蒸上一碗晒干的红咸菜,大饼子吃红咸菜,简直别提多美了。最主要的是奶奶做的玉米面大饼子,特别的好吃。现在的家庭厨房用具全是不锈钢,或者是不沾油,很少有人用过去式的大铁锅了。

对于过去的大铁锅6印8印10印,怎么解释,多少为一印,可以说各地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解释的很简单明了,6印锅口直径是60公分,七印锅口是70公分,八印的当然就是80公分,以此类推,一印当然就是十公分啦。也有人说的更直接,八印锅就是供八口人吃饭,七印锅供七口人吃饭,也是以此类推。对于这样的解释,我不太认同,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5个人,也是用8印的大锅。奶奶家4个人,用的也是八印的大锅,可以说在农村,不管家里几个人,基本上用的都是八印锅。

有一点我觉得很奇怪,在农村使用的大铁锅中,只听说过有六印锅,八印锅,十印锅,这些都是偶数的,很少听说有五印锅七印锅11印锅的。也就是说以印为数量单位的锅,只有偶数没有单数。

记得很多年以前,我们村里有一个翻砂厂,翻砂厂就曾经翻过生铁锅。当年我老弟在翻沙场里干过,记得他跟我说过,八印锅的锅口直径是二尺二,重量是22斤。细算一下,二尺二差不多也就是80公分。想当年我们家五口人,用的八印大锅,不管是贴一锅饼子还是蒸一锅馒头,假如放到现在,半个月也吃不完的。可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都特别的能吃饭。贴一锅饼子,要不了两三天就吃完了。

过去的这些大锅,只有农村的老人们还在用着,年轻人基本不用了,都买了不锈钢锅和不锈钢笼屉蒸馒头,说实话,我觉得用什么锅出来的馒头。也不如大铁锅蒸出来的馒头好吃。在大铁锅里面,铺上麦秸草,蒸出来的馒头,总是跟其他蒸锅不一样,有一股浓浓的麦香味儿。

农村以前大铁锅6印、8印、10印,这个一“印”具体是多少?

谢谢众网友,和好友的阅读和“关注”这是一个谜,谁能猜透呢?到目前还沒有一个具体的说法,相信大家都想知道,请知者多多分享。

铁锅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必须品,从古至今都是以“印”为单位,具体是一“印”是多少呢?下边我就讲讲这个问题。感到有兴趣的朋友:请继续往下看。

所谓“印”是古来的记号单位,有2“印”、3“印”、4“印、5“印、6“印”、8“印”、10“印”、12“印”8个型号,2“印”、3“印”较少,有锅耳杂,用来炒菜端着方便。

4“印”以上,一般做饭用,有固定的锅灶,不需要端动,所以没有锅耳朵。一般三四口人做饭也就是4“印”、五六口人在5“印”6“印”。一般聚餐,宴席,做生意才用到8、l0、12“印”锅。

对于它的型号的来历,基本上没有人知道?过去我也问过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也不了解?本次我查“百度”也沒有一个正确的说法。因为它不是按厘米计算的,型号也不完全一致,有时也有一厘米的差距。深浅也不一致。也很少有心人去测量它到底有多少厘米。老百姓买锅都是按人口多少,需要多少“印”才按“印”去卖,按“印”去支灶。一“印”大约是多少呢?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大约在12公分左右,以此类推。

这些问一般都是冷门话题,说法的起源于什么?极少人知道。说按公分,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回答。只有以前造锅人知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用电器的普及,百姓用铁锅的越来越少了。只有做生意的用大号锅,小号基本上讨汰了。

农村以前大铁锅6印、8印、10印,这个一“印”具体是多少?

农村以前大铁锅6印、8印、10印,这个一“印”具体是多少?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各种说法五花八门。笔者查阅若干资料,反复甄别,终于找到了(相对)真正的答案。

“印”是民间长期沿用的一个计量单位,能盛100两水的大小,称为一“印”。

那么一印到底是多大?大体积算一下。

铁锅流行的唐宋以来,一斤约合600克,一斤是16两,因此一两是600/16=37.5克,

一印=100两=100x37.5克=3750克,

因此,大约3750克水,也就是七斤半水的容量,就是一“印”,那么简单换算一下:

六印锅=盛6x3.75公斤=22.5公斤水;

八印锅=盛8x3.75公斤=30公斤水;

当然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往往是将盛水量折合成口径来表示:

六印锅是六十厘米左右直径,八印锅72厘米左右直径。

另外,“印”还有大印小印之分,大印对应着一斤合十三两,小印对应着一斤合十六两,通常说的印,指的是小印,而大印比小印要大一些。

附录:

民间其他说法

1、“印”,同“饮”,意思是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吃喝数量,十斤左右,八印锅意思就是能盛八十斤水的大小。

2、“印”,一个满月孩子脚印长短,约9-10厘米。八印锅,就是上口直径72-80厘米。

3、“印”,10-12厘米,八印锅,意思是80-96厘米口径的锅。

4、通仞,长度单位。八印锅意思是八仞大小锅,但是这个说法显然有问题,因为一仞,大体上1.75米左右,锅显然没这么大。

5、印,通inch,英寸。但是一英寸=2.54厘米,八印锅=20厘米?这个说法也是有明显问题的。

6、印,一个成年人手掌宽度,大约10厘米左右。这个说法和2、3类似。

农村以前大铁锅6印、8印、10印,这个一“印”具体是多少?

印指锅的大小。三印,五印,七印,八印,九印,十印,出印,熬锅。锅内用铁锈红色印圆圈,几印就印几个圈做为标记。一印等于一拳头大小,三寸。指鍋的直径,不算锅沿。

农村以前大铁锅6印、8印、10印,这个一“印”具体是多少?

农村铁锅的“印”在农村并不是精准的计量单位,也没有官方认证,过去农村制造某些东西,并没有太多专业设备,精准的尺寸,大铁锅多数也都是农村手艺人手工铸造,生铁铸造,特别厚重,可以使用很多很多年。而农村手艺人做东西,往往“眼是尺子,手是秤”,不需要专业测量工具,照样做出顺手的大铁锅来。

在过去农村家家户户都是用土灶做饭的,小时候我家灶台有三个口,一个12印大铁锅,两个6印小锅,家里人多用大锅做饭,家里人少用小灶做饭就够了。铁锅都是生铁,很脆但耐烧,我记得小时候我家盘灶台都是先买来锅,依据锅的尺寸大小盘灶台,也没人深究铁锅多少印到底是多大尺寸,反正买锅的时候你跟人说家里几口人吃饭,人家就会给你推荐用大少印的铁锅。

如今,我们村的土灶早就拆除完毕,去年腊月我奶奶过世,办酒席在家里院子临时盘了4个灶台,是按照20印大铁锅盘的,前来吊唁的亲朋比较多,只有大锅才能够大家吃饭。锅子是租借的,店家提前处理过,免去了我们处理的烦恼。不过20印的大铁锅,实在是又大有重,如果不是这种红白喜事的酒席,一般家庭是根本用不到的。

前年我带女朋友回家,平时家里就我爸妈两人,用的都是3印小铁锅,我们回家看望他们,铁锅做饭不够吃了,爸爸专门跑到市场买了一口6印铁锅,回家后用小火把锅子烧热了,然后把带有脂肪的猪皮烫热,沿着锅子从里到外擦拭个遍,直到铁锅变色,爸爸将铁锅洗干净才开始做饭的。这道程序我小时候弄过,主要为了防止铁锅氧化生锈,也可以在第一次做饭时让铁锅少吸油,除异味。

至于铁锅的尺寸用到的“印”,这个真的只能说是民间约定俗语的单位,通过我们用的锅2印是最小的。以前我倒是问过爸爸,买铁锅时为什么总说多少印,印是什么?爸爸总笑着说,刚满月小孩的脚印就是印了,听得我稀里糊涂的。倒是在农村测量长度、高度用手去测量(大拇指和食指神展开的长度)更让我觉得靠谱。

所以铁锅的“印”大概也类似与用手测量的“一扎、两扎、三扎……”,只是个大概范围的数据,并不是精准的数据。

不过有人测量过铁锅的数据,发现即便是同一印的铁锅,数据也不一样,比如同是8印的铁锅,一口可能测量数据是65厘米,另一口就是66厘米,再测量一口可能就是68厘米,其他印数的锅也一样,可见“印”就是和“扎”一样,都是一个大概的数据,并非精准数据。

其实,在农村生活,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没必要较真,小时候爸爸总用“手扎”量我的身高,说“一扎”20公分,虽然每个人手掌各不相同,但大概也就是这个范围内。

(文/阿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