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儿子聪明,孙坚的儿子也能干,为何就刘备的儿子是个傻帽?
说起阿斗,刘备就要落泪。人家曹家儿女是官宦人家出身,张飞随便从山上抱回一个小女,也是大才女,从小在温室中生长。还有孙权,是个官二代,很小就坐镇江东,享受荣华富贵。
可阿斗从生下来,就跟随老父颠沛流里,在刀光剑影中长大。当年还不是赵云在长板坡七进七出,硬是从百万军中救出阿斗,否者就和他亲妈一同死无葬身之地。
刘备为赵云忠勇而感动,感动之余又为险些折了这样一员良将而不安,竟一怒之下把阿斗摔向地面:"这小子险些折了我一员虎将"!
赵云见状,忙跪上说道:"主公,勿怒!救小公子是我赵云义不容辞的事。恨我未能保得母子同归,要罚就罚我赵子龙吧!"
赵云抱起摔痛的阿斗,和阿斗一起哭得伤心欲绝。
张飞接过阿斗:"贤侄莫哭,有叔父在,今后再不让你受苦了"。
阿斗经刘备一摔,脚扭伤了,后来人说"扶不起的刘阿斗",原来从小就备尝艰辛啊!
刘备本身是草莾出身,年近半百才三顾茅庐有了军师,初步安定下来才生了刘禅。却在曹操起大军剑指荆州,刘备率众转移途中,更是连家眷也顾不上了,阿斗能够侥幸地死里逃生,已实属万幸。
阿斗从小受惊吓,赵云背着他左冲右突不下千回合,光斩下大小连排长就不下50多人,战袍已经血迹斑斑,身上伤痕累累,阿斗在赵云的背中自然也一刻不停地震动,对其身心的摧残是不言而喻的!
而阿斗最后选择避免战争屠杀而举白旗自动投降,显然与这一段惊心动魄的长板坡之战有关系的,这个阴影影响了他终生。
后来"乐不思蜀"做安乐公,看似愚蠢,实是愚哲保身的必然选择,保住了刘氏家族完整无缺,也绝对是"扶不起"的"不倒翁啊!
曹操的儿子聪明,孙坚的儿子也能干,为何就刘备的儿子是个傻帽?
一、曹操的儿子
曹操有25个儿子,比较有名,同时又有才能的主要是五个儿子,分别是庶长子曹昂、嫡子曹丕、曹植、曹彰、庶子曹冲。
1、曹昂
曹昂是曹操的庶长子,生母是刘夫人,地位低微,只是个侍女,而且是曹操第一个正妻丁夫人的侍女,丁夫人不能生育子女,所以曹操与丁夫人的侍女生了第一个儿子,就是曹昂,被丁夫人当成自己的儿子,非常喜欢。
曹昂聪明、有胆略、孝顺,20岁的时候就被举为孝廉,与曹操同岁被举为孝廉,曹操早年四处征战时,经常把曹昂带在身边,公元197年,曹操征宛城张绣,张绣投降,随后曹操看上了张绣的婶娘,张绣不堪忍受,于是突然反叛,曹操措手不及,被打得大败。
曹昂
当时曹昂为了救曹操,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了曹操,然后步行断后,结果与曹安民、典韦一起战死宛城,丁夫人听说后,非常伤心,同时也怨恨曹操,并离开了曹操,曹操临死前,也想起了自己的长子曹昂,还说如果自己去世了,曹昂问我他的母亲在哪里,我怎么回答啊?这说明曹操对于曹昂被杀一事,也是耿耿于怀的。
曹昂不死,曹操的继承人可能就是曹昂,后来曹丕当上皇帝之后,也说过类似的话。这说明曹昂也是有才能的。
2、曹丕
曹丕是曹操所有儿子中才能最均衡的,曹丕与曹操、曹植父子三人合称建安三曹,这是曹丕的文学才能,虽然不如曹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曹丕的诗歌和散文写得很好,也有很多作品流传至今,比如《燕行歌》,这是最早的七言诗。
曹操与曹丕
同时在武的方面,曹丕也是毫不逊色,曹丕6岁学射箭,8岁学骑马,10岁开始就跟着曹操四处征战,宛城之战,曹昂战死的时候的,10岁的曹丕也在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逃走,曹丕当上皇帝后,能够看出夷陵之战刘备会失败,同时还三次亲征孙权。
曹丕能在与曹植的争储事件中取胜,这本身就是能力的体现,曹丕为人稳重低调,不像曹植那么浮夸冲动,这也是曹丕能够成为继承人的原因之一,论综合才能,曹丕是曹操25个儿子中排名第一的。
3、曹植
曹植的特长主要在文学,除此之外,曹植一无是处,曹植留下了不少文学作品,曹植的赋写得最好,比如《洛神赋》,词藻华丽、文风优美,堪称一绝。
但是,曹植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很冲动,任性,曹植曾经擅自闯入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司马门,侵犯了皇帝的权力,这是重罪,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不代表曹操就能公开侵犯皇权,毕竟还得掩饰低调,而曹植做的这事,简单是给曹操找麻烦。
曹植
曹植经常喝酒误事,曹操在襄樊之战期间,曾想让曹植率军救援曹仁,但在前一天晚上,曹植喝得大醉,第二天就没赶上部队出发,这是任性的表现,视军国大事如同儿戏,也难怪曹操不会选择曹植为继承人。
曹植当个文学家是非常不错的,建安三曹之一,文学才能不输曹操,做别的就不行的。
4、曹彰
曹彰的特点就是有武力,喜欢征战沙场,除了武力之外,曹彰也啥优点了,头脑甚至有点跟不上,曹丕教他谦虚,他也照做了,难道曹彰自己不懂谦虚,还得靠人教吗?也许还真是不懂,不过曹彰的武力还是可以的,曾经亲自率军讨伐乌桓和鲜卑,并成功平定叛乱。
曹彰当一个将军是可以的,也是合格的,也算个军事人才,但做其他事就不好使了。
5、曹冲
曹冲是曹操所有儿子中最聪明的,堪称神童,著名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曹冲想出来的办法,曹操非常喜欢曹冲,但曹冲的寿命太短,13岁就因病去世,曹冲的事迹很少,如果他真是神童的话,也许曹操会还当成接班人培养。
曹操与儿子们
二、孙坚的儿子孙坚一共有5个儿子,分别是: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朗。最有才能的就是孙策与孙权,一个武功惊人,一个政治成熟,两人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础。
1、孙策
孙坚被刘表手下的黄祖在战争中射杀,孙坚死的时候,孙策只有17岁,还是虚岁,把孙坚安葬后,孙策开始独自打天下,他向袁术要回父亲生前的旧部,就带着这比人渡过长江开始在江东打天下,仅仅用了6年时间,孙策就打下了江东六郡的地盘。
扬州刺史刘繇、吴郡太守许贡、会稽太守王朗、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全部败在孙策手下,孙策以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只有6年时间,就打了一片富庶之地,实在是军事天才,要知道在此之前,孙策并没有跟随父亲孙坚四处征战,他只是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然而他自己独立创业后才知道他就是军事天才。
孙策
孙策的主要才能集中在军事与用人,孙策在打江东的过程中,提拔并发现了一大批人才,比如太史慈、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等人都是孙策发现并提拔的,孙策还建立了江东政权的文人集团,比如张昭,此外还有周瑜也是孙策发现并提拔的,都成为后来东吴政权的骨干。
孙策26岁就被刺客所杀,这是他大意和杀人太多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孙策是一位杰出的人才,他的军事才能超过周瑜,政治才能也不差,能把一个政治集团发展到江东六郡之地,也实属不易。
2、孙权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孙策之所以选择孙权作为接班人,主要是设想孙权能守住江东六郡,孙策不指望孙权开疆拓土,只希望孙权能守住自己打下的江山,而孙权不仅守住了,而且还发扬光大了,把孙权打大的江山扩大了3倍还不止,这就是孙权的才能。
孙权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政治与用人上,政治方面,孙权积极抵抗曹操南下,听从鲁肃的建议联合刘备与曹操为敌,阻止了曹操统一天下,稳定了政权,并不断对外扩张,拿下了交州,并且偷袭了荆州,将刘备势力彻底赶出荆州,最终建立了东吴政权。
孙权
在用人方面,孙权也提拔一大批人才,主要有:诸葛瑾、鲁肃、吕蒙、陆逊、步骘、徐盛、顾雍等人,同时大力拉拢吴郡四大豪族,稳定了政权内部,如果说孙策是军事天才的话,那么孙权就是天生的政治家。
三、刘备的儿子刘备除了养子刘封之外,还有三个亲生儿子,分别是:刘禅、刘永、刘理。
1、刘禅
刘禅虽然不算昏君,但绝对是个平庸的人,没啥能力,就是一个普通人,如果做个普通人,那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把平庸的普通人放在皇帝的位置上,就显得无能了。
刘备为了能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禅坐稳这个皇位,甚至把他的养子刘封赐死了,如果刘禅能力强的话,何需如此,知子莫若父,诸葛亮当政期间,由于能力超强,掩盖了刘禅这个皇帝的光芒,但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仍然是当他的甩手掌柜,明明可以亲政,仍然是蒋琬、费祎在执政。
刘禅
作为皇帝来说,如果刘禅真有能力,是一定要政从己出的,但是他并没有,也许是刘禅安于现状只想享乐的思想,他当了几十年的甩手掌柜皇帝,不处理具体的事项,都由大臣来处理,结果还引出黄皓这个小人来,刘禅重用宦官这个责任是脱不了干系的,任何朝代,只要宦官专权,一定是皇帝没有能力。
刘禅毫无进取之心,比起他的父辈刘备来说,不及百分之一,刘备创业一辈子,到60岁的高龄还要东征孙权,以便给蜀汉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条件,但是刘禅呢?在蜀军四处还在抵抗的时候,由皇帝下命令投降,这是莫大的耻辱,也是无能的表现。
总有人说刘禅大智若愚,能骗过司马昭,求得活命,我只想说,司马昭是何许人也,其政治军事能力不比诸葛亮差多少,遭遇过多少政治斗争,司马家就是靠计谋起家的,能被刘禅这样的平庸之人欺骗吗?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刘禅能活命,那是因为当时没有杀亡国之君的传统,从汉献帝开始,到刘禅、孙皓、曹奂都是善终,这是当时的政治风气,跟刘禅本身是谁,能力如何没有关系。
刘禅投降
司马昭是这样评价刘禅的:
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一个人的无情,怎么可以到这个地步,即使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佐,更何况是姜维了。司马昭的评价印证了刘禅真是个平庸之君。
2、刘永和刘理
刘备这两个儿子在历史上几乎是低调到无视的存在,连事迹都没有多少记下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平庸低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操和孙坚的儿子都是人才,而刘备的儿子都这么平庸无能呢?
主要有以下原因:
1、出身与生活环境原因。
刘备、曹操与孙权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从养祖父曹腾开始,曹家就是高官,父亲曹嵩官至大司农,九卿之一,出身好代表着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进入更好的学堂,可以聘请很好的老师,这就叫赢在起跑线上,在这一点上,刘备的儿子是远远比不上曹操的儿子。
孙坚虽然出身不如曹操,但是孙坚很早就进入仕途,因为作战勇猛,打过黄巾军,后来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孙坚一直在外征战,他的儿子们都留在寿春居住,孙坚在当时的天下也是小有名气的,是关东联军中唯一打败董卓的人,而且后来还依附袁术。
孙坚的儿子从小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条件,由于孙坚有名,所以他的儿子在寿春也受到不少人的欢迎,这也是孙策十几岁就能在寿春结交名士的原因,周瑜就是这个时候认识孙策的,在当时能够结识名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孙策十几岁就能利用这种资源,也是他后来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孙坚与孙策、孙权
相比较之下,刘备就差多了,刘备父亲早逝,很可能刘备都是独生子,与母亲相依为命,刘备在24岁时用商人提供的资金起兵,开始打黄巾军,之后刘备的一生都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刘备本人都没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他的子女同样也没有,而且还经常在战争中被俘虏。
刘备的亲生长子刘禅出生在公元207年,这是刘备人生中最稳定的时期,没有之一,也就是刘备投靠刘表之后的6年间,到了208年,赤壁之战就来了,刘备又开始颠沛流离,直到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南四郡,才有了稳定的地盘。
没两年刘备又进入益州,到215年刘备夺取益州,又把儿子接到益州,才正式稳定下来,长期不稳定的生活条件,给了儿子们一个不利于成长的环境,这是刘备儿子平庸的原因之一。
2、家庭教育问题。
刘备与曹操、孙坚都不同,刘备的儿子太小了,出生太晚了,而且刘备还没有儿子陪在儿子身边教育,刘备也不太懂教育。
曹操与曹丕
刘备这个人不喜欢读书,喜欢漂亮的衣服、音乐、骑马、遛狗,这些性格特点,无疑也会反映在后人身上来,虽然刘备在称帝后,让刘禅学习很多书籍,并让伊籍作刘禅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但为时已晚,刘禅这个时候都已经十几岁了,已经定型了,再怎么学习,也很难摆脱平庸了。
一个人能否成才,除了先天的优势之外,还有后天的学习,曹操的儿子不仅得到了严格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经常跟随曹操一起征战的丰富经历,这能激发一个孩子的学习热情,有一个更好的学习过程,所以就能成才。
再一个就是曹操的儿子非常多,有25个之多,有才能的只有5个,其实比率也不算高,曹操打仗,常年把儿子带在身边的,比如曹丕6岁就会射箭,8岁会骑马,10岁就跟着曹操外出打仗,这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学习,刘备呢,从来也没有带过儿子一起外出打仗,从来也没有,刘备一生都忙着创业,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教育儿子,这很像现代社会中那些忙于事业没空教育孩子的家长一样。
刘备四处奔波
父亲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孙坚虽然打仗在外,但那个时候他的儿子已经十几岁,在此之前,孙坚是陪伴在身边的,之后才开始外出打仗的,也不像刘备,刘禅2岁时,被赵云从长坂坡护送到刘备身边,5岁时,差一点被孙权妹妹抱走,八九岁时才被刘备接到成都,而刘备一生也没有陪伴过刘禅,这是刘禅及几个儿子平庸无能的一个原因。
3、母亲教育问题。
曹操先后有16位妻妾,正妻是卞夫人,也就是曹丕、曹植、曹彰的母亲,曹丕、曹植、曹彰三人能成才,与卞夫人的严格管教是分不开的,卞夫人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自己儿子的教育是相当严格,同时主持曹操的家事也是相当公平公正的。
孙坚也是如此,孙坚也有一个好妻子吴夫人,也就是孙策、孙权的生母,吴夫人才貌双全,出身世家大族,自己本身就有才能,又有文化,教育子女更是严厉,并且还能为孙坚及儿子们出谋划策,孙策想诛杀江东英雄时,吴夫人甚至利用自己的身份去解救,在母亲的合理教育之下,孙策和孙权才能成才。
刘备总是丧妻
相比之下,刘备的妻子大多数时候都不能保证性命,还经常被敌人俘虏,哪来的闲工夫教育子女。刘备的妾糜夫人后来不知去向,有可能被曹操抓了,刘备的妾甘夫人在刘禅只有二三岁的时期病逝,刘备的妾孙夫人只跟刘备待了一二两年,就被孙权接走了,刘备更早时期的妻妾大多数时间活得不长,不是被敌人俘虏了,就是因为各种原因去世了。
刘禅小时候没有母亲管教,父亲刘备也常年在外,自然就缺少亲情与家庭教育,再加上本身资质也不太好,所以后来就是一个平庸的人。
曹操的儿子聪明,孙坚的儿子也能干,为何就刘备的儿子是个傻帽?
真傻假傻谁知道?我看法教育而,诸葛亮智商无敌,累死自己,亡国之时只剩胆大的姜维而已,教育,知人,信人,用人,才为智,否之聪明反被聪明误也。
曹操的儿子聪明,孙坚的儿子也能干,为何就刘备的儿子是个傻帽?
说曹操儿子能干,这个同意,确定是。几个儿子都各有千秋,不亏老曹儿子。
孙权的就稍微差一点点了。实际上孙权年少英明,勇敢,果断,但老年后变化很大,动辄胡乱杀人,所以他的儿子没看出来能干二字。
刘禅可能是争议最大的一名继承人。我觉得说刘禅不好的人,无非就是他没有率领蜀军拼死抗争,而是选着当安乐公,从而葬送了他爹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
其实换个角度看,他那么做也无不妥,实际上蜀国后期,实力已经大为不济,诸葛亮的连年北伐已经耗空了蜀国的国力。但也不能说诸葛亮是错的,刘备有大志,要匡扶汉朝,但蜀国跟魏国又不能打消耗,所以诸葛亮的主动出击无疑在战略上是正确的。举个例子,魔兽争霸,魏国三矿运营,蜀国一矿,如果一矿的还不主动挑事,都安心发展,那后果不用说吧。
刘禅实际上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力不济,人才凋零(这一点是诸葛亮的锅了,这位爷是旷世奇才,但有点强迫症,他喜欢拿衡量他的标准去衡量其他人,凡事有喜欢亲力亲为,所以后果就是他自己活活累死,还造成蜀国人才培养几乎为零)。
实际上如果刘禅当时率领成都守军,把奇袭的邓艾打回去或者砍死,实际上也改变不了最终结局,当时吴蜀联盟已经瓦解,魏国又在施展拉一个打一个战略,稳住东吴,狠揍西蜀。就算邓艾失败,魏国也会继续攻打剑阁。
过去诸葛亮时代,蜀国还占领汉中,关中地区,但很明显,后期这些地方已经全部失守,就靠剑门关死守。我不认为凭着这座天险可以一劳永逸,办法是人想出来,再坚固的堡垒也有被攻克之日,只是时间问题和方式方法罢了。
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吧,刘禅决定不抵抗了,顺天应命,干脆早点结束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我觉得,如果刘禅投降之后,对蜀国遗民有了比较好的安置后,他应该自杀。如果他自杀了,历史上他的评价应该就不是现在这样子。他千不该万不该,就是国破之后还继续苟活,他有一个英雄的父亲,也有一堆英雄的父辈,结果做梦都想不到他的骨头竟然这么软。
从民生角度出发,打不过勉强打,除了耗费百姓,白白牺牲没有任何意义。但从君王角度,免战投降是爱护百姓,但百姓安顿后他应该自杀,以死明志。我估计他绝对会被魏国风光大葬的。
其实说到底,三国时代,都不是个人恩怨,说穿了还是权利之争,对于战败者,一般还是比较优待的。
曹操的儿子聪明,孙坚的儿子也能干,为何就刘备的儿子是个傻帽?
怎么可能呢?乐不思蜀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那是大智若愚 ,你好好的想想吧。
曹操的儿子聪明,孙坚的儿子也能干,为何就刘备的儿子是个傻帽?
天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