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常识是什么,常识就是生活“捷径”。大多数常识,都是前辈人走过的路总结下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直接指导我们生活。
但是也有一些经验,确实值得商榷。下面就举两个例子,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
1,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好像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我认为,这个常识并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不宜春捂秋冻。
老年人,身体抵抗力差,稍有“风吹草动”身体就会受不了。老年人平时最怕的就是感冒,往往一个感冒,就会给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染风寒。
就算是其他年龄段,那些体质弱者,也要慎用“春捂秋冻“,特别是秋冬季节,更需要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2,羽绒服不漏毛的好
北方人喜欢穿羽绒服,轻便,保暖。但是羽绒服有一个特点,就是里面的羽毛爱往外钻。特别是多年以前的羽绒服,里面的羽毛更是无孔不钻。
近些年,这个问题好了不少。因此就有人认为,不往外钻毛的羽绒服质量才好。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羽绒服不往外钻毛,说明了羽绒服面料的致密,越致密的面料,衣服里面的毛就越难以钻出来。而过分致密的面料,必然也会透气性差。这一点,似乎成了制作羽绒服的一个矛盾。
前几年经常有报道洗涤羽绒服爆炸的事件,其实,究其根源,这都是面料过于致密惹的祸。只是被洗衣机“背锅“了。所以,为了防止羽毛钻出来,而采用过分致密的面料,也未必是好事。
仅举以上两例,大家认为我说的对吗?
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晚上关灯看手机,熬夜,睡懒觉,不吃早餐,把爱情看得比天还要大,失恋不上班,旷工理由我难过,等等都是我们目前,牢牢把握住的错误常识。
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现金为王,粮食为本,其它东西得过则可,珍珠玉石无法吃,高楼大厦是祸患,乱世保民命要紧,因为你不知道危机什么时候降临,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心理准备更是必要!
公元548年,侯景起兵叛乱,早已腐败不堪的梁朝同样不堪一击。公元549年,忧愤成疾,又饥又渴的梁武帝索蜜不得,口出"荷!荷两声,活活饿死。满宫殿的金银珠宝而无法食用,在被侯景军队的围困中,梁武帝箫衍不是被杀死,而是饿死。印度屯兵雪域高原有违常识,朝鲜、伊朗、古巴、委内瑞拉长期被美国封锁日子艰难。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苏联是一面镜子,我国所面临的处境绝非轻松,切不可掉以轻心,一招失误,满盘皆输,国人当力挺,同在一条船上。党的领导,核心稳舵,上下一心,共度难关!挺过今明盛世春,不可功亏一篑,更不要随美起舞,大国当自强,定力理性是关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大势所趋,天力助之,不可自毁前程。百年修得机遇降,用力一飞跨龙门!
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晚上夜跑其实不是很好,入睡前2小时最好不要剧烈运动,最好的跑步时间是下午三四点钟
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什么是常识性信念?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常识”都是错误的
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些事情:
1、两个性格、脾气完全不同的人结婚了。大家会说:“爱情就是异性相吸,不同性格的人互相才有吸引力。”但不久他们就离婚了,大家又会说:“早说过,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根本不适合在一起,价值观都不一样,怎么可能过得一块去。”
2、一个成功人士的孩子考上了好的大学,大家会说:“虎父无犬子,果然好孩子都是遗传的”。没想到这个孩子上大学后,沉迷网络,后来毕业了也没找到好的工作。大家又会说:“老话说得好‘穷不过三代,富也不过三代’,没经历过苦,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大的成就。”
3、朋友最近失业了,没想到反而获得了新的岗位,收入更高了。大家会说:“祸福相依,是金子哪里都会发光。”但没几天,得知朋友的新公司是骗子公司,朋友反而被骗了钱。大家又会说:“祸不单行,果然公司看人是准的,怪不得要辞退他。”
在生活中这些哲理太多太多,比如: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撞南墙不回头”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日久生情”“距离产生美”
大家在茶余饭后,互相八卦的时候,都会说几句这样的生活哲理,貌似瞬间就让自己变成“看人”的专家。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所谓的哲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属于“马后炮”的形式。
其实你仔细观察一下,不光我们普通人这样,在网络上、电视节目上,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都是喜欢评价发生过的事情,并且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早就说过”“让我说准了吧”等等。
这些所谓的知识、哲理,就是“常识性信念”。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常识性信念都是错误的。
因为常识性信念有两个明显的缺陷:
一、大多数常识性信念都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并不能用准确的量化标准去验证。而且大多数常识性信念都有正反两面的佐证词语。也就是说,我们永远能够给发生的事情,找到合适的常识性信念。
某个专家平均每周上五次节目,每次节目一个小时。一年就能上200多个小时的节目。那么他在节目中分析、预测的事情成千上万。很可能一个事情对应三五个预测结果,但某次预测获得了准确的结果后,就会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他神机妙算的确凿证据。
我们往往都是在追求正确的答案,甚至不惜去筛选不利的条件,相反的证词甚至结果。这在辩论上尤其突出,正反两方的观点就把这种常识性信念的累积做到了极致。
二、大多数常识性信念都是个人观察和经验的累计。并不能通过重复性检验。人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收集信息,从视觉信息、听觉信息、感觉信息,很多信息我们可能是无意中接收到的,甚至我们都回忆不起来它。但是,一旦这种信息反复出现,将进一步加深这种信息的记忆程度。剩下的就是发生一件事情给这种信息一个可信度。
你在网络上刷到一个视频,某人在评论一个你没有去过的某地,说那里的饮食非常糟糕,根本没有好吃的美食。一个视频才1分多钟,能在你的脑海中留下多大的印象那。但是一个月后,你又刷到了另外一个差不多的视屏,一个月后,你又刷到了一条视屏。一天,你的朋友来找你聊天,说近期要去某地出差。你下意识的张口就说:“这地方没有好吃的,你最好带点食品。”朋友纳闷地说:“你去过那里吗?”
我们在生活中的观察,总是充满了各种随意的、主观的因素。在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我们往往通过报纸、书籍和交流得到各种信息。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并没有经过太多的筛选,得到的信息尚且能够综合多个方面的观点。但就是这样,我们还会造成很多刻板的观念。
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来临,我们每天刷的视频都是经过算法精心筛选的,当后台发现你看完了一条养育孩子不容易的视频后,后台就视为你喜欢相关视频,将不断的给你推送各种相关信息。
而当你看完一条单身青年的幸福生活后,同样的信息将不断推送给你。
另一边,你的朋友看到一条可爱的小孩的视频后,后台又不断推送给他相关新闻。同样的青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单身青年的危机等等视频又不断地推送给他。
那么到底养孩子是幸福还是不幸福?结婚是幸福还是不幸福?
我想这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在算法的不断加权下,一个新的“信息茧房”就形成了。而我们的常识性信念也在不断地形成。
那么,你认为这种做法好吗?会不会真的影响到你的生活?在生活中你又遇到过哪些常识性信念错误的事情呢?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参考文献:
[1] Dennis Coo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Gateways To Mind And Behavior.11e》
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狗🐶改不了吃屎的本性就是其中之一。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还为人类创造了狗,作为人类的清粪夫。但是,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以后,需要肥料养庄稼,就发明了陶土做的缸,把拉和撒的装进去当肥料。狗的负担从此减轻了,天生的食物来源大量减少。
后来,人类又发明了石片,竹片,草纸作为卫生用品,又在城市建立了抽水马桶为主体的粪水处理系统。再后来,又在乡村建立了一样的系统。
从此,狗🐶就成为了人类的宠物。不要说改不了吃屎的本性,就连吃屎的机会也没有了啊。尽管如此,人类对于与已自己共同生活了一万多年的狗狗并不喜欢。很多负面的词汇,都加在了狗🐶的身上。狼心狗肺,看家狗,走狗,哈巴狗,狗腿子,丧家之犬,鸡飞狗跳,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