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一辈人骑自行车总扶着车子滑两步起步再跨上车?

自行车作为大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马路两侧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流,单位整齐的自行车棚都还记忆犹新。

那时候大街上的自行车主要有两种规格,一种叫“二八型”,一种叫“二六型”。而“二六型”自行车还有一种低横梁,一般也叫女式自行车。

那时候二八型自行车主要是个子比较高一些的男人骑行,二六型自行车适合个子较矮的人骑行,而女人骑二六低横梁的较多。

由于那时候自行车横梁较高,一般很少有人跨上去就走,总是人站在车的左侧,用左脚踩在自行车左面的脚踏板上,双手扶把,右脚向后登两步,让自行车有一个向前的惯性,然后右腿偏过车座,屁股坐好,右脚踩住右边的脚踏板,才正式开始骑行。

这个过程,也是初学自行车的一个难点,就为了练习这一偏腿,不知摔了多少跤。

而女式低横梁自行车,这样提前蹬出惯性的较少,大多都是熟练了以后,直接骑上就走。

现在流行的共享单车,大多数都是二四型的。和过去的二八、二六相比小了很多。成人直接就可以跨上蹬起来就走。根本不需要像过去大尺寸自行车,需要提前给一个惯性,右腿才能偏过去。

以前就会骑自行车的“老人”,如今遇到了这种小规格的二四自行车,处于习惯使然,可能也会蹬两步,叫现在的年轻人看到了感觉可笑。其实,如果他们遇到了二八自行车,要是不提前蹬出惯性,也一样上不了车。

时代不一样了,东西变化都很大,但是习惯却很难改变,老同志也有个适应过程。不管是跨上就走也好,蹬几步也罢,在现在的交通环境下,能安安全全,顺顺利利的骑回来,就万事大吉了。

为什么老一辈人骑自行车总扶着车子滑两步起步再跨上车?

也曾年轻过

为什么老一辈人骑自行车总扶着车子滑两步起步再跨上车?虽然人人都年轻过,都有权耍酷,但是老一辈人扶着车子滑两步再跨上自行车还真不仅仅是耍酷。主要原因:

一是客观限制。那时车子就那几种尺寸,还有横梁挡着,就这还是高档货。能有钱还能买到自行车就不错了,要多的也没有,个性化需求更不可能。所以不可能车将就人,只能人将就车。但是手长腿长能够直接骑在自行车上就开蹬的,那还真没几个,不扶着车子滑两步再上还能肿么办?

二是主观从众。不用焦点访谈,在东方时空里实话实说,扶着车子滑两步再上,这姿势还真是比跨在车上直接开骑要潇洒。特别是穿着时髦布拉吉、还飘着一头长发的姑娘们,那是要多美有多美,你就想象一下吧!隔壁的王大爷张二哥李三娃一看,哦豁,原来骑自行车要这么骑呀,我也得赶紧学习。那年头,你要不会这样上车,是不好意思跟人说你也会骑自行车的。

现在好啰,啥自行车都有,自购的也好共享的也罢,你爱怎么骑怎么骑,没有人说三道四。而即使有人说两句,你也会,毫不在意。

为什么老一辈人骑自行车总扶着车子滑两步起步再跨上车?

老年人之所以滑几步再上车,是因为当时自行车的结构造成的。

当年的自行车(也叫洋车),车架是三角形的结构,横梁比较高,还有的是双横梁。而且两个车轮大,是二八轮。只是到了八十年代后才有二六或二四轮的坤车。你想这么高的车身,骑上去两脚够着地的人很少。只能滑几步使人和车都有了向前的惯性,才能够上去。

要知道,当年的自行车的用途,主要是为了载重或代步,载重的多代步的少。当年的永久牌自行车可载重二百斤!一天能行两百多里,真是不得了。

令人遗憾地是,自行车当时很贵。当年的名牌永久和凤凰车,能卖近二百元,还凭票供应。当时工人的工资过三十元的人很少。农民喂一年的猪才卖四五十元。谁要是有个新自行车,那就是新闻。也是富贵和荣耀的体现,连找媳妇也好找。

尽管当年自行车很少,还是有人把骑自行车玩出了花样。如后面没有带货或人,就来个张飞大跨马,滑行两步,左脚蹬脚镊子,右腿从后面一甩,洒脱上车。如果后面有货或带人,就滑行几下,右脚从横杠上掏腿而过,倒也正宗。还有人自己骑行,玩起来大撒把,而且拐弯自如,很是吸睛。

当然,现在的自行车小型化了,有横杠的不见了,至多是前面向下的斜杠,完全可以坐上车再启动。这也是年轻人好奇老年人滑步再上车的原因。殊不知,滑两步再上车,是适应当年自行车况的不二选择。也许这种先滑行再上车的技术就会失传了。

为什么老一辈人骑自行车总扶着车子滑两步起步再跨上车?

老一辈有些做法,不被理解有其原因啊!曾经的28加重自行车,比现在的轻便自行车笨重许多。

首先是直梁,不滑行平稳很难骑上车座。特别个头低者,双腿站地直梁高度,高于裤档部,不滑行直接骑行上不了路。

其次滑行上车座,还要分为从前边抬腿上下和从后边跨腿上下,后面带人带物需要从前边上下,前边带人带物就从后边上下。

再次生活困难的时代,一辆加重自行车就是一种多用途的交通工具。可以载重远大于自身质量的货物,滑行技术不老练,推着前行既十分艰难、又慢,骑行技术好的却可以上路。

还有,曾经一些地方将自行车称着"铁驴",不滑行直接骑行,又戏称为骑"死驴",也不如滑行上车赶路看着顺眼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状态,时过境迁,离开那个时代条件,不可理解和思议的问题太多了。

(网络图片)

为什么老一辈人骑自行车总扶着车子滑两步起步再跨上车?

为什么老一辈人骑自行车总扶着车子滑两步起步再跨上车?

一、

那时候,我很小。

那时候,村子很繁荣。

那时候,路很远。

那时候交通方式主要是走。谁家有辆自行车,真令人羡慕。可比现在的奔驰宝马还惹眼呢。

那时候,老父亲月薪28元。攒了两年钱,托人找关系搞了购车号,家里才买了辆“永久”自行车。

他推自行车回来那天,半个村子的人都围来看,简直就像赶集一样了!要知道,人民公社里才有一辆自行车,几个干部谁进城里开会才允许骑。五、六千人口的村子,仅有两辆自行车。

我们几个和邻居家孩子,兴奋得跑出跑进,热闹劲儿不亚于过年。

那时候的自行车,也就26、28两个型号。村里人图实惠,为了自行车谁都能骑,宁买大的、不买小的。

“飞鸽快,凤凰耐,永久大杠骑不坏。”

那时候的自行车,二八大杠“永久”是做得最扎实,大三角车架有横梁,光车就有五十斤重。一百八十斤的大个子,后架再驮二百斤粮食都没问题,前面的横梁还能坐个人。

自行车成了那个年月最重要的生产物资和交通工具。

曾有人骑大永久,载人骑行上千公里!

二、

那时候一辆大二八,全家都能骑。

个子高的骑,个子矮的也骑。车座又是永久性一个高度,很扎实的螺丝锁死,那时候哪里有快速调座儿高低的手柄呀?!

于是,大多人骑车就养成了扶着车子滑行两步起步再跨上车的习惯。

1、因为车重,即使能跨上车直接蹬着走也是很费力呢。那时候骑车开始的姿势一般是,身体在车的左侧,挺胸直臂,上身往前倾,手扶车把,左脚踩在左脚蹬上,右脚踮着脚尖,助力两步,借着惯性,车滑行起来,人也伸直左腿,身体抬高,右腿顺势从身后向后继而向右划个漂亮的弧形,就坐上了车座子。

2、即使一米五几的矮个子,借此种方式也能顺利上了车。

只是停车时候,需要更高的技术,和上车恰恰相反的动作。往往快到目的地时候,预先稍微刹车,减速,伸展左腿,顺势挺身,右腿从右、继而从后撤下来,配合手捏紧刹车,左腿弯曲,降低身姿,右腿着地,继而左腿也着地。

骑车是个技术活儿。后来好多年,自行车渐渐多起来,人们的生活离不了自行车,人们骑车姿势,优美又娴熟,上车下车,动作连贯,一气呵成。老一辈人骑车,养成了多年的习惯,也就如此动作了。

孩子们更逗乐,个子更矮,个个练就了掏“三脚架”的功夫。左腿踩左脚蹬子正常骑行,右腿钻入车架三脚架空档,直接踩在右脚蹬子上蹬。这可苦了屁股,就那样身子在车子左边半悬着骑。人却是很欢乐的。

三、

因为那时候,能骑自行车,肯定是很欢乐的事儿。

胆子小的,个子矮的,蹬半圈即可,频率高了,速度也不慢。胆子大的,高子高一些的,能通过这种畸形的方式蹬整圈,玩一个下午都不累,甚至,就此方式,还能后货架上带个更小的孩子,呵呵笑着抱着车座。

远处见一辆自行车驶来,一小家伙左面骑着,像极了评书里说的“蹬里藏身”,司空见惯又滑稽可笑。

那时候各家吃的并不怎么地,孩子们体质却个个儿挺棒的。

如果,后货架带了体积很大、很高的货物,不能滑行后撇腿上车了。就得扶车滑行开以后,趁着左脚蹬尚在高些时候,迅速收右腿,从左腿和车架之间把右腿抬高,右脚丫子过横梁踩在右脚踏上面。继而两脚蹬子一样高时候,两腿伸直,身体上移,往后,屁股坐在车座子上,才能急驶向前。

这动作需要干净利索,两秒钟就搞定了。如果右脚磕到了自行车横梁,右腿不能及时翻过去,可就惨了,人仰车翻货撒一地。不过那时候,不论男女老少,人们骑自行车的水平都很高。最多的,我见过一辆二八大杠“永久”上面,五个小孩儿,尚且能行驶自如。

就这些事儿,现在的人们其实是退化了。

就人们骑自行车而言,

七十年代稀罕车,

八十年代显摆车,

九十年代遍地车,

新的世纪各种车,

再后十年不骑车,

最近几年共享车,

越来越多电单车……

也不知道,以后的脚踏自行车,还有几人能骑用?!这些个乐趣,也不多了。

骑自行车最环保,骑自行车的人很美,骑自行车的人很健康,骑自行车的人会长寿,但愿这些话,不要成为历史也被翻过去吧。

作者阿尚青子图片源于网络

为什么老一辈人骑自行车总扶着车子滑两步起步再跨上车?

因为老一代的自行车又重又高,那时的人大多数比较矮,绝不可能上去之后还两足着地保持平衡,等于给自行车一个脚撑,然后再由静变动顺利前行。那时,人脚不沾地,在上车之前扶着车子推几步,使车子有了一定的初速度,人跨上车后就可以利用这个初速度保持动平衡,踩动脚蹬,再加速,就可顺利前行。如果沒有这个前行的初速度,人上车给一个横斜方问的力,就会连人带车横向摔到。有了这个初速度,再加上手对自行车把手的控制,就可以顺利前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