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得势后,狠辣手段报复哥哥们,为什么侄子们还忠心于她?
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盛宠之时,他从宫里刚一出来,要上马,武承嗣和武三思见了,立马弓着腰小跑过去,一个牵马,一个扶鞍,伺候薛怀义上马。
嘴里还亲热地念叨着:“薛师傅小心,别摔了。”
人家薛怀义骑上马走了,俩人还屁颠屁颠在马后面跟着,小跑相送。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俩是怕马屁一流的小太监呢,哪里有一点皇亲国戚的样子?
后来男宠张易之、张宗昌上位,这几个人竟然专门上人家府上守着去,等人家哥俩要坐车出门的时候,争先恐后给人赶马车当司机。
还亲热地叫人家“五郎,六郎”。
看看这马屁拍的。
《旧唐书》中记载,
“ 承嗣、三思、懿宗、宗楚客、宗晋卿候其门庭,争执鞭辔,呼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
这段中的“承嗣、三思、懿宗”全是武则天侄子。“其门庭”指的是张易之兄弟的府邸。
大家琢磨琢磨,侄子们对女皇的男宠们都巴结成这样了,对女皇得什么样儿?
对女皇何止是“忠心”?确切说那是“奴颜婢膝、俯首帖耳、低三下四、毫无尊严”,狗腿子一般。
喜欢唐史的朋友应该了解,武则天刚当上皇后,就弄死了她两个异母哥哥,过了十多年,又弄死了两个堂兄。
我们这里先来讲一下侄子们和姑妈武则天之间的过往。
一.旧时恩怨武则天三姐妹是武士彟的继室杨夫人生的。武士彟死后,两个异母哥哥,武元庆和武元爽,以及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对她们母女四人态度恶劣,任意欺凌。
后来,武则天做了唐高宗的皇后,大肆封赏自己的娘家人,这时候她虽然心里讨厌那些欺负过自己母女的哥哥们,但是并没有报复他们。
武则天依然大方地给众位哥哥们升官,还给调到中央去了。
结果这曾经欺负过她的四个哥哥非但不领情,还一副又臭又硬的嘴脸,和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说了些讽刺的难听话。
他们说的大概意思就是:我们武家子弟做官入仕,靠的是勋爵世家的家族荣光,靠的是父亲武士彟开国功臣的荣耀。你武则天封赏我们,我们反而觉得没面子,让外人笑话我们是靠裙带关系上位。
很显然,他们并不把当了皇后的武则天放在眼里。
武则天知道了大怒,立刻说服唐高宗,将这四人外放到了偏远地区为官。
并且在武则天的一番操作下,武元庆和武元爽到了地方之后,先后病死。
其他两个堂兄在穷山恶水待了十多年。直到666年武则天封禅泰山,才把他们召回京。
结果他们刚回京,就掉入武则天做的局里,被诬陷在献食里投毒,意图谋害皇后蓄意报复。两人被处死,他们的家人,男的流放岭南,女的罚为奴。
四个哥哥全都遭遇不测,他们的家人,也全都跟着遭殃。
武元庆、武元爽的儿子,武三思和武承嗣,在他们父亲出事的时候也就十来岁。(根据史料,武承嗣出生于649年,武承嗣比武三思略大,武则天被封皇后是655年)
父亲没了,这俩兄弟就陷入孤儿寡母的境地,而且他们父亲又是遭到武则天故意打压的,外人知道武则天不待见他们,自然不会对他们太客气的,两人在穷苦地方受了将近20年的苦。
再看堂兄武惟良、武怀运的儿子们。
他们小时候跟着父亲被外放到穷山恶水十多年,之后父亲们获罪被斩,家人也都连带获罪,男丁流放,女眷为奴。他们便被流放到当时条件艰苦的岭南,在那儿又受了将近十年的罪。
二.女皇开恩,召回侄子一直到公元674年,武则天才开恩,将这几个侄子从岭南全部召回京,并且给了他们官职,让他们入仕。还将武家的爵位给了武承嗣承袭。
《旧唐书》中记载,
“ 承嗣,元爽子也。敏之死后,自岭南召还,拜尚衣奉御,袭祖爵周国公。 ”
打从这以后,以和武则天血缘最近的武承嗣和武三思为首,基本上所有在世的侄子都得到了武则天的关照,该封的封,该赏的赏。
但凡有点能力的就给你不断升官,就算没啥能力,是个废物,也会给个官职。
而侄子们对武则天也是忠心耿耿,肝脑涂地,卑微恭顺。武则天吩咐什么就做什么。
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对武则天阿谀奉承,极尽谄媚之能事。一天到晚小心揣摩武则天的心意,各种小心伺候,没有一丝一毫的违逆和不恭。
当然,武承嗣、武三思两人也为姑妈武则天做了许多事。
比如充当武则天的政治工具,帮助武则天打压异己,除掉对女皇造成威胁的李氏族人。
还替武则天做了许多不能放到台面上说的的贴心事儿。
比如,武则天想自己登基称帝时,武承嗣特意找工匠偷偷打造了一块玉石,上面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假称是有人意外从水里捞出来的。武则天就借此“天意”,给自己搞了一个“圣母神皇”的尊号,离称帝更进一步。
《旧唐书》记载,
“ 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同泰游击将军。 ”
再后来,武则天做了女皇,侄子们的权势更大了,众多侄子中以武承嗣、武三思,和武懿宗三人权势最大。
武则天怕李氏族人想要推翻她,防自己的儿子防的很厉害,一直在故意打压几个儿子。
在这种情况下,武承嗣和武三思甚至成了未来太子的大热人选。
武则天在晚年甚至还直接询问群臣的意见“我要是立武三思为太子,你们看如何呀?”
不过后来武则天还是选择还政于李家,让自己小儿子做了皇上。
说起来,武则天是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的大仇人,甚至可以说是杀父仇人,他们为什么对武则天还如此顺从,如此忠心呢?
通过分析他们的成长经历,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
三个原因
一. 彻底看清了形势,惧怕武则天的权势和手段。几个常年流放在外的侄子,是从小就见识到了武则天的权势和手段的。
武则天的四个哥哥,当初在妹妹被封皇后后,依然无礼轻视,这与他们认不清形势有很大关系。
首先,他们是自视甚高的。
我们想想,武氏一族是怎么火起来的呀?是武士彟倾家荡产帮助李渊干事业,成了开国功臣嘛。
他们认为自己是开国功臣之后,功勋世家,是自带光环与荣耀的。就连当年的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对武士彟一族都是给三分面子,恩宠有加的。
其次,他们小看了武则天这个皇后的权利与能量,也轻视了这个女人的手段。
所以他们以为只要自己安分守己做好本职工作,不出错,皇帝就不会平白无故对他们怎么样的,更不会因为皇后的态度就收拾他们,肯定会有所顾忌嘛。
毕竟,按照当时的惯例,后宫是不得干政的。
再说武则天还是一个冲破了种种阻力,一路逆袭才登上皇后宝座的,只有皇帝李治一个大支持者,她皇后宝座坐都还没坐稳呢。
他们哪会想到,虽然当时身为皇后的武则天没有直接下旨收拾他们的权利,可人家在李治面前说话的分量重啊,唐高宗李治很容易听她的话,而且武则天手段了得,找个替皇帝着想、抑制外戚势力的理由,就顺利使李治下旨,外放了他们。
四个哥哥是见了棺材才落泪,认清形势也晚了。
但是孩子们是从小就经历了这些,他们从小就了解了姑妈武则天狠辣的手段,刚硬的性格,以及巨大的能量。
不仅如此,武则天和以往的长孙皇后做派截然不同。她登上后位之后,并不是安分守己做皇后,而是在不断地涉足朝堂,从李治手里拿到越来越多的权利。
当武则天做到第十年皇后的时候,已经到了“二圣临朝”的局面,武则天这个当皇后的竟然可以和高宗李治一起上朝,正儿八经地对朝堂之事做决断,可以说在政治上,是和皇帝并尊了。
武则天做皇后的第二个十年,随着李治身体每况愈下,她的权利则愈发膨胀,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更大了。
侄子们不傻,这些时政大事,朝廷动态,他们自然心知肚明。
面对这样一个权势滔天,对自己手握生杀大权的姑妈,他们还敢流露出仇恨和不满吗?
2. 性格和品质。武则天的那四个哥哥,性格耿直,脾气又臭又硬,不会顺应形势,不会曲意逢迎,情商低,甚至直接表态说武则天这种不光明手段上位的皇后是可耻的。
可他们的儿子们则是截然相反。
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很会攀附权贵,巴结谄媚,这么说吧,只要是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的,他们全都无底线讨好,全然没有一点君子气节。
姑妈武则天手握实权,能给他们高官厚禄,能给他们荣华富贵,能一句话就使他们脱离苦海,可以说掌握着他们的人生幸福密码。
他们才不管姑妈对自己爹曾经做过啥,只要现在对自己有利就好了。
他们这种奴颜媚骨、欺软怕硬、毫无骨气、毫无底线的性格和品质,应该也是与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小小年纪,突然从富贵生活被丢到不毛之地,从富家公子成了被流放的罪臣侄子。恐怕是看尽了白眼,感受遍了世态炎凉,极度困苦恶劣的环境,使他们的性格扭曲了。早已把什么气节和底线给抛弃了。
当一个人处在连温饱和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想坚持气节与底线是非常困难的。
3. 贺兰敏之的前车之鉴。其实在武则天召回那几个侄子,给他们加官进爵委以重用之前,武则天还扶植过一个外戚,就是贺兰敏之。
贺兰敏之是武则天姐姐武顺的儿子。
当时武则天因为谋划着要给自己封天后,计划谋得更大权力。她为了自己的政治事业能顺利进行,需要在身边培养一批有权有势的自己人,这时候外戚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时候她首先想要扶植的对象并不是侄子,而是外甥贺兰敏之,毕竟是同父同母姐姐的孩子,虽然他妈妈、妹妹曾经试图和自己抢男人,但是在武则天的心理上,对贺兰敏之总归比那几个有旧仇的哥哥的儿子要更亲近一些。
于是她给了贺兰敏之官职,开始委派他事务。
《旧唐书》记载,
“乃以韩国夫人之子敏之为士矱嗣,改姓武氏,累拜左侍极、兰台太史,袭爵周国公。”
也就是说直接给贺兰敏之改姓“武”,身份成为武士彟的孙子,不仅封官,还把武士彟“周国公”的爵位给他袭了。
足以见得,当时武则天是着重扶植贺兰敏之这个外戚的。甚至《资治通鉴》中的观点,认为当时武则天是有意把贺兰敏之当成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的。
结果贺兰敏之不仅不好好干,不感恩,还处处和她作对,多次故意让武则天难堪。
比如,把准太子妃给糟蹋了。
“又司卫少卿杨思俭女有殊色,高宗及则天自选以为太子妃,成有定日矣,敏之又逼而淫焉。”
比如,趁太平公主回姥姥家的时候,把太平公主的几个侍女挨个给糟蹋了。
“时太平公主尚幼,往来荣国之家,宫人侍行,又尝为敏之所逼。俄而奸污事发 ”
还在武则天母亲荣国夫人过世举行葬礼的时候,故意穿上艳丽的衣服,在家里和歌姬们饮酒作乐。
贺兰敏之这些胆大包天的行为,一方面是仗着姥姥荣国夫人宠他,无法无天肆意妄为;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记恨武则天暗下杀手害死自己母亲和妹妹,心怀仇恨不满,故意做出这些事让武则天难堪。
武则天试出外甥不堪用,心怀仇恨,便毫不犹豫罗列了他的5大罪状,流放雷州了,在流放路上,武则天派杀手,用马缰绳将他勒死了。
贺兰敏之的下场,就是侄子们最生动的前车之鉴。
贺兰敏之跨不过自己心里那道坎儿,做不到忘记仇恨,对武则天顺从恭敬,衷心侍奉,那么武则天便不会再留他,只有死路一条。
打个粗俗的比方,这就好比养狗,一条狗好吃好喝养不熟,不跟自己亲近,还天天咬自己,肯定不能再留着了。
血淋淋的例子就在那儿摆着呢,侄子们又不傻,自然能看懂。不肯为武则天所用、心怀仇恨不满的外戚,只有死路一条。
侄子们只要想活命,还想活得好,就必须珍惜姑妈给的机会,不管是真还是假,也要让武则天觉得他们忠心耿耿。
结语归根结底,“权力”和“欲望”两个词,始终贯穿在武则天和侄子们之间的关系中。
武则天站在权力的顶端,侄子们卑微如草芥,无力反抗,想生存就只有顺从的份儿。
同时,侄子们心中无法舍弃的“欲望”,也注定了他们会选择效忠仇人武则天,来换取权势和财富。
不得不说,武则天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她善于用人,她能巧妙拿捏住人的弱点。纵然是仇人之子,也能操控在股掌之间,为自己所用。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武则天正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