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仪?

对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孟子》中的评价较为中肯,说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这个评价也适用于张仪。

纵横家心怀机诈权谋,口含巧舌如簧,活动于政治舞台,他们的主张一旦被采纳,各国的关系就可能发生变动,往大了说,确实事关一国兴衰。

苏秦和张仪

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但人们对苏秦的评价往往要好过于张仪。实际从本质上讲,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都是一样的,无非在实现的手法上各有千秋,张仪的手法在人们看来过于“小人”做法。这一点,与李斯有点相像,以至于他们的口碑都打了折扣。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与苏秦都是鬼谷的学生,两人之间的关系还不错。苏秦学成后,便开始周游列国,以图发展,最后在燕国谋到了职位,他说服燕昭王听从了他的合纵战略,之后游说六国,成功实现合纵抗秦,并且他还被委任为“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一时间,八面威风。

苏秦的战略也相当成功,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但当时苏秦也怕秦国反击,为了守住他的合纵计划,他需要有个人来入秦,并能为他所用,以此阻止秦国的反击。

苏秦想到的这个人就是张仪,在苏秦的眼中,张仪的才智远高于他。如果让张仪入秦,他的合纵计划一定能守得住。

但是,他比较了解张仪,如果正面说,张仪未必去,所以,苏秦用了激将法,迫使张仪入秦,自己只要暗中帮助即可。

主意一定,苏秦就先找了个人去劝导张仪,让他主动来投自己。张仪混得并不如意,于是,便到赵国去见苏秦。

苏秦又故意摆架子,不仅推迟出来见张仪,而且在见到他后还故意奚落他,说他如此穷困落魄,此处也不能留你。

张仪自感受辱,于是就想报复苏秦,而要报复苏秦,最好的办法就是使赵国陷入困境,因为当时苏秦在赵国封侯,名声显赫。

张仪在苏秦的暗中帮助下,经过一番上下打点,终于见到了秦惠王,他凭借自己出众的才智被拜为客卿,参与筹划谋略攻伐之事。

苏秦的舍人看到张仪大功告成,于是便把苏秦的激将之法,以及暗中帮助他的事都告诉了张仪。张仪恍然大悟,并保证说,苏君在位时,他绝不敢破坏合纵。

对于以上《史记》中的记载也有争议,根据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文物资料推测,苏秦被车裂于公元前284年,而张仪则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要晚死25年左右。所以,他们两不可能形成对手,张仪当时的对手主要是公孙衍和陈轸。

但不管苏秦与张仪的关系到底如何?张仪的确是进入了秦国,也见到秦王,并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也向秦王提出了他的连横策略,以此攻破六国的“合纵”联盟。

合纵与连横

说到合纵与连横,只是相对于当时六国而言的。战国七雄,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秦在西,齐在东,韩魏居中。

马凌之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霸主,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也站起来了。这样,秦、齐都有了扩大地盘的需求,图谋向中原地区扩张。

处于东西二强夹击之下的韩、赵、魏三国,再加上北燕、南楚,为了自存,联合起来,东向抗齐或西向抗秦,称之为合纵,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从而进攻其他弱国,就被称之为连横,也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

但是形势总是在不断变化中,战国晚期,乐毅破齐后,齐国便一蹶不振;赵国经长平之战后,也被严重削弱。这样一来,秦国就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权。

所以,合纵连横政策也有了新的含义,即东方六国并力抗秦,被称为合纵;若秦联合东方一国攻打其他诸侯国,则称为连横。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对当时各国形势了如指掌,且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还能从中获取巨大利益的说客,就应时而生了,这一批说客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纵横家”,其中苏秦和张仪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连横战略是张仪一生最重要的功绩,那他的连横战略是如何的呢?连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拆散齐楚联盟,孤立这两个可以与秦国争霸的诸侯国。

他的第一站选择了魏国,魏国在马陵之战后便失去了霸主地位。张仪的计划是,让魏国归附秦国,然后让其他诸侯国纷纷效仿。他在魏国当了相国,一呆四年事情毫无进展。

直到魏哀王即位后,张仪才有了机会。当时秦攻魏,齐国也来攻魏,在秦、齐的攻打之下,魏王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归附了秦国,以图自存。

齐楚两国都是强国,而他们两国是盟国,要打败他们,首先要拆除他们的联盟关系。张仪到楚国后为楚王画了一张饼,表示秦国愿以六百里商地来换取齐楚两国废除盟约。张仪的主张遭到陈轸(后来到了秦国)和屈原的反对,但最终也没拦住楚怀王。

楚国与齐国断绝盟约关系后,便派一名使者进入秦国索要土地,结果等来了一个笑话。张仪归秦后,先是三个月不上朝,后来见到了楚国使者,却说他个人愿意食邑六里进献给楚怀王,还责备楚王耳朵不好,听错了他的话。

楚怀王闻报后大怒,于是发兵攻打秦国,发起丹阳之战,结果被秦国大败,还丢失了丹阳、汉中两地。楚怀王受骗失地,悔恨莫及,只好再让屈原二次使齐,重修旧好。屈原以他的声望和外交才能,说服了齐宣王,两国再度结盟。

公元前311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夺取了召陵(河南偃师县)。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不得不提出议和。秦国提出要用楚国的黔中郡来交换半个汉中,但楚怀王为了泄私愤,提出要用张仪来换黔中郡,不要土地。

张仪也没有畏惧,他太了解楚国内政了,腐败且混乱,所以,他又一次去到了楚国。他提前收买了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言听计从。就这样,张仪再次说服了楚怀王,与秦结成连横。

楚国经丹阳之战,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楚,取郑,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大国地位。

张仪诓骗楚国后,又奉命出使韩、齐、赵、燕,以类似的手法,灭各国志气,长秦国威风,极尽威逼利诱,说服各国连横亲秦。由此可见,张仪的外交战略是成功的,而其外交手段则是卑劣的。

张仪对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都有深刻影响,通过他的连横游说策略,使得秦国在各诸侯国中产生巨大的威慑力,瓦解了苏秦的六国合纵,主要表现在排除了楚国这一大障碍,从而为秦灭六国提供了一统天下的基本战略,这是智慧外交的表现,值得肯定。

但是,由于他卑劣的外交手段,下场也不太好。

张仪的结局

秦惠王去世后,张仪在秦国失去了政治舞台。其二,他为人不好,也没有人为他说话。比如,在当时与他共事的秦国名臣有陈轸、公孙衍、樗里疾和甘茂等人。

张仪为了排挤陈轸,说他暗中通楚,诬陷陈轸出卖国情,最终逼走了陈轸。张仪和公孙衍是老乡,但也同样以卑劣的手段将其逼走。樗里疾和甘茂也一样对他没好感。

司马迁说他是“倾危之士”,评价也没什么不对。所以,在秦武王即位后,他受到了群臣群起而攻之,说他没有诚信可言,左右卖国,如果仍留用他为相国,秦王就会被天下人耻笑了。

在秦国众臣诋毁他的同时,齐国也落井下石,特派使者来责备张仪。内攻外扰,大有不杀张仪誓不罢休之势。张仪顿感恐惧,于是,他想了一个脱身之计,就跑到魏国去了。

结果,他一到魏国,齐国就来攻打魏国。这也是张仪意料之中的事,他出走时对秦武王也是这么说的。

他说只要齐、魏两国一开战,秦国就乘机讨伐韩国,然后进入三川,出兵函谷关不用进攻其国家,只要逼近周京,周天子肯定吓得都会把所有祭哭交给秦王,到那时,秦武王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帝王之业也就成了。秦武王居然信了,还出动了三十辆兵车,特意把张仪送到了魏国。不得不说,张仪的嘴的确厉害。

魏襄王看到齐国来攻,十分害怕。张仪和他说不用怕,他有退兵之策。他让自己的门客先到楚国,然后借用楚国的使臣前往齐国做说客。

使臣到了齐国,便把张仪和秦武王所说的计谋,也就是上面所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和齐王说了,齐王听了恍然大悟,故撤兵。

张仪用了一个连环计脱身,也再现了他的连横之策,的确是很有智慧。难怪他早年在楚国被鞭笞后,回去问妻子,问他的舌头还在不在,妻曰在,他说,只要舌头在,这就够了。

他的一生,最大的资本就是“喉舌”,这也是所有纵横家们的资本。公元前309年,张仪在魏国为相一年后去世。

如何评价张仪?

张仪是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是诸子百家中"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他的事迹,可以说许多都家喻户晓。他凭借如簧的巧舌和过人的胆识,开创了与苏秦"合纵"理念相对应的"连横"学说,主张"以横破纵"。张仪主张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瓦解苏秦所建立的六国抗秦联盟。

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并为秦国争取到了许多的利益,于是地位尊崇,被封为"武信君"。但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了国君的支持,无奈之下只得远走魏国,并担任了魏国相国,不久去世。那么,《史记》对张仪这样一个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的人有何评价呢?

张仪本是魏国人,"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年轻时,他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那里学习辩论、游说的学问,而苏秦则认为自己比不上张仪。学成之后,二人分头前往各国施展自己的才学。

张仪先是到了楚国,"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张仪和楚国的相国饮酒时,相国丢失了一块玉璧,他门下的人都说,张仪又贫穷又品行低劣,一定是他偷了玉璧。于是人们将张仪抓起来,打了数百大板,但张仪一直不承认,众人只好将其释放。

回到家,张仪的妻子责怪他说:"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意即,要是张仪当年不去学习辩论游说,怎么会受到这种屈辱。但张仪不以为然,反而开玩笑地问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妻子给出肯定的答复后,张仪云淡风轻地回答道:"足矣。"

张仪出师不利,苏秦则虽然一开始不顺利,但渐渐得到了燕文公的赏识,奉命出使赵国。但苏秦害怕秦国会趁着他商谈合纵大事时贸然出兵,坏了好事,便想到让张仪前往秦国,稳住秦君。于是苏秦派人引诱张仪前往赵国见自己,又故意闭门不见,激怒张仪。

苏秦的计策果然成功,张仪被激怒后,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痛击赵国的国家投奔,秦国作为西边的"虎狼之国",成为了张仪的首选。苏秦见张仪去往秦国,对手下说道:"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于是在苏秦派去的人一路隐藏身份护送和帮助之下,张仪得以面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张仪安顿好后,苏秦派去的人向他辞别,这才说出是苏秦"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张仪在秦国做了相后,便写了一道檄文给当年羞辱他的楚相道:"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这番气势汹汹的豪言,可谓张仪向曾经结下仇怨的楚相的一次正式宣战,不久,张仪便得到了机会。

秦国想要征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联盟,双方合力的话秦国占不到便宜,于是秦王派出张仪面见楚王。见到楚王后,张仪说道:"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贪图小利,听说和齐绝交就能换来六百里土地,便欣然接受,并将楚国相印赏赐给张仪。为了向秦国表示自己与齐国断交的决心,楚王甚至派人前去辱骂齐王。

然而,楚国与齐国绝交后,秦国马上就和齐国组成了联盟,楚国则被孤立。楚王派出使者索要土地时,张仪则装傻道:"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原本的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王当然是勃然大怒,发兵攻打秦国,但没了齐国作为盟友,楚军被秦军痛击而大败。

这之后,张仪又四处奔走,将各国的合纵破坏,改为各自和秦国交好的连横。然而,在张仪成功游说诸国,准备回到秦国的途中,秦惠王去世了,新登基的秦武王听从大臣们对张仪"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的评论,不愿重用他。

张仪害怕重蹈商鞅的覆辙,只好回到祖国魏国,并于一年后去世。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张仪:"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他认为张仪所作所为超过苏秦,实在称得上是阴险狡诈。

如何评价张仪?

春秋战国,纷纷扰扰,时势造英雄。

合纵连横,反反复复,英雄造时势。

话说战国时期,有个闻名天下的组织,鬼谷子。是有名的猛人生产基地,培养出很多能左右天下格局的猛人。而这类猛人,向来是有仇必报。

话说张仪跟鬼谷子完成学业修行之后,就出门寻找工作了。因为专业学的是游说,所以免不了到处跑。当张仪来到楚国的时候,已经身无分文了。战国时期,官家喜好蓄养门人,所以一文不名的张仪投宿到了当时楚国令尹(职位与相国同)昭阳门下。有一天,昭阳大摆宴席,穷困潦倒的张仪也在。当大家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令尹的一块美玉却莫名丢失了。

昭阳的门客怀疑是张仪所为,跟昭阳说:“张仪贫穷,品行卑鄙,一定是他偷的”。在昭阳的示意下,门客们一哄而上,把张仪抓到令尹跟前,进行严刑拷打。张仪是谁啊,鬼谷高才生,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自然不会行盗窃之事。所以张仪死不承认,众人见审问无果,也搜不出证据,便把张仪放了。

受尽屈辱的张仪回到家中,问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此时的张仪,已经在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复仇烈焰,将在战国这个修罗场上熊熊燃烧。

游楚不成,张仪辗转来到秦国。根据《史记》所载,张仪是在苏秦的刺激和帮助下,来到秦国,成为客卿。在秦国,得到秦王赏识的张仪得以快速成长,开始展露他的锋芒。

年轻的张仪,遇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南下伐蜀还是东出攻韩挟周的争论。身为说客的他自然一心想要在诸侯大国之间连横往来,故而极力主张东出。初出茅庐的张仪,目光和司马错这样的军事战略家是完全不能比的。所以之后的事情就是秦遣司马错伐蜀,成天府之国,秦以益强富厚。后代秦武王东出问鼎周室,搞得声名狼藉,也正是印证此事。

经此一课,张仪的眼光愈发长远,秦国的日益增长的实力也成为他施展抱负的最大助力与依靠。当时是,六国合纵,把秦国封锁与函谷关内已经十余年,秦国实力增强,东出之心也愈发强烈。要东出,必须解除六国合纵对秦国的封锁,要瓦解合纵,当从弱处着手,用巧力而拨千斤。张仪的目光投向了四战之地魏国。魏国地处中央,被秦、韩、赵、齐、楚四面包夹,是秦国东出的第一道阻碍。张仪轻摇三寸不烂之舌,使六国合纵的中心一环魏国背纵连横,从此,战国纵横捭阖大幕正式拉开。

建功立业的张仪得到了秦王重用,成为了秦相。张仪成为秦国宰相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发文书通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大致意思就是,当年酒会上,我被你以子虚乌有的窃玉之罪羞辱,今天,我要你偿还回来,代价是整个楚国!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要惹读书人,尤其是鬼谷出身的知识分子。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一个丑态百出的楚怀王,和一个千疮百孔的楚国。

张仪的复仇之路

张仪入楚,用商於六百里肥沃的土地,诱惑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与秦结盟,张仪回国后假装发生车祸,三个月不上班。楚王迟迟得不到回应,认为是自己和齐国断交不彻底,就北骂齐王,至此齐楚交恶,秦齐暗中结盟。后来楚国发兵攻秦,秦齐联合反击,斩首八万,楚怀王被迫割地,狼狈至极。

楚王战败,秦国想要秦国的黔中之地,楚怀王说拿张仪来换,于是张仪再入楚国。张仪到达楚国,便被楚怀王送入大牢。张仪却通过楚人靳尚暗中联系楚王爱妾郑袖,让郑袖大吹枕头风,楚怀王这个人,容易冲动,耳根子还软。在郑袖的夜夜劝说下,楚怀王放了张仪。张仪出狱之后,接着忽悠楚怀王,让楚国和秦国建交。

张仪南下楚国,以坑蒙拐骗之法,把楚怀王玩弄于股掌,使得齐楚联盟破裂,六国合纵的主力丧失,解决了东出时南面的心腹大患。裹挟楚魏之事态,恐吓小小韩国俯首称臣。

楚国,在这场合纵的游戏中,始终被张仪牵着鼻子走,失信于他国,兵败失地,放逐能臣忠臣,张仪的复仇之火,将楚国烧得体无完肤,而那个楚相昭阳,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惹到这么一个猛人,昭阳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那封信,昭阳的日子可不会好过。

张仪,毕竟不是一个狭隘之人,他为了秦国多次犯险,游走于七国政治交锋的刀尖上,为秦国打通了东出的通道。

如果说张仪是千里马,那么秦惠王就是伯乐,他为了报赏识之恩,把一生的才智全部献给了秦国,多次为秦国的利益,以身涉险如两次戏诈楚怀王,在韩国做间谍等等。新秦王即位,不喜张仪。张仪出奔魏国为奸间者,斡旋秦齐两国关系,最后死于魏国。

太史公评价张仪,曰:“真倾危之士哉!”

如何评价张仪?

一个在战略,外交上面有的重大建树的小人。

很多人看了张仪的相关的历史知识,还有一定的小说演义,以后觉得张仪这个人就是靠嘴皮子利索,就是靠吹吗,谁不会呀!换做我上我也行!

那你就太小看这个人了,张仪,历史上面的纵横家,事实上,诸子百家各个家里面的大贤都是能言善辩之士,嘴皮子利索,基本上就是这些人的标签,当然也有个例外,也就是韩非子,他是口吃这个暂不做考虑。

张仪,这个人呐,有战略眼光,这一点是肯定的,所谓的连横策略,如果说没有一个心思缜密,并且对于列国形势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人是没有办法执行的。

我说一下当时张仪跟公孙衍之间的斗争,大家就知道这其中究竟有多么凶险,又需要多么强大的战略眼光,才能够把这盘棋给下活了。

当初公孙衍提出合纵策略就是联合五个国家一起大秦国所在函谷关以西,让他不能出关,针对这个情况,张仪临机应变展开了一系列让人拍案叫绝的外交手段和战略部署。

在合纵战略的前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当时最反对秦国的是魏,韩两个国家,张仪向秦惠文王提议联合楚国一起打击这两个国家,把这两个国家给打疼了,打怕了。

接着楚国强悍起来以后,他又成为了对抗秦国的中坚力量,张仪又选择跟曾经的敌人寒未进行联盟,一起对抗楚国,并且通过破解齐国和楚国之间的联盟,使得楚国在秦楚大战里面彻底败了下来,最终,所谓的合纵联盟成为了一张废纸。

在这其中,秦国只要一步走错,那秦国将永无翻身之秦国不怕打仗,但是也怕没完没了的打,尤其是商鞅变法才只有几十年的秦国来说,底子还略显薄,如果说这个时候列国诸侯不停的在函谷关面前跟秦国对决,秦国愣头青的跟他们对打的话,秦国迟早要亡,如果说连横策略,中间有一步走错,那就是引狼入室,所以说秦国在那个时候简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张仪咋指挥的那个人,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没有人能够明白,除了秦惠文王。

因此我们看到,在张仪离开秦国以后,秦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面没有再提连横政策,为什么这一套策略没有一个天才在那里执行,根本玩不下去,直到后来范睢来了以后才提出来一个远交近攻的一个策略,算是连横的政测稍微简化了一下,好执行了,但是比起连横政策的立竿见影,远交近攻仍然还是看出来有一些力不从心。

当然,张仪也是一个小人,张仪自己也说过自己不是一个君子记仇啊,有仇必报,有恩必偿给他多少筹码,他就干多少事情。如果说给他多少惩罚,他就想着怎么把这些受过的罪重新再还到你身上,这一点又有着小人一般的品质。张姨也一直都觉得要脸干什么,把事情说开了,跟大家敞开心扉,就直接说我来拿钱的,拿了钱我帮你办事,不给我钱我不帮你办事儿。当然,如果你能给我一个名留青史的机会,我也很乐意替你打工的!别用君子的那套忠诚往我身上套,对不起,老子不认识这些东西。

如何评价张仪?

按照司马迁的评价来说战国时期那些纵横家都是奸诈之人。

其实也不全面,而且要是站在各自的立场来说大家各为其主,在其位就要谋其政,算不上谁对谁错。关于纵横家一词在《韩非子》中有释: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纵横家要具备七要素: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词,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张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尔虞我诈、相互猜忌的战国形势下把纵横之术运用的游刃有余,还能全身而退,得以善终,足可证明张仪的高明之处。张仪靠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依托,游走各国一切以秦国利益为宗旨,凭借自己一张口舌,对天下大势和揣摩人心的精准分析,为秦国谋取了大量的土地城池,把秦国的威名传遍九州。体现了张仪对权谋之术的高超运用;兵不厌诈的战术谋略;把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完美的的表现出来。

张仪对待自己很乐观自信,曾经被楚国国相污蔑而受到笞刑,回家后对妻子说:看我的舌还在否?…苏秦怕自己的合纵计划被秦国破坏而故意侮辱张仪,迫使他侍奉秦王……张仪游说六国四处奔走所遵循的原则基本就是诈、恐、欺,所用手法是虚实结合以虚为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比如他欺骗楚怀王要给予六百里土地一事。他无畏生死,游走在存亡边缘,他威名远播,对待时局的聊聊几句分析就能使得各国君主改变立场而向秦国低头,他的谋略往往都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几次出使楚国和担任魏国国相。

纵横家的大师级人物张仪,显横一时,他的辩谋之才让人明知道是在损害着国家利益可又偏偏不得不按照他的话去那样做,名利可以双收。

如何评价张仪?

用一个张仪出道时的故事来讲讲张仪吧。

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不受重用,就像提里昂兰尼斯特在Kingslanding混不下去找龙妈一样,张仪去了秦国。此时的张仪名不见经传,又来自弱国,秦国已经是当时的强国,这注定是一场弱势谈判。

和秦王的第一次会面就这样展开了,张仪是这样开场的:

“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名言开场,不懂乱说是傻瓜,懂了却不说是不忠。装傻不说是死,乱说也是死。但我宁可冒着说错的风险,也要和大王说我的真实想法。

上来先占领道德制高点,一是对君王的恭敬,二也给自己找好台阶。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臣窃笑之。”

我听说燕、魏、楚、齐、韩几个国家形成合纵,要来对付秦国,我觉得很好笑。

好笑在那里呢?引发悬念。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自己乱而去攻打安定的国家,自己不正而去攻打正义的国家,自己弱势而去打强势的国家,都会灭亡。

先送一顶高帽子给秦王,同时表明,我也是有备而来,天下的形势我一清二楚。接着详细说明理由。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也。言赏则不使,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这些国家钱粮空虚,虽然人多,但由于赏罚不明,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死战。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攻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也。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

这段很有气势,说秦国赏罚分明,秦国人哪怕从没上过战场,一听要打仗,衣服都不穿,天上下刀子,地上冒着火也要上阵杀敌。有这样的战士,可以一打十,十打百,百胜千,千胜万,天下可得。

“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

说秦国地形有优势,兵力也很强,政策也清晰。都是现在秦王的领导有方。

就像和女朋友逛街试衣服,光说好看漂亮不行,还要有理有据,说出为什么好看,条理要清晰,逻辑要自洽,当然,首先你要有一个女朋友。

但说了这一大堆,都还是铺垫,你都治理那么好了,那还要我干吗?

“然而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仓虚,四邻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我们局面那么好,为什么还不能solo1V5?

“臣敢言往昔。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摆事实讲道理,先讲正面例子,以前齐国牛逼不,5战5胜,但中间输掉任何一场,都可能被翻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今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一矣。天下有比志而军华下,大王以诈破之,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魏氏和,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灵于外,士民潞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三矣。”

再讲反面例子,我们第一次把楚国三路打崩,已经推塔了,结果撤兵,人家兵线又起来了;第二次我们推到魏国老家,本来可以围点打援,又回城,人家援军到了;第三次我们英雄大招都放掉了还去推塔,结果给人家反杀。

为什么顺风局打成逆风?为什么我们有龙还被人家反推?秦王你看看手下是不是有个叫Jon Snow的队友?

下面一段是具体的解决方案,比较长,原文不贴了,主要是说:

先攻下赵国,接着是韩国,韩国灭亡以后,楚、魏就不能独立;韩国既破,就伤害到魏国,然后再挟持楚国往东去削弱齐、燕,挖开白马津的河口来淹魏国。

如此一举就可以灭三晋,而六国的合纵联盟也将瓦解,大王只要拱手在那里等着,天下诸侯就会一个跟着一个来投降,霸王之名号即刻就可以建立。

虽然都是假设,但这个构想需要对天下的局势有清晰的洞察,而且还要有可行性,堪称战国“隆中对”,这点可以看出张仪做了大量功课的。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亲齐、燕,以成伯王之,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

最后结尾,张仪说,我冒着死罪,希望见到大王,提出让秦国建立霸业的方案,请大王姑且采用我的策略,假如不能一举而瓦解天下合纵,天下诸侯不来朝贡,那就请大王砍下我的头,在全国各地轮流示众,以惩戒那些为君主谋划而不尽忠的臣子。

最后相当于立下军令状,为整个乐章奏响最强音。

这就是张仪和秦王第一次见面的故事,后来谁成为了七国霸主,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我只能感叹,龙妈没有遇上张仪啊~!

让我们总结一下张仪是如何说服秦王的:

1、不谈我是干嘛的,先表明诚意,我对你的了解是什么,我对贵国贵公司的业务有了解。

2、贵国在您的领导下,业务是如何如火如荼地开展。表明我不仅了解,我还做过功课。

3、提出问题,从对方的需求出发。尽管贵国做得很好,但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4、摆事实讲道理,贵国业务经过几次调整,但效果并不明显。领导想做好,但手下不给力,现在给力的来了。

5、我的方案是什么,具体步骤怎么操作。你看行不行?

6、如果我做不好,你就把我开了,股权期权我都放弃。有诚意有决心,不留后路,就需要这样有激情,有自驱力的员工。

整场发言,结构方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思路清晰。文采方面,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气势磅礴。最最重要的是,讲了那么多,从头到尾没提过自己怎么牛,听完以后却让人心悦诚服、五体投地。这才是最高明的说服。

这篇来自《战国策·秦策》,不知道你从张仪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我是ChrisQu,C叔聊历史,有趣有料有思考,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