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国内争议这么大?

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出来之后,引发了诸多争议。简单来说,这些争议大多都围绕在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来谈。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那么政治与文学究竟有没有关系,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关系有多大?可以打个比喻。如果说政治是面子,那么文学即是里子。作为面子的政治,内里不只一个文学,还有更多的领域。所以,文学对政治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

文学的真谛追求的是一种民间的真实,它着眼的不是露出水面的部分冰山,而是深藏在水下的冰山面目。一个政治性太强的人是成不了文学家的,因为政治的虚伪性撑不起文学的真谛。

在中国古代,政治对文学同样有吸引力 ,而文学对政治多半具有排斥性,它们之间有着一体两面的关系。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文学家,文学家也往往以政治家自居。因此,古代文人的身份具有两重性,即文学性和政治性。 比如,屈原、李白、苏东坡、陆游、范仲淹等人的身上,都体现出这样的特点。

一个文人即使他想摆脱现实的制约与束缚,超越于任何党派之外,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他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他不可能摆脱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文人对于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人生挫折不可能视而不见。他们要进行披露,要将其转化为文学作品,对于生存状况中的人给予深切的关注。

所以,引起文人关注的总是人的苦难,文学作品表现的也是人生存状态中无穷的困境,进而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批判。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鲁迅文学也是这样的。

政治与文学不存在谁决定谁的关系,只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作为统治者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维护自身利益,当然希望文学为其服务。但是文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旦两者之间产生分歧,文学即使面对来自政治的高压,总体来说,也始终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保持了高度的话语权。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也是在书写一种苦难,而这种苦难具有时代的特点。所以,不同的政治经济产生不同的文化状态,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文化心理又形成不同的文化行为。

不得不承认的是,那些伟大厚重的文学作品,大多与政治紧密相关。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达方式,将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所呈现出的矛盾的意识形态,鲜活的残酷的深沉的,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从而对政治产生有限的影响力。

莫言的作品在传达什么?

莫言创作了11部长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80多篇短篇小说,5部散文集,9部影视文学剧本以及两部话剧作品。我们主要看他的几部代表作:《丰乳肥臀》(1996),《檀香刑》(2001),《生死疲劳》(2006)。

  • 《丰乳肥臀

对于这部小说,业内的批判之声也是占据上风的。有学者认为,这部作品的大部分篇章都在描写主人公对女人乳房的疯狂迷恋,是神经质般地把性变态当作对母爱来赞扬。

但与此同时,引来了多方赞誉。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这是一部严肃的、诚挚的,富有象征意义的作品,对中国的百年历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莫言小说的突破,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次突破。

很显然两种评论所站的立场是不一样的,前者站在面子工程上,后者站在里子,即文学的角度。那么作为普罗大众,我们在读这本小说时感受到的是什么呢?不妨来看一下小说的内里。

小说共计50多万字,其中性描写差不多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不可否认,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也是破先例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上官鲁氏为何要周旋于不同的男性中间,不顾伦理地做出一系列的叛逆行为?原因在于她恰恰是要维护当时社会道德所赋予的面子。她的男人不能生育,为了完成生儿子的传统公德,她开启了借种生子之路,但无形之中,命运的大手总是在压迫着她,一连生下的全是女儿,直到遇到了一个瑞典的牧师,生下了一对龙凤胎,才有了唯一的儿子。

她的一生自然是一出悲剧,她活在一种被传统价值观笼罩的阴影当中,但同时她身上又散发出的母性的光辉。作者从她一人身上分别塑造出了两个形象,一个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个是风尘式的妇人,把她分别列入了两个不同类的品级。

因此,评论者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上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论调。但作为小说而言,它没有要为谁负责的使命,也解决不了社会问题,它只在于揭示当时民间女性的一种隐性的状态。

  • 《檀香刑》

民间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文学宝库,《檀香刑》便是来自民间的另类历史。故事讲述的是1900年,猫腔戏班班主孙丙的妻子被洋人侮辱,孙丙借助义和团的力量反抗洋人,不幸被捕。孙丙的女儿孙眉娘是县令钱丁的情人。在袁世凯的压力下,钱丁被迫将孙丙关入大牢,并要给他施行一种残酷的死刑--檀香刑。

行刑者赵甲是大清朝的头号刽子手,也是孙眉娘的公爹。赵甲把这次行刑视为他自己退休生涯中至高无上的荣誉,一心要让亲家死得“轰轰烈烈”。

故事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作者通过这样的一种酷刑,和一群关系复杂的人物,以及历史的大背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内容,使小说自觉地向民间文化靠拢,体现了生命内在的强悍与悲壮之美,同时透过中国文化的内部,深刻地审视了古老文明掩饰下的国家权力体系和伦理道德体系。

  • 《生死疲劳》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在土改时被枪毙的地主,西门闹至死也不解自己为什么会遭此厄运。在转世为驴、牛、猪、狗、猴、大头婴儿蓝千岁的六世轮回中,不断发出对革命现代性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追问和质疑。

小说跨越了从1950年到2000年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从时间跨度来看,作为读者已经可以预见小说中主人公将要经历的时代,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到现代。

在长达50年的宏大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革命的现代性理念取代了古老的天道观念,乡村伦理消散、沉沦,历史暴力下的个体无处逃遁,孤若无依。西门闹不解的叩问天地不仁的悲怆,正是乡土世界的民间伦理对现代历史理性的质疑。

小说通过灵魂转世生命轮回,由亡灵一次次投胎成动物和人的故事,时间跨度50年,空间贯通阴阳界,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充满苦难的历史蜕变。

通过以上三部小说的简要概述,我们发现在莫言作品中,关注的是人的苦难,其中有对历史的质疑,有难以言说的隐痛,还有着如同鲁迅作品中常见的时代下的讽刺。

由此可见,文学关注的确实不是面子上的事情,而是里子内的人生。他的作品对文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几乎对政治不存在什么威胁。而政治也表现出了大度与宽容,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诺贝尔、奥斯卡都是用来扯淡的

我相信,那些真正热爱一种东西的人,都不是冲着名利去的。在没有诺贝尔奖之前,难道热爱文学艺术,热爱科学的人等,对他们的行业不执着吗?很显然,像诺贝奖、奥斯卡等这些知名大奖,都是商业运作的结果。

对于真正热爱文学的人,甚至真正热爱自己事业或爱好的人,奖项都是用来扯淡的。但是当一个品牌被商人们运作成为一个流行趋势,成为一个标杆时,这些奖项多少对于获奖者来说,多少可以得到一些寂寞后的补偿。

对于中国作家而言,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西方舆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如果能以个人身份挤入西方的朋友圈,这无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一种荣誉。至少他的获奖证明,中国文化是在不断输出的,是开放式的,是在积极寻求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莫言的获奖,作为中国的一张王牌,西方认可的作家,对于中国文学品牌的发展也是有利的。就像我们之前国内的一些电影节,没有什么知名度,但我们国人不断的去参与各大国际电影节,寻求国际认可,寻求交流的渠道,得到的结果是,我们的一些电影节也逐渐有了起色,不少外国电影也愿意千里迢迢来参加我们的电影节,这都是我们积极付出,积极参与努力的结果。最终达成的目的是,缩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隔阂,使国家从民间的角度被世界认识认可,这种力量才是无穷。

莫言的诺贝尔文学终身成就奖,我认为意义也在于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